一 经济全球化及其时代特征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哪位学者使用,是什么含义上使用的,目前无法考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Theodre�Levitt在1985年的《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1]。它是指由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人才等经济因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整个经济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逐步迈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但全球化一步入学术殿堂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90年代以来,频频出现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及人类学诸研究领域中。学术界对一个概念或问题作多视角的探讨,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均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但我们不应该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原本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扩大化。把远古已在进行或目前可望不可及的遥远的梦想如全球政治一体化、全球文化一体化以及全球性问题等通通囊括到全球化之中,似嫌牵强,又难以把握。窃以为“全球化 ”从提出的最初本意、从其核心内容来看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亦即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优化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进程和现象。正如在1990年第一次完整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S�Ostry)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展而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还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继续发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1.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的跨国公司又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主体力量。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在跨国公司的急剧扩张上,1994年来,世界性的企业并购浪潮规模不断扩大,一度震惊世界的波音——麦道公司合并、奔驰——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并等消息很快被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事件所淹没。1999年初美国沃达丰公司以560亿美元吞并美国空中通讯公司,9个月后,这家新公司又被美国大西洋贝尔电子公司收购。美国家用产品公司与沃特兰伯特公司宣布了总值709亿美元的合并计划,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企业。加拿大阿尔坎铝公司、法国佩西纳公司和瑞士铝隆察集团合并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铝公司,年销售量216亿美元。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微波通讯公司宣布以近1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三大电话公司斯普林特公司。年底,英国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以1480亿美元收购了德国曼内斯曼公司。企业的兼并额从1996年的1.14万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 2.5万亿美元,1999年更达3.4万亿美元。企业的跨国兼并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实现了规模效应;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8年全世界已有6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60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而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仅 1.5万家,境外机构仅3.5万个)[3]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 70%、2/3的世界贸易、80%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形成了统一的国际生产体系。一项最终产品,它的零部件制造、它的不同生产阶段,可以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可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不同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还表现为产业分工的全球化,产业分工从一国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工发展成为范围广泛的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从单一产品的分工发展到产品型号、产品零部件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并形成世界性的产业分工网络,每一生产环节都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格链中的一分子。
在生产经营的全球化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过去20年来,国际直接产业投资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从1983 年到1995年,每年平均增长17.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增长率的一倍。199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4600亿美元,是1970年的10倍。到 2000年,国际产业直接投资总额为11000亿美元,比上年又增长了14%,其中80%以上流入发达国家[4]。同时国际证券业投资迅速发展,1993 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则达到9524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12584亿美元[4]。通过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而促成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的联合,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新的趋势。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有资料表明,最大的 1%的跨国公司拥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按资产排列的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控制了约1/3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5]。
2.贸易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表现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一个古老的现象,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年均增长速度比世界 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一倍以上。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998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48亿美元,按现价计算比1950年增长了100倍。此外,在1950年还可忽略不计的服务贸易,到1998年已增至13263亿美元。1998年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占该年GDP总额288622亿美元的 23.4%,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每年平均有近1/4的GDP不经过国际贸易便无法实现[6]。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从没有今天这样紧密。同时,国际贸易货物品种也日趋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过去的11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占出口中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过去的6种增加到现在的20种。国际经济的发展使世界贸易格局和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帐(ETF)等电子化贸易手段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定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95年正式启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法人地位对成员国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标志着全球贸易体制基本形成。可以预见,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继续推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更大规模地流动。
3.金融资本全球化
当今,无论是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商品资本国际化,还是以国际信贷资本为主要形式的货币资本国际化都在迅速发展。随着生产、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金融也日益融合,西方国家的大银行掀起了大规模的合并、收购活动。如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买下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比利时和荷兰的附属机构。1998年美国万国通宝公司和旅行者公司进行了世界最大的金融合并行动,涉及金额1500多亿美元,美国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组成美国第一大银行。1999年日本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结盟,总资产约141万亿日元,超过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德意志银行。日本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合并后资产达99万亿日元(925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德意志银行以102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总资产也达8300亿美元。欧美金融市场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如此,金融资本也在迅速扩大。目前,除美、欧、日三大金融中心继续发展外,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泰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也成为全球金融业的新热点,大量国际资本纷纷涌入,使国际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
另外,金融业的电子化使得外汇交易和资金转移在客观上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瞬间完成。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已同外国结成电脑网络,金融业务发展迅猛。1973年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量只有150亿美元,1998年则增至每日 150000亿美元。1993年国际融资总净额只有2750亿美元,1997年增至75850亿美元。1970年实现经常帐户交易货币可交换的成员国只有 35个,占成员国的30%,到1999年增至137个,占成员国的76%[7]。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先后波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拉美、北非和北美,造成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股市连续全线狂跌,致使欧美强劲的增长势头也有所减弱,这从反面说明世界金融业已发展到彼此难分的地步。
4.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全球化
五六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着世界经济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信息、智力和知识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国际化,国际技术合作与联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控制逐渐加强。经过国际合作与支持的项目,比同类更具竞争力,国际技术转移、高科技产品的国际贸易以及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增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和交通领域的革命,它使生产力突破了各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障碍,突破各国家、各民族的狭小疆域概念,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开展广泛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人员往来、信息与技术交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已把世界经济用网络连成一个日益紧密的整体。
目前,信息传播的趋势是网状结构,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收音机、电视、电话、传真、电子信箱与互联网络等新老传播手段,正把世界联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彻底封锁信息,2001年9月11日早晨,连人带机撞击美国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的恶性恐怖事件,瞬间便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有了计算机互联网络,银行可以每天处理1.5万亿美元的货币交易;证券市场每年可处理几十万亿美元的证券交易;海陆空运输可以从容地把数亿个集装箱送往世界各地;跨国公司可以了如指掌地指挥全球的分厂在流水线上按顾客的需要产生出同一牌号、不同个性的产品(如汽车)[8]。信息产业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
5.市场全球化
世界经济通行的规则是市场经济规则,只有市场化才能使世界经济找到共同规范和共同语言。因此市场化是全球化的基础。但90年代以前,在世界上1/5的土地上,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很不健全。而冷战结束以来,占世界人口一大半的原有和现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60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在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市场化的浪潮在全世界迅猛发展,为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95年12月7日,法国《世界报》指出:“5年前市场经济只涉及到世界6亿人口,再过5年,市场经济将涉及60亿人口。”[9]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也说:“将来,历史学家回顾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他们视为最突出的事件也许不是两个集团之间斗争的结束。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也许是震动更大的变化。”[9]如此多的国家都在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单一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从地域上说,也只有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之后,世界经济才真正地具有了全球经济的特征。不仅如此,早在实行市场体制的发达国家也仍然在不断调整政策,进行改革,设法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6.区域经济组织不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和具体表现。由于全世界国家、人口、民族众多,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千差万别,它们的利益、目标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决非短期内能够实现。而处于同一地区的各个国家由于天然的地缘关系往来密切,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或相近易于沟通,历史渊源深厚等,在国家经济生活要求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在国际经济跨国竞争日趋激烈,单靠一国力量不足以抗衡的今天,更容易求同存异,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建立地区经济组织,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从而实现地区范围内务国家间的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在本区域的有效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与经济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各种区域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据统计,全世界目前共有大大小小的区域性或次区域性组织110多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有1993年正式形成的欧盟(ECU),建立了统一的大市场,15个成员国开始在贸易、投资、资本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进行深层合作。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从此欧盟成员国有了统一的货币,这大大促进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91年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南美共同大市场”成立;同年10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5国撤销关税壁垒,组成“安第斯集团”;1993年东南亚自由贸易区(AFTA)正式成立;199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始实施亚太地区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等。无怪乎1997年2月19日的《日本工业新闻》说,世界市场正进入地区经济圈时代,绝大多数国家已经纳入地区性经济组织之中,有些国家甚至参加两个甚至更多的组织。而且区域经济组织仍有扩大和深化的趋势,使得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向纵深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正如著名经济学家J�H�邓宁所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的趋势本身不可逆转。”[10]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断言“阻挡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挡地球自转”。
二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家经济体制,它反映了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也给当前国际关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
1.促进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零和、输赢规则已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非零和及双输、双赢规则取代,要么一损俱损。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客观要求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旋律。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就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冷战结束之后两国关系麻烦不断,一度曾面临严重危机。但是,由于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美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急需开拓国外市场,因而,中美间的经贸关系仍迅速发展。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直接出口为美国提供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双边贸易至少为美国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上百万个工作岗位。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推动着两国间的接触、对话不断发展,双方搁置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协调,扩大合作。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元首频繁互访,并设立首脑热线,及时就全球问题交换看法和意见。中美两国还在资源、能源、环保、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2.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
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剥削与控制,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对南北关系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过去南方对北方的单向依赖已变成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彼此都认识到,只有保持南北双方和谐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双方都在处理南北关系时表现出务实性和灵活性,放弃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次,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南方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国家之间要求加强经济和科技合作的呼声很高。
从消极方面看:(1)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无国界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出让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全球协调和仲裁机构去实行。从理论上看,主权让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对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实际上,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单方面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发生危机时又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增大了发展中国家承担风险的概率。东亚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钻了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发的,这本身就是出让主权的结果。而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紧急援助贷款,又是以发展中国家出让主权,放弃亚洲发展模式为条件的。有的东南亚国家把这一模式称为“新殖民主义”。所以,南北关系的实质依然是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
(2)扩大了南北两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市场经济就是实力经济,其成果按实力分享。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由于经济实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悬殊。因此,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财富的集中程度也越来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资料显示,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目前,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美元,而发展中国家还有13亿人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500美元,全球还有1亿人每天在挨饿,15亿人上不起学。
(3)使南南合作面临挑战。七八十年代,在77国集团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南方国家组织的主导下,南南合作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视为南方国家摆脱北方的经济控制,走上自主发展之路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乏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经济上存在互补性的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平等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戏规则”的制订。这又要求首先加强南南合作。
3.推动区域内国家联合
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各个国家,特别是弱国、小国,都希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一个国家又往往力不从心,于是有着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国家就通过区域内国家的联合,通过地区经济一体化来加强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近年来,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60年代只有9个,70年代发展到28个,80年代有32个,到1997年达107个,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有的还参与了多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地区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促进地区范围内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区化的经济组织是以承认成员国主权平等为前提的,发达国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为所欲为,而比较注意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而且,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规范,这就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证,有利于促进南方国家的发展。
二是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了给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或者为了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地位,往往还注重加强其他方面的合作,从而维护了地区安全和稳定。美洲国家组织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调解了厄瓜多尔和秘鲁长达50多年的边界争端,两国议会都表示无条件地接受保证国提出的解决有争议领土的方案,这是在地区一体化框架内和平解决争端的成功范例。西非经济共同体也成功地化解了长达9年的利比里亚内战。
三是有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来巩固其成果,这就导致地区经济一体化逐步向政治一体化发展。地区政治一体化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例如:建立于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1995年扩大为 15国的欧洲联盟,盟内生产总值达到7.5万亿美元,占该年全球生产总值23万亿美元的1/3,首次超过美国该年的国内生产总值6.26万亿美元。欧盟成为与独霸世界的美国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体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政治联盟和经贸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向建立全面超国家一体化的欧洲联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欧盟15国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进一步促进了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1999年1月1日,欧盟中的11个成员国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统一使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这标志着一个新欧洲由理想初步变成了现实,它将大大增强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并进一步冲击美国经济和它的世界霸权,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亚洲东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场、非洲的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发展中国家集团也在成为影响经济政治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的发展有助于打破超级大国对世界的主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7]。展望世界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它对国际关系还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把握当前国际关系的种种特点,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的振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鹏.对全球化的起源、含义及其研究现状的考察[J].太平洋学报,20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R].联合国出版,1999.
[4]王述英,姜瑛.论产业全球化和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政策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8).
[5]郭连成.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8).
[6]宫占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政策选择[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7]常欣欣,刘绵勇.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当代世界,1999,(2).
[8]沈骥如.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
[9]何方.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J].世界经济,1998,(8).
[10](英)约翰�H�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J].国际贸易问题,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