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
作者:王志章 申领版权
2010年08月09日 共有 586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当今世界,城市化(urbanization)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滚滚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如此多的人口致使城市的承载力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异常紧迫的课题。本世纪初率先在欧、美兴起的知识城市(knowledge city)战略,就被认为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城市理念。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加深对这种新理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其实践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必将有助于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开拓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路径。
    
    一、知识经济催生知识城市新理念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决定生产的两个主要因素,而知识、生产力、教育和知识资本则被视为体系外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但随着上个世纪80、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诞生了“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OECD)。这种被称为知识经济的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等(科学周刊,李春芳)。就在知识经济处在快速发展之际,作为知识密度最高的城市,无论是步入后城市化时代的西方国家,还是处在城市化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基础设施得不到合理使用和维护;空气、水资源和噪音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由无家可归和犯罪导致的社会冲突变得更加尖锐”等四大矛盾,且越来越尖锐复杂,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上述种种矛盾,城市社会学家、知识管理工作者和城市管理者深知,处在知识经济浪潮中心地位的城市,只有强化“以知识为基础”(knowledge- based)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城市资源,加速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战略地位,才能促使城市全面升级,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和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新增长理论(Romer,1986;1990)认为的那样,在一个城市,“技术和知识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本则是GDP增长的核心”。一个城市要想拥有持续的竞争力,成为“智慧摇篮”的孵化器和扩散中心,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的知识含量。比如在美国,被喻为“符号分析师”(symbolicanalysts)的知识工作者已经超过60%,“以知识为基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已经超过80%。
    在全球知识经济快速成长,城市面临承载力超负荷运转之际,2004年9月,世界一批知识管理工作者和知深学者会聚巴塞罗那,出席了“E100圆桌论坛 ”(E100RoundtableForum),以知识城市(Knowledgecitv)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会议发表的“知识城市宣言 ”(Knowledge City Manifesto)就其定义和衡量标准有了明确的界定。从此,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进入国际城市发展的视野。
    何谓“知识城市”?知识管理运动(KMMovement)之父,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IC)理论的奠基人之一Leif Edvinsson教授认为,“知识城市”就是“一个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的城市”。而另一位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Margaret Haines教授在论证伦敦作为典型的知识城市时指出,“知识城市”是一个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使命的城市。
    而衡量知识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有途径让知识为广大市民所使用;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符合欧洲制定的标准;所有的市民能够使用新的通讯技术;所有的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中心教育的战略;拥有一份报纸,阅读水平达到欧洲的平均水平;学校的网络系统能够与艺术指导相连,并能够辐射整个城市;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城市街道具有文化服务的功能;拥有足够的场地和资源,以供社区和团体开展文化活动;市民中心对多样性开放,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面对面的直接关系;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便捷工具和手段。由此可见,知识城市强调的是城市的知识化、网络化、虚拟化、人文多样性、知识资本和竞争力。它应该是一个“创造力城市”(Creativecity)、“科技城市”(seienee City)和“数字化城市”(digital Citv)的最高合成(synthesis),是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城市。
    
    二、全球知识城市范式及其特点
    
    知识城市的理念诞生10多年来,已经涌现出像伦敦、曼切斯特,巴塞罗那、都柏林等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的知识城市典范。
    
    (1)全球知识城市范例
    
    1.伦敦:以城市“创新引擎”为先导提升城市品位
    伦敦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世界名城,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知识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城市圈的全球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伦敦则把目光转向“ 知识城市”的打造,其典型标志就是充分发挥业已存在的“城市创新引擎”(urbanInnovationEngine)功能,强化世界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1)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伦敦是世界金融、保险、股票交易中心。目前城内共有500多家银行,银行数居世界大城市之首,仅外国银行就有470家,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同时,伦敦城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每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伦敦城拥有保险公司就高达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伦敦股票交易所为世界4大股票交易所之一。
    (2)完善的文化艺术基础设施。伦敦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信息交流和传播业发达。数百家各类大小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市民中心和伦敦大学的60多个学院,以及皇家舞蹈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遍及整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构成的文化多样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伦敦著名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观察家报》、《周刊》等报刊和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及路透社,每天都是世界的关注的焦点。
    同时,伦敦市政当局更是以打造知识城市为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城市创新引擎”新的内涵,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依托和纽带,通过在本市或是直接走出去等方式,举办各种文化、艺术、科技博览、教育交流活动,来增强伦敦作为典型“知识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据统计,仅2006年伦敦各种重大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应接不暇,其中,喜剧活动11场、家庭活动23场、电影活动11场、歌剧节9场,体育赛事24场、重大事件8场、舞蹈活动4场、节庆活动24场、各种展览36个,音乐活动39场,戏剧活动64场、古典和传统艺术4场,始终让城市的主人和外国访问者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知识无处不有。
    (3)四通八达的门户。门户是知识城市便捷性的象征。伦敦拥有希思罗和盖茨维克两个国际机场。而希思罗机场是欧洲客运量最大的机场,平均每分钟有一架飞机起降。市内9条全长414公里的地铁干线,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极为方便。除此之外,通信服务、公共汽车服务、出租车服务和港口服务堪称世界一流。正是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便捷的门户交通等,使伦敦成为世界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中心,每年来此从事商务和旅游的人数达到800多万人。
    2.曼彻斯特:创意产业成为知识城市的核心源
    英国老牌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自2004年以来,不断创新,制定出赢得未来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蓝图,旨在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产业之都”。为此确定了两大目标:即确保城市的复兴计划得到认同和支持,使之成为一个震撼性的文化和知识之都;鼓励本地市民围绕五大主题踊跃参与文化活动。即:(1)文化之都,建设、持续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保护文化投入的利益;(2)文化与学习,确立文化在学习、提高教育水平中的角色地位;(3)文化大同,鼓励市民参与文化活动;(4)文化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5)文化营销,协调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曼彻斯特深刻地意识到“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一个文化城市”;“文化是知识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创造力 ”。因此,城市当局和利益攸关人自觉把发展文化产业和“知识城市”战略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地位上。几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知识城市的典范。
    3.西班牙巴塞罗那:文化成为主导知识城市的原动力
    巴塞罗那是欧洲最早实施知识城市理念的城市。早在1999年,巴城市政委员会在充分认识由知识城市带来的新挑战之后,及时制定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新信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把巴塞罗那建成欧洲城市群落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主导城市,即知识城市。为此,市议会还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来实施该计划。从此,巴塞罗那所有的机构,如市政府、商会、经济社团、就业组织、贸易委员会、大学等,都全力投入实施这个战略规划,仅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就高达215位成员。该机构执行委员会还及时将战略规划的内容格式化,落实到具体部门组织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城市发展战略中,该市将文化视为“城市创新引擎”,强化文化与社会的凝聚力(socialcohesion)和原动力,具体目标包括:强化巴塞罗那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制造商;将文化打造成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元素;使巴塞罗那融入到数字文化的浪潮之中;重新激活巴塞罗那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巴塞罗那的各种元素统一到单一的大都市的文化空间;使巴塞罗那进入国际版图的视野。
    同时,市政当局十分重视私营机构在实施知识城市战略中的作用,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向它们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如先进的通信网络,能源基础设施、运输系统等,二是鼓励它们为“知识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充分享受平等的机会。
    经过几年努力,知识城市的理念和目标很快成为该市其他如文化、旅游、城市开发等的部门的共同行动,全市160万居民和200多个组织参与到了巴塞罗那知识城市战略,从而也改变的就业形势和产业结构,目前,从事知识型服务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已经超过65%。4.都柏林: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增强城市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濒临爱尔兰岛东岸的都柏林弯的都柏林,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衰退的工业城市,经济状况异常严峻,产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人均GNP只有60%,远远低于欧洲的平均水平;失业率居高不下,教育水平也很低。要想把这样一个城市转变为知识城市难度可想而知。市政当局在爱尔兰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紧密依托地方发展机构,汇聚各方力量,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成功地将城市转型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城市。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努力,采取吸引高科技跨国公司到该市投资,使外资公司的总数超过1000家;提供廉价、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力;减免或降低税收(企业税仅为12.5%,远远低于英国的31%);强化教育投入,1985年以来,政府在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增长了150%,并一直是政府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时的首要开支。如今,爱尔兰还实现了免费大学教育,成为目前世界上15-29岁年段人口在校就读率最高和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了进一步实施知识城市战略,进入21世纪后的都柏林又制定了加速城市/社区的更新;完成立法和政府框架的现代化;进一步制定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激励政策,推动大学与社区教育运动,加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域的有效投资,如建立起为市民和公司提供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和数字枢纽(Digita1Hub),让市民、媒体专家和商务人员之间建立起新的连接等一系列新的措施。
    另外,爱尔兰中央政府在改善组织结构和都柏林的平衡作用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制定了支持城市转型过程中强有力的指导原则,特别倡导其他爱尔兰城市要以都柏林为先导,推动地方开发机构的创新。同时,加强国营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关系,共同克服困难,以强化都柏林作为全球成功的知识城市的地位。
    除了上述这些知识城市的典范之外,目前世界上更多的则是把目光集中在制定和实施21世纪“ 知识城市”的战略规划上,如墨西哥的蒙特利尔市(MonterreyCity),市政府把建设“知识城市”列为政府五项优先实施的工作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MelbollmeCity)制定了到2010年把该市建成“知识城市”的宏伟蓝图;巴西的圣保罗则以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和强化学校的教育网络来打造“知识城市”;美国纽约市则在改造旧城区中以激活中心城区为目的,加强地产经济、创意产业的培植,使城市转型为充满活力的象征经济(symboliceconomy)的发源地,对美国其他城市的转型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印度的海德拉巴得、埃及的开罗、德国的法兰克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瑞典玛尔墨、丹麦的奥里桑德地区(Oresund)以及波罗地海沿岸12个国家的城市,都制定了“知识城市”发展战略。
    
    (2)成功知识城市的主要特征
    
    从上面几个成功的范例中不难看出,知识城市在执行硬性标准的基础上,一般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城市的开放性和资源的整合性,优先构架城市自己的网络,并及时与全国性、区域性和全球联网,形成知识资源共享的网络。
    2.强化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知识城市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例如上述几个城市的比例都早已经超过80%,其中伦敦的比例达到86%。
    3.注重城市的多样性(diversity)和广域性。多样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特点,其中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一个城市要有特色和个性,就必须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不同文化,并创造条件使之融入到城市的主流文化之中,发挥“创新引擎”的功能。
    4.城市创新生态环境优良,公共空间多元。创新生态环境首先来自于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城市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感;其次是要增强城市“谁的文化,谁的城市” 的魅力,促进城市“从地区性到全球性;从公共到私人机构;从在种族与人种上同一性社区到多样化的社区”的目标;再次要使城市成为一个空间合理,功能齐全,进出便捷的“和谐人文社区”、“知识创新区”、“文化创意之都”和“休闲娱乐生态区”。
    5.资本市场完善,机制健全灵活。知识资本是知识城市活力之源。因此,一个知识城市必须充分挖掘城市自身的特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营造良好的条件,广纳国际性的大公司将总部落户自己的城市,以构建起区域性和国际性的资本市场和运营中心。同时,在完善资本市场中,尤其要重视“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科学的计算体系。
    6.切实做好人才移民和人才储备。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典型的知识城市总是把吸引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制定包括住房、福利、薪金等在内的优惠政策,广纳国际性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7.充分发挥“了望塔”的作用。知识城市既重视现阶段的目标,也不忽视未来城市的发展。因此,许多知识城市一般都建有城市“未来中心”(Center of the Future),以此为模板来制定城市未来30年以上的发展蓝图。
    总之,一个成功的知识城市,“不仅仅是新潮俱乐部、展览馆和酒店的所在地,也应当是专门化的产业、小企业、学校以及能够为后代不断创新的社区所在地。”同时,还应该“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一个独特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
    
    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6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以及超过43%。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0%,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的80%将居住到城市。
    我们在感受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城市化并不都是繁荣和幸福,生态环境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扩大、资源的耗竭、社会冲突和国际经济政治危机等问题都在困扰着中国,正演绎着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通病”。例如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着空间布局欠合理、规划滞后;功能单一、模式老套;支柱产业缺乏竞争力,文化失缺;社会矛盾突出,体系不健全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含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应该紧密依托业已形成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形象优势等,以国际成功知识城市为榜样,深化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走知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1)我国哪类城市可以转型知识城市
    
    国际上成功知识城市的实践经验证明,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够打造成为知识城市。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有选择性的确定一些母体城市来进行转型升级。以全球知识城市的视野来看,我国下列几类原形城市完全可以走“知识城市”发展之路。
    1.政治经济之都(Political-economic capitals)。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在全球经济中,政治力与经济力紧密相连。在经济力方面,主要表现资本的聚集和产生高回报的能力。根据Harvey和Sassen的分析,包括媒体巨头在内的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一般都把总部设在少数全球经济之都,因为他们能够有与政治权力亲密接触的便利机会,甚至影响外交政策的选择、贸易协定和信息暴光率。而对于经济之都来说,由于它们具有关键的群体来进行创新,检验产品的新线路或是进行新的组合等条件,它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具有创新性,同时还具有多维度的特点,如决定地方市场的规模和人力资源的基础等,以及最佳的交通便捷系统,又如决定全球市场的规模和它们的吸引能力等。例如,Sassen在分析日本东京之后指出,由于东京是国家经济的指挥中心,国际服务功能发达,形成了作为全球城市的能力,在嵌入世界城市体系的能力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日本的国民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东京。
    如同东京和其它国家首都一样,北京既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国外机构、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中心、高科技企业和大学主要集聚地,具有产业、人才、信息、资本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故最能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知识城市”。
    2.金融中心城市(Financial Centers)。金融中心城市是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既需要良好的软件环境,更需要政府机构和组织硬件条件的支撑,如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以及高素质的专业化从业队伍和管理团队等。由于金融中心城市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中具有精细的专业化操作,它们的动向直接可以左右全球经济。另外,这些城市可以紧密依托于强大的知识基础实力,如通过城市内权威的研究机构、高等专业学校等,迅速获取全球各种经济信息,储存和精细分析信息,发挥中心区的导向和辐射职能。基于上述原因和未来发展的考虑,我国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可以成为未来的知识城市。
    3.时尚潮流城市(Trend .setting cities)。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正在使一些大城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融合成“生产消费者”(prosumer),他们在创造财富时,也引领着世界的时尚潮流,使那些以往形成的潮流城市汇聚了更多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创造出新的潮流形态,表现在新文化如服饰、设计、建筑、饮食等领域。并通过强力的“人类接触”(human touch),借助相关的技术资本,较好地推销他们品牌。这些元素诉求决定着独特的城市文化,鲜明的多样性,有时具有诱惑力,有时具有威胁性。它们常常处在全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切割的边沿。无论怎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时尚潮流的诉求永远不会停止。我国内地这类时尚潮流城市有如上海、成都、重庆、青岛、大连、深圳、广州、杭州等,最有条件发展成为以时尚潮流为主导的全球知识城市。
    4.文化旅游教育明星城市(culturetourist&educationalstars)。城市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正是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成就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包括商务、投资、旅游、求学等境外客人,促进了信息交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一批旅游明星城市的成长,它们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个性吸引国际游客,在全球市场传播文化价值观,消费城市形象,使旅游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成为了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为了加速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城市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充分利用网络社区和虚拟网络,将地方资源与全球资源有机整合,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成功的旅游城市不仅能够建立这种商业模式,而且还能够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再从高等教育资源来看,大学也在日益全球化,学生的流动比例有了显著的增加。在这股浪潮中,拥有丰富高等教育资源的国家和城市不仅成为人才聚宝盆,而且还成为知识的催化港。因此,可以说,具有国际教育视野的城市最容易转型为知识城市。
    基于上述思考,一是我国高校集中的省会城市、区域城市;二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是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都有条件转型为知识城市。
    5.环境乐园城市(Environmentparadises)。环境乐园城市的标志是空气的净化,水资源的清洁,绿地的充盈,城市结构布局合理,休闲娱乐设施完备,市民分享知识和艺术的渠道畅通,文化多样性以及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色突出,市民社会发达等。从硬件上讲,首先就是全球产业发展速度最快之一的环保工业,这是保持城市的兴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可持续追求的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其次,由于城市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手段用于日常管理,以及大量使用常规技术于日常生活之中,环保工业成了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环保工业的好坏直接对城市的生活品质产生决定性作用。另外,由于在健康和环保品质领域大量投资的原因,这些城市通常可以为居民和从事商业活动的公司提供理想的场所,如安全、干净、舒适和开放轻松的氛围等。
    我国这类城市可以包括生态明星城市、魅力城市、绿化先进城市、基础设施好、文化底蕴厚实、区位优势独特的卫生城市等,如厦门、珠海、青岛、威海、烟台、日照、大连、宜昌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诸多中等城市。
    6.技术枢纽城市(Technicalhubs)。技术枢纽是技术相联系的中心环节,是技术、知识扩散的纽带。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城市在从事研究、开发新技术和使用新方法中具有专业化的特质。它们是知识经济的“智力库”,代表着城市的创新引擎,而且最终将会输入到政治经济之都和其他城市。尽管技术枢纽可能不是知识经济中最显著和最具活力的中心,但它们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枢纽城市随时可以将实用知识用于地方环境的改善,技术枢纽便成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理想之地,从而也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换句话说,由于研发活动多建立在少数人比较封闭的和信息网络的基础之上,技术枢纽城市一般不是很大。当然,技术枢纽具有强大的知识基础:通常拥有一所或多所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国内和国际研究中心和与居民高度分享的技术成果的网络等。我国这类城市一般为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知识密度较高、区位独特的中等城市。
    
    (2)不同类型城市应该采取的措施
    
    我国上述六类城市有成为国际著名知识城市的可能。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六类城市中,由于所处的职能不同、个性不同,因此在打造知识城市上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
    首先是政治经济之都。尽管这类城市在吸引知识工作者,汇聚众多的知识产品制造商,培植新的增长集群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其经济的增长仍然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和风险,如非经济的规模因素等,因此必须注重在打造社会平等和生活品质领域的投资,增加对弱势群体居住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强住宅或和谐邻里社区建设,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平衡。其中,最基本的法则是,减少邻里社区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资源,如太阳、降落在邻里社区屋顶上的雨水,以及在其花园和平地中种植食物;尽可能将该地区中不可循环的垃圾总量最小化;通过创新性使用垃圾来减少自然资源的耗费,充分利用城市经济等。
    其次是金融中心和服务性城市。尽管这类城市在商业服务和知识基础方面具有专业化的高水平,也拥有一批科研院所,汇聚了一批重要的服务性公司,具有物质和虚拟空间的易介入性等优势,但这些优势往往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文化上的贫瘠,最终会导致在制造业方面过于依赖于其他城市和地区。因此,除了主导产业如金融服务业之外,这类城市应该注重强化经济的多样性,为各种技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植新的产业。只有具有多样性经济的城市,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时尚潮流城市。时尚潮流城市的特点是追求社会潮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如为了迎合不同消费群体消费心理、审美情趣所设计、生产或进口的时尚产品、奢侈品、名牌等带来的新的消费主义等。然而,这类城市要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吸引不同的资源,如企业家和住户,以及新的经济门类。同时也要注意在生活品质.通勤的便捷性等领域的投资,开发更具多样性的知识基础。
    第四,文化旅游教育明星城市。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支撑,而旅游城市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得益于旅行和旅游产业,但根据许多专家(sassert199:Russo&VandeBorg2002)的分析表明,这种成功常常是以牺牲市民利益和其他商业机构的生活品质为代价的,其结果是导致经济的单一文化。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增加在更具多样性的经济基础和市民的生活品质领域的投资,同时还要利用其国际暴光率的优势来吸引知识资源,构筑新的结合体,如利用其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源来吸引公司和新的市民落户和定居城市,以此来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高等教育领域,要着力办好一、两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研究性大学,并通过网络等信息传播管道,加强与国际名牌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影响,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前来学习。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允许这些国际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本城市就业,以强化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城市的国际视野和美誉度。
    第五,环境乐园城市。环境乐园城市的特点是善于利用其知识基础开发个人服务,如健康保险,环保产业等,以此来吸引知识工作者和知识资源。在这方面,尽管环境乐园城市从社会意义上看也更加平等,但通常缺乏多样性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专业化。因此,这类城市应该集中在新经济增长群的开发战略上,营造更加整洁、干净、便捷的氛围,以便对那些为追求更加舒适生活的创新型人才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第六,技术枢纽城市。技术枢纽城市的特点是在技术开发和专业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经济上显得比较脆弱。特别是它们对“非技术性”(non-technical)的知识工作者没有多大吸引力,故缺乏多样性的城市文化。因此,技术枢纽城市应该增加在“社会环境”领域的投资,以促使和增强城市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吸引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功能上分,上述六类城市最有可能发展成为知识城市,但有的城市具有多重功能,比如说,一个城市既是政治经济之都,但同时也是金融中心和技术枢纽,这类城市在世界上并非少见,如英国首都伦敦、日本的东京和我国的北京,它们既是政治之都,又是金融之都。因此,我们打造知识城市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城市功能地位意义上的认识,决不可一概而论。
    
    (3)转型为知识城市需要的核心内容
    
    知识城市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既需要把城市发展纳入全球知识经济的视野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也需要对自身城市历史形成的优势和定位进行反思,更需要制定明确的、清晰的和可操作性的战略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打造知识城市的核心活动,聚合新的发展动力。1.创造条件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是知识城市成功的关键,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在全球知识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知识工作者,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显得尤为重要。原则上,对一个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符号意义上的分析,常常是吸引知识工作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为抢夺人才所制定的如福利、住房条件、薪酬标准和激励机制等优惠政策以及社会包容性等,都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软硬条件。
    另外,在营造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方面,城市还要考虑知识工作者本身存在的差异,如大学本科毕业生与研究生之间对选择城市的条件就有所不同,大学生优先考虑的是适合专业对口的工作,而研究生在满足这个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城市的品质。因此,城市在提高生活质量,营造平等条件方面必须做到有所兼顾。
    2.创造新的知识
    创造新知识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是知识基础。而一个知识城市的知识基础一般包括:大规模、系统化集成整合、开发利用全球的基础知识资源;建设全球化的知识信息传播与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各行业机构和个人需要的专业化知识仓库;在“知识元”水平上构建“基于知识网络和知识服务网络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用于知识传送、互动交流与信息管理、知识共享的“知识服务平台”和“知识管理平台”。简单地说,就是组织作为“知识节点(knowledgenodes)的人的相互连接。有了这些基本条件,再加上知识工作者的努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实践已经证明,生产、加工和交换知识的组织性基础设施越好,创造新知识成功的机遇就越多。因此,我们的城市要想创造更多新的知识,就必须注重知识基础的规划、整合和高效使用。
    

 

相关新闻

动物世界(片段)
四肢点动(数词)
嘀哒歌
妈妈回来了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身心状况目标)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表现与创造)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感受与欣赏)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艺术)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数学认知)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科学探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培训机构及培训师选择要点揭秘
加盟商培训监督制度及流程
社保操作指南(补缴、撤销)
社保操作指南(转出、转入)
社保操作指南(启封、新进、封存)
员工培训服务期协议
培训活动组织的3个小技巧
新培训工作者的疑问
作为一名新员工在企业内开展培训的心得
多行业剖析中国的工业体系现状和作用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