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辅导班”是“考试经济”的重要组成,中也不例外。随着方案出台日期的逼近,市面上的培训班也热闹起来,那么,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词,考生究竟该如何选择呢?司法部主管培训工作的一位负责人说:“培训机构是市场行为,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管理办法,只能靠考生自己权衡。考生在报班之前,一定要多问问,多看看,对价格过高、承诺过多的培训机构尤其要警惕。”该负责人认为那些宣称能弄到“内部资料”的人纯属行骗。对于培训班的收费问题,该负责人说,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一般由市场约定俗成,那些长期从事培训工作的机构大都合乎规范,像以前那种6000块钱一个星期声称能“透题”的“COPY班”只是极少数。他还透露,目前司法部正在和教育部协商,准备对培训市场进行联合管理,以维护广大考生的利益。关于选择培训班的问题,同时咨询了两位某著名法学院的教授,他们认为选择培训班要看这么几条标准:首先当然是师资,一个成熟的师资队伍不仅包括授课教师,还要包括专门对试题、教材进行研究的专业人员;然后要看上课的环境,参加培训班是件辛苦活儿,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一定要保证有一个相对舒适的场所;最后要看培训时间长短,两位教授都不太提倡临阵磨枪的冲刺班,认为只有在相对长的时间里才能将问题理解得透一些。冲刺班绝对不是某些人所宣扬的透题班,一位教授说,他曾参与过题库编写,清楚地知道命题组的人员是绝对不允许编教材,更不允许办培训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