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研发合作形成的信任因素分析
作者:袁立科/张宗益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18日 共有 1264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研发是基于单个企业进行的。企业不是自己完成全部研发过程,就是向其他单位购买部分或现成的研发成果加以实施。而研发合作是指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在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及社会身份的同时,在一段时间内协作,从事技术或产品研究开发,在实现共同确定的研究开发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各自目标的技术创新活动。研发合作可以共享有限资源,分担研发成本并有效地规避风险,所以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国内外众多案例表明,合作研发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过去学者对研发合作的研究多以策略观点来探讨,但是,在研发合作形成过程中,潜藏在各主体间相互信任的影响更为深远。这里,我们将重点探讨研发合作形成的信任因素,为未来企业进行有效合作研发联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信任与企业的互动关系
    按照Sako的观点,企业间的信任即为一种心智状态,就是参与合作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期望,即期望对方能以一种可以预期的和相互可以接受的方式行事[1]。她认为对行为的预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由此可将信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契约型的信任”(contractual trust)就是指每个合作者都遵守诺言并按协议行事;第二种,“能力型的信任”(competence trust)就是有关对交易双方是否有能力发挥作用的预期;第三种,“良好愿望的信任”(good will trust)就是指合作的各方希望相互能够承担责任。可靠的信任关系可以促使在公平的情况下倡导合作,并获取比预期更多的机会赢取竞争优势[2]。
    正如Putnam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普遍交往的社会要比相互间缺乏信任的社会更有效率,信任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大量的研究表明关系信任度越高,人们越是愿意参与社会交换以及合作互动[3]。由于智力资本交换促进了个体间的信任,而且信任通过这种交换增加了预期价值。Nahapiet等研究证明存在高度信任的前提下,人们更愿意在知识交换中承担风险。信任也意味着更大程度通过交换和整合获取潜在的价值创造,同时知识创造的高度不确定使得个体间信任尤显重要[4]。Lundavall指出,为了减少产品合作创新中的不确定性,相互间的信任和建立共同的行为法则是必要的[5]。Saxenian也指出与具有创新意识的供应商建立起的长期的、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网络是生产商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而这种竞争优势是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6]。这种网络为共同学习和技术交换提供了一个灵活性框架。信任关系是形成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为信任关系有助于各主体间的互动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封闭、信息独占和扭曲,扩大对知识的共享和扩散,使企业从这种信任关系下的互动学习过程中获取、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
    二、合作研发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参与各方的关系类型,Pisano, Russo & Teece将合作研发分为合资、股权参与、联盟与非正式契约四种类型[7]。研发合作是跨组织合作的一种典型范例,参与研发合作虽有助于单个企业分担研发成本,分散风险,加速研发成功以及取得必要的技术信息,但也隐含着必须将公司内部的知识以及资源释放与其他企业分享。企业参与合作研发所持动机与考虑的原因决定了将企业对整体研发合作的持续投入,以及合作成员间的沟通与互动机制,对其绩效有很大影响。
    合作研发由于成员企业间的竞争以及管理的复杂度存在很大的失败风险。每个成员都存在机会主义风险而想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时就会牺牲群体共同的利益;另外,要整合两家独立自主的企业(如整合成本)以及要使企业的长期合作目标一致(如代理成本),这些都是导致合作失败的重要原因。结合Park& Ungson[8]的分析,我们给出了合作失败的概念整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合作失败的整合模型
    Figurel. An integrative mode of cooperation failure
    中小企业进行R&D时,常受限于资金、人力等问题,采取合作形式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研发能力,所以应该要有持久且经常性的合作态度,才能使相互间的约定合理而稳定企业联盟。合作要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双方要有共同的需求,成员间合作就能较为密切顺畅,成员间的关系也能融洽且相互依赖。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确保互动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即时性与准确性,能够在充满不确定的联盟环境中,提供团结一致的保障。
    三、信任与研发合作的形成
    Tsai将焦点放在单个企业内部网路结构来探讨社会资本和策略相关度对于跨组织连结形成的影响。研究了跨国公司内部已有的部门和新的部门(自己创建或购并而来)之间的资源流动、知识转移所需要的条件,认为需要在它们之间建立强有力的关系,构成一个关系网络[9]。研究中指出,信任不仅能限制行动者的投机行为、交流特性资源及细微信息,更能够降低寻找交流伙伴的成本,促成合作的形成。
    信任对跨组织研发合作的形成产生正面的影响力。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信任如何促进研发合作的形成。
    1.信任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并可降低交易成本
    相互信任中蕴藏着个体的价值,所以一个网络会倾向于再生原有的关系形式,以维护他们原有社会资本的价值。因此,组织间的相互信任乃是企业间再次形成合作的重要桥梁。组织间的信任会由不断地互动而一直累积扩张,并成为组织的一项有利资源。因此,当企业欲寻找共组合作的对象时,会倾向从既有的网络中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不但可深入已存在的社会关系,更可省去许多转换与沟通成本,间接促进研发合作的形成。
    企业间的信任在动员和利用企业内外的稀缺资源、节约交易成本、弥补正式制度缺失,从而在促进企业竞争力改善以及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有着广泛的贡献。按照科斯的观点,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以及履约和监督成本。组织间网络的存在是因为“交易成本”加上“外部化价格”小于“内部化成本”。而合作研发合作的目标是多个企业共同创造新的技术。因此,必须将交易成本降至最低,才能最大化合作的利益。若企业与交易对象建立良好关系,彼此信任,则可降低交易成本,而使得总成本小于内部化成本。企业间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可以使整个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彼此愿意合作承担创新的风险、企业愿意重新组织彼此的关系以及采取合作的形式实现互利,这就使得相互信任可能比其他的治理机制更有效率。因此,当合作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研发合作的形成。
    2.相互信任增加发展合作研发联盟的机会
    社会的组织特征和社会成员间的普遍信任关系是存在于整个社会中的一组规范、网络与价值。这个层次的信任关系提供了一种信息共享、合作以及集体决策的非正式制度框架。科尔曼把信任当作社会资本的一种,认为在社会经济等领域内如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就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整个社会将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如果没有信任,社会就会在不确定性和有风险的环境中形成广泛领域的全面合作与交流关系,人人将各自为战,“霍布斯丛林”蔓延,社会将会危机重重,处于一种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之中。主体之间累积的相互信任,可以提高参与和行动的可能性,消除双方的隔阂。由于双方的参与和行动的增加,那么双方的合作机会通过其成员间的专业连接、共同的供货商与客户以及产业协会产生关联也会得到显著提高。经由这些共通的关系也许可以从中得知竞争者的行为、新技术的发展与其它产业趋势等,这些共通关系即为很好的信息来源。而且成功的企业合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相互信任能够使企业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由于企业的目标随着不断变化的新市场和新的技术机会而改变,因此,企业间维持持久的合作关系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持续的互惠性关系的建立,企业能够从合作中收益。双方的相互信任还可以降低研发活动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风险,有效地减少任何一方采取机会主义的可能性,使研发合作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
    3.主体间的信任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共享和扩散
    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通过输入一系列的科技知识以达到创新。这些输入知识的来源十分广泛,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其中外部来源主要包括公共研究部门(如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公司(如供应商,竞争对手)。当公司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时,它必须通过对内、外部知识的有效整合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跨组织合作所以能构造创新机会,本质上是知识整合的效果,如果知识整合能力欠佳,即使在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创新的机会,也不能保证有创新的结果。在合作研发的四种类型中,对于合资和股权参与来说,企业在组织层面上的互相融合保障了组织间的信任,从而使知识的整合在制度上可以保证;对于联盟和非正式契约型合作来说,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互相信任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跨组织整合共享。这种信任机制通常来源于长期交易行为或组织高层的非正式关系,也可以在知识共享的研发合作中,经过沟通、学习而不断增强。
    从知识的转移来看,一般而言,知识由显性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而绝大多数的知识都是隐性的或未经编码化的,因此,这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很难通过正式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转移,而只有通过紧密的、值得信赖和持续的直接交流等非正式网络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对于不具合约约束的知识市场交易而言,信任是提升知识市场运作效率最重要的要素。这也是知识有效转移的前提条件,因为最有效的隐性知识传播方法就在于知识的传送端与接收端的直接沟通。因此,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扩散效果,通过基于信任关系的社会网络连结,可促进知识的交流而形成共同研究的默契,促使研发合作的形成。
    四、结论
    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对于研发合作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过去学者对研发合作的研究多从策略观点来探讨,但在研发合作形成过程中,潜藏其中的主体间的信任影响更为重要。企业间社会关系的路径依赖特性、成员内部的信任关系与认同程度,均会影响研发合作的形成与运作。当成员企业间曾有过合作关系时,合作组织内存在人际信任、企业信任和合作信任时,以及成员单位动机多样性低,也就是成员认同程度高,目标一致性强时,对于研发合作形成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基于信任关系的社会网络连结,可促进知识的溢出与扩散,长期的积累形成共同研究的默契,促使研发合作的形成。
    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资源加速系统集成的知识竞争时代,创新研发是产业竞争的根源,企业研发合作以共通的技术研发为纽带,集成企业群体力量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整个社会素质的普遍提高,尤其是个体、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之间信任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才可推动整合性研发合作的形成并凝聚产业内的社会资本,才能真正带动产业内跨组织合作以投入相关研究开发工作,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06-05-12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德先生、赛先生、蒙先生(2011-01-17 21:31:23)
论国外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全球化模式
纳米光刻技术现状与进展
跨越分水岭——新加坡是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
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进展
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
科学、技术能混同立法吗?——对我国当代科技立法的思考
国内软科学由热转冷之原因探析
科技资源配置的新问题和对策分析
科研项目运行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