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试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规模效应
作者:鄂宏哲/邓心安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27日 共有 1757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规模效应的概念来源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 economy of scale) 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规模的横向扩展,即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规模的扩大;规模的纵向扩展,即从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推出产品、市场营销,自上到下产学研一条龙。规模的扩大,会产生规模经济的外部效应和内部效应。外部经济规模效应是指通过寻求有利于企业运行效率提高的外部环境和外部产出规模,如在一个区域内吸引不同企业,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顾客,形成独特的生产和营销网络,改善信息和资金流通运营环境,提高非价格竞争力。内部经济规模效应是指公司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利益,其效益的提高来源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与其所在产业及所处地理位置无关。当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的临界水平时,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会导致规模不经济,所以,并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适度的规模有利于产业发展,规模过大会产生规模负效应。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尚属起步阶段,还涉及不到规模的负效应。本文所指规模效应是指规模的正效应,且主要是指外部经济规模效应。
    一、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现状
    有人预测在21世纪20年代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目前正在进入生物经济的第二阶段,即成长阶段。生物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推动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一个以生物技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消费为基础的生物经济正在加速形成。
    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多个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发展最为显著,“人本化”是生物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健康医疗方式由以治疗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并且涉足领域在不断拓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历了4个转变,即以跟踪为主向以创新为主转变、以实验室研究为主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以生物医药为主向全方位发展转变、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外市场转变,已初步具备独立开拓生物技术产品的能力。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500多家生物技术专业公司,从业人员5万人,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有2万人。一些新的生物技术企业正在崛起,但与国外生物技术产业较成熟的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2003年全国生物技术产业销售总额达300亿元,但销售额超过亿元人民币的企业还很少。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AMGEN公司1997年销售额达24亿美元,净利润6.4亿美元。由于利润低,我国的生物技术企业无法与国外大公司相比,多数公司只能微利经营。企业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多数生物技术企业只能生产1~2种产品。
    生物技术产品开发通常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优势,而且还需要有一批技术水平高、资金雄厚的重量级生物技术企业作为支撑。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小,产业较分散,没有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因此,扩大产业规模,使产业集中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是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形成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规模效应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聚集区内企业彼此接近,竞争激烈,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其他企业,形成企业间的互相促进。因为企业能够更方便地接近市场,了解顾客的消费倾向,减少了学习成本,故而企业更容易学到新的知识,促进创新的产生。
    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规模效应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人才、资本、技术的相对聚集,形成了产业的加速发展效应,经济效益随之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不断地吸引人才、资本、技术进入生物技术产业。这种良性循环,大大促进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3.有利于形成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新兴主导产业。如今,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形成生物技术产业的规模效应,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良好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使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成为真正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新兴主导产业。
    4.有利于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生物技术产业已被各国视为抢占21世纪经济制高点的一个重要高技术产业。各国相继建立起以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中心、带动企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如以生物技术制药产业为主的美国圣迭戈和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公园”,法国、瑞士和德国边界的“金三角”,日本的筑波和千叶县及韩国的大田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市场呈现出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格局,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增强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形成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提高生物技术企业的总体研发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才有可能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使中国成为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强国。
    三、形成规模效应,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利用有限资金,形成投资规模。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一直制约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顺利发展。在国外,生物技术研发费用要占到销售总额的10%以上,有的国际跨国巨头已经达到30%,而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科研开发费用仅占销售总额的1%左右,好一点的也不过在3%左右,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有限资源被分散、分割,资金在产业不同环节的分配上缺乏适当聚集。依据国外经验,一项生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期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而目前资金过分集中于基础研究,中、后期投入相当不足。有限的资金投入在基础研究领域中也较为分散,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进而削弱了跟进资金的效益。
    产业的涉管部门较多,诸如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药监局、国家工商局等部门。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协调和沟通,使得各部门只能从自己的管理职能出发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这就造成政策之间出现互相冲突、协调难,有限资金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很好体现国家战略和意志。
    对此,必须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运用金融信贷、引进外资、政府财政支持、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形成投资规模,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才能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2.建立产业聚集区,促进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聚集会产生规模效应。在地理、交通环境较好,资金、技术力量较雄厚的地区,形成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
    3.建立国家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孵化器。目前,我国生物科研成果产业化率普遍不到20%,西部地区则更低。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技术成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商品化的需要,而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下游,从而造成产业上下游链条的衔接不够,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因此,建立专业的生物技术产业孵化器尤为重要。孵化器主要是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训等服务。孵化器的作用是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产业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一些生物技术孵化器。以生物医药为例,如北京生物医药高科技孵化器、杭州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北京生物医药高科技孵化器现共有实验场地约1200m[2],全部都达到国际标准,其中符合GMP标准的中试基地400m[2]。这些实验场地可完成包括上游开发、中试工艺、发酵工程、细胞培养等在内的全部实验。孵化器现已成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家、加快技术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4.实现企业规模效应。一定区域内企业数量越多,越易产生分工和协作,便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当这一区域聚集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便会产生规模效应,使整个聚集区域内的绝大多数企业都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在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生产函数为:Q=f( L, K) ,其中L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即在既定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产量极大化和单位成本极小化。企业通过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调整到合适的资本含量进行生产,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
    生物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性,通过强强联合形成规模效应,追求规模经济的升级,保障企业在产品开发领域的抗风险能力。企业国际化、大型化是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1999年6月,英国两大生物技术公司——细胞技术公司( CELLTECH) 、粒子螺旋藻科学公司( CHIROSCIENCE) 合并后,不仅扩大了资金规模,使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而且还获得了管理、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5.培养和引进生物技术产业化人才。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我国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人员仅有2万人,从业人员也不过5万人左右,且多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研发与产业化脱节。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很高而无经济价值。
    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人才特别是技术兼经营型人才缺乏制约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我国在海外留学的30多万学生中,有1/3是攻读生物学的博士学位,60%从事生物医学研究。遗憾的是,留学人员中只有1/3的回国服务。这些宝贵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无疑会给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人才的缺乏制约了知识、信息的交流,无法形成资源的共享性,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才交流环境,制约了人才自身发展及产业化发展。人才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及相互作用则会直接推动创意的产生、完善,引致各种商业机会产生,进而对相关产业、人才产生吸附效应,使外围人才、产业向吸附源集聚,形成智力产业密集区。
    6.形成生物技术中介服务规模。科技中介机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资源实现合理、有效配置。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生物技术产业信息咨询、投融资、技术评估、专利、代理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使信息、技术相对集中,管理制度规模化,提高信息采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2(2).
    [2]张轲,我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入世后的对策与措施,未来与发展,2002(1).
    [3]潘媛,产业集群与“一线两带”建设,现代企业,2005(3).
    [4]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经济评论,2003(3).
    [5]张后奇,英国两大生物技术公司合并案例分析,证券市场导报,1999(8).
    [6]赵付民,沈玉春,陶建康,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聚集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德先生、赛先生、蒙先生(2011-01-17 21:31:23)
论国外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全球化模式
纳米光刻技术现状与进展
跨越分水岭——新加坡是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
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进展
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
科学、技术能混同立法吗?——对我国当代科技立法的思考
国内软科学由热转冷之原因探析
科技资源配置的新问题和对策分析
科研项目运行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