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的手机几乎成为了一个新的现象。我认识的人,即使不在科技圈子里的,都会提到华为的mate7。用着的人说牛逼,没用过的人说要加价才能拿到,而且还加不少。这有点iphone的劲头儿了。
我对华为的好奇也是始于此,为何一个有着稳定渠道策略且出货量相当可观的公司,猛然改变打法,或者说效仿小米,会立刻取得不错的效果?
前几天,老大哥汪华锋来上海开会,我们在陆家嘴的一个酒店里聊到了深夜,其中的话题就是华为。老汪说华为的执行力是可怕的,任正非说的什么,下面能立刻执行到位。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学习能力。任正非曾经说过,不要什么都互联网,可是,华为手机的案例却证明了这家公司的触网能力非同一般。本文似乎给出了答案,华为的创新是跟着客户走,同时任正非也在追求工业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融合之道。
我是在好友康至军的公号“HR转型突破”中看到此文的,他也是转载自i黑马。本文作者是田涛,《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的作者之一。文章非常非常好看,是我认为最近几年关于公司研究的顶级之作。
作者的理论立足点非常深,从中国的创新文化入手,提出颠覆式创新在这片文化土壤中的特殊意义。对此,我深有感触。前一阵子跟一个朋友在聊,美国的创新文化也许才是独特的,尽管我们都在学习美国。无论是德国、日本,这两个欧亚文化的代表国家并不是在追求一蹴而就的创新。他们的着眼点永远在四、五十年之后。如果把科技进步比作一条河的话,创新则是这条河水覆盖过的鹅卵石。而美国不同。创新是一波一波的浪潮,它是汹涌的且必须连续的。美国科技的进步就是浪潮文化,要不断地去覆盖,击碎,再覆盖。
法国汉学大师朱利安在《功效》一书中说,“也就是在中国,发现了一种学习让效果自行达致的构想功效方式;并不是直接瞄准它,而是蕴含它;也就是不要寻求它,若是收获它——使它自行达致结果。”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美国的创新文化是打靶,则中国的创新文化就是覆盖。
理解到了这一点,或许会帮你对华为的创新思路有一个基本了解。
此外,我很欣赏作者在文末的一句话,“创新是寂寞的事业,容不得非黑即白、否定一切、唯我代表潮流的“红卫兵思维”,和敲锣打鼓、大干快上的大跃进思维,如果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要以一场运动的方式呈现才叫做创新的话,任正非宁可选择做保守的孤独主义者。”
任正非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他对格局的把握能力非常强。而事实上,他本身并不是在研究格局,而是深知“创新”才是奠定其市场地位的根本。创新则是对知识资产的组合路径。这一点,无疑超越了大多数中国的企业家的思维高度,尤其目前的互联网企业。
本文非常长,如果你读完我的编者按有继续探秘的动力的话,那就花费一些时间将它读完吧。
真的,非常值得!
——来自郝亚洲的推荐语
作者:田涛 | 来源:i黑马
华为是一家创新型的企业吗?前不久,欧洲一家通信制造商的高管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这样讲道:过去20多年全球通信行业的最大事件是华为的意外崛起,华为以价格和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彻底颠覆了通信产业的传统格局,从而让世界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能享受到低价优质的信息服务。
然而,令人纳闷的是,“创新”一词在华为的“管理词典”中却不多见,在任正非20多年来的上百次讲话、文章和华为的文件中,“创新”是被提到最少的。尤其在近两年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风靡整个中国产业界的氛围下,任正非却在华为15万员工中大谈以乌龟精神追赶龙飞船,要求上上下下“拒绝机会主义”,沿着华为既定的道路,并且不被路旁的鲜花所干扰,坚定信心地朝前走……
那么,这一切背后到底反映着什么样的企业哲学观,以及在哲学观基础上的华为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