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提到的反主流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直接回答。我们可以一步步入手,从基本的问题开始——相对于几乎没有人认同的事实,大家都赞同的观点是什么?尼采曾在精神错乱前写道:“个人发生精神错乱很少见,但对群体、政党、国家、时代而言,精神错乱却很普遍。”如果你能识别出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你就能看到隐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反主流事实。
思考一个基本命题:“企业的目的就是赢利,不是赔钱。”这一点对任何有思想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并不能清楚地领悟到这一点,当时的任何损失,都可以视为对未来发展所做的投资。传统的“新经济”观念将网站页面浏览量视为比利润更权威、更着眼未来的财务衡量标准。
其实当我们回头看时会发现,传统观念通常都是武断而错误的;每一个错误的传统观念都像破灭的泡沫,但是泡沫破灭了,它给世界带来的改变却没有消失。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是自1929年经济危机以来最大的泡沫,人们从中获得的教训决定了,也扭曲了人们今天对科技的所有观念。要想对此有一个消楚的认识,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问自已对过去了解多少。
20世纪90年代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片繁荣,前景看好,而到了年代末互联网却由盛转衰,不过那之前也并非像我们追忆中的那么让人乐观。在90年代末那18个月(1998年9月~2000年3月)里,我们完全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将全球化发展抛到.了九霄云外。
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90年代伊始就令人精神振奋。但是好景不长,1990年中,美同经济陷入低迷。从技术上讲,1991年3月,衰退已结束。然而经济的恢复速度缓慢,失业率仍不断上升,直到来年7月。制造业也没能完全恢复,而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也漫长而痛苦。
1992~1994年底的美国,弥漫着令人抑郁的氛围。美国士兵死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的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循环播放。工作机会流向墨西哥,加深了美国社会对全球化和美国竞争力的忧虑(1992年,这股消极暗潮把时任美闻第41任总统的老布什拉下了台,并为罗斯·佩罗赢得近20%的民众选票——这是自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后,除共和党和民主党之外的“第三党”候选人的最好表现。不管是涅槃乐队的垃圾摇滚狂潮,还是人们对海洛因到的痴迷,所反映的都不是希望和信心。
那时的硅谷也是一片萧条,日本眼看就要赢得半导体之战。互联网尚未起飞,一方面因为它的商业用途受到限制(直到1992年末),另一方面是缺少好用的劳动浏览器。1985年我在斯坦福人学时,发现大学中经济学专业最热门,而非计算机科学。对人多数在校生来说,科技专业另类又没有前景。
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马赛克浏览器在1993年11月由官方发布,大众有了上网的途径。马赛克后来更名为网景,并在1994年后期发布了自己的浏览器——导航者( Navigator)。导航者迅速被接受,1995年1月开始,从占浏览器市场20%到占80%,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甚至在1995年8月公司还没有赢利的时候,网景就首次公开募股。在5个月内,网景股票从每股28美元猛升至每股174美元。其他科技公司也是一片繁荣。1996年4月雅虎公司刚上市就估值8.48亿美元。亚马逊紧接着也在1997年5月以4.38亿美元的估值上市。到1998年春天,每家公司的股价都翻了两番。这些公司的收益是非网络公司收益的数倍之高,怀疑论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显而易见,市场已经陷入疯狂。
这样的疯狂虽可以理解,却不妥当。1996年末,即.巨联网泡沫破灭前3年,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警告说“非理性繁荣”可能会导致“资产价格虚增”。科技投资者摩拳擦掌,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不理性。这确实太容易让人们忽视世界其他地方发展的不顺。
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裙带资本主义和巨额外债使泰国、印尼、韩国的经济一落千丈。卢布危机在1998年8月接踵而来,俄罗斯那时已长期陷入财政赤字,货币贬值,负债累累。对这个没有钱却拥有上万枚核弹的国家,美同投资者坐立不安;道琼斯工业平均均指数在仅仅几天内猛跌10%还多。
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卢布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反应,击垮了美国高杠杆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TCM)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8年后半年设法将损失控制在了46亿美元,但仍负债1000亿美元。面对巨额债务,美联储为了避免系统性灾难,斥巨资紧急援助,并且削减了贷款利率。欧洲也同遭浩劫。迎着大众的怀疑和冷漠,1999年1月上市的欧元在交易第一天升到了1.19美元,但是仅在两年间就跌到了0.83美元。2000年年中,七国集闭各国的央行不得不动用巨额资金来支撑它。
1998年9月开始的短命网络热潮,其背景就是这样一个溃败无序的世界。旧经济无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果想要未来更好,就一定要找到行得通的方法,而且要处处行得通。问接证据显示,互联网新经济是是唯一可以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