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兜售的成功与否,不光取决于投出开场球的投手,也取决于捕手。捕手越是能够有所贡献,亮起绿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漂亮的销售话术是娱乐产业的中心环节。电视和电影主管跟剧作家、其他创意人员开会,后者为了下一部大片或热播的电视剧推销自己的想法。电影本身能让人约略窥视出这些环节的究竟。在讽刺电影《大玩家》(The Player)里,一位迫不及待的剧作家夸口许诺说:“这部戏可是《走出非洲》加《漂亮女人》的综合体!它就像《上帝也疯狂》,只不过里面可乐瓶的角色换成了女演员!”但工作室的围墙后面真正发生了些什么,一般情况下都挺神秘,于是,两位商学院教授决定空降到墙壁后面去看个究竟。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金伯利·艾尔斯巴克(Kimberly Elsbach)和斯坦福大学的罗德里克·克雷默(Roderick Kramer)用了5年时间,研究好莱坞的开场推销手法。他们参加了数十次推销会议,分析了开场过程的脚本,采访了编剧、代理和制片人。他们向《美国管理学会学报》(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提交了一篇论文,并因此获奖。哪怕是我们这些坐在家里客厅看视频的门外汉,读了这篇精彩的论文,也能对销售话术的精髓有所领会。
他们有一点重要的发现:开场兜售的成功与否,不光取决于投出开场球的投手,也取决于捕手。尤其是,艾尔斯巴克和克雷默揭示出,这一精心设计的仪式下面隐藏着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捕手,即执行董事,利用各种身体和行为线索迅速评估投手,即剧作家的创意。捕手认为激情、智慧和怪里怪气是正面线索,油滑、太过卖力、提出太多不同的想法则是负面线索。如果捕手在最初几分钟就把投手划入了“缺乏创意”的范畴,那么该轮会面基本上就算完了,哪怕它实际上并未结束。
但对投手来说,光是落在“有创意”的开场还不够,因为第二个过程也在运转——最成功的开场是这样的:投手不是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想法塞给捕手,非要对方说出“好”来。相反,投手邀请捕手跟自己合作。董事们(艺术家们常常语带嘲笑地称之为“穿西装的”)越是能够有所贡献,想法就变得越好,亮起绿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研究人员发现,捕手“完全被投手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就像是相互合作”,这样的场面最为可贵。艾尔斯巴克说:“要是捕手感觉自己像是创意合作者,拒绝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一些研究对象对此类互动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一位得过奥斯卡奖的制片人对两位教授说:“到了特定的时间点,故事的创作者,也就是作家,需要抽身而出。让董事把他自己的需求投射到你的点子上,补完整个故事。”然而,“要是开场不成功,”另一位制片人解释道,“作家就是不肯退让,听不进去别人的话。”
这里的教训很关键:销售开场的目的,不一定是立刻打动他人采纳你的观点。开场的目的是呈上某个极具吸引力的东西,展开对话,让对方主动参与进来,并最终达成有利于双方的结果。在买家掌握丰富信息、选择多样的世界里,开场很重要,但它并不意味着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