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给学生出的作业里有这么一题:《经济学讲义》第十三讲的231页里的注脚提及门槛(垄断性)下降不一定会消散原局内人的上头成本,并举中国的汽车业为例。上课时我还指出,现在中国有一个行业非常明显地就属于当年(加入世贸前夕)的汽车业那样,即现在正受着行政垄断的保护,但这个垄断门槛正在受到冲击很可能会下降,所以该行业的局内人非常仇视局外人冲击门槛想进入竞争,但其实他们是鼠目寸光,没有认识到这个行业的门槛如果真的下降,该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会因价格下降带来需求量暴增而爆炸性地增长,最终原局内人也会从中受益,并不会受损。请同学们推断一下这个行业是什么?“推断”是要有逻辑与事实的支持(即符合科学方法论的要求),而不是乱猜一通,所以大家要明确地指出有什么事实证明这个行业的门槛一旦下降,其市场规模会爆炸性增长。
这道题也给读者做了。能说出答案是“金融业”的人不少,但这道题要求的是“推断”而不是“猜测”,不能明确地指出可以证明这个行业的门槛一旦下降、其市场规模(需求量)会爆炸性增长的事实的,那只能算是“撞对”,而不是真的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出来的。而我看能答出“金融业”的人基本都只是“撞对”而已。有人说供给很多,但这是供给不是需求;有人说现在的门槛很高赚钱很多(银行自己都有“赚钱多得不好意思”的说法),但这只是说明现在门槛很高垄断租值很多,不能说明市场规模会爆炸性增长,证据都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
其实早在多年之前(在我的QQ空间开始经营没多久,大概是2012年左右),就已经有读者在某个帖子后面说,他认为银行业的春天即将要来了,所以想提前进入银行工作。当时我看了立即就想到,说是银行业的春天即将要来没错,但银行业的春天未必是银行的春天,因为打破垄断,市场内的原垄断者可能利益受损。想到这里,我念头一转,又联想到中国加入WTO后的汽车业,于是暗暗地想:除非银行业能像汽车业那样在进入门槛下降后,价格因而大降,需求定律支配下需求量增长,而且是增长幅度远超价格的下降,带来市场规模的爆炸性增长,则所有人(包括市场内的原垄断者)最终都能获利。有关的逻辑分析与汽车业的事实我在《贸易的真相》中关于“H-O模型”那一讲指出这个模型的肤浅之处时已经详尽地进行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但问题在于,银行业、或者说更广义的金融业会是下一个汽车业吗?看起来像,因为金融跟汽车一样,都是典型的“富裕物品”(superior goods),即随着收入增加,其需求量会显著增加,这增加率甚至会超过收入的增加率本身。中国社会随着经济增长普遍地变得越来越富裕,本身就已经构成强劲的需求,只是一直被高耸的进入门槛阻拦压制着,犹如洪水被堤坝积蓄在高位,一旦进入门槛下降,将是类似于洪水决堤之势。但当时我只有这些逻辑分析,还没找到确凿的事实验证,所以不敢轻言结论——严守科学方法论的人,其实是很谨慎的,未经事实验证,逻辑分析看起来再完美都不敢乱说。
终于,在2013年我亲眼看到了事实验证,那就是余额宝的超级成功!余额宝其实只是货币基金,它所对接的天弘基金本来只是众多货币基金中极普通的一员,可是借助余额宝的“威势”,短短半年时间就一跃而成中国第一大基金,夺去了华夏基金多年来保持的老大地位。天弘基金夺得中国第一时,从全球所有共同基金的排名来看,还只是14位;而到2015年末,它甚至已经高居全球第二大货币基金的位置!余额宝的超级成功有刚好“撞大运”的成分:那段时间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银根收得太紧,导致即使是货币市场上的近于基准利率的无风险利率也相当高——余额宝收益率最高时近7%,远超平常的货币基金的收益率(现在基本上回落到2%左右,就是很正常的),可相比之下,当时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曾高达30%,余额宝的所谓高收益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当年银根极紧的情况,可看我最近发布的《货币政策失效•资本外逃•利率问题》(http://tieba.baidu.com/p/4887546696)一文里的介绍。但即使撇除这个“其它因素”的干扰,余额宝也是相当成功的,因为即使现在其收益率已经回落到正常的2%左右,与其它货币基金相比其实算偏低的,但天弘基金的规模仍然一直稳居国内第一、还从全球第三继续上升至第二,可见超常的高收益率并不是造就它成功的关键的局限条件,而只是当时这么一个史无前例的高收益确实有助于制造轰动性的新闻效应,从而有利于降低它推广的信息费用而已。也就是说,当时“撞大运”碰上反常高收益的时期,相当于是中国央行给余额宝免费赠送了一个开业广告大红包。
余额宝为何能如此成功?其实它的本质只是一种基金销售渠道,这个渠道当然是利用互联网这自然科学的技术进步。但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它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其效果全是降低进入门槛的——包括:1元起购,T+0的即时赎回。其实,早在余额宝之前,各大基金公司都已经开通了网上直销渠道,都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提供线上开户、线上认购、线上赎回等服务,降低了投资者参与包括货币基金在内的一切基金投资的交易费用。但一来它们不如“支付宝”有名气(即信息费用较高),更没有积累那么大量的客户资源;但二来更重要的还是上述的制度创新,因为在余额宝之前,货币基金的起购都是有较高的起购门槛(如100元以上、1000元以上等),赎回也不是即时的,至少是T+1的隔日。而自从有了余额宝,各大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都被逼着要跟进;后来连银行也纷纷推出自家的各种“宝”,但仍然一如通常的银行理财产品那样规定了5万元起购的高门槛。这些制度创新降低了投资者进入门槛,而余额宝本身则是无意中突破了从事基金业的进入门槛——虽然与支付宝合作的天弘基金本身是有基金牌照的,但用这种未经监管机构审核就合作的方式在事实上绕过了要先获取基金牌照才能从事基金业的进入门槛。更要命(要银行的命)的是,由于这些降低投资者进入门槛的制度创新,导致货币基金与活期存款在事实上的区别几乎完全消失(活期存款也是1元就能存入,也是可以即时提取现金),可是余额宝的收益率却远高于活期存款的利率(即使现在回落到正常的2%左右也是如此),这导致银行存款大搬家,于是又进一步在事实上突破了从事银行业的进入门槛!——人们存钱进银行,跟通过购买余额宝存钱进支付宝,基本上没啥区别。支付宝后续发展出更多的理财功能(与各类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合作),还不断地突破证券业、保险业的进入门槛。也就是说,支付宝已经成为一个从理论上到事实上都可以覆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机构,因此是全方位地突破了金融业的进入门槛。
所以,这就无怪乎银行对余额宝深恶痛绝,不惜利用普通人对货币基金的不了解来各种抹黑余额宝,骂它是银行的吸血鬼,甚至将当时银根奇紧无比导致的利率急涨归咎于只不过是刚好碰上在同一时期横空出世的余额宝——其实根源根本就是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乱来。结果后来货币政策拨乱反正,银根一松,利率大降,对余额宝这抹黑攻击就立即不攻自破了。当时我冷眼旁观传统银行对余额宝的气急败坏的攻击,觉得它们真是可怜又愚蠢,正如加入WTO前夕的国产汽车业那样,对于一加入WTO、关税所构筑的进入门槛大降就会“狼来了”的恐惧仇视是如出一辙的可怜又愚蠢——可怜是因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些原垄断者的抗拒最终是没有用的;愚蠢是因为其实门槛下降对它们最终也是有利的,却因为无知而抗拒实际上对其有利的浩荡潮流,岂非愚之极矣?汽车业的事实证明,中国加入WTO不但没有毁灭国产汽车,所有国产汽车都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且越是像吉利这类完全没有政府保护的民营国产汽车在竞争压力下为了生存而挣扎奋斗,就越是获得更狂飙突进的高速成长。正因为关税大降,汽车价格也大降,消费热情一下子被引爆了,炸出了一个市场规模远超以前存在着关税保护(其实是压制)之时的庞大市场。
但为什么金融业一定也会走上汽车业的发展之路呢?因为余额宝的成功已经以事实雄辩地证明,一旦进入门槛(这是指投资者的进入门槛)下降,理财需求一下子被引爆的话,其规模是庞大得堪称“恐怖”的(想想天弘基金从原来名不见经传一跃而成全球第二大)。有一句劝说人们要理财的话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以前的一般观点是认为富人或至少是中产才有理财需要,所以银行都以5万元的“起步价”来筛选它们的服务对象。可是余额宝的成功证明,其实屌丝也有强烈的理财意愿,而且他们虽然每个人的金额少,但人多势众,互联网的优势正在于集腋成裘的交易费用比传统银行要低得多,所以亿万屌丝集合起来的理财需求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是极其庞大的。更不得了的是,金融业属于虚拟经济,因此它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比汽车业有更大发展潜力,因为不会像汽车业那样受环境、道路的制约(汽车越多,环保的压力越大,道路的拥堵越严重,这都决定了“边际产量递减定律”会更早地发挥作用),金融业的增长前景几乎是无限的,只会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总量(理财资金的来源)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经济继续增长,财富总量继续增加,理财需求就会继续扩大,不会受环境、道路这类有物理形态的局限条件之制约。
在旁观银行对余额宝的可怜而又愚蠢的仇视抵制时,我偶然看到一则关于“淘宝村”的报道。那报道是说一名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在淘宝上开店销售家乡制作的家具,早早就大发其财。于是他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经营那家淘宝店,继续大发其财,引得村民纷纷都来向他讨教发财致富的经验。一开始,他犹豫着要不要把自己的这个“经营秘密”告诉大家,担心人家学了这种在淘宝上开店的诀窍,就会抢了他的生意。但很快他就决定要公开这个秘密,因为他觉得市场很大,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完的,让村里的人都一起做,把整条村子做成“淘宝村”,名扬全国,会比他自己一人独吞市场(其实吞不下)、但也是单打独斗,更能形成广告效应,把市场做得更大,从而赚钱更多。他的判断后来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在他的带动、指导下,那条村子果然很快就成了专门制作家具的淘宝村,全中国很多人一想到装修房子买全屋家具就找这个村子的淘宝店,这个“喝头啖汤”的人不但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赚的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加,而且深受村民爱戴拥护,将他推举为村里成立的家具协会的会长……当时我听了这个报道,就不禁感慨,中国的诸多银行,利令智昏之下居然连一个小村子出身的大学生的智商都不如啊!
最后,附上以前在“灌水帖”里有读者就此注脚与我之间进行的一段互动讨论:
=========
__朝花夕拾____
新版《经济学讲义》第十三讲第四节的注脚:“一个行业的垄断性下降导致参与者增加,即供给增加,从而带来价格下降,需求定律支配下需求量会上升。如果需求量急剧上升,导致整个行业的规模急剧增长完全有可能出现原来的局内人获得的总收入反而增加的情况。中国汽车行业加入世贸的例子。所以技术进步或放开进入管制等因素造成门槛下降,不一定真的会消散原来局内人的上头成本,还是要看整个行业上头成本的变动情况。”
如果通过行业规模急剧的增长可能使得原来的局内人总收入增加,之前为什么他们不主动的选择?
我
因为无知短视啊。像现在法国劳动法修改被一帮愤青抵制,其实减少福利企业竞争力提高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对他们是有利的,他们却就是死活不肯、死磕反对。
一方面,预见不到行业规模会急速增长;另一方面,原来的市场内生产者必须拼命努力应对竞争才能活下去,不是行业规模增长就一定能让你获利,你至少得活下来才行啊。一个是可以偷懒拿低收入,一个是勤奋拿高收入,很多人会宁愿选择前者的。
=========
当你无谓地抗拒竞争加剧时,你要想想:你是因为愚蠢,还是因为懒惰?不过,无论是愚蠢还是懒惰,都还是逃不过市场竞争的淘汰。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地应对竞争,增加真正能属于自己的上头成本(租值),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