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以来,在我脑海里渐渐地酝酿出一个庞然大计,也就是根据传播、推广真正有用的经济学(经济解释)的经验,借助帖吧这个平台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公益教育。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些年来我先是依托张五常教授的博客(主要是新浪博客),其后在QQ空间开我自己的空间,去年以来则是在百度帖吧的“李俊慧吧”,一直致力于推广“经济解释”,从中不但是增进了我自己对于经济学的理解,也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好朋友。经济学无疑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不仅仅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才需要学习;同理,其实也有别的学科非常有用,不仅仅是从事那方面的人才需要学习。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把我推广经济解释的经验也推广到这些其它非常有用的学科上,营造一个可涵盖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公益教育的体系呢?
最初的构想,是受到应俊耀的影响。他发了不少关于数学思维的朋友圈,指出很多人觉得数学困难,其实只是因为数学老师也不会教数学,只是教了怎么计算,而没教数学思维。如果学会了数学思维,数学其实是可以很简单的。我于是促请他写一本类似于我的《经济学讲义》那样的入门教材,专门是从讲解数学思维的方向入手。
另一方面,经由思考“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尤其是在对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运用科学方法论上的区别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中医也是科学的,只是它对科学方法论的运用竟然是更类似于经济学那样的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从科学方法论的方向入手,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想是否可以用学习经济学的方式来学习中医。
就是这样,最初的构想里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简单、但足够完整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公益教育的体系: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对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可以进行经济学的教育,对成年人、尤其老年人可以进行中医的教育,三部分的教育就贯穿了人的一生。
后来,我又觉得还可以加入历史(包括东西方)、中国文化(包括诗词、小说、艺术)、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教育,因为儿童的阶段在幼教到小学之前,历史、中国文化可能比数学思维更适合,当然这类教育也可以一直贯穿到整个人生。而自然科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可以与数学思维的教育相辅相成,当然也一样可以一直贯穿以后的整个人生。
所以现在我决定这个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分成以下几大部分:数学思维、经济学、中医、历史、小说、中国文化、自然科学、其它杂学。每一部分原则上尽可能有三方向内容:第一,推荐读物。推荐者要亲自读过有关作品,能清楚地陈述该书的好处。第二,系统的入门级教材,外行能通过阅读有关教材自学入门。如我的《经济学讲义》可以作为经济学的入门级的系统教材。希望应俊耀可以写出关于数学思维的入门级教材,也希望有读者能写出中医的入门级教材。历史其实就是经济学,不需要再另外编教材,但按时间系统地介绍历史事实的读物可放在“推荐读物”那里。小说、中国文化不是科学,应该不需要教材(这一点在“中国文化”的某些领域我可能有错),只需要多看推荐读物即可。自然科学有什么好的入门级教材,大家也可以在“推荐读物”里提出。第三,结合现象、运用理论的解释性文章或书籍。如我写的各类经济学相关的文章都属于这一类,这里面有些延展到历史那里。
另外,关于“历史”和“中医”要再做细分。“历史”的大类之下可再分“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中医”的大类之下可再分“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这“传统”与“现代”的修饰语并没有褒贬之义,只是一个客观的分类。我所说的“传统中医”是指以传统的方式入门,即从中国哲学的方向入门去学习中医;而“现代中医”是指以现代科学(如物理学)的方式入门。这两种方式各有支持者,我认为不妨包容并蓄,各自发展,让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各投其好,各取所需。
还要强调一下“公益教育”中的“公益”的含义,是指我的这个平台是非盈利的,就像我一直以来推广经济解释,写文、回复只为交流学习,不求货币收入。特别像“中医”这样的学科,为免引来不必要的争议,我倡导的目标是“学会调理自己”,不求治人。
最后,这个平台放在哪里呢?正好以前我多开了一个帖吧叫“李俊慧的经济学”(http://tieba.baidu.com/f?kw=%E6%9D%8E%E4%BF%8A%E6%85%A7%E7%9A%84%E7%BB%8F%E6%B5%8E%E5%AD%A6),一直闲置就没用,现在就把它用起来吧。只是百度帖吧不能修改名称,所以只好继续用这个名不符实的名称,其实本吧正确的名称应该叫做“李俊慧的全方位公益教育吧”。
为了方便管理,基本上仍然沿用在“李俊慧吧”里的吧规,即只有我这个吧主可以发主题帖,其它人只能回复帖子,或者在“灌水专用帖”里发表意见或申请我给单独开帖。对于各个大类,我会邀请相应的人作小吧主(如“数学思维”的大类我将邀请应俊耀为小吧主),小吧主请积极回复与其负责的大类相关的话题,读者想就相关话题提问时,也可以先@负责有关大类的小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