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从“讨价还价”的事例再次示范“非均衡”&科学不是“求对”而是“求不错”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0日 共有 880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最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去看《生活小事的重大意义》这篇文章(http://tieba.baidu.com/p/4138045251),并就这篇文章里解释现象的部分(从小卖部的酸奶开始那一部分)中出现的四个“为什么”的问题,自己先想答案,再对照我在文章里的分析。看完学生的作业后,我写了一篇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发现也很适合单独发成一篇文章给非学生的读者看,于是将之独立成文。


这道作业题不少同学做得好了很多,终于开始有点明白什么才是符合科学要求的“经济解释”了。但问题还是存在,最典型的是尽管已经在《经济学讲义》第七讲学过“非均衡”的错误,但在做解释时还是有同学犯此错误而不知。凡是看到这种错误,我都在批改中明确地说出了“你的解释是非均衡”之类的话。


这里再举一个同学的作业来作为示范:有同学说大城市越来越少见可以讨价还价的服装店,于是认为讨价还价是“不经济”的。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犯了“非均衡”错误的分析。什么是“不经济”?不就是说无效率、没有达到最优,即违反自私或理性的假设了吗?所以这是典型的“非均衡”(这分析的含义是大城市是均衡的,小城市或乡村是非均衡的)。这同学的分析隐含了一个“道德审判”的前提:大城市的做法就是正确的、先进的,小城市或乡村的做法就是错误的、落后的,这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啊!但经济学作为科学是“不讲道德”的,要先问“为什么”(做实证分析),而不是一上来就批判“这是不应该的”(做价值判断——这不能称为规范分析,因为规范分析必须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未经实证分析就说好不好、应不应该是道德审判,是主观的价值判断,是“非科学”)。


其实从纯粹(即不考虑交易费用)的供求理论出发,讨价还价才是“应该的”!因为正如天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天下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消费者,不同的消费者理应有着不同的需求曲线,根据供求理论,不同的需求曲线与服装店的供给曲线合在一起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就是不同的。讨价还价其实是一个店家摸索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从而更正确——指符合供求理论——地找到适用于这个特定的消费者的价格的过程。但正如《经济学讲义》第七讲中所举的农贸市场的菜与超市的菜有不同的价格变动频率那样,根据供求状况的变化(这个例子是供求状况的不同,但后面关于“边际”的部分已经指出,变化与不同在逻辑上是同一回事)调整价格是有交易费用的,在真实世界里由于这交易费用的存在,价格往往不可能真的随着供求状况的变化或不同而不断地调整。然而,重要的不是知道调价有交易费用,重要的是要知道不同的局限条件下这调价的交易费用也不同:股市的调价费用低至近于0,于是股市上的价格就表现为分分秒秒地变化;由于产权界定的情况不同,农贸市场上的菜的调价费用虽然高于股市但低于超市里的菜(农贸市场上卖菜者就是菜的产权人,超市里卖菜的一线员工与菜的产权人——即超市老板——不是同一个人),前者的价格变动频率就高于后者。


同样的逻辑可用于分析讨价还价的行为在大城市与小城市、乡村有不同的盛行程度的现象。瞿垚同学的作业受到我在“说说”里的表扬,就是因为找到了为什么有些服装店会允许讨价还价、有些服装店就不允许的正确答案。明显的区别在于品牌服装店都不允许讨价还价,允许讨价还价的都是杂牌服装店。并不是品牌服装店就高大上,做法才是正确、先进,而是品牌服装店都是连锁店,连店主(更不要说售货员)都不是服装的产权人!这不就相当于卖菜的超市一样吗?就在现场的一线员工、店主都没有调价权,所以消费者当然无法向他们砍价。而品牌服装店都扎堆在大城市开店(这是另一个需要解释的现象,以后将会学到的“租值搭配原理”能解释这个现象),在比例上就呈现出大城市里不讲价的情况居多的现象。这恰恰反映着大城市或品牌服装店调整价格以更符合供求理论的交易费用更高,纯粹只看这一方面的局限条件的话,其实反而它们才是“不经济”(如果把“经济”客观地定义为成本越低越经济)!当然,把所有局限条件都考虑在内的话,一切都是均衡的,都是符合自私假设的,也就都是经济的。超市、品牌服装店自有其相对于农贸市场、杂牌服装店的另外的竞争优势,足以弥补调价方面的交易费用较高的劣势。但农贸市场、杂牌服装店也在市场上生存着,没有完全被淘汰出局,它们肯定也满足了市场上一部分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是超市、品牌服装店所无法满足的。所以各有生存之道,无所谓谁优谁劣,只有市场竞争能证明谁优谁劣——优者生存,劣者淘汰。经济学家要做的不是自以为比市场更聪明地乱下判词,而是要谦虚地面对那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适者,客观地探寻它们得以生存的局限条件,以局限条件的不同来解释其不同的选择。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地指责这个是不经济,那个是不应该,那就跟我在课堂上说的那头旁观狮子与老虎打架的老鹰一样,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地指责狮子不使用“飞起来再下扑”的策略就是无效率、不应该,其实愚蠢无知的恰恰是对狮子的局限条件无知者无畏的它,而根本不是狮子。


另外,不少同学在第一题的反思部分都感慨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对一个小小的现象不断地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推进自己的思考深度、发散自己的思考广度呢?其实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真正明白科学的“可证伪性”要求,即没有真正明白科学的第三部曲“事实验证”这一步要做的是什么事情。科学不是求对,而是求不错——这有什么不同呢?“求对”是不停地找证明自己是对的事实,但“求不错”是刚好相反,是要不停地找证明自己是错的事实!——说起来,《牛奶可乐经济学》、博弈论之类我称之为“童话故事经济学”(与《经济学讲义》第二讲里说的“恐怖小说经济学”用耸人听闻、恐吓读者的方式来替代客观的科学分析相对,“童话故事经济学”是像编童话故事那样用有趣新奇的解释来替代客观的科学分析)的问题就在这里,分析者只管找到一个有趣又貌似有理的解释,全然不管科学第三部曲所要求的“事实验证”(故事、小说就是虚构的,不求事实验证)。否则哪怕只是稍微对照一下真实世界里的情况,很容易就能找到明显推翻有关解释(其实是故事、小说)的事实,所以也就只有不懂科学方法论的人才会那么容易被这种所谓的经济学理论或分析所吸引并折服。当然,如果一直找错都找不到,那就证明是“不错”了。我能不停地深化与拓宽思考,其实是因为我想到解释一个现象的答案时,就立即做验证,而验证的过程正是不停地找有可能证明我的答案是错误的事实,这在客观上就能深化与拓宽我的思考。


就以这第一题的作业为例。这篇《生活小事的重大意义》在解释现象的部分中,一开始的起点是大学小卖部的店员有调整酸奶进货数量的权力。为什么她有这个权力呢?这是第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校领导给了她这个权力),毫无难度,也很自然就能推进到第二个为什么(为什么校领导把这个权力给她)——事实上几乎所有同学都一下子就把前两个为什么答出来了。但第三个为什么——为什么店员有调整数量的权力却没有调整价格的权力呢?——就不是所有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为什么你们想不到,我想到了呢?并不是我天生就有很强的联想能力,特别爱思考,而是我想到了前两个问题的答案之后,与一般没受过科学方法论的人就此满足于找到了一个看起来非常正确的答案不同,我严格地遵守科学方法论的要求,即使对于如此明显正确的答案我也要想办法找事实来推翻它!于是我继续想:如果说学校领导把调整数量的权力下放给小卖部的店员是因为店员关于销售量的信息费用比较低,那店员关于价格的信息费用也比较低啊,调整价格的权力却没有下放给她,这事实岂不是推翻了这个“信息费用”的解释?理论或解释貌似被事实推翻,不一定是因为理论或解释本身有错,也有可能是局限条件不同,所以我发现这个貌似推翻“信息费用”解释的事实之后又再想价格与数量背后的局限条件有啥不同。就是这样,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第三个为什么。把调整数量的权力下放给店员以降低信息费用是为了提高小卖部的收入,但调价权如果也下放给店员,信息费用虽然下降,但这个权力太大,店员容易滥用来以权谋私,反而不利于小卖部的收入提高。


这样提出了第三个为什么之后,我还是继续千方百计地要找事实推翻上述的解释。于是我又想到另一个事实:我经常去买面饼都出现缺货现象,店员回答要等领导批示进货,显示着她虽然有酸奶的调整数量的权力,却没有面饼的调整数量的权力。不是说调整数量的权力下放才会减少信息费用吗?面饼这方面的事实岂不是推翻了这个解释?于是我又继续思考酸奶与面饼背后的局限条件有什么不同,更进一步想到这小卖部与外面受市场竞争约束的私人店有什么不同。这是继续在“数量”的方向寻找推翻解释的事实。另外我还继续在“价格”的方向寻找推翻解释的事实:学校小卖部的店员对酸奶没有调价权,但服装小店的店员却可以与顾客进行讨价还价,反映着她们有调价权,这岂不是又推翻了此前的解释吗?于是我又继续思考酸奶与服装背后的局限条件有什么不同,从而提出了第四个为什么。


其实还有第五个为什么,就是前述瞿垚同学在作业中更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有些服装店允许讨价还价,另一些就不允许。因为在回答了第四个为什么之后,只要你设法找事实推翻有关解释,很容易就能想到明明有些服装店是不准讨价还价的事实,这岂不是推翻了用于解释允许讨价还价的服装店的答案?这第五个问题我没有在《生活小事的重大意义》里提出并回答,是因为当时我虽然有答案,但不能肯定是对的。瞿垚同学找到了正确答案,但恐怕并没有做“设法找推翻这答案的事实”的事情,而我一想到答案就做此事已成惯例,所以把问题想得更深更细也就更谨慎。我也马上想到品牌与杂牌的不同,但我亲身遇到的一些事实似乎不支持这个答案。那就是我读大学时习惯于到北京路、中山五路那一带买衣服,品牌店的衣服我买得不多,因为太多人都是去品牌店买衣服,在我看来那就是缺乏个性。但另一方面我也是不擅长讨价还价的人,所以又不想去那些要讨价还价的非品牌店。于是我专门找到了中山五路上有几家服装小店是“一口价”的,成了它们的常客,因为它们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既不要人人都买的品牌大路货,又不想讨价还价。我想到这个事实,就觉得它们推翻了品牌与杂牌的解释,所以不敢轻言这是正确答案。我有一位优秀学生(后来成了帖吧里的读者常客,ID是“光之炼金术师”)因为有亲戚就是当年在中山五路经营服装店的,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于是向他调查相关事实,确认凡是那些“一口价”的服装小店虽然不是特别著名的品牌,但全都是连锁店,背后还是有品牌的(只是不如大品牌那么有名气),店主并非衣服的产权人,所以也使用了不准讲价来约束产权人与实际经营者离得很远所产生的问题。相比之下,允许讲价的服装小店里的店员虽然不是衣服的产权人,但店主经常会在店里出现,能较好地不断监控店员的行为,再配合限定讲价范围、给予提成工资等约束与激励,已经足够解决产权人与实际经营者有分离——但分离得不是很远——的问题。


希望大家好好地体会上述的思路。未经科学方法论的“可证伪性”的训练的人,本能地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维护自己现在持有的观点,而不是设法找事实证明自己是错的。而经过科学方法论训练、且真正掌握了的人,就会一想到答案便先想找事实推翻自己。这样做其实有很多好处:其一,有利于保持客观中立的科学态度,不会因为自己持有了一个答案就只想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是为了真相而是为了面子而拒绝接受与之不同的观点,这样很容易就会形成顽固不化的“成见”,面对被事实推翻也不肯认错。其二,经得起如此不断地找错还能屹立不倒的答案,其正确性是相当可靠的。别人再来质疑的时候,因为你自己已经做过严苛的“找错”验证,人家能想到的反对意见其实你早就都想过了,知道是推翻不了这个答案的,所以反驳的时候理直气壮且迅速快捷——确实不少对我不了解的人会觉得我的作风相当“霸道”,因为几乎是他们一说完我就已经开始反驳,好像是不经思索似的,其实我是早就都想过了,根本不需要再多想什么。而你的思考如果未经上述这种反复找错的过程,就想从我的分析中找到错处,很坦白说,那基本上是异想天开!你根本不晓得我的思考结果是经历过什么样的地狱式的反复拷打锤炼的,当你自己也经历过之后,再来跟我PK吧!其三,就是前面所说的,这样不断找错的过程,客观上自然而然就会不断地拓宽加深你的思考,使得你不断地联想引申到其它似乎有类似之处的现象上去。因为找错的时候就不能只局限于眼前这一事,而是要扩展到其它领域找类似的现象(即背后的局限条件应该是一样的现象),看是否有一样的结果。这其实也是在运用“边际分析法”:相同的局限条件如果有不同的行为选择,那就说明那局限条件并不是关键的。


 

相关新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