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成功的第二大优点是“自我革命”,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众所周知,如前所述,微信是QQ的直接竞争者,还不是移动语音通信(手机电话),腾讯竟然能让它发展起来,殊非容易。大家要知道,其实早在微信广为人知之前,中移动的“飞信”就已经大行其道。我记得很清楚,每年都要带毕业班的论文指导,这些大四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已经不在校内,为了找工作更是经常把手机号码换了——因为如果工作地不在学校所在地,为了避免漫游费,他们会换一个工作地的手机号码。要及时联系上这些学生,靠原来登记的手机号码是靠不住的,所以最早的时候就是使用Q群,要他们都把Q号报上来,大家一起建个群。后来Q群就变成了飞信群,过了几年就变成了微信群。所以我非常确定,飞信比微信更早地大获成功,而且因为它直接跟手机号码关联,不登陆电脑端时收到的离线消息能以短信形式直接发到手机上,比微信还得额外安装一个APP、因此不是智能机就用不了(当时的智能机还不普及),其实是有压倒性的优势的。但“先行一步”有了先发优势的飞信,最后却被微信打败,这是为何?很简单,飞信发展到最后,明显威胁到语音通信业务,而飞信是中移动下面的一个分支,不可能“以下犯上”反而颠覆了中移动的传统主营业务。所以尽管飞信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发展语音通信业务,却一直就此止步不前,停留在只能替代短信的文字通信功能上。
此外,也正由于这是中移动开发的软件,它自始至终都狭隘地将服务对象局限在移动用户身上。最开始这乍一看有助于推动移动用户的增长——我就亲眼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需要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辅导员们普遍使用飞信来与学生沟通时,个别使用联通等非移动号码的学生被要求换一个移动的号码。微软把IE免费捆绑在Windows系统上销售,将网景公司的Navigator打得节节败退时,网景投诉微软是借助Windows的垄断权来扩展IE,使之也具有垄断权。中移动当年用飞信的垄断权来试图扩展手机通信,使之具有更强的垄断权,事实证明这根本办不到。(微软IE的成功另有原因,详情见《经济学讲义》中“觅价”一讲的分析。)当微信出现,无论什么移动运营商的号码都能注册为用户,飞信这种狭隘的排斥非移动用户的政策立即导致其急速衰亡。事实上,以我的观察,飞信并非不懂得这个道理,后期也开始允许非移动用户注册成为飞信用户,甚至允许用电子邮箱注册,但非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相比只能使用电脑端的功能,未登陆时的离线消息不能即时转到手机上,这岂不是跟QQ毫无区别?一般而言已经有Q号的人何必要再装一个飞信呢?总之,飞信受限于它所隶属的中移动,明明先行一步更早占领市场,却还是被后来者的微信扫地出门。这说明中移动没有真正明白未来的大势所趋是手机上的互联网,而不是手机上的语音通信。它始终将自己局限在语音通信运营商的小角色里,没有借着飞信的成功而趁机实现“华丽转身”,将自己转型升级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局者。如今事后回顾,曾经有一个如此千载难逢的绝妙机会摆在中移动的面前,却被它茫然地错过了,以致今天它不得不沦落为一介流量通道商,附庸于微信这样的流量大户而仰人鼻息生存。
中移动的错失良机,是因为它是国企、体制僵化、无人真正关心企业的远大前程的缘故吗?可能是,但柯达作为数码技术的发明者却没有利用这项技术、最终被数码相机取代其胶卷相机的大好江山而濒临破产这一事实说明,“国企病”其实也会存在于大企业之中。事实上,大企业由于规模巨大,上下之间距离甚远,各部门自成山头、利益林立,其性质会非常接近于国企。然而,腾讯在收购微信时也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企业了。所以这一切必须归功于马化腾本人,他能以创始人的睿智与权威,压制大企业病(类似于国企病),独具慧眼地看到微信的未来前景,收购它之余还特地把它的办公场所置于腾讯总部之外,以免它被既得利益(QQ)趁其仍在襁褓之中就将其灭绝、胎死腹中。
发展到今天,在我看来,微信最厉害的还不是它的即时通信功能、朋友圈、钱包功能等,而是“公众号”!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化版的微博那么简单,由于能自定义地开发各种功能模块加入进去,它事实上已经具有简陋的网站形态——当然还非常简陋,但随着以后不断开发模块,简陋是可以逐步变成复杂丰富的。这反映着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即时通信APP,更是成为了一个类似于PC时代的浏览器。浏览器是上网访问网站的入口,是展示网页的平台;公众号现在则越来越显得是成为了手机上网的入口与平台。各种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一方面致力于打造自己的APP,但另一方面也往往同时开通公众号。APP相当于PC上的软件,一台电脑(手机)上要装那么多软件(APP),用户会觉很得麻烦。如果都能整合在一个软件(APP),如浏览器(公众号)里,则何乐而不为?当然,由于现在公众号的功能还相当简陋,替代APP的能力不够强,但如果腾讯能意识到这一点,大力发展公众号的自定义模块开发功能,手机浏览器、大量APP都将被陆续淘汰。就比如说,现在我看时事新闻多是看“观察者网”,最开始时受PC端的习惯影响,我是在手机浏览器上收藏观察者网的网址,后来我下载它家的APP,但现在我是在微信里加观察者网的公众号,APP删掉,手机浏览器也很少打开了。
事实上,对于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来说,开发APP的成本与技术要求也比开个公众号要高,公众号的存在其实是有利于它们节省成本的,因为微信已经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底层设施(基础设施)。自行开发APP就如同自建网站,开公众号就如同申请一个博客空间,后者的技术门槛显然低得多。
一旦公众号发展到淘汰大量APP、甚至手机浏览器的阶段,微信对人们的移动互联网生活的“统治力”就会相当“恐怖”!因为它的控制力比PC端的浏览器更甚——微软靠IE延续了PC机从孤岛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辉煌,但IE的发展后劲不足时,其它形式的浏览器纷纷出现夺去其市场。因为虽然人们需要通过浏览器作为入口访问网站、浏览网页,但网站、网页本身并不是在浏览器上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浏览器仅仅是个门口,不是土地本身。可微信之于公众号却不仅仅是入口,更是平台。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个门口,更是土地本身。Google可以搞个独立于IE的Chrome浏览器,让大家能从那里访问业已存在的网站;但其它公司要搞个自家的公众号平台却不行,因为大量公众号还是存在于微信上,从并非微信的入口进去是看不到这些业已存在的公众号的。
反观阿里,想借助已经成功的支付宝加入社交功能,但明显受到用户的排斥——用户根本不想虚拟社交圈里存在的所谓“朋友”看到他们是怎么花钱的。其实阿里的发展前景在于扩大淘宝、天猫的“疆土”到海外,在电子商务领域从雄霸中国发展到一统地球。但国际贸易的水是很深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顽固壁垒对于已经习惯了自由的国内贸易的阿里来说,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对付,并有可靠的武器去攻陷吗?外国工会林立、利益团体遍地的扭曲市场,同样是对于已经习惯了自由的国内市场的阿里来说,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对付,并有可靠的武器去征服吗?难矣哉!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好腾讯胜于阿里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