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方块字与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互相加强——读《大秦帝国》有感第四篇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0日 共有 95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这个暑假我每晚都断网关电脑,挑灯看《大秦帝国》,“读后感”在此前已写成三篇,分别是《强烈推荐〈大秦帝国〉》(http://tieba.baidu.com/p/4556484182)、《关于长平之战的“杀降”之分析》(http://tieba.baidu.com/p/4693736264)、《我所理解的韩非子之“势、法、术”合一的法家思想》(http://tieba.baidu.com/p/4713411066),这是第四篇。


这一篇是看到秦统一中国之后采取的各种创立新制度、将郡县制(本质是中央集权制)从秦国一家推广至整个中国的内容之后的所感。以前听谢涛讲《秦汉》,比起《春秋》、《战国》两部都更让我大失所望,就是因为秦汉这段历史本来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大变迁之时——从封建制变迁到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不仅仅存在于秦灭六国、统一中国那短短十年,也不仅仅存在于秦朝那短命的十几年,更是一直延续到汉初三代,在汉景帝削藩引起的七国之乱被平定、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才告完全结束。可谢涛的《秦汉》却只是像《资治通鉴》一类的记流水账的史书那样只是简单地复述浮于表面的史实,这些史实背后的制度变迁之本质却完全没有论述。谢涛本人只是个擅长说书的播音员,并不是一个真正对历史有深刻认识的史学家,此前的《春秋》、《战国》有他人创作的文本支撑,《秦汉》却基本上是他自己的创作,水平高下立现。事实上,《战国》的水准就已经大大不如《春秋》,《战国》中关于商鞅变法的部分虽然花了些篇幅介绍,但也并没有真正点到核心,我也是看《大秦帝国》才比较深入地了解商鞅变法的关键是彻底废除分封制,即使凭军功可以封侯拜爵获得封地也只有部分收税权而完全没有治权,这才是“中央集权”之“势”的所在——我还指出,华为只有分红权没有投票权的“虚拟股”其实就是模仿这种古老的虚拟化了的分封制。皆因华为在股权极度分散的前提下仍要保持决策权的集中于上,只能用这种方式。家天下虽然明确界定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但事实上民众各有其私产,皇帝不可能真的事事如财产所有者那样插手干涉,与华为的股权分散情状颇有共通之处,便得以此方式来一方面保证“中央集权”于在上者的程度足够强,另一方面又能足够有效地激励在下者。相比之下,奖励耕战、立法严密执法严格这些虽然也是商鞅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能算是核心,只不过是协助中央集权之“势”成立的“法”而已。其实《大秦帝国》的作者也只是比谢涛略胜而已,他也没有完全明白,因为对于商鞅变法各项内容的描述他几乎是平均用力,未能分出轻重。我是先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在心去看他描述的史实,才能清楚地看到孰轻孰重


现在看到秦统一之后的制度建设的部分,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议固然是焦点所在,但已经属于老生常谈,最令我感到眼前一亮、颇有新颖之感的是关于“书同文”的那一节,即第五部《铁血文明》下卷第十一章《文明雷电》的最后一节《方块字者华夏文明旗帜也》。那一节篇幅并不长,但相当有趣,建议即使没空看完如此长篇巨著的整套小说的人可专挑这一节出来读一下。


以往的“老生常谈”之论点,是说中国由于使用方块字,表意而非表音,不易变化,因此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大一统,使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也曾屡屡出现分裂之世,但“统一方为正道”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从小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来看,我得到的感想是:方块字与大一统是互相加强的,光有方块字没有大一统,表意不有音的方块字一样可以在足够长的时间中变得面目全非。从书中内容可知,官方出面统一文字其实在秦之前已经有过两次:第一次是黄帝时代所谓的仓颉造字,其实是官方出面将当时已经流行于世的文字制定划一的书写标准公诸于世。第二次是西周时期公布的“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之上,故名)。黄帝、西周虽不算中央集权制,但至少有统一之外形,所以能统一文字;可是其后由于春秋战国的长期分裂,各诸侯国自行发展适应本国所需之文字、词汇,到秦统一时各国文字已经天差地异,再加上便于辨认的繁体文(篆体)与便于快捷书写的简体文(隶书)两立,更是混乱。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秦统一中国,而且在统一之后有意识地统一文字、公布官方认可的字体及书写标准,继续延宕下去,即使是比拼音文字更难以变化的方块字也一样会逐渐变得面目全非、不同地方的人彼此不相认识。所以,光论方块字的稳定性对维护大一统的意义,不见大一统本身也维护了方块字的稳定性,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其实从其它历史事实也能看到从反面验证这一点。古时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都是本来没有自己的文字而袭用中国文字,但它们毕竟不是中国直接管辖的郡县,只是属国,最终还是发展出自己的文字,看起来虽然样子很像汉字,但毕竟不是,即使是残留汉字最多的日本文字,号称没学过日语者也能看字而猜到意思,其实是做不到的——梁启超那个明治维新不久、受西方影响仍轻的时代还可以,现在是绝对不行的。当然,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日语、朝鲜语(韩语)在本质上与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言,所以用汉字表达太过格格不入,不得不另行制作文字。但越南语没有这个问题,越南语与汉语性质一致,都是孤立语,但喃字仍然是外星文字一般中国人无解。另外,香港人自行制作了“粤语字”,虽然没有喃字那样外星,但不懂粤语的人还是看不懂。而这自行制作正是在香港没有回归中国之前,反映着没有大一统的约束,即使是方块字也难免被本地人“改造”得面目全非。


语言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中国各地的方言一直长期存在,彼此之间听不懂,但不妨碍有统一的官话(春秋战国时期称为“雅言”,今天称为“普通话”)来沟通彼此。由此可见,方块字与大一统互相加强,但更根本的还是大一统对方块字的稳定,而不是方块字对大一统的维护。正如语言方面,即使方言毫无统一性可言,但大一统稳定了官话的一致性,而无需依赖于方言对大一统的维护。



 

相关新闻

强烈推荐《大秦帝国》
越写越差的《大秦帝国》,最后一部最后一章尤其恶心!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