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怎么突然之间“负利率”的说法甚嚣尘上——有某网络大门户的编辑问我张五常教授有没有写关于负利率的新文章,我回说他最近都在第三遍修订《经济解释》,没再写新文章。又有读者在Q上问我怎么理解持久的负利率会让企业和个人极力避免持有现金。
所谓“负利率”有两种定义。其一是真实利率为负,即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之后是负值。这种情况出现的机会较多,如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席卷全球时,我国央行曾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再加上“四万亿”财政政策带来的“挤出效应”,其后几年间通胀率处于较高水平,CPI一度高达8%。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名义利率却是很低的,减去如此之高的通胀率,真实利率实际为负,含义着存进银行的钱,把通胀导致的购买力下降也考虑进来之后,是越来越缩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避免受损,会选择消费或投资将钱花掉,这就是读者所问的企业和个人不选择持有现金的教科书答案。这是凯恩斯关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能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储蓄的收益(甚至于为负),迫使个人与企业增加消费与投资。而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储蓄有着收缩国民收入的“坏”影响,消费与投资有着扩张国民收入的“好”影响,所以储蓄减少、消费与投资增加能刺激经济增长。
另一种定义是连名义利率也为负,即连存进银行的钱也不但没有利息收入,反而要倒付利息给银行。这种情况相当奇葩,因为贷款的人竟然要倒贴利息给借钱的人,完全于理不合,严重违反了利息理论,所以极少出现。但最近几年却在欧洲及日本都出现了。原因在于出现了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即货币政策失效。前面讲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抑制储蓄、增加消费与投资,但凯恩斯观察大萧条(1933年美国股市崩盘所开启)的事实,发现在严重的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出现失效的情况,即无论名义利率怎么下降,人们还是坚持持有现金(即继续储蓄),死活不肯增加消费与投资。由于凯恩斯把现金的好处界定为流动性强,所以这种情况又称为“流动性陷阱”,即不断通过降低名义利率来不断增加流动性(经济体内的现金)的供给(即增加货币供给量),使持有货币的收益不断下降,但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却不减少,有多少流动性供应出来就有多少储蓄需求将之全部吸收,消费与投资没增加,经济就没增长。凯恩斯因此主张严重的经济萧条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有效——个人与企业不肯花钱消费与投资,就由政府来花钱消费与投资,强行拉升经济。但最近几年欧洲及日本都深陷主权债务危机,还哪敢搞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突发奇想,索性把名义利率也降到负值,使人们持有货币现金连名义上的收益都不是下降那么简单,直接就是倒贴钱的亏损,想以此挽救货币政策的失效。
然而,凯恩斯观察到的“流动性陷阱”或“货币政策失效”虽然是事实,但由于他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身就是大错特错,以如此错误的理论逻辑试图去解释虽然是事实的“货币政策失效”当然也只能是错误的。根据正确的、费雪所提出的利息理论,储蓄与投资是同一回事,储蓄增加怎么会使投资减少、从而造成国民收入收缩的“坏”影响?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造成国民收入收缩(即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根本不是储蓄,而是交易费用的上升。一个恶法遍地的社会,谁人还敢投资?企业的投资减少,员工的就业与收入都下降,谁人敢增加消费?宽松的货币政策放出来的大量货币,人们作为现金持有的收益再怎么下降,都还是不敢投资也不敢用于增加消费。对于投资来说,拿在手里没有收益总好过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对于消费来说,拿在手里用以防范未来收入继续下降、甚至失业而收入跌为零,当然比现在就马上增加消费立即花掉是更正确的选择。在经济前景极其悲观的情况下,谁会因为现在手头的钱多了就敢于投资与增加消费?凯恩斯的理论之荒唐愚蠢简直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翻版!
也就是说,真正导致经济衰退、人们死活不肯消费与投资的罪魁祸首是恶法造成投资的交易费用大增,投资的收益回报毫无保障。而微观的投资回报率其实就是宏观的经济增长率,因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无非就是所有企业的投资回报之总和。费雪的利息理论,才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所在,凯恩斯的分析显示他根本不懂费雪的利息理论,没有坚实的微观基础,怎么可能构造出正确的宏观理论?那恶法是什么?干扰市场,破坏私有产权之法也。如,新劳动合同法,将企业与员工合作生产的关系硬是解读成对立矛盾,本质上与宣扬阶级斗争何异?不相信市场对员工利益已经有充足的保护,硬是认定企业剥削员工,强行规定企业必须给予超过市场自发运作所形成的收入与待遇,实际上反而是造成员工剥削企业。但正如员工绝不会接受企业剥削(所以其实企业剥削不了员工,除非政府法律强行规定员工只能收取低于市场自发运作所形成的收入与待遇)那样,企业也绝不会接受员工剥削,因为这会导致其利润率下降。而根据“零利润定理”,企业其实无法获得超过市场正常运作而形成的各行各业都一样的投资回报率(正是表现为市场利率)的超额利润。一旦利润率下降,企业的投资回报降到市场利率之下,投资已经是亏损——因为企业大可把钱存进银行而安稳地收取与市场利率一致的利息(当然这是无风险的利率),投资有风险,如果不能获取高于无风险的市场利率用于弥补风险,名义上有投资回报,实际上是亏损。企业对抗恶法的手法有很多,各种“见了红灯绕着走”来绕过法律的规定,但政府加强执法非要落实恶法,企业的最终选择就不是不再投资,关门结业!——最近中国的私人(企业)投资急降,说明企业与恶法的周旋已经到了大量企业被逼向这个最终选择的关头了。
凯恩斯所主张的货币政策也好,财政政策也好,都不能消除恶法所造成的交易费用上升、投资回报率跌破市场利率而造成投资亏损的状况,则再怎么放钱出来(无论是通过宽松货币政策还是通过政府增加支出的财政政策),企业就是不投资,没有企业投资带来的就业与收入的保障,个人也没有增加消费的理由,坚持持币,死活不投资不增加消费就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废除恶法,降低交易费用,切实地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回升到市场自发运作所决定的利率水平,才是治本之道。事实也证明,日本搞连名义利率都是负的政策,只是导致家用保险箱的销售量大增,反映着人们纷纷把存款从银行提取出来以规避倒贴利息给银行的损失,但钱提出来之后还是坚决不用于投资与增加消费,而是放在保险箱里仍是存了起来。
其实上述的分析,我早就在《经济学讲义》的“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批判”及“商业周期及经济增长”这两讲里早就做过了,要更全面地理解,可再加上阅读“利息理论”与“货币理论”那两讲。而《看我如何彻底地将凯恩斯扒皮》(http://tieba.baidu.com/p/4358351572)一文也重复了一遍。这篇文章其实毫无新意,按我的性子本来是不喜欢写这种没有新意的文章的,但还是为了这可笑的“负利率”之说再重复了一遍。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需要再重复这些其实只是很简单的常识?难道真要到那个时候,中国经济才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