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第一集:落水之人
这一集又是典型的宫斗剧情,虽然宫斗水平没有上一季的第四集那么破绽百出、糟糕透顶,但这样纯粹地沦为“纸牌屋”式的娱乐剧,我个人认为还是挺无聊的。通集只见小汉上蹿下跳、挑拔离间,让人不能不联想起中国古代所说的“佞臣宦官”。
另外,那些同情那个就业大臣的人我看大可不必。首先那个提高北部地区就业的提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简直是胡扯,哪里真能提高什么就业?如果能这么简单就提高就业发展经济,何必搬动原有的军队?直接在当地招募新兵入伍、扩军驻扎不是更好?正如后面小汉拿出国防部的反对意见里指出的那样,这样搬迁军队会造成军队原驻扎地的伦敦及东英格兰地区的失业增加——整个英国哪有增加就业,分明只是转移了就业而已。而发达地区失业增加造成的损失,恐怕要大于欠发达地区就业增加带来的利益,因为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一般而言应该更值钱。但明眼人都该想到,如此扩张军队必然要增加政府支出,说到底那些所谓的就业增加与消费增加都是政府付给军队的钱又再间接地付给驻军当地的人。而政府支出增加要以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增加为代价,同样是一增一减之下,哪里有真的增加一国财富?而钱留在纳税人手上会小心谨慎地使用,由政府来付出一定只会更加浪费,则这一增一减之间不但没有增加一国财富,更是必然只会减少一国财富。说到底,这种所谓就业增加的妙方不过是胡说八道的凯恩斯理论的翻版而已。
还有,那个就业大臣愤然辞职时指责哈克独裁,但不晓得是否有观众注意到,当他第一次在会议上提出这个议案时很多部门的大臣——不仅仅是利益直接受到冲击的国防大臣——都有不同意的观点,可是哈克一说他支持这个议案,那些墙头草立即转向附和同意,这时我清楚地看到就业大臣一副满脸笑容、得意洋洋的神态。哈克早就是那么“独裁”的,一堆人说不同意,他一开口说同意大家就赶紧与他保持同一阵线,可想而知他平日的“淫威”是如何吓怕了这些大臣们。所以就业大臣哪里真的是反对什么哈克的独裁领导风格?当这独裁是用于支持他时,他就很高兴;用于反对他时,他就愤愤不平了。
此集最后一个“神转折”,小汉发现虽然他成功把就业大臣整出内阁,可哈克却又兴致勃勃地回到强力推动那个所谓增加就业的法案上。可是本文读者经我在前面的分析可知,这法案整个儿就是一垃圾!你还能替哈克高兴得起来吗?
第二季第二集:官方保密
第二季开局一集很糟糕,但这第二集却很精彩,这集才应该作为“开门红”摆在前头。这集的精彩点也是太多了,实在难以一一尽述,只能说强烈建议大家自己去看一遍、甚至多遍——我当然是一如既往那样地看了两遍,第一遍关弹幕看剧情,第二遍开弹幕看弹幕,不过这一集的弹幕数量并不多。
这里只能择要说几点。其一是这一集完全颠覆了所谓的法治、言论自由的所谓价值观,都只是口头上说说,完全有办法使些手段绕过去——例如找个无需施加压力就按着你的意志机灵行事的法官。而媒体之所以揭露政府丑闻,也完全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要追求报导真相的高尚动机,无非只是要爆个猛料吸引眼球多卖报纸。不要跟我说这也是一种利用媒体的自私逐利本性来追求真相的方式,正因为其动机是如此这般,所以最后哈克一伙才能伪造苏联间谍案的大新闻来转移媒体视线,从而躲过这一劫。媒体只想要具有爆炸性的新闻,根本不是想要真正反映事实的新闻,所以要避免他们揪着一条大新闻不放最终有可能查出不利于己的真相,造个更有爆炸性的假新闻来喂饱他们就行。其实这类手法大凡与新闻媒体常打交道的人都知道。以前我提到一部叫《匹诺曹》的专门描写新闻媒体的韩剧不错,有个读者去看了,在帖吧里对此剧大发感慨,说没想到韩剧也有这么好的。我于是提及另一部也是描写新闻媒体的韩剧《Hero》,这部剧拍得不算好,但内容也相当反映现实(除了结尾一如所有韩剧那样勉强为了圆成“大团圆”结局而很烂之外)。这一部韩剧里有一段剧情就是这样的:主角群(都是一家小媒体的新闻记者)努力揭发一个想竞选成为韩国总统的大财团(正是一家大媒体)老板背后的种种黑幕,那老板各种招数用尽都摆脱不了,最后祭出终极一招——那就是将早已掌握在手多时的一条娱乐圈秘闻(关于某明星的地下恋情)于此际适时放出,结果从媒体到读者都立即被转移视线,只顾去追星八卦,完全忘记了继续关注这个很可能是自己国家的未来总统背后的重重黑幕。甚至连主角群中的女主听到这个娱乐圈的八卦新闻那一刻也一时之间完全忘记了自己一直致力于“扒粪”揭发的政界与新闻界互相勾结的黑幕,着迷于追问这条娱乐新闻的真假。这部政治剧用苏联来躺枪背锅,韩剧就用娱乐明星来躺枪背锅,可谓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还有小汉听到哈克要用爵位来收买媒体,他认为此法未必有效,人家拿了好处也不见得就会感激你时,对“感激”一词下了个定义,这定义让我深感他虽然是文科毕业,没学过经济学,但显然深心之处是很懂“机会成本”的含义——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历史收益也不是收益啊!
第二季第三集:外交事件
这一集精彩纷呈!这一集主要是讲外交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所以终于可以free from无聊的道德审判了,没有人会认为外交上要讲道德而不争取国家利益吧?
不过看着这些外交手段,我也真替英国人心累且心酸,要不是已经从大国的地位上“滚落”下来,何至于要用这样的手段来腾挪躲闪啊?直接像美国佬那样强硬地挡回去不就没事了吗?这再次让我想起以前看《走向共和》后写的关于李鸿章甲午战争后在日本谈判马关条约时的艰难境遇的评论——“弱国无外交”是错的,正确的是强国不需要外交,正是弱国才需要用巧妙的外交手段来尽可能趋利避害。无独有偶,在这一集里哈克说了一句台词:“要做什么丧权辱国的事,甩给外交部长去做就好了。”当时就有一个弹幕飘过:“心疼李鸿章……”
这一集的内容有些地方看似太过不可思议——如法国的霸道蛮横,甚至偷运炸弹进英国放置在自家大使馆里以证明英国警方的无能。但弹幕里有人给观众科普,原来法国真做过这种事,还不止一次!无论是法国警察还是法国宪兵都做过,只是那炸弹是假的而已。看来这电视剧的剧情都不是随便大开脑洞虚构出来,全是有所本的。
这一集里有一段小伯坐在通讯室里一边应付着在场工作人员不断提出些蠢建议,一边回答各个电话里的提问,一边还不忘偷空吐个糟,把多个国家都黑了一遍——包括美国的美式英语,中东国家之间的仇怨纠葛,爱尔兰的等同隐形,阿根廷的国歌时间超长(长达6分钟),非洲国家的象牙制品,南非试图倾销农产品……笑点不断,亮点多多,信息密集有如大雨倾盆而下,堪比一台单口相声与双簧的交替出现,相当精彩。
第二季第四集:利益冲突
这一集精彩程度一般,不算极好但也不算很差,主要是涉及到金融监管的问题,这一集并没有真正说透,只能说编剧毕竟也不是懂经济学的人——还要是真的非常懂,不是只会背背教科书上人云亦云的胡说八道那种懂——对他不能苛求。
这一集还是有些亮点的,如小汉与财政部的那个狐狸秘书说起任命中央银行的董事之事,财政部想任命一个有能力、会动真格清查金融城丑闻的人,但小汉不想。财政部之所以如此有决心要搞改革,是因为金融城频频爆出丑闻令财政部疲于奔命,也百口莫辩。但这样突然揭穿大量疮疤无疑会冲击英国的金融市场,包括会令弱势的英镑屋漏更兼连夜雨,这些对国家虽然长期有利,可是短期内对政府、尤其是首相的威望是一个大打击。但财政部那狐狸秘书直白地表示“这是你的麻烦,不是我的,我懒得管”。小汉于是提醒他说,别以为你自己的部门可置身事外。那家银行搞出大量坏账固然直接是因为中央银行监管不善,但谁负责监管中央银行的?话不用说下去,财政部秘书就明白了,当然是财政部了。所以绕了个圈子,锅还是甩回到财政部身上。这个桥段不新鲜,在《Yes, Minister》中哈克还是做内政部大臣时就不止一次面临过类似的改革悖论——改革冲击到既得利益者,而首当其冲正正是要推行改革的内政部。亮点在于,当小汉说银行出现大量坏账是因为它的贷款有问题中央银行却没能审查出来、监管不到位所致时,财政部秘书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态说:“那当然啦,审查人员都是些外行。”
这一语带过的一句话,其实正正说中要害,就是我以前在关于金融监管的文章中指出的,金融行业里由于信息费用极高、因此诈骗重重,但政府加强监管有用吗?没用的!你要是金融内行,早会被私人的金融机构以极高的薪金挖角聘去,“沦落”到要到政府去任职、但求有个铁饭碗不会有失业风险的人,不可能是高手。外行低手去查内行高手,怎么可能不被骗呢?后来“伦敦鲸鱼”的事件揭露出来,显示的真相是:不要说政府人员不懂,连金融机构自己都不可能懂所有方面的所有事情,内部控制都能被操盘手绕过。对于金融监管,唯一的办法只能靠市场竞争去约束——这不是说市场竞争能淘汰所有诈骗,而是市场竞争的淘汰能力已经是最强的,政府不可能比市场更强。政府唯一能做的是事后惩罚,即丑闻暴露出来之后拉人封铺,依法治罪。当然中央银行不能像这一集里所说的那样用纳税人的钱去给丑闻暴露的金融机构兜底抹屁股,否则那不是鼓励诈骗而不是事后惩罚了吗?但这影响政府或某些部门(如财政部)的形象怎么办?办法其实很简单,从一开始政府就向民众清楚地说明它是不监管的——监管没用,外行的政府不可能斗得过内行的金融骗子。民众自己考虑清楚要不要相信,要相信哪家金融机构。出了问题之后,只管当普通诈骗犯一样依法治罪就是,不救援不兜底,治罪也不是因为之前有监管现在发现失职要补锅,而是因为既然发生了诈骗案那就按法律办事。正如一个人杀了人,依法治他的杀人罪就是,不是因为之前没有预防他是潜在杀人犯而政府感到自己失职了要弥补过错,而是法律本身就是禁止杀人的。政府只负责这案件发生之后的法律惩治,不管事前预防(这是道德教化负责的),也不管事后派钱救助被杀者的家属(这是慈善机构负责的),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摆脱与金融机构的利益纠缠,不会像这一集里描述的那样,只为了避免政府或某些部门的形象受损而反倒帮忙着金融骗子们掩盖丑闻。由市场竞争来揭发丑闻,由民众为自己的投资选择负责,才能让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抑制金融诈骗——尽管永远不可能完全消灭,正如普通诈骗都从来没有完全灭绝过一样,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第二季第五集:还政于民
这一集好坏掺半、水平极不稳定。好的一半,是它揭示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名为民主、实为精英政治的本质,小汉给小伯“上政治课”反驳小伯说“我们不是民主国家吗?”时吐出的那句“但我们是英国民主“一出,弹幕里刹时一片哗然,很多人纷纷表示“这岂不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英国版吗?”还有弹幕指出这电视剧的小说版翻译成中文就是用了“英国特色的民主”的表述。
但这一集坏的那一半,就是编剧明显是站在支持那个提出改革地方政府方案、推行所谓“真正的民主”的教授的主张的立场上,因此把小汉他们的反对意见都黑成只为掩饰他们要维护自己权力,明显在引导观众认同那“真正的民主”——所以本集题目叫“还政于民”,暗示这才是真正的民主,让英国从精英政治改革为真正的民主。编剧甚至让哈克在刚听到这个提议时自high了一番,照例脑洞大开地脑补自己推动这项“伟大改革”的情景,并将这项改革命就命名为“民主运动”,既是反讽当下的英国政治制度根本不是民主,同时也是在赞美那项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然而,那项改革能不能带来真正的民主姑且不论——因为尽管编辑如此“刻意引导”,此剧的观众还是相当清醒,弹幕里一再地认定这项改革带来的只会是“民粹”,根本不是民主——就算那就是真正的民主,这对国家肯定也是大坏事,绝非好事!
就以这剧集里提出的一个虚构的情景为例:如果政府要在一个地方拓宽道路、修建机场,于是要拆迁你的房子,你要反对此事,如何才能成功地阻挠这项政府大工程?在英国现行的体制下是去向当地大选区的民意代表请愿,但哈克作为首相深知这不会有用,因为民意代表主要是依靠政党当选,而不是依靠代表当地民众的利益,政府既然打算推出这项工程,也就是(执)政党支持这项工程,民意代表当然是支持自己的政党而不是当地民众的诉求——此剧集讽刺英国的现行体制根本不是真正的民主就是这个道理。真正有用的方法是大家抱团,基于共同的反拆迁诉求成立一个临时的组织,上街到处宣传主张、拉人支持。
而根据那位教授所主张的改革方式,每100人就选出一个民意代表,一个大选区就有500个民意代表,因为很少人数就出一个代表,选民与代表之间非常熟悉,而不像现在大选区里人数众多,选民根本不了解自己选出来的民意代表,纯粹是看他所属的政党,而政党通过全国性的媒体传播提高自身的整体形象,选民其实是冲着支持那个政党而把票投给那个政党指定的参选人——这解释了刚才所说的为什么那些地方的民意代表(地方议员)的当选依赖的是政党而不是他们真的代表了当地民众的利益。既然当地的真正民意是反对拆迁,这种因小范围而直接接触当地民众、人数众多的民意代表就会真正地为当地民众的利益争取,而不是服从政党(政府)的统一政策。
可问题就是,众所周知,这类拓宽道路、修建机场的决策,即使对一部分当地人(主要就是要拆迁房子的人)的利益有损,但对社会整体是有好处的。这种所谓“真正代表当地民意”的“真·民主”将会狭隘地只顾一小块地方的人利益而缺乏“大局为重”的高瞻远瞩。弹幕里也适时有人指出,如果这种“真·民主”推行起来,首当其冲的结果将会是苏格兰、北爱立即选择脱离英国独立。地方权力太大,中央集权就会瓦解,你以为真的是件好事?小汉在反对时也说民众是愚蠢的,不能由他们来决定国家大政。但由于编剧摆明了是“偏心”(醉心)于这种“真·民主”,于是让他举出的又是那些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会因为大众做决策而被下里巴人的庸俗流行挤压。其实小汉说民众愚昧是正确的,但有大量更有说服力的事实与领域可以举例,根本不需要用这种小资小清新的调调,编剧只是想通过小汉如此自黑来证明他是错的而已。但对的就是对的,这样强行让小汉自黑根本蒙蔽不了这剧集的大部分观众。
事实上,这种“真·民主”的观点无非是政治哲学里一直就有的认为直接民主才是真民主、间接民主只是演戏高明骗术一流而不是真正代表民意的人把持国政,卢梭就是其代表。卢梭等人对间接民主的批评虽然确实有理,可逻辑上并不能因此就推出直接民主便是好事——别忘了,雅典、古罗马就是亡在直接民主之手!这种每100人就选一个民意代表,是非常接近于直接民主的。在剧集快要结束的最后,有一条弹幕说得很有道理,指出印度就是这样的,小党林立,每个党都只代表几百人,但印度民主的实施结果有多“好”,不用我多说了。
第二季第六集:庇护艺术
这一集平平无奇,说不上很差,但就是很平庸,因为题材都是以前说过的,只是在炒冷饭。
关于政府要否资助补贴艺术这个问题,我早在以前的《Yes, Minister》的第三季第七集中给过答案了:根本不必要!这整整一集又再一次纠缠这个问题,挺无聊的。但缠斗的结果让我挺满意,这大概是非常少有的一次哈克大胜小汉而让我非常认同哈克的胜利的情况吧。
第二季第七集:国民教育
这一集真是把西方(不仅是英国)的公立教育体制黑出翔了,但这黑反映的是事实,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冤枉。将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其实只是方便教师工会这个庞大的利益团体的蚕食家长、学生的租值暴露无遗,可悲的是我国现在却视西方这玩意为“美如画”的神话,动真格地大规模引入。十多年前,比我国更早经济腾飞、更早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也更早被西方这些意识形态洗脑洗成“挥刀自宫”的白痴的日本,现在已经切切实实地尝到苦果,作为殷鉴就摆在我们中国人的面前,可惜知道的人却很少很少。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条新闻:http://www.guancha.cn/Chivn/2016_06_08_363244_s.shtml,日本人口中所说的“宽松教育”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减负”、“快乐教育”这些“素质教育”的别名吗?可惜这条新闻对日本的“宽松教育”判断正确,对中国的“义务教育”却是判断错误,中国的义务教育只不过是处于日本的宽松教育的前期,所以未见其害而已,最终必然也是导向那个对个人(孩子)而言是可悲对国家而言是可怕的结局。
这一集亮点甚多,我只能选择其中一些来说说。如哈克举例说明连数学题都政治化时所举的那道如果英国国防部不买核武能救活多少非洲儿童的题目,小汉的回答一流:其实一个都救不活。因为国防部不买核武省下的钱不会拿去救济非洲儿童,而是会拿去购买常规武器。我看到这里忍不住大笑,因为我相应地想起张五常教授在《经济解释》中介绍“边际产量下降定律”时所讲的他的一个童年故事:读小学时数学老师问他一道数学题,一个人N天能盖一个房子,M个人多少天能盖起那房子。教授坚持说不知道答案,结果被老师骂笨,打了他不及格。其实教授想的是现实中盖房子的人越来越多时,边际产量下降定律会发挥作用,达到某个程度甚至会互相妨碍得永远盖不成那个房子。当然这是一道数学题,但也暴露了数学的空洞无物,不结合现实思考,其答案貌似精确,其实与真实世界的结果谬以千里。
在看此集时,最后的结局是掌握真理的哈克落败,我并不感到特别意外,也已经没有了之前看《Yes, Minister》的第二季第四集时那么心塞。因为小汉“逆转”局面的手段其实挺low的,也太过依赖于运气,这一集颇为虎头蛇尾,结尾结得很草率,水准大跌。我感到难过的,其实是看到弹幕里的内容。这电视剧的观众的平均水平是相当高的(除去那些只顾看小汉的腐女),但当哈克想废除教育部,小汉负隅顽抗时,弹幕里的评论竟然甚为混乱,居然不少观众认同小汉的论点——明明他在哈克的咄咄逼人的事实与逻辑双管齐下的攻击下破绽百出、暴露出其荒谬绝伦的本质。那些观众竟然同意小汉说父母不懂得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好学校,竟然认同父母不懂得教育子女而要向政府领准生证(这不是用于计划生育,而是用于政府鉴别父母养育子女的资质),甚至认同病人也不懂得为自己的身体选择好医生。更有一条弹幕达到如此无视事实的地步,说:即使教育部一无是处,什么都没干,也不能取消它啊。为什么一个废物部门就该存在,就因为它多年以来一直存在就成了它应该存在的理由?这是什么狗屁逻辑?!其实小汉在勉强为教育部的存在意义争辩时,他的话语已经非常明显相当于是在说计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堂堂一个号称资本主义的国家的公务员竟然说出如此充满了社会主义意味的话,编剧的讽刺之情是如此露骨,观众们却竟然没注意到这种“拿错剧本”的性质,还在弹幕里顽固地跟风小汉说“教育不能市场化”……看着这些弹幕的逻辑混乱、偏见横行,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教育、医疗这些行业的未来前景点蜡……
第二季第八集:盘根错节
这一集是最后一集,但其实水准一般般,因为基本上只是在重复一些以前就有的老梗,例如找到对方的弱点勒索操控之这一类,只不过较多时候是小汉勒索操控哈克,这回是哈克勒索操控小汉,但每季最后一集哈克赢小汉一盘差不多是例行公事了,所以连这个也不算什么意外。
这一集最大的糟点就是小汉在接受BBC的采访之后误以为对方已经关了机,就开始欢快地说老实话,把关于失业的真相都“爆”出来了,说来也简单,就是因为失业救济金给得太高,那些人就一边拿救济,一边还差不多等于是公然地继续干私活,两边都收钱。严格来说,根据经济学理论,失业的成因当然不仅于此,甚至这都不算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最低工资法、工会之类的恶法或利益团体的存在使得工资无法下降到均衡水平。但失业救济金定得太高肯定也是养懒人,“诱导”人们宁愿选择故意失业。从小汉的“瞎说大实话”或“真心话大冒险”中可知,其实这失业率高企的真相人所共知,但没有一个政府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除社保。民主社会下改革之难——不,应该说差不多是不可能——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