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回头说第一节课的时候,120个座位的阶梯教室满满当当坐了119位学生,整个教室显得非常拥挤。另外,有部分来上课的学生连笔纸都没带,拿个手机就来上课了,显然没把公共选修课当回事,感觉只是用来混学分的。两方面因素一叠加,促使我在第一个晚上的课间休息时思考了一下。既然如此,那就先给学生们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吧,反正前两周还有机会重新改选其他选修课程。于是,在课间休息后,我和大家说:“关于期末考试,我有两个事情要和大家说。一个事是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可以带任何资料,无论纸质还是电子的;另一个事则是,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你们是搜索不到考题的。但是,如果你们认真听讲,反复思考,考试及格还是没问题的。”顿时,台下一片哗然。甚至有学生说:“才及格啊,看样子选课是选错了!”
很显然,学生们的反应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家本来只是把公共选修课当成是“混”学分的课程,不用像必修课那样花大精力去学习,我自己的大学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二是很多人认为公共选修课的考试成绩比较容易拿高分,对期末拿奖学金有帮助,这一点后面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改选其他课程的情况也得到了印证。
第二周的时候,我还是很早到了教室,本以为被我“恐吓”后很多人会知难而退,但事实却与我预想的不同。最终我拿到学校发我的选修课名单上的数字定格在115人,仅仅比最初的人数少了4人。
本周的课程讲的是《需求定律及应用》。这一堂课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边际分析法,从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三定律与均衡开始讲,告诉学生们经济学的“均衡”引自物理学,但与物理学的“均衡”有很大的区别。然后,我又讲了一段经济学思想史,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钻石与水”的悖论,讲到经济学思想史上的“边际革命”。接着,通过一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身高”两个例子,引出了“total”、“average”和“marginals”三个概念。关于边际,我还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我说:“假如今天你们来听课,而你们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却要你们陪着去约会、看电影或是去逛街,但你们坚持要来听课,这时如果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向你抱怨你不重视他们的时候,你可以回答他们‘Only at the margin’!”
第二部分则是正式讲解需求定律及应用了。这一部分主要分为:基本要点、其他因素的选择、消费者剩余、需求定律的公理地位几个小节展开。主要就是《经济解释》卷一的内容了。这里关于互补品和替代品的部分,我借用了李老师《经济学讲义》中那个英国游戏机和糖果的例子。
本次课程的重要部分在用需求定律解释真实世界的案例,我挑了两个案例,一个是美国亨特兄弟炒银暴富又破产的案例,另一个则是阿尔钦的金山橙和苹果的案例。
先说第一个案例。在上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亨特兄弟通过白银期货进行套期保值。1973年,他们拥有20万盎司的白银,这时每盎司的白银仅为8美金。70年代后期,白银开始小幅上涨,1979年夏天,兄弟俩控制了4200万盎司的白银。1979年秋天开始,白银价格突然飙升,于1980年1月17日到达顶峰,每盎司白银高达50美金,这时,亨特兄弟控制了2.8亿盎司的白银,相当于全世界一年的白银产量。在价格到达顶峰之后,白银突然快速暴跌,1980年3月25日,兄弟俩无法满足期货交易所1.35亿美元保证金的要求;3月26日跌至最低至每盎司10.8美元,亨特兄弟宣告破产。我没考证到暴跌的真正原因是否如教授书中所说的那样,美国的家庭主妇们把家里的银器在市场上沽出,导致白银市场供给大增。但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与股票市场一样,追涨杀跌并没有违背需求定律,恰恰是需求定律的很好证明。这里的重要推理是:假如1973年时亨特兄弟预期未来的白银价格保持不变,依旧是每盎司8美元,那相对于那个时候,白银的相对价格为$8/$8=1.00;但兄弟俩预期未来价格会大涨,比如每盎司50美元,那么未来白银的相对价格就变成了$8/$50=0.16了,相对价格大跌,需求量就大增了,完全符合需求定律。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的解释,还可以通过其他角度解释。
第二个案例又称为阿尔钦—艾伦定理,主要是指品质好的金山橙或者红苹果在原产地不容易买到,反而大多运往外地销售。这里的关键验证条件在于固定的运费。阿尔钦的那本《大学经济学》的解释与上面的案例类似,因为有了固定的运费,把原产地顶级与次级的相对价格与销售地的相对价格进行对比。而张五常教授的解释是,因为有了固定的运费,糖分及其他质量上升时,这些质的间接之价在外地(销售地)跌得很快。这个解释比阿尔钦高明,问题的关键也看得也更加清楚。
这堂课的气氛比第一次要好很多,同学们的发言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