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研究生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讨论成果(之一):从经济学与自然科学验证方法的不同看中医的科学性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7日 共有 678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在第一次作业中,我专为研究生出了一道在微信群里进行讨论的题目,内容是与“科学方法论”有关的。这道题目我也让读者参与了,读者的讨论情况可到在以下帖子查看:http://tieba.baidu.com/p/4065502328


在这次讨论中,我看到研究生同学的水平相当不错,明显是高于本科生同学的,看来以前我的一位老师形容现在大学的水平呈倒金字塔形——即老师中是教授水平不如副教授,副教授水平不如讲师,而老师水平又不如学生,学生中又是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生——的情况已经完全改变,恢复正常了。


在这次讨论过程中,我也受到激发而写下很多值得整理成一个帖子公开发布出来、让更广大的读者都能看到而受惠的内容,这个帖子就是第一部分。本来是想直接把微信群里的发言复制出来整理,但发现这很麻烦,我就索性看着发言另外再写一篇文章吧。


其实我早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分别想过这个题目里所涉及的两方面内容:即其一是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验证方法不同,其二是中医的科学性。但以前我没有把二者联系起来,正是这次与研究生同学的讨论才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我曾经写过一系列的文章批判“实验经济学”(具体见以下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097734238),里面明确地指出:“实验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在于经济学中的局限条件不是物理性、而是社会性的,一旦把它从真实世界中抽离了出来,就很有可能会使之丧失了社会性,于是会频频出现在抽象过程中把关键的局限条件给漏掉的情况。”这样,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出来了:由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所以无法以实验室实验的方式来进行事实验证。自然科学里所说的“控制变量法”,要变更为“边际分析法”,而且要直接通过观察真实世界、而不是在实验室中人为地筛选并控制局限条件(变量)来进行验证。事实上,“实验经济学”发展到现在,也有投身其中的经济学家是觉察到实验室实验的问题的,并衍生出“自然实验”的主张。而仔细看他们对“自然实验”的定义,就会明白,他们主张不是在实验室中做实验,而是在“自然”(真实世界)中寻找符合实验条件的情况,跟张五常教授所说的“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世界”其实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实验经济学”走到最后,终于还是发现真正的出路是回归真实世界。


但实验室的好处是可以重复地做可控实验,经济学却不能做实验室实验,也就是在做事实验证时无法做到重复可控,那怎么确保经济学的事实验证是可靠的呢?其实张五常教授早就说过的,那就要想想想,从该理论(或解释)为基础符合逻辑地推导出多种假说,一一验证。推出的假说越多,都没被事实推翻,有关理论(或解释)的事实验证就越可靠。但我一直没有真正地理解教授的这种说法,直到与读者“新灵”(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一起研讨出租车的牌照管制的问题时,亲眼看着他一口气推出多个假说,然后一一提供事实支持……如此活生生的“示范”让我一下子真正地明白了!——说真的,看一千遍书,不如亲眼看一次示范,当然更好的是自己亲自做一次。现在回头去想这样做的“原理”,就更加清楚了。如果只推出一个或少量假说,即使得到了事实验证,但不能担保有关的假说没有遗漏某些需要控制为不变的变量(其它因素),或一不小心掺进了某些干扰结果的变量(脏数据)。但如果推出很多很多假说,不同假说所涉及的变量(因素/局限条件)不会完全相同,则某个假说遗漏了关键变量或掺进了干扰变量的问题就能互相抵消掉。推出的假说数量越多,就越有助于把这些问题抵消干净。说到这里,学过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的人应该觉得很熟悉:这不就是数学概率论上的“大数定律”吗?对,就是它!但我们在这里是用它的思想,而不是用它的技巧!这才是数学对于经济学真正重要的作用,而不应该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地生搬硬套那些摆弄数据的回归方程!因此,对于一个经济学理论,不断地将之应用于解释不同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反复地验证其可靠性的过程,虽然“反复验证”与条件完全一样的“重复实验”并不是同一回事,但已经能成功地将之替代,因为可靠性是足够强的。


接下来是中医的科学性的问题。


我也在以前已经写过文章陈述“中医是科学的”这一观点:《中医作为一门科学的悲哀前景》(http://tieba.baidu.com/p/4098482680)。其实在那篇长文里我已经针对“中医通不过双盲测试”的问题作了相当详细的辨析,但当时我没有将之与上述“经济学不能做实验室实验”的观点打通——虽然我在上述文章里已经清楚地指出中医与经济学有高度的相似性,却还是没发现二者在这“事实验证”方面也是如此的如出一辙。(BTW:最近翻看张五常教授以前的文章,发现原来他早在2003年就已经表达过“中医与经济学非常相似”的观点,见《中医式的经济学》一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005je.html]


与研究生的讨论比较散乱,不够完整系统,所以我本来是想再另外写文。但后来在《中国人没有创新能力吗?——从屠呦呦得诺贝尔奖到互联网的事实都一再地推翻这个诬蔑》(http://tieba.baidu.com/p/4092712317)后面有读者提到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在回复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把想写的东西都写出来了,以下就只是整理一下当时的回复:


=========

中医是科学,玄学(阴阳五行学说)是其基础假设(体系),不需要是真的。中医虽然与西医研究同样的对象,但它的研究方式是把人当一个整体,整个研究起点与西医完全不同,导致貌似一样的研究对象,其实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对象,非常类似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社会性),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物理性)的区别。


中医不能用双盲测试,与经济学不能用实验室做验证是一样的性质,不能用作否定它是科学的依据。把事实验证错当数据验证,把精确错当正确,才会无视中医的科学性。双盲测试的问题我也是最近才想通,以前只是模糊地觉得中医讲究用望闻问切来调查局限条件,你却搞双盲,那不是直接把人家调查局限条件的方式给废掉了吗?如此斩了刘翔的腿跟他比跑步,怎么可能是对的?前些天与研究生讨论经济学验证中的“其它因素不变”如何确保时有学生提及自然科学可以用实验室控制变量,我回复经济学不能搞实验室验证。然后同时也有学生提及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一下子就让我把二者联系起来了。中医不能用双盲的方式来验证,跟经济学不能用实验室验证是一样的啊

=========


关于“‘双盲测试’才是科学,因为现在世界医学界公认的验证药物有效性的方式就是这样的”这个观点,我要再多说几句。这是一种典型的实验室验证的方式,当然可以是验证方式,但不等于是唯一的验证方式,更不等于是适用中医的验证方式。但为什么现在这种验证方式成为世界公认呢?这本身是一个需要解释的现象。我的解释是:政府对药物进行监管,才是真正促成这种验证方式成为世界公认的关键,而不是它真的就是科学本身的需要!例如食物是比药物更普遍地为普通人所频繁接触,按理说食物有害比起药物有害对人类的影响会更为严重。但我们从来没见过什么“基于科学的要求,必须对所有食物都进行双盲测试以确保它们的安全性”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人类一直就在食用这些食物,与中药长期给中国的病人服用是类似的,如此大规模的长期“试错”本身已经足够证明它们是安全有效的。直至近代,像西红柿、红薯这些新出现的食物都是完全没经过什么“双盲测试”之类的检验就被人类接受为食物。这类食物要是有害,早被食物市场上的竞争淘汰出局了。对了,市场竞争其实才是最有效的验证!要说现代西药因为是人工合成,不是自然的产物,还有可能人为出错而有隐藏的危害,那么中药更是天然而成的东西,这方面的危害只会比西药更低而不会更高。说“双盲测试”才是唯一科学的验证方式,那么食物方面的事实已经明确地推翻了这种狭隘自负的主张!结合上述经济学是通过推出很多不同的假说、不断地解释各种现象来进行“反复”验证以替代实验室的“重复可控”实验,就更能明白人类在食物、中国人在中药上进行的大规模长期试错的验证就是与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事实上,西药虽然有“双盲测试”的检验方式,但同样也有试错的“发现药物”的方式。下面继续贴出与读者互动过程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

maokeng12345

我之前牙疼,医生给我开了甲硝唑,我看了看说明书,上面写着甲硝唑缓解牙痛的作用机理不明!这使我想到,西医这所谓的科学,与中医有什么区别呢?西医也是通过试错发现某种化学物质能治病,有很多机理其实也是不明的!


当年美国也在找这个抗疟疾药,就是用跟中国人一样的“人海战术”的方法找的。而且他们筛选的数量更多,多达20万种化合物,是中国的5倍!但都失败了。而中国人多了中医这个方向,筛选的数量少得多,只有4万多种,却成功了。鉴于中国筛选的数量中一半以上是在西药化合物中找,真正进入筛选的中草药数量更少(屠呦呦筛选的有640多种)。


所以成功的关键根本不是人海战术,否则世上的中草药、化合物不计其数,毫无头绪逐一试验地找,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才找得到。要不是《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这本中医古书的提示给予了相当明确的方向,连淬取条件(不加热)都极为明确,根本不可能发现这个药。


古代的技术条件所限,无法深入到分子层面去研究中药的机理,现在有这个技术条件可以利用当然要利用。主张中医是科学可没否定可以借鉴西药的技术来研究、改进中医。但“中医黑”却是如此狭隘地排斥中医,完全无视它有疗效、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西医的事实。


另外,中医和中药还真不能截然分开的。中药配方(而不是单种中药)的有效性就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君臣搭配的。反正很神奇,一个朋友的脚气病死活西医治不好,一直反复发作,找中医开了个什么赤小豆的配方煮水泡脚就彻底根治了。


我以前写过文章谈这个中医科学性的问题,觉得中医跟经济学是类似性质的。局限条件太复杂,无法调查清楚,索性搞个假设,只要不被事实推翻就算对了。自然科学里也只有生物学被经济学“入侵”而形成“生物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我怀疑原因就是生物现象的成因太复杂,至少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哪怕已经能深入到分子层面)下根本无法搞清楚,索性直接假设生物跟人一样也是自私的,绕开了这些复杂性。


中药配方很难用现代医学技术查清楚其有效成分是什么,因为一搭配之后情况就很复杂了。连青蒿素这么一种从单方提取出来的物质,验证其有效成分的过程都如此复杂,更不要说多种中药搭配而成的复方。而且,要知道,即使现在知道青蒿素是有效成分,但为什么它有效的机理仍然不清楚!


小小一个单方要彻底查清原理,都如此困难。什么弃医验药,我觉得不是出路。验药的工作可以继续做,但不能全靠验药,还是要继续研究中医原理,双管齐下。

=========


这里我要再补充说明一下我对中医与西医的关系的看法。首先,必须澄清我说中医是科学,绝不是说西医反而就成了非科学了。西医也是科学,只不过它是与中医完全不同的另一套科学体系,建立在不同的基础假设之上。我前面提到的那篇《中医作为一门科学的悲哀前景》的文章其实已经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把这一点阐述得相当清楚。而且,我并不反对将一些西医的技术手段与中医结合使用,例如用西医技术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在分子层面研究这些有效成分。基于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尊重事实——来审视中医与西医,现在摆在我们面前大量的事实就是:在某些方面西医有其优势,在另一些方面中医也有其优势。虽然一个学科有两套基于完全不同的基础假设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绝无仅有,但同一学科的前沿上有不同的理论进行竞争是常有之事。不同理论能够不分上下地同台竞争,一定是因为在某些方面A理论更有解释力,而在另一些方面B理论更有解释力,否则解释力更强、解释范围更广的理论早就理应把解释力较弱、解释范围较少的理论淘汰出局了。这意味着这两种理论或者其中一种虽然比较正确、但还需要完善,以便能把与之竞争的理论能解释、它自己却不能解释的那些方面也变成自己能解释;或者是两种都是片面的正确,需要发展出一种能把二者的片面正确之处都综合起来,形成全面正确的终极理论。


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竞争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是看不清楚的。张五常教授在《经济解释》中指出,中国古人用“天狗食日”来解释日食现象属于科学的理论,只不过它的解释力只限于解释日食现象,后来西方的天文学理论能解释包括日食在内的更多天文现象,因此就取代了“天狗食日”的理论。以我的理解,中医因其基本假设的极其玄虚,非常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天狗食日”理论解释日食现象——“天狗”这种东西是假设出来的。而西医则类似于西方的天文学理论,但问题是发展到现在,“天狗食日”式的中医能解释的现象依然不比“西方天文学理论”式的西医能解释的现象少,西医无法以解释更多现象的压倒性优势来淘汰中医。也许——注意:我只是说也许!——西医一直发展下去确实能证明自己比中医更正确(表现为中医能解释的它也能解释,中医不能解释的它也能解释,总之就是解释力压倒性地比中医强),终有一天达到像西方天文学理论取代“天狗食日”理论那样的高度,而未来人回头看现阶段的情况,会发现中医的正确性是0.1%,西医的正确性是1%,尽管西医的正确性是中医的10倍,但以无知的程度而论,并不比中医强多少。既然几乎是同样地无知,则为何要如此自以为是地贬斥对方为非科学?


那么在这个我们还看不清楚最后结果的现阶段,应该怎么办?答案是:应该放手让两个理论体系它们自己去发展和竞争。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发展与竞争的过程中西医和中医自然会趋向于融合,不该有任何预定的结论硬套在它们身上。竞争才是硬道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科学)的唯一标准!


最后,略提一下有些人总以“所谓中医治好病”根本不是中医治好的,只不过是人的自身的自愈能力而已,中药就只是安慰剂的作用。首先,西医里一样有心理治疗的一席之地,凭什么认为借助人的自愈能力治好病就不算医学、不算科学了?其次,中医的基本观点正是认为治病的主力是人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外界的医疗与药物都只是激发、协助这种能力发挥作用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的观点与经济学的观点又是高度一致,经济学就是认为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政府要做的无非是协助市场发挥作用,顺市场而为而已。因此从广义来说,中医确实就是靠人自身的自愈能力来治病的。第三,就算是从狭义来理解自愈,为什么一味提不用医学干预的自愈,却不提那些明显西医就是治不好,靠中医才治好;或西医虽然治好但后遗症严重,用中医就没后遗症的情况?既然是讨论科学,怎么连“其它因素不变”都不晓得?要比较中医与西医的效果,不就是应该选那些明显不是自愈的病来做对比的吗?“有些病是自愈的”这一事实,逻辑上能用来否定“中医能治好不会自愈的病”的事实吗?


读者“狼虎之年”说,他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中医,发现非常容易学懂中医。也许确实就是因为中医与经济学在哲学的层面是相通的吧。期待他能系统而清晰地写一篇、乃至一系列“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医”的文章,以飨大家!



 

相关新闻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