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中国为什么叫China?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7日 共有 1145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此前有读者问了我一个问题:日本人用“支那”称呼中国人,是否带有歧视的含义?我回答说:“支那”这个词最早应该是欧洲人称呼中国人的,本无歧视之意;只是后来日本的右翼极端分子带着贬义色彩称呼中国人时都用这个词,于是现在这个词就带着歧视的意思了。


西班牙语中的china的发音就很接近“支那”,而西班牙语是古代拉丁语的现代版,所以这个称呼可能就是来自于西班牙语。学过西班牙语的人应该会想到,china中的最后一个字母a其实是用来表词性的,因为西班牙语里的“(男性)中国人”是chino,那最后一个字母o明显就是表阳性的词尾。这么一来,china这个词如果去掉表阴性的a,词干其实是chin


咦,等等,chin?这发音……不正是“秦”吗?!莫非china最本初的意思,其实是“秦”?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皇朝,欧洲人把它的名称作为古代中国的称呼,这挺合理的。但细想之下,又会觉得很不合理。因为秦朝只有短短的14年时间,并不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欧洲人,怎么会知道如此短命的一个皇朝(尽管它的地位很重要)?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人并不自称“秦人”,而是自称“汉人”,因为汉朝是第一个长时间的大一统皇朝;而海外中国人聚集的地方称为“唐人街”,是因为唐朝是第二个长时间的大一统皇朝,而且对外交往是历朝历代最频繁最紧密的,因此海外华自称为“唐人”。也就是说,大一统皇朝的时间必须足够长,才能在人们的观念里留下“中国=这个朝代”的足够深刻的印记。时间太短的皇朝,无论其历史地位有多么的重要,它是不够时间在人们的观念里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记的,也就不够时间把这印记铸进语言里去。


于是再细想下去,就会明白:其实chin不是指“秦朝”,而是指“秦国”——不是那个统一了中国、只有短短14年寿命的秦朝,而是偏居中原之西、有长达五六百年历史之久的秦国!正是因为秦国居于中原之西,从西方过来的欧洲人与中国人打交道最频繁的是秦国人,于是他们就“误以为”秦国就是中国的全部,就用chin(秦)称呼中国了。巧合的是,最后确实就是秦国统一了中国,真的成为了中国的全部,欧洲人这个误会倒是“错有错着”地在最后变成了正确。


据说斯拉夫语(如俄语)对“中国”的称呼发音就很接近“契丹”,原因类似,结果却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唐末到宋代这段时间,契丹势力强大,阻断了俄罗斯人与当时宋朝人的交往,以至于俄罗斯人误以为契丹人就是中国人,契丹就是中国的全部。后来即使知道了宋朝的存在,但这个词汇已经固化了下来,就只是简单地把宋朝称为“南契丹”予以区别。当然,契丹最后并没有占据(统一)中国,这种误会就一直只是误会,没有像china那样最后误会成了正确。


 

相关新闻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