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装修为何争吵多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8日 共有 776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此前发布了“那她他”的《装修回扣的经济解释》一文(http://tieba.baidu.com/p/3947158430),其实之前他还写过一篇关于装修为什么有那么多争吵的文章。我对里面有一句印象深刻,大意是新婚夫妇经历过装修,“感情基本破碎”。

争吵是交易费用高昂的一种表现。为什么装修会有那么多的争吵,换成经济学术语来提问,就是为什么装修行业的交易费用特别高?我看了“那她他”的那篇文章之后就这个问题与一位朋友探讨了一个中午,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答案,因为可以推广到装修行业之外。

乍一看,这个问题简单,因为装修行业里屋主与装修者之间有很显著的信息不对称,装修者遂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搞“猫腻”,于是屋主时常有被骗的感觉,跟装修者之间的争吵也就无日无之了。然而这看起来很明显的答案,细究下去却是大有问题。因为要说买方与卖方之间有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其实很多行业也类似。好比消费者买一个照相机,关于里面的各个零件的信息也高度专业,他几乎是不懂的。但为什么照相机行业里买方与卖方之间就不会有那么严重而普遍的争吵?

或说, 照相机行业里有几个大品牌,消费者不需要详细地了解照相机的专业信息,照相机的质量信息委托于品牌上,而品牌的建立是以往大量消费者长期的消费体验积累起来的,比较可靠。大品牌的照相机企业不会为了挣点一次性欺骗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收入而搞猫腻却砸了自己的品牌。

但这个回答只是让我们把问题进一步推到:那为什么装修行业里就没有像照相机行业那样形成几个大品牌,基本上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呢?每个城市里确实也存在着一些有品牌的装修公司,但它们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远远不能与照相机行业里的大品牌相比。 也就是说,在装修市场上,普遍而言,消费者并没有为了缩小信息不对称而选择品牌。根据“租值搭配原理”,物品的价值越高,就越能承担得起较高的信息费用(即人们愿意付出较大的成本去缩小信息不对称)。房子的装修所值,往往比普通照相机要高得多,如果其它因素一样,按理说装修行业理应比照相机行业更容得下品牌的生存才对。

在与朋友讨论之中,朋友一直拿电脑行业来作对比。她指出,虽然电脑也有大品牌,但电脑城里的小店铺提供的组装机也有一定程度的盛行。与装修行业相比,品牌电脑就相当于有品牌的装修公司,电脑城小店铺的组装机就相当于装修队。对电脑比较了解的人确实会倾向于购买价格便宜得多的组装机,但问题是:品牌机就不用说了,就是组装机的争吵也远远没有装修行业中有品牌的装修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争吵那么厉害。看来在装修行业中,即使品牌也没能太有效地解决买卖双方争吵的问题,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们普遍来说还是没有选择有品牌的装修公司的原因。于是问题就进一步地变成是:为什么在很多行业都能比较有效地解决消费者对质量信息不了解的问题的“品牌方式”,在装修行业里却似乎作用不大呢?

思考似乎进入了死胡同。然而,那朋友一直坚持拿电脑行业作对比,却在有意无意之间为最终的“破案”打开了缺口。我顺着她的思路去想:为什么有人会愿意购买组装机?要说这是因为有些人对电脑的了解比较深入,所以不愿意花较高的价钱去买品牌机,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啊!好比说喜欢玩游戏的人,他们往往是较为热衷于购买组装机的。因为用于玩游戏的电脑,对显卡等一些特定的硬件有较高的要求,而一般品牌机会综合地提供各个方面的质量都比较均衡的配置,这其实也是由“租值搭配原理”所决定的。但游戏发烧友的局限条件比较特殊,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对游戏效果有重大影响的硬件上,而不是需要均衡的配置,于是他们会到电脑城的小店铺,指明自己所需要的特定的硬件配置,让小店铺给他们组装出来。

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组装机与品牌机的区别,其实不仅仅是信息费用的区别,还有可能前者是一种“按需定制”的产品,而后者是面向广大消费者的。 一旦想通了这一点,类推到装修行业上去,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装修行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每一个产品都是“按需定制”的行业嘛!

想通这一点才发现其实这一点理应不难想到。如果装修的“按需定制”程度不是那么厉害,不要说有品牌的装修公司,建筑公司直接把房子装修了之后再出售的做法早就应该普遍盛行才对。建筑公司出售带装修的房子不但有品牌的好处,还有规模经济的好处——比起一家装修公司只装一个房子,建筑公司一装就几十上百个房子,其规模经济的效应是非常显著的,如果其它因素一样,这种模式没理由不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其竞争优势远远压倒毛坯房。但现实的情况却是颠倒过来。当然有人会说其它国家或地区盛行的是带装修的房子,并不是中国那样盛行毛坯房。这一个现象我以前已经写过文章解释了——《中国的房子为什么大部分是毛坯房》(
http://tieba.baidu.com/p/3949913203)。

每个房子多多少少都有点不同就不用说了,每个屋主想要的装修效果也是各各不同的。把一个房子的装修视为一个产品的话,它的生产过程其实并不仅仅是装修者在参与,屋主也在参与!——屋主提出他所想要的装修效果,装修者根据他提出的需要进行设计,并予以实施。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场的装修,都是屋主与装修者临时地组建成一家企业,完成一个产品之后企业就解散了。即使不是在装修行业里,任何一家企业刚刚新成立的时候,都肯定存在着磨合的阶段,因为每一个参与者都要互相了解对方的情况。是的,这是信息费用的问题,但并不是装修者掌握的信息就一定多于屋主所掌握的那种简单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屋主往往是装修的外行,这不仅仅是带来装修者容易欺骗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带来了甚至他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其实他想要什么的信息费用问题!也就是说,即使装修者非常诚实、绝不欺骗屋主(理论上大品牌的装修公司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但如果屋主其实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他是外行,连准确地表述自己的需求都不太懂——,则他把错误理解的自身需求告诉装修者之后,装修者按他的意愿把产品生产出来,他一看却发现根本不是他原来想象中的那种效果,他会认定是装修者骗了他,而不会认为是自己原来的表述有误。这其实是屋主与装修者互相磨合以达到较为默契的合作关系的必然过程。如果是一家一直长期经营下去的企业,合作者会比较容易意识到早期的互相误会是正常的磨合,会用时间去增进彼此的了解、慢慢克服这些格格不入。但装修这个产品却是短暂的合作,装修一完成,这家由屋主与装修者临时地组建起来的“企业”就散伙了,大家很自然就不会容忍彼此的错误,而是用争吵来应对。

由此我也迅速联想到,其实类似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装修行业里。我以前在天涯里看过一个帖子,是介绍IT企业如何从事向客户提供建设网站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业务的。那作者是资深的从业者,有一段说得特别让我深以为然。那就是他谈到作为乙方,在开始一项业务时必须先弄清楚甲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甲方不是专业人士,他最初的描述其实往往是不准确的。如果乙方就此信以为真,急匆匆地按着那个错误的陈述去设计解决方案,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招惹得甲方大发雷霆,说根本不符合他的要求。甲方会觉得乙方提供的东西货不对版,乙方又会觉得自己委屈得要死——明明对方说要的就是这个东西,做出来之后却不认账!双方误会重重,往往不欢而散。所以,乙方与其急于开展项目,不如先多花时间与甲方沟通,引导对方以符合专业要求的准确性来陈述自己的需要。有时甲方甚至一开始都没啥自己的主见,那其实是更麻烦的,还得帮他逐步形成较为明确的需求。(PS:那个帖子很有营养,里面还谈到市场部与技术部要如何合作,而不是互扯后腿。可惜我当时没把那帖子的地址记下来,否则是应该发布出来让大家去看看。里面谈的都是干货。)

把这解释推广开去,我想到:其实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是买方与卖方共同合作生产出来的。卖方要根据买方的需求来生产,否则产品卖不出去就是废品一件。但大部分的产品是面向大量消费者大规模地生产与销售的,不会针对特殊的需求来定制,所以这个消费者也参与了“合作生产”的特征并不明显。产品滞销只会被人们视为是一个市场营销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生产的问题。但是像装修、一揽子解决方案……这类带有明显的“按需定制”的特征的产品,买方更深地卷入到产品的设计、乃至实施的生产过程中,这种“合作生产”的特征就变得明显了。而合作生产需要参与合作的各方互相配合,其交易费用自然也比较高。较长期的合作有利于在时间的磨合中慢慢降低有关的费用,但短暂的合作使得这种交易费用持续地居高不下。显然,这种交易费用并不是靠“品牌”可以消除的。这就完全解释了为什么装修行业即使有品牌的装修公司存在,它们的市场份额也不大,而且即使是它们与屋主之间依然会存在着争吵。


 

相关新闻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