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评《走向共和》:慈禧,明智的乱世女主?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8日 共有 630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上一篇在以下地址: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437090277


(二)慈禧

《走向共和》
中的慈禧,又是一个严重地颠覆正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定性的形象。

说是“严重”,不是“完全”,因为与李鸿章的形象是完全从“卖国贼”翻案成完美的“爱国外交家”不同,此剧还是保留了大量关于慈禧的负面描写,例如她只管自己过六十大寿的生日建颐和园要花钱,不管北洋海军的军备急需更新升级更要花钱,挪用海军军费,造成甲午海战中国军队装备落后于日军而致败;又如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开出议和条件要杀一批人,其中就包括她,她那贪生怕死的表现与此前一口气向十一个西方强国宣战的威风八面之举形成鲜明而讽刺的对照;再如在明知清廷需要尽快改为君主立宪来缓解国内外反清势力的情况下,为了保住自己的绝对权力,仍然是坚持将预备立宪期延长到她必然身死的12年后,不惜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但另一方面,此剧的慈禧又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得睿智、英明、清醒……甚至不失进取,很难简单地批评她是“保守派”。

有评论说,这部电视剧被禁的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它将慈禧拍成了一个明君。这话是过了火的,光是挪用海军军费建为自己生日祝寿的园子这一点,她就怎么都不可能跟“明君”二字沾上边,更不要说此剧在甲午战争这长长的一段剧情里还处处有意地拿日本的明治天皇与她进行对比——战前,慈禧面前摆上108道菜都还嫌没处下箸;明治天皇却为着海军不够钱购买当时最先进的战舰而将一日三餐减为一日一餐,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为海军省钱(当然同时也有向不肯拨款的议会施加压力的做秀动机)。战后,慈禧听闻中国海军全军覆灭、大败亏输的消息吃不下饭时,面前仍然一碟不少地摆着108道菜;明治天皇听到日本海军大获全胜的喜讯时,说了一句“我饿了”,暗示要结束一日一餐的“节食”行动,却只是从怀中掏出一个饭团,一边吃一边喜极而泣。明治天皇才当得起“明君”的评价,慈禧毕竟还是差得太远了。

但为什么会有观众觉得这电视剧把慈禧拍成了明君呢?因为她基本上还是支持办实事的李鸿章、以及后来的袁世凯,而压制只有满口仁义道德的高调却办不出什么实事的翁同龢,尤其是八国联军之后痛定思痛切实地推行新政,力排众议废除科举、推动预备立宪……这一系列比戊戌变法更实在地搞改革的描写,让观众深感慈禧并不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那个被简单粗暴地差评为“昏庸糊涂、无知保守、祸国殃民”的昏暴之君。

看观众在每一集下面的评论,凡是涉及慈禧的,我注意到都是相当有趣的。当描写到她做错的事情时,下面是骂声一片,恨她不能早死;但当描写到她做对的事情时,下面又是一片反思之声,说要不是慈禧在,清朝会亡得更快,中国会变成像印度那样整个国家彻底地被外国殖民,时势如此,慈禧已经是做得最好,换别的人上去也不会比她做得更好了……当然,个别的逆流还是有的。例如在上述谈到的甲午战争期间有意地对比慈禧与明治天皇的剧情下面,我看到一个显然不是第一次初看、而是重看的观众写了如此的评论:回头再看,发现编剧其实很多地方都在不动声色地黑慈禧。显然他是看完了全剧之后,总体而言慈禧留给他的印象是好的,所以重看时看到这些负面的部分,就觉得编剧是在黑慈禧,而不是慈禧真的那么坏。又如描写到慈禧治国得当的部分,在大量赞扬慈禧、体谅她不容易的评论中,也会看到这样的评论:慈禧延缓了清朝的灭亡,对中国其实是坏事,早死早超生才是好事。

此剧对慈禧的描写,可以说是最好地反映了这部电视剧的优秀之处,就是我在上一篇评论里说过的——这部电视剧的精彩之处正在于它不对历史人物作简单的评价,而是展示史实来让后人(即观众)自己思考。纵观此剧对慈禧的所有描写,我得出的结论是编剧对慈禧其实没有特定的个人立场——这与编剧在写李鸿章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抱着将之美化成完人的情况不同——,他只是把所有与之有关的史料都摆出来,无论是对她的形象有利还是不利,既不编造,也不隐瞒。这样一来,慈禧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她既有很坏的一面,也有很好的一面,而这截然相反的两面也不是简单地堆砌起来,而是大致上合乎逻辑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看了五味杂陈,大有一言难尽之感。相比之下,为了使李鸿章的形象完美无缺,编剧有意隐瞒了一些对他不利的事实(在上一篇评论里我已述及),不过编剧展现的对他有利的事实更多,比正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所提供的严重片面的事实相比,引导性欺骗的程度低得多,于是总的来说李鸿章这人物的塑造还是相当成功的。但把人物美化到失败的地步的是对孙文的描写,编剧不仅是刻意隐瞒了大量于他的形象不利的事实(其片面程度之严重赶得上中学历史教科书了),甚至不惜编造重大剧情来使得孙文的行为合理化,说得轻了是YY,说得重了是欺骗,而且不是引导性欺骗,是直接了当的造神了。

在与慈禧有关的剧情中,有两段剧情的争议性是比较大的,即我所看到的评论有比较严重的分裂。一段是她废除
戊戌变法。一些评论与正统立场一样,骂她保守,不肯维新;但也有相当多的评论认为康有为就是在胡搞,如果慈禧不出面制止,清朝会亡得更快。慈禧反对的不是维新,她反对的是以胡搞的方式来维新。动机不好判断,但从事后(八国联军之后)慈禧也搞了新政来看,说慈禧绝对地反对维新显然不妥。虽然很多人都认同康有为是在胡搞,但还是同情光绪,认为他是励精图治之君,可惜就是被慈禧压制了。然而只从此剧的情况所提供的信息来看,我不认为光绪的戊戌变法能比慈禧后来让袁世凯主持的新政做得更好。康有为是个妄人而光绪居然没眼光看出他的问题来不论,就算光绪用人得当,后来“慈禧+袁世凯”的组合既有强大的实权(慈禧有权威、袁世凯有军权)在背后撑腰、又有才干过人的实干者在前台办事,还经过了辛丑条约将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守旧大臣杀了一大批(我认为这是这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唯一对中国政治有利的亮点),如此有利条件之下都只能做成了废除科举、进入预备立宪期这两件主要大事,废除太监制度、废除六部官制、废除下跪磕头礼仪……这些原定计划内要做的事都没做成,凭什么认为光绪那样因年轻而缺乏权威也缺乏经验、更不见得有多大才干的人能做得更好?

有评论说,这电视剧被禁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有“借古讽今”之嫌疑。仅以此剧的前半部分(严格来说是指慈禧死之前的那部分)而论,编剧的用心到底是要还原历史真貌还是借古讽今,不好说,我个人认为前一个动机更靠谱一些,所以才会那样不对慈禧持有个人观点,而是尽量展示史料,由史实自身来说话。不过如果说是借古讽今,这个罪名是所有推测此剧被禁的原因中最严重的一个。如果它是真的,慈禧用来影射的很可能是邓老,光绪是用来影射赵,慈禧中断了
戊戌变法是影射64,但慈禧后来又让袁世凯主持推行新政似是影射邓老92年南巡重启改革。这影射似乎是想说,在体制内改革最终是不可能成功的。然而,此剧播出时是2003年,如果真的是影射,那么编剧就是在被事实打脸而已。事实证明,邓老的改革成功了,而且1997-2007年这十年恰恰是改革开放最黄金的十年。我看到有这么一个评论,说慈禧的生死影响重大。如果她早死10年,戊戌变法会成功(我怀疑,恐怕只会造成清朝灭亡更早到来);又如果她晚死10年,武昌起义只会是武昌叛乱而已(言下之意是武昌起义会失败)。又有评论说,以精于权力斗争而论,慈禧不如武则天;但以擅长治国而论,慈禧其实胜过武则天。武则天要不是继承的是李世民留下的家底,换到慈禧所处的那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恐怕她不可能比慈禧做得更好。拿慈禧与武则天比,是关公战秦琼,但慈禧所处的时势要艰难险阻得多,却是事实。就是与邓老在89年之后的局势相比,也是慈禧更难。毕竟中国当时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势整体而言是处于上升趋势,慈禧却是要“挽狂澜于既倒”,当真是形势比人强,谈何容易啊。而即使与78年后邓老所面对的局势相比,慈禧时代的中国还多了洋人的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着悍然插手的困难。

从这些对比来看,慈禧真的不可谓不明智,但变革的交易费用巨大,需要时间去慢慢降低。李鸿章面对梁启超的“劝反”时说了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能做的事”(这句话其实是曾国藩说的),慈禧临终敦促奕丰(溥仪的父亲)缩短预备立宪期时说的话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从表面来看,这句话是说话者表明他深知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但脱离个人角度,站在整个社会的高度,从历史长河的长远目光来看,这句话有更深刻的内涵。它说的是“欲速不达”,交易费用下降所需的时间有时要以代计算。

另一段争议甚大的剧情,是慈禧向十一个西方强国公开宣战,引来八国联军侵华之事。那段剧情下面的评论吵翻了天,有人被慈禧那一段宣战的气势震撼得热血沸腾,说她可以媲美武则天了;当然更多的人骂她疯了,完全不自量力,后面还带着光绪西逃,根本不负责任。 然而我觉得这些评论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只有一个评论深得我心,大意是:在这件事上,主张打是愤青,主张不打是卖国,真是左右为难。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能力同时与那么多强国对抗,剧中的慈禧也并没有无知糊涂到真的相信义和团的“神话”,甚至后来天津打败仗却向北京谎报胜利的真相慈禧也并非不知道,她只是假装相信来稳定人心。所以她主张打,跟其他无知者无畏的清廷贵族是截然不同的,她绝非一时激愤而蠢血沸腾的愤青。但她又不能主张不打。很多批评她的评论认定她主张打是因为西方列强要求她将权力交给光绪是犯了她的大忌。慈禧的主观感受确实是这样,但我们作为旁观历史的后人,应该超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当事人的狭隘视角,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仔细地看西方列强提出的三条要求,就会明白,那些洋人哪里真的是出于同情、乃至尊敬光绪而帮他从慈禧手里夺权啊?他们分明只是想让光绪从被慈禧控制变成被他们控制而已!像里面要求光绪住到一个由他们划定的地方,这有改变光绪被软禁的事实吗?没有,只是软禁者从慈禧变成洋人而已。又如要求西方列强的军队介入中国的治安,那就更离谱了。光绪是因为不掌握军队而无法反抗慈禧,但若慈禧真的依了西方列强的要求,光绪照样不掌握军队,军队却是被洋人控制了。西方列强的要求确实是触动了慈禧的个人利益,但它们想要的不过是代替慈禧去控制光绪、从而控制中国,在这件事上慈禧维护她的个人利益恰恰与维护国家利益达到了一致。铁一般的事实就是:光绪既无实权也无能力,摆脱了慈禧的控制并不等于他就能独立自主,而只意味着他将沦为其他人的傀儡——成为他人的傀儡就是他的宿命,区别只在于那个“他人”是谁。这对光绪而言可能没区别,但对国家而言大有区别。你是宁愿光绪受制于毕竟还是中国人的慈禧,还是宁愿光绪受制于外国人?所以,慈禧如果不打,在客观上确实就是卖国,并不是用一顶道德大帽子压她。

那么,八国联军的入侵是否就是无可避免的呢? 如果李鸿章还在朝廷中枢,以他的外交手腕也许有机会可以避免用战争手段来应对这个困局。但他的政治生命在马关条约签订的事情上已经被耗尽,不是慈禧不保他,而是舆情容不了他。要不是打败仗后又需要他去跟八国联军议和,很难再起用他,而且也只能起用他干这种“虱多不痒”的脏活。看着屏幕里的李鸿章用力地挥动鞭子打陀螺,一边说“我又要去北京做汉奸,卖国;做汉奸,卖国;做汉奸,卖国……”的时候,这是何等的黑色幽默啊!




 

相关新闻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