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频发校车交通意外事件,由于校车是专门接送中小学生或学前幼童的专车,因此校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必定是不堪设想的,同时也一定是受广大媒体关注的。我找到并阅读了几篇较为权威的媒体所发布的关于校车事故的新闻报道,从中去思考校车安全问题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2011年12月12日江苏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一核载52人的专用校车发生侧翻事故。事发时车上学生有47人,事故造成15名学生遇难。2012年12月24日江西贵溪滨江乡洪塘村合盘村小组发生一起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事故。导致3名幼儿当场死亡、8名幼儿经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7月10日湖南长沙岳麓区含浦街道办事处干子村石塘坳组发生一起幼儿园校车坠入水库事故,造成11人遇难,其中8人为幼儿。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4年7月,全国共发生43起校车事故,多发生在2011年(有14起)。对于这些事件的发生,媒体是怎样看待和报道的呢?根据我的观察,媒体大多把事件发生原因的思考提到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校车质量不达标,然后报道中就常常会将目前国内校车的质量情况和美国的“大鼻子校车”等国外校车相对比。第二,总会提及校车运营违规,通常说校车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使得运营者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安全隐患。第三,归结于政府监管校车的力度不够。第四,社会对儿童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有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确实没有时间和能力接送孩子上学,只能让孩子乘坐非专业校车,总是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那么多孩子坐校车,司机肯定会很小心。”同时,新闻报道中也有一些针对以上原因分析的解决措施提出。
并不否认,某些原因的确是存在的。可是这些问题真的是校车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吗?在我看来其实事情并没这么简单。首先,我看了很多篇校车事故的报道,再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局限条件,那就是校车事故的发生地几乎都是在乡镇级农村,在大城市中大型的校车事故是很少发生的。而农村地区,这一关键的局限条件往往在新闻报道中被媒体所忽视。其实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就知道在大城市里的中小学是比较少的有专门的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一方面是城市交通方便,另一方面是城市学校多,中小学生按片区就读学校,家离学校并不会太远。即使有校车接送的一般也都是需要交高费用的私立学校。而相反乡镇级的学校数量较少,因此学校学生居住地一般距离学校会较远,所以选择校车的方式去上学是很有市场的。这一点在我妈妈老家的县上就有很明显的体现,那里是县级地区,我一个远房表妹出门上学就是乘坐当地的校车。所以在乡镇级地区,校车的数量并不比城市少的,这也就使得乡镇地区校车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潜在的因素。
其次,再来看看校车的质量问题。媒体报道常常会把中国的校车与国外的坐对比,并将校车质量差归结于校方或校车运营商追求利润不顾孩子的安全问题。从报道中我们往往是可以读出很明显的道德审判的控诉。但是这种带有主观判断的分析肯定是不对的,如果结合客观的局限条件来做解释也许会更符合事实。上一点说到了校车多在乡镇地区,因此乡镇地区的情况对于校车质量的影响显然是很大的。我调查了解到,目前乡镇地区市场上从事校车运营的车辆有20多万辆,但大多数都不是专用校车,有营运车、改装车、二手车、农用车,甚至还有三轮车,真正的专用校车却很少。其实这种结果在中国的乡镇或农村地区是很容易想象的,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校车的选择就只能达到这个条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学生子弟家庭大多是务农打工,并不会有富裕的家庭条件来支付孩子上学放学的校车费用。因此,根据市场的规律,卖家收到多少收益就会愿意付出多少相应的成本。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国乡镇校车的现状是市场必然的结果。所以媒体报道指责说是校车运营商只为了牟利而无视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其实是带有强烈主观判断的。更可怕的是我看还到有相关媒体的评论竟然用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定律来解释校车质量差的原因,这实在是很荒谬。事实是乡镇地区校车市场大但是校车资源缺乏,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当然这也是农村的局限条件造成的),因此校车质量往往会不尽如人意,会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校车超载的现象也都会很普遍,同样不是商家谋取更多的利益而是条件使然,换句话说,如果不超载而是每辆车只坐很少的人,那么市场的需求根本满足不了。因此,综合以上因素,中国所谓的校车在安全性上肯定是存在在巨大的问题和隐患的,这样的环境下校车频发事故也是不难以理解的。所以回过头再看新闻报道中拿出事的校车与美国校车相比其实显然是不会有可比性的。事实上城市里的私立中小学所提供的校车质量也是很好的,查到的结果大多都是宇通客车公司的专业校车。当然每学期的校车费也是很昂贵的。
另外还有媒体指责父母对于孩子的安全问题不重视,这显然又是在不弄清事实的情况下乱写了。在农村,父母大多要忙着生计,有的甚至在外打工,抑或没有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条件。其实在乡镇农村地区,孩子们早早就独立了的,因此让孩子独自乘坐当地唯一的校车去上学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却被媒体解读为家长不重视孩子安全问题,这显然是有些牵强的。总的来说,新闻在报道校车交通事故等安全问题事件时,有一定的事实情况,但是对于事件和问题背后的局限条件没有弄清楚,于是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常常是带有强烈的道德审判,是比较不客观的。
理想状态之下,正规的校车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只能专车专用,节假日、寒暑假都处于闲置状态,而且要配专门的驾驶人员。再加上维修保养费用,校车根本无法做到像其他客车产品那样的运营效率,很大程度上来说校车应当根本不是以盈利和效率为导向的,其最重要的标准是安全,可以说算是学校的配套措施吧。然而,如同前文中所提到的,大多数中国式校车根本不会以这样的方式运营。目前,我国现有的校车经营以多种模式并存,常见的有学校自己购买经营、政府购车学校经营、第三方购车承包经营和家长自发组织等,其中学校自己经营和第三方承包经营的比例相对较大。多数都打着“专业运营”旗号,但真正规范化运营的校车并不多,这种情况在乡镇地区最为常见。在前几年就开始主动探索校车运营模式的浙江省德清县就采取了政府财政统一购买校车、财政拨款转项用于校车运营、教育部门负责监管,委托第三方公司负责运营的模式,对于校车的资金投入、监管、运营等环节职责划分比较清楚,被视为国内校车运营的成功“样板”。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校车发展模式也需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