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设计思维正在成为创新者们共同的语言。“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成为对创新企业员工的普遍要求。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
什么是设计思维?
IDEO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指出:“设计思维不仅以人为中心,而且是一种全面的、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的思维。个人和团队可以用它创造出突破性想法,在真实世界中实现这些想法并使它发挥作用。”
设计思维的最大价值是将“创新”转化成流程化、可迭代、简单易用的工作方式。设计思维使得创新不再是特定部门或高智商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新。设计思维从人出发,为人服务,通过特定的流程和规则,寻求可持续的创新突破。
综合来看,设计思维包括以下核心思想:
● 以用户为中心,进入真实世界找到新视角,获得新洞察;
● 用开放性思路,重新界定商业问题,不再依赖于单一的经验路径;
● 邀请用户、合作伙伴、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变革;
● 高速迭代,在实践和反馈中不断摸索,持续改善解决方案。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意味着:我们回到真实的世界,在特定情境下,在创新挑战的驱动下,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用设计未来的方式改变未来,以开放之心,探索全新的解决方式。
设计,为了解决问题
在设计思维的语境下,创新的第一步,创新者需要提问:我们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解决?为谁而做?
请看儿童CT机的设计案例。
GE医用成像设备设计师道格·迪兹(Doug Dietz)在医院目睹了令他吃惊的一幕:一个小女孩在接受CT检查时被吓哭了。经调查他发现:医院中近80%的儿科患者需要服用镇静剂才能完成核磁共振。对孩子们来说,神秘的CT机意味着“未知的恐慌”。
运用设计思维方法,道格·迪兹团队重新设计了儿童CT检查的体验。将CT设备设计成海盗船的模样;在孩子进入CT机时,医生宣布:“好了,你现在要进入这艘海盗船,别乱动,不然海盗会发现你的!”通过测试,超过八成的儿童患者会主动选择海盗船CT。刚做完检查的小女孩甚至询问:“妈妈,我们明天还能来吗?”
通过墙面、地面、道具与有游戏化的引导语言配合,CT机检查房变成了“海盗船体验馆”,形成主题化的趣味场景。对儿童而言,严肃、恐怖的医疗检查变成了一次游戏、一次探险之旅。
海盗船CT机案例,充分体现了设计思维以用户为中心的解决问题思路。该成果在满足儿童患者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检查效率。
设计思维围绕用户需求,结合科技手段、商业能力——用三者的合力去解决复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终极目标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特定的设计形态。因此,在不确定性的时代,问题已经发生了转变:从50+50=?变成100=?+?
设计无所不在,可能性也无所不在。
不同企业中的设计思维
目前,创新企业对设计思维的一致需求体现在:
● 让“用户思维”真正进入企业决策;
● 跨部门协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 用新的洞察找到新的机会,实现快速尝试;
● 基于设计思维的创业实践等等;
● 为团队成绩评分,而不是个人业绩考评。
但不同的企业在运用设计思维的切入点和具体方式各有侧重。
全球知名的软件企业SAP在企业内部广泛使用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工作坊是SAP新员工融入团队的最佳方式,也是跨部门协作的最佳入口。不仅如此,SAP还将设计思维引入产品销售及售前环节,邀请客户或潜在客户共同举办创新工作坊,通过共同应对涉及挑战,分析用户需求,共同获得洞察和创意,在解决方案上达成共识。设计思维工作坊改变了“客户提出要求,SAP提供解决方案”的单一模式,让客户企业深度介入设计环节,提升了沟通效率,也最大程度避免了误判,实现与客户共创。
设计思维的创新流程
设计思维拥有一套让所有人容易入手的创新流程。这些工具与方法来自广告创意、计算机、工业制造、人类学、新闻传播等等各种领域。重新聚合后的设计思维工具包,体现了更强的包容性以及不断循环的特征。设计思维包括了循环往复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
即,理解创新命题的内涵,细致界定并分解命题。
创新团队成员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背景,当所有人谈论某个概念时,意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当我们谈论“年轻用户”时,要弄清楚多少岁才算年轻?年轻意味着什么?不同地域、阶段的年轻用户,存在怎样的差异?通过关键词分析,团队成员会打破对概念的刻板印象,拓展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命题的过程,是从不同角度解读问题的过程,也是创新人员寻求共识的过程。
第二步:观察
即,通过观察、体验、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用户,与用户建立连接。
除了跟用户对话之外,创新者还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上 ,真正体验他们的处境和感受。例如,尝试不用导航软件,在陌生城市中迷路,有助于我们对数字地图的思考。所谓共情,需要沉浸其中,感同身受。因此在观察环节,创新者要设身处地,体会用户情感,让情感成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步:综合
即,解析用户需求,挖掘用户洞察,重新定义创新命题。
综合的过程,是从大量的观察、调研信息中,寻找突破点的过程。如同沙里淘金——从一堆沙子中筛出金子,创新团队需要试着找到用户信息中真正出乎意料的矛盾所在,这就是所谓洞察。例如:爱做恶作剧的小朋友,真正的意图也许是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妈妈们希望孩子能够自由探索世界,但又讨厌处理难洗的污渍……这些矛盾体现了 “人类本性”(超越文化的人性需求)与“文化属性”(不同的文化动因)之间的冲突张力。把握了洞察中的矛盾,也就找到了创意的着力点。
第四步:创意
即,围绕洞察,快速产生大量点子 ,并对创意成果进行评估与选择。
创意,意味着打开解决问题的阀门。在创意阶段,我们主张追求点子的数量,同时延缓判断。鼓励疯狂、多元化的创意,不要着急否定自己的或其他人的点子。也许经过反思、修正,最后采纳的就是一开始看起来“最离谱”的。
创意需要传递,团队成员需要相互启发。在创意过程中,应该鼓励新点子建立在其他人的点子基础之上。
第五步:原型
即,选出一个创意,制作可触可感的创新产品雏形。
原型,是将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也是快速试错的过程。原型可以是纸模型、故事版,也可以是小型雕塑或情景剧,也许它很丑,很简陋,但是原型包含了未来产品的全部可能性。
原型意味着简单和快速,通常需要多次、多轮,原型阶段经历的失败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在实践过程中尝试,在构建过程中体会。对于创新者来说,原型的过程意味着用身体思考。
第六步:测试
即,进行用户测试,获得明确反馈,并改进原型。
在测试阶段,创新者建立一些产品使用的场景。例如:用餐的场景,阅读的场景。在模拟真实场景中,创新团队会得到更真实的反馈。以原型为媒介,让设计团队与用户,与利益相关方迅速沟通。通过测试,我们能够快速获得改进创新产品的灵感,为下一轮的迭代创意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