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手机芯片的第一炮是哑炮
海思决定做手机芯片,就是被赚快钱的渴望刺激的,与终端公司并没有什么关系。
2006年,联发科的GSM Turnkey solution方案推出,硬件和软件都给你一揽子解决方案。山寨的GSM功能机(常规的按键手机)产业迅速崛起,三个人就可以做出一个手机,深圳的别名“寨都”因此得名。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在2G领域,欧洲的GSM阵营完胜美国的CDMA阵营。
联发科做的功能机方案铺天盖地。海思看得眼热,2006年启动了GSM智能手机TURNKEY(交钥匙)解决方案的开发。
所有手机芯片方案的核心都是两块:AP和BP。AP即Application Processor(应用处理器),包括CPU(中央处理器)和GPU(图形处理器),BP即Baseband Processor (基带处理器),负责处理各种通信协议,如GSM、3/4/5G等。此外,还有射频等核心单元,本文就不展开说了。
一款芯片从启动到做成,至少要三年时间。Fellow(华为“院土”)艾伟最近说:一款芯片的设计周期看似长达三年,但其实工作节奏非常紧密。(下面内容纯技术,大家可直接略过。)以麒麟980为例,2015年立项,历经了36个月的研发,才完成定制特殊基础单元构建高可靠性IP论证,等到进入SoC工程化验证已是2017年,再去掉早期芯片验证的时间,实际剩下的量产周期仅半年左右。根据这个时间表,麒麟研发团队实际上只能允许一次投片修正,否则就会影响芯片的正常流片、量产和终端(手机)适配,造成产品延期上市甚至是项目失败。
一千多个日夜很快过去,2009年,海思如期出了一个GSM低端智能手机的TURNKEY(交钥匙)解决方案,用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
这个方案里的基带处理器(BP)技术是自研的,技术源自华为的GSM基站。这个我也曾挺懂,有维特比译码、交织、卷积什么的。最近我还遇到了曾参与手机GSM基带的杨永霖。
开发的应用处理器(AP)芯片名叫K3V1。K3就是雪山Broad Peak,位于中巴边境, 高度为8,047米,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境。 可惜K3V1先天不足,工艺上采用的是110nm,当时竞争对手已经采用65nm甚至45至55nm,操作系统上选择的是日落西山的Windows Mobile。
自家的终端公司深陷在为欧洲运营商定制3G手机的泥淖中,客户也不找华为做GSM手机,想帮也无从帮起。
海思迎难而上,借鉴联发科,也去找了家华强北的山寨厂来做整机,记得是仿HTC(多普达)。一时之间,坂田基地门口,小贩摆摊兜售做工粗陋的山寨GSM智能手机。
负责营销的副总裁胡厚崑穿梭在嘹亮的叫卖声中不堪其扰,认为服务低端的GSM山寨机混淆了华为的定位,伤害了华为的高大上品牌价值。
海思兄弟回忆,主要还是性能不理想,“海思芯”山寨手机于是迅速灰飞烟灭。我甚至都没来得及买到一个作为纪念。
失败是成功之母。用郭平的话,这是“试错成本”。
这是华为第一次尝试“turnkey solution”,这个经验后来在外销的机顶盒(STB)芯片上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