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宏观经济学要点整理2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03日 共有 2019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二、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
    (一)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f(Y),这里C表示消费函数,Y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C/△Y
    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水平,则APC=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
    C=C0+b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0为自主消费, b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二)储蓄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 S,S=Y- C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储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S/△Y
    从消费函数C=C0+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
    式中,S0表示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储蓄,S0=-C0,它为负值,表明消费者在没有收入时,必须靠借债度日,存在负储蓄;s为边际储蓄倾向,sY为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储蓄。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 APS=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 MPS=1
    (三)投资函数
    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资本的增量,即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能力的增量。投资是一个“流量”概念,而资本则是一个“存量”概念。
    投资者作出投资决定时,首先将资本边际效率(r)和市场贷款利率(i)进行比较。
    如果r>i投资增加,如果r<i,投资减少,如果r=i,投资不增不减。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是企业投资支出增加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报酬增量。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这是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扩大,就会使资本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产品数量增多,供过于求,就会使产品价格下降或形成库存积压,从而使预期收益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结果,投资者不愿较多投资或减少投资,从而投资需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
    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或下降,可以得出的投资函数为:I=I(i),投资随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随利率的提高而减少。
    三、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一)简单凯恩斯模型
    此模型假定社会上仅有居民户和企业两部门。用Y表示总收入(因是两个部门,没有政府存在,Y为可支配收入),用AE表示总支出,如果Y=AE,此时的国民收入为均衡国民收入,这也意味着总供求相等。
    因为Y=AE,AE=C I;Y=C S,I=S,所以,可以使用收入—支出法及储蓄—投资法两种分析方法研究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1、收入—支出法
    根据Y=AE,可得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Y=C I。图中横轴Y为国民收入,纵轴C,I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45°线上任意一点均表示总收入等于总支出。AE=C I,即消费曲线与投资曲线所表示的总支出曲线,该曲线与45°线相交于E点,经济处于均衡状态。E点是家庭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之和正好等于总收入,此时的收入为均衡的国民收入。
    E点的左边总收入低于总支出,市场出现供不应求,企业必将提高产量和就业水平,从而增加收入。
    E点的右边总收入高于总支出,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企业必将减少产量和就业水平,从而减少收入。
    因此,不论在E点的左侧,还是在E点的右侧,经济都会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调整,使收入增加或减少,直至达到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C,I    Y=AE
    C I
    E C
      45。
    0              Y0         Y
    2、储蓄——投资法
    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AE=Y,Y=C S,AE=C I则S=I,因此,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来进行。
    图中,横坐标代表国民收入,纵坐标S,I分别表示储蓄和投资;S曲线为储蓄曲线;I曲线为投资曲线,这里的投资假定是自主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变化没有关系,每年的投资是一个常数,投资曲线必然是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水平线。I曲线和S曲线相交于E点,该点为均衡点,表明均衡国民收入为Ye,即家庭部门想要的储蓄正好等于企业部门想要投资的数量。
    E点的左侧,I>S,表明当年生产的剩余产品(总产品中未消费掉的部分)不能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不足的部分只能由以前生产的产品加以弥补,这就引起存货意外的减少。这一信号必定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提高。
    E点的右侧,S>I,表明投资支出不能吸收当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这就形成存货意外的增加(产品积压)。这一信号使得厂商减少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下降。
    总之如果离开了E点,S与I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只有到达E点S=I,表明当年剩余产品的供给(S)恰好等于对剩余产品的需求(I)。国民收入回到均衡水平。
    I,S S
    I E I
    0 Y0 Y
    
    以上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收入与支出、储蓄和投资决定了同一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二)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萧条缺口和膨胀缺口
    宏观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称作均衡的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潜在收入。潜在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最大的国民收入。而非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均衡收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为均衡收入。
    当一个国家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时,便出现了萧条缺口,当均衡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时,便有了膨胀缺口。
     
    C, I
    充分就业线
    C2 I2
    D C I
    E
    C1 I1
    A
    0 Y0       Ye  Y1   Y
    图中,纵轴代表总需求或总支出,横轴代表总供给或总收入,45°C线上每一点表示总需求=总供给,Ye为最大产量线(充分就业线)。
    C I是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所要求的总需求曲线,它与Ye线相交于E点,所以在E点上,既无失业也无通货膨胀,这就是充分就业均衡点。
    C1 I1为实际总需求线,它与Y1线相交于A,这时的实际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要求的总需求,这时有效需求不足,表示厂商出现了未计划的存货,产品卖不出去,需解雇工人,减少生产,以求均衡,因此GNP下降到Y0。从客观经济的角度看,政府应该阻止这种现象发生,AE称为萧条缺口。
    C2 I2是另一条实际的总需求曲线,与Ye线相于D,这时实际的总需求高于与充分就业相适应的总需求,这时有过并需求,但该经济在Ye已达最大产量,无法满足需要,唯一的可能是价格上升(通货膨胀)。ED称为膨胀缺口,政府需采取措施消除通胀缺口。
    (三)乘数效应
    1、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2、投资乘数: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同KI表示投资乘数,△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则KI=△Y/△I,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KI=1/1-MPC  ,式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3、消费支出乘数:指收入增加量与消费增加量之间的比率。用KC表示消费支出乘数,则KC=△C/△I
    四、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五、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第五讲  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一、货币定义和度量
    货币:购买商品和劳务或者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物品。
    货币层次的划分:M0=现金(钞票 硬币,不包括商业银行库存现金)
    M1=M0 活期存款(支票帐户存款)
    M2=M0 全部存款
    M1被称为狭义货币,M2被称为广义货币。西方经济学当中使用的货币概念一般指M1。
    二、货币需求(流动偏好)
    (一)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通货和活期存款的形式保有财富的要求,又称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是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主要有:(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消费者个人和企业为应付日常交易需求而保持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利率因素。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是利率的减函数。
    预防动机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预防性货币需要量同样是收入的增函数,是利率的减函数。
    如果用L1代表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用Y代表收入,i代表利率,则该货币需求函数可表示为:L1=L1(y,i)
    2、投机动机
    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获得投机利益的机会而保留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一般认为,货币的投机需求与收入无关,只与利率有关。利率提高,货币的投机需求则减少;反之,利率降低,货币的投机需求则增加。这是因为当利率水平低时,一般证券价格一定高(证券价格=证券收益/利率),利率水平已低,则未来更低的可能性较小,提高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未来的证券价格更高的可能性较小,下跌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这时宁愿保持货币而不持有证券,即货币的投机需求量较大。如果利率水平低到临界点,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无穷大时,即人们将全部的证券全部换成货币时,就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如果用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i表示利率,则:
    L2=L2(i)
    流动性偏好就是由上面三种动机所决定的全部货币需求量之和。如果用L表示货币的总需求量,则 L=L1(Y,i) l2(i),简化为L=L(Y,i)
    (二)货币数量论
    MV=PY是费需交易方程式
    1、传统货币主义:MV=PY
    2、现代货币主义:MV=PY
    3、后凯恩斯主义:MV=PY
    符号上加“一横”表示该变量倾向不变。
    三、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一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二)影响货币供给的三大行为主体
    1、中央银行
    2、商业银行
    3、公众
    (三)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与存款乘数
    存款创造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通货流入银行后,经很行体系连续存贷所引致的成倍的存款总额。
    以(△Dd)R表示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引起的活期存款创造,以(△Dd)C表示现金发行增加引起活期存款创造。以△Dd表示总的活期存款创造,可得出下式:
    1
    (△Dd)R=△R  rd+e+K+rtt
    1
    (△Dd)C=△C  rd+e+K+rtt
    1
    ∴(△Dd)= (△R+△C)rd+e+K+rtt
    1
    =(△H)rd+e+K+rtt
    式中,rd表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K表示通货占活期存款比率(提现率);rt表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H表示基础货币增量。
    1
    其中, rd+e+K+rtt    称为存款乘数或存款扩张倍数。
    (四)中央银行控制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
    1、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现金发行和商业银行准备金构成了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的负债在存款创造从而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把中央银行的负债即现金发行和商业银行准备金之和称为基础货币,则H=C R。基础货币的增加就是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和现金发行的增加,则△H=△C △R
    2、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按M1的统计口径,货币供给为现金和活期存款之和,即MS=C Dd,则增加的货币供给△MS=△C △Dd
    =K•△Dd △Dd
    1+K 1+K
    ∴△MS=  rd+e+K+rtt    式中 , rd+e+K+rtt  为货币乘数。
    四、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均衡通常指在一定利率下的货币供给量(MS)等于货币需求量(L)。如果MS>L,均衡利率水平下降,如果MS<L,均衡利率水平提高。
    货币均衡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第六讲  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及相关理论
    (一)物价稳定(避免通胀和通缩)
    1、通货膨胀
    (1)含义和度量
    通货膨胀是指多种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的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
    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GDP冲减指数。
    (2)分类
    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助动型等几种类型。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两种。
    按物价水平上涨的程度可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
    (3)通胀对经济的影响
    它对财富和收入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它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也能发生影响。
    2、通货紧缩
    物价总水平明显持续下跌的过程。通货紧缩时期抑制消费和投资,失业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由于企业偿债能力和贷款意愿不强,银行呆坏账增多,加大金融风险。
    (二)充分就业
    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
    失业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岗位的一种状况,处于此状况的劳动力被称为失业者。
    充分就业指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失业与充分就业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劳动力因素,也包括了对资本及其他资源的使用状况。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总是和资本及其他资源连在一起的。
    2、失业种类
    (1)自愿失业;(2)摩擦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非自愿失业。
    前三种失业被认为是正常的失业现象,因而虽被计入失业率,但并不算真正的失业。这种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概念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自然失业率”。
    3、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必然增加3%。(也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为2.5%),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会减少3%。以g代表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给实际GNP带来损失的百分比,以U代表自然失业率,一般为4%,以u代表实际失业率,以a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负向关系的系数,按奥肯的计算,该系数为3。因此,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时每增加1%的失业率而使实际GNP下降的百分比的公式是:g=a(u-u)
    4、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在一个坐标图形上,如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为一条负向倾斜的曲线,它表示:货币工资上涨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亦然。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之间这种替代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理论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三)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追求长期经济增长
    1、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
    种类:(1)“长周期”或“长波”,其长度平均约50年左右,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提出,故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
    (2)“建筑周期”。其长度平均约15年到20年左右,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故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
    (3)中长期或中波。其长度平均约8年到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
    (4)短周期或短波。其长度平均约40个月,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故又称为“基钦周期”。
    此外,还有两种经济的波动形式:季节性波动和不规则波动。
    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2)经济周期理论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2、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3)经济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条件,也就是在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这一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教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的理论。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及新剑桥模型。
    (4)经济增长极限理论
    又称“零经济增长论”。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70年代美国学者梅多斯等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建立一个“世界模型”,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加速的工业化;(2)快速的人口增长;(3)广泛的营养不良;(4)有限资源的耗竭;(5)日益恶化的环境。他们认为为避免世界经济的崩溃,就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控制经济发展,实行“零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去平衡(略)
    二、宏观财政政策的运用
    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的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对居民户的各种支付等)。
    (一)古典学派的“健全财政”思想
    (二)凯恩斯主义的“补偿财政”思想
    (三)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手段
    1、自动稳定器
    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它包括:累进的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农产品价格维持的实行;公司和个人储蓄。
    2、“相机抉择”的财政手段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措施。
    一是变动公共工程等政府支出方案
    二是变动政府转移支付支出
    三是变动税率
    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1/1-MP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GT= MPC /1-MPC
    政府税收乘数KT = MPC /1-MPC
    (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着税收的降低而减少,随着税收的增加而减少)
    政府税收乘数小于政府支出乘数,它的幅度为一个MPC因子,其原因是当政府在支出增加1元时,这1元钱会直接花在国民收入上。而当政府减少1元税收时,这1元中只有一部分花费在消费上,另一部分会储蓄起来。这种对1元钱做出的不同反应,就足以将税收乘数降至支出乘数以下。用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三、宏观货币政策的运用
    (一)货币政策  
    是指调节整个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量的政策。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手段。
    二是变动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
    三是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存款货币银行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相关新闻

中美会重蹈日美贸易战覆辙吗?
日本的泡沫教训是否适合中国?
宏观环境分析
“一道作业题:日本东京都的房子真便宜?”的答案——从“海外购房投资诈骗”到“最近国内房价高涨”
想起我的国际贸易老师
主要的贸易集团
关税同盟的福利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五个阶段
其他贸易保护主义的理由
保护幼稚产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什么对创新重要?
大公司体制内创新的困境
“互联网 ”时代企业的创新困境与驱动
第1章 市场供求与市场均衡 本章小结
第五节 需求估计
第四节 蛛网模型
第三节  市场均衡
第二节 供 给
第1章 市场供求与市场均衡 第一节 需求
导 论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