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半个世纪,全球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一个“军备竞赛→军事高新技术竞赛→综合国力竞赛→高新技术产业竞赛”的战略转变。早在七十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就纷纷将污染严重、劳动密集、消耗能源及原材料多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把重点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而诸如亚洲“四小龙”之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正好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实现了自身经济与国防经济的接轨,使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为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变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尤其是二十一世纪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到了八十年代,各主要发达国家或国家集团纷纷制定长远而庞大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规划,竞争愈演愈烈,并带动起了一大批次发达的及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也参与到这一竞争中来。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更是加剧了从此之后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白热化程度。
下面选取一些典型的、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国家集团或地区,来鸟瞰一下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
1、战略调整的美国
基于美国的国力及全球战略的需要,长期以来,美国一直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实现产业化,走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前列。调查表明,美国在航空、宇航、巨型计算机、计算机软件、医学及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现每年约1500亿美元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大部分都用在了开发高新技术用实现产业化上。美国是世界科技园的发源地,现有110多个(全世界约有1000个),世界上几个最大的科技园都在美国(如硅谷、128号公路区,年产值达几百亿美元),园内风险投资活跃,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率达80%(而非科技园内的只有5%~10%)。
但是,美国政府过去过于偏重军事高新技术,使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受到了一定影响,在新材料、半导体器件、家电及汽车制造业等方面受到日本等国的挑战,以致贸易摩擦不断。冷战结束后,根据新形势,美国政府在政策上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调整,把重点由军事更多地转移到了恢复产业竞争力、大力扶助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产业上。例如,在预算上,美国政府决定把与军事有关的费用从1992年的2800亿美元逐渐减到2000年的1600亿;1993年毅然放弃了已执行10年之久的“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原计划总费用3000亿美元);提出了“军转民投资计划”;成立了“国家科技委员会”。克林顿总统亲自任主任,以使政府每年76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制定了新的“国家出口战略”,使出口额从1992年的7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000亿美元;放宽高技术出口限制仅计算机一项每年就可增加出口额350亿元,以便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高技术商品商场;1994年由政府资助设立5个制造技术中心,在1996年增加到170个;由政府设立数亿美元的风险资金支持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研制新型汽车。据报道,1994年美汽车产量将达1100万辆,超过日本约70万辆,为15年来首次超过日本;由政府提供一系列支持,加快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耗资可能超过2000亿美元,历时约20年。
2、咄咄逼人的日本
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6万亿美元,为美国的70%,居世界第二,人均值则与美国相当。
日本利用战后国防负担轻的有利条件,拚命发展经济,其技术、产品于7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从引进、仿制到开发、创新的转变。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政府最重视扶持产业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注意根据最新形势制定最适宜的产业政策。在80年代,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科技立国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这些计划与规划都把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日本在诸多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如汽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家用电器等制造业方面领先于世界,在世界市场上有着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中东战争中出尽风头的美国“爱国者”导弹,其关键电子元件就是由日本提供的(这也使美国人醒悟:民用高新技术落后可能拖住军事高新技术的后腿)。日本也善于通过建立科技城来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建有26座,其中的筑波科技城举世闻名。
时下,日本在努力保住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同时,正在加紧向智能计算机、航天、生物工程等领域进军,研究开发势头十分强劲,年人均研究与发展费用已居世界第一位(据联合国的最新统计,日本为700美元,美国为600美元)。1993年,日本通产省制定了一项由政府在2020年前投资5000亿日元的新能源开发计划。日本已仿照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决定在2015年前投资45万亿日元,发展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把光纤铺设到日本的家庭”。为了与国际高清晰度电视标准接轨,将来更好地占领世界市场,在1994年初美国方面刚一宣布以数字式为高清晰度电视标准之后,日本企业界就毅然放弃了模拟式高清晰度电视发展计划(该计划已执行几年,仅索尼公司一家就已投入3000亿日元),转向发展数字式。
3、携手合作的欧洲
从近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长时间里欧洲的科学、技术、经济都是世界一流的,只是在二战后,相比于美日才稍显逊色。在开发高新技术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欧洲毫不示弱,但走的主要是一条携手合作之路。欧洲现有欧洲经济共同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独立国家联合体等国际性组织,尤以由西欧多国组成的欧共体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合作影响最大。
1985年,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西欧经济,同时也为了针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共体等西欧国家联合提出了“尤里卡”计划,即“欧洲研究协调机构”计划。与星球大战计划的重要不同点在于:“尤里卡”计划侧重于研究开发民用高新技术及实现其成果的产业化。所以在美国放弃旨在军事目的的星球大战计划之时,“尤里卡”计划却顺利实施,课题不断翻新。“尤里卡”计划期限为10年,预计投资240多亿美元,整个计划以信息和自动化为核心,由五项攻关计划组成,即计算机计划,机器人计划,通讯网络计划,生物技术计划,材料计划。1994年6月,“尤里卡”计划又推出了144个新的研究项目。“尤里卡”计划现已有21个国家的3300多个机构参加,法国承担的课题数居首,德国其次。如今,“尤里卡”计划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欧共体还制定了欧洲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拟每年投资50~80亿欧洲货币单位。
除合作项目外,西欧各国也有自己独立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计划。例如,德国提出了未来10年着重发展9大类共80项关键技术的计划及“激光2000”资助计划。英国在制定1994-1995年度政府科学预算时突出了向工业界的倾斜;英国电信局打算投资100多亿英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英国已研制成一种能挂在墙上,可用作电视及机场、港口的“水晶般清晰”的高质量显示屏。
东欧目前显然有不少经济困难,但也不放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反都力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上的更新换代来摆脱困境。前苏联在军事高新技术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一方面强调军转民用,另一方面也进行着一定的合作,如由独联体11国、波罗的海3国和摩尔多瓦共和国共同参加组成的国防工程院,就致力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在为这些国家保留住尖端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俄罗斯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了一系列科技、产业政策上的调整,放弃了军事优先型的“全方位”科技战略,转为保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如能源、新材料、化学工艺、遗传学等,鼓励支持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俄1993年制定并开始实施41个国家科技纲要、117项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计划,并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科学园区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成长。
4、不甘落伍的新秀
美、日、欧之外的其它国家和地区,甚至包括非洲的个别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不甘落伍,纷纷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
我国的宝岛台湾,80年代经济跃上新台阶,产业结构步入转型阶段,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争先恐后闯入高技术产品的制造领域。信息产业现已占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的8%。在全球个人微机市场上台湾的份额已占到25%~35%,当今大陆的微机不少就是台湾生产的。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有一颗明珠──新竹科技工业园区,面积虽只有3.8平方公里,1992年其产值却达到33亿美元,比同期大陆的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约20亿美元技工贸总收入还要多。台湾还有一大优势:资金足,人均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真是“船小好调头,有钱好办事”。台湾的经济计划和发展委员会中有人夸口说,到2000年,台湾将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信息产品的领先者。这虽不太可能,但确实道出了台湾的气势和雄心。
韩国的经济起飞与台湾有着一些相似之处。80年代开始,韩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全面向技术密集型靠拢。韩国把工业分成三个产业群。第一个产业群为传统优势产业群,主要包括纺织、水泥、石化、钢铁、家用电器、汽车、造船等,对之强调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通过技术升级换代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产化率。第二个产业群为高技术产业群,主要包括精密化学、精密机械、精密材料、计算机、电子、航空,对之既强调引进、开发,又强调规模化大发展。第三个产业群为新兴产业群,主要包括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被认为是韩国的“未来产业”,既强调跟踪、引进、研究、开发,又强调用优惠政策扶持使之产业化。1994年韩国开始实施一项庞大的“生物技术2000”(Biotech-2000),将耗资近200亿美元,历时14年,以求在21世纪生物工程产业能成为韩国的优势产业。
新加坡的一项投资为12.5亿美元、跨时到2005年、包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走廊”的巨大工程现已完成大半;新加坡的生物创新公司已决定投资4000万新元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政府给予生物技术企业10年左右的免税优惠。印度决定与新加坡合作,投资1.6亿美元建立信息技术园区;印度有电脑软件程序编写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140万,规模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名列世界第三,不但有不俗的国内软件市场,出口外销也初具规模,1992年出口1.44亿美元,预计1995年可达3.5亿美元(注:计算机成本中,“硬件;软件”逐渐下降,70年代为2:8,到80年代已达1:9,可见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的重要意义);印度为世界蚕丝主要生产国之一,而最近印度科学家用生物技术培育成抗病能力极强、能吐彩色丝的新蚕种,这将使中国的蚕丝出口面临新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