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科技资源配置的新问题和对策分析
作者:丁厚德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27日 共有 297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科技资源配置决定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在生产要素资源中起主导作用,它是形成社会财富最重要的资源。
    科技资源包括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汇集于科技活动单位(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联合发挥有机的、系统的作用。
    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的不同主体、学科领域、科技计划、行业部门、时空分布的分配与组合,就是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资源配置在体制与机制的环境中运行,对科技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在我国研究科技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不足是我国面临的紧迫挑战;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科技创新;优化配置缺乏统筹;需要完善以人为本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国家科技计划的科技资源配置,需要建立独立、公平、公正的立项、评估、监测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有坚实的科技资源配置为基础,才能保障国家目标的实现。
    1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政府起主导作用
    目前,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由政府职能部门调控和分配。以科技资金为例,政府主要是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分配科技活动研究经费,并且中央财政占主导地位(见表1)。2002年国家主要科技计划也是中央财政拨款为主导(见表2)。科技资源的微观配置,由科技活动的基层单位(主要是国家建制的事业单位)执行,实施科技资源配置的组合。科技资源的市场配置,以企业为主体及其产学研联合体,目前距离进入国家主要的科技计划尚需时日。国家职能部门还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到服务型政府的轨道上来还有差距。因此,当前科技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方面是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体制与机制。
    表1  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中央与地方支出结构     (%)年份    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地方财政支出比例
    1996           69.3               30.3
    1997           67.2               32.8
    1998           68.1               31.9
    1999           65.4               34.6
    2000           60.8               39.2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第6号)[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表2  国家主要科技计划中央财政拨款(注:为当年落实项目的政府资金。)  单位:万元计划名称                         2000     2001     2002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103209   106340   106340
    基础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8431   159835   19683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计划(973计划)                   50000    60000    60000
    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
    (1999—2000年为攀登计划)        7600     7600     760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注)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        63238    135355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      12500    13000    13000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        4000     5000     5000
    科技基础性工作                  15000    20000    20000
    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13000    15000    15000
    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
    星火计划                        4000     10000    10000
    火炬计划                        5000     5000     5000
    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2000     2000     2000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专项资助)    14000    14000    14000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80000    50000    5000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40000    20000
    科技兴贸行动计划                2000     2000     2000
    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            16866    16000    21392
    总计                            520844   525775   683526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  从急点、难点、热点、疼点四个方面考察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创新、统筹、投入、体制
    2.1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急点——创新成效与国际相比有明显差距
    目前我国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都没有达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这是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急点。要从现实的紧迫性——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反思科技资源的配置。
    我国科技与国际存在差距,明显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数量不足,处境很不利。在“十五”计划的实施中,虽突出要求加强自主创新,但局面仍未根本好转。从1997年到2002年,在国内发明专利的总授权中,由国外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都超过了国内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分别占国内总授权的56.2%(1997年),65.0%(1998年),59.4%(1999年),51.3%(2000年),66.9%(2001年),72.7%(2002年)。尤其在2002年,在国内发明专利的总授权中,外国获得的授权,超过了70%。
    2000年国外在中国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共6506件,其中日本2206件、美国1475件、德国707件、韩国390件、法国385件、瑞士275件、荷兰183件、瑞典125件、意大利114件。这九个国家都是超过了1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的国家,共获5860件授权,占国外获得授权总数的90%,占全国当年发明专利授权的55.5%,专利之战兵临城下前,出路只有走创新之路。
    2.2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难点——科技资源配置统筹乏力
    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按科学发展观统筹科技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战略性的科技发展。当前中国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浓厚的部门配置色彩,难于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如果各部门着眼在要素的强化,而不强化要素的整体结构,整体得不到优化组合,各个部门自身也会难于发展。目前科技系统是分散大于集成,相关部门不能统筹。
    从上世纪末以来,以“工程”(如211、985、知识创新)切割配置科技资源,数额大,自成系统,但相互之间内容上交叉,与国家计划交叉,重复设立项目;同一个国家计划不在一个部门管理,要切块分割管理;以“工程中心”为例,两个国家级的部门,建立了200百多个“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0个、工程研究中心79个),其实两种“工程中心”的功能基本相同。科技资源配置形成一种不好的项目管理现象,以项目为轴心配置资源,重资源配置的初始投入,忽视资源配置的过程管理和综合效果,职能部门忙于启动,疏于监督管理。
    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须要理顺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它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难度相当大。
    2.3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热点——增加科技经费投入,长期成为热点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在科技界的呼声越来越高,1990年5月29日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与科学家座谈,形成了增加科技经费投入的一次高层决策。当时中国科技经费投入,全国尚不能提供可与国际比较的数据,科学家从实际出发,要求国家增加科技经费,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会议决定由国家科委牵头,成立科技经费投入口径专家研究组[1]。
    1991年3月16日国家科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报告送到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为两会代表议政的参阅文件。科技经费投入从中南海的高层决策转到了人民大会堂的议政,并连续几年成为两会议政的热点议题。
    1993年中国科技经费投入,又成为立法的争议热点,在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时,科技经费投入经过反复审议,确定在法律条文中规定“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民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2]。未作具体指标规定,但争议很大,而由国务院发文规定R&D/GNP的比例,在2000年达到1.5%。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再次决定2000年实现R&D/GNP达到1.5%[3]。
    但中国科技经费投入仍有很大差距,仍是关心热点。
    (1)2000年没有实现R&D/GNP达到1.5%,为1.0%,用十年的时间只增加了0.3%;
    (2)“十五”规划把实现1.5%,修改为2005年达到;
    (3)1.5%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可比较的实力;
    (4)需要有力的措施和实施中的检验准则,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而且,提高R&D/GNP只是科技经费投入的一部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经费投入仍会成为科技资源配置的热点。目前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缺乏制度保证,全社会科技投入缺乏有力的调控手段。
    2.4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疼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目前中国科技资源配置存在体制障碍。
    二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基层机构为重点,对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管理体制则改革较少。所谓体制是管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结构层次、职责范围、制度规定的权力关系。体制是理顺权力关系;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同时存在权力分散和权力集中两方面的体制障碍。就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目前是权力分散,国家创新体系是整体的系统,而现实却是各部门分别从整体的构件上充实自己,但系统的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甚至有害于整体,该统筹的事情难于统筹。就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权力又过于集中,政府职能部门把管理权力一直伸展到项目的立项、验收等管理,反而失去了整体的宏观调控。
    科技管理体制,既要解决集中,又要解决分散,重点在改革上层科技管理的体制,再带动相应其他方面和基层的改革。这会涉及到管理体制的核心范围,所以是科技资源配置的疼点。
    3  科技资金投入要建立制度保障
    科技经费投入是生产性投入,应是国家发展的第一投入。
    科技经费投入十多年来一直成为国家决策的热点,一是在于其重要性;二是在于其投入到位的困难性。增加科技投入航向已经明确,但缺乏制度保障和监控机制。
    科技经费投入是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它又是全国资金运作的组成部分,要受到全国资金运作的左右;科技经费的投向,也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它涉及投向的学科领域、科技活动阶段(如R&D活动)、项目承担主体等结构要素;以及科技经费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这都构成了科技经费运作的复杂性。但是,目前科技经费运作系统的基本矛盾是资金投入不足和调控体制及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全社会的科技经费投入,由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非政府自筹资金、金融融资等构成。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是体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的主导资金,是国家对科技发展战略的直接调控手段。
    要检验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是否到位,主要是监测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增长与国家财政总支出增长的对应性,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增长要大于国家财政总支出增长,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即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这可以称为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检验准则[4][5]。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确定:“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应高于国家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6]。多年的实践说明,它难以成为直接的检验准则。
    1990年5月国家领导人与科学家座谈时也曾提出“国家财政科技投入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7]。但国民生产总值是全社会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与财政支出也难发生直接的对应效果。
    而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要大于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属于相同口径的比较,具有可比性;又同属于国家财政统筹系统,调控可以统一;还可以直接与其他财政支出比较,判别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是否得到重视;并且,政府每年度有责任向人代会报告财政预决算,有国家法制保障,受到法律约束;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公众可以透明地监督政府。
    从1953年以来,若按五年计划时期平均统计,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可见表3:
    表3  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时  期       比例    时期      比例
    一五         1.00    六五      5.40
    二五         4.26    七五      4.80
    三年困难时期 5.80    八五      4.74
    三五         4.28    九五      4.16
    四五         4.68  2001-2002年 3.70
    五五         4.96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3.1  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于经济实力
    从表3看出,有两个时期比例最高,即1963——1965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比例为5.8%(其中1964年为历年最高,比例为6.1%);还有“六五”时期,比例为5.4%。但这两个时期并不是中国经济实力很强的时期。从1996年至2002年应是国力增强的时期,但比例为4.03%,是历年来第二个低比例时期。从2001-2002年,竟然只达3.7%。这说明比例的高低主要取决战略统筹,要以统筹的指导思想,在财政制度上法规性的确定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政府要有自我约束机制。
    3.2  建议在2010年以前,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每年要达到5.5%左右
    在实施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后,非政府资金会逐步增加,这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结果。但是,不能因此减少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不能重复九十年代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偏低的政策,1990年至2002年的13年中,有8年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率,低于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增长率,这8年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相应偏低。
    九十年代,全社会的科技经费筹集,政府资金与非政府资金在全社会的投入中,平均各占27.8%,30.2%;政府资金1991年为126.4亿元,1999年为473亿元;非政府资金1991年为121.6亿元,1999年为510.3亿元。非政府资金的年增长率高于政府资金的年增长率。按非政府资金平均年增长率(20%),测算对应年份的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称协调增长),并测算其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见表4。
    表4  协调增长的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及比例     单位:亿元                       调增长的      占国家财政总
    非政府  增长率       国家财政科技      支出的比例
    年份   资金     %           经费拨款           (%)
    1991  121.6    17.5          166.94             4.93
    1992  162.5    33.6          200.33             5.35
    1993  185.7    14.3          240.40             5.18
    1994  234.4    26.2          288.48             4.98
    1995  305.2    30.2          346.18             5.07
    1996  312.8    2.5           415.42             5.23
    1997  348.4    11.4          498.50             5.40
    1998  402.5    15.5          598.20             5.55
    1999  510.3    26.8          717.84             5.44
    平均19.78
    
    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反思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的政策,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偏低,这是九十年代R&D/GDP停滞徘徊的重要原因;九十年代后期,非政府资金增加对全社会投入的作用有了转折,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要与非政府资金的增长基本同步。若按与非政府资金协调后的增长率(20%)测算,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可达5.5%左右,这应该是财政政策可以接受的检验准则比例[8]。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德先生、赛先生、蒙先生(2011-01-17 21:31:23)
论国外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全球化模式
纳米光刻技术现状与进展
跨越分水岭——新加坡是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
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进展
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
科学、技术能混同立法吗?——对我国当代科技立法的思考
国内软科学由热转冷之原因探析
科研项目运行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标准和风险分析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