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杂谈语言(之三)——那些深受古汉语影响的语言(方言)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5年05月23日 共有 2517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先让我介绍日语、韩语中的一些概念,再来分析上述评论互动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现象。学过日语、韩语的人会知道,这两种语言里的词汇按来源可以分成三类:固有词、汉字词、外来语。固有词就是日语、韩语自身从它诞生之时就有的词汇,完全不是来自于外部。汉字词是古代时期从中国传入的词汇。外来语是近、现代从西方语言传入的词汇。从字面意思来说,汉字词其实也是外来语,但日语、韩语中的外来语在时间上限定为近、现代,在来源地上限定为西方语言,所以与汉字词区分开来。因为战后美国对东亚地区的影响极大,日语、韩语中的外来语主要是来自英语,但其实也有来自于其它西方语言的外来语。以日语这个比韩国更早就受西方影响的语言为例,日语的日常用语中能容易地找到一些并非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好比“arubaito”(表兼职、part-time之意)是来自德语的Arbeit(表“工作”之意,但那是正式的工作,并不是兼职)。还有一个词“tabako”(香烟)据说是来自于荷兰语,是荷兰占领台湾岛(即明朝)的时候传入日本的,大概是因为进入日本的时间很早,所以它通常是以平假名书写(外来语一般是以片假名书写的),导致很多日本人都不知道这个词是外来语。还有“pan”(面包)则来自于葡萄牙语。当然,日语中的外来语主要还是英语,占比应该是高达99%。
     
    其实欧洲语言也有类似的情况,就以本系列第二篇中谈到的德语为例,它与英语是同种语言,因此日常用语中跟英语高度相似的词汇基本上是固有词,例如“Hand”。而阴性名词则大部分是古代外来语,但因为来源有多个,较多是拉丁语系中的法语,还有不少可能来自于希腊语,所以就不像日语、韩语那样用单一的“汉字词”来称呼。而近、现代传入德语的外来语多数是中性名词,有些甚至连复数形式也直接保留着外来语原来的复数形式,如Kino(电影院)。这些近、现代的外来语也是大多来自法语、英语。尤其是现代的外来语,大量直接从英语输入,以至于有德国人戏称英语为“新标准德语”。有些新概念其实德国人也通过构词法造出新词来表达,却敌不过从英语传入的外来语。例如“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德国人新造了“Weltnetz”(这个词显然是Welt Netz的合成词,其中Welt是英语world的同源单词,Netz是英语net的同源单词,都是德语的固有词)来表达,但德国人说起“互联网”,更多还是直接用来自英语的“Internet”,而不是用自己的固有词合成的“Weltnetz”。
     
    有点离题了,收回来。我想说的是,广东话其实跟日语、韩语一样,严格来说是一种独立于汉语的语言(而不是方言),但它比日语、韩语更深地受汉语影响,再加上它在语法上与汉语同属孤立语(又可称为“分析语”),不像日语、韩语在语法上属于粘着语,明显与汉语不是同种语言,因此即使深受汉语影响也只体现在词汇上,对语法却毫无影响。
     
    用日语、韩语的词汇特点一看,就能看出广东话的这个性质。也就是说,广东话的词汇里也同时并存着固有词与汉字词。让我举例说明。例如“我番屋企”(表“我回家”)这个句子,其中“我”是汉字词,“番”是固有词,“屋企”乍一看像是汉字词(屋)与固有词(企)的混合,但其实整个都是汉字词,后面再作详细解释。不懂广东话的人就会发现,凡是汉字词他也看得懂(但听是听不懂的,因为发音已经不一样了,正如日语、韩语中的汉字词的发音跟现代汉语、广东话的发音都不尽相同,因为虽然都继承自古汉语,但各自发展导致语音分离),凡是固有词他都看不懂。原因就是汉字词虽然发音变化,但文字还是一样的。而固有词虽然写成文字,但严格来说是没有文字的,只是借用有文字的汉语中的汉字来表音。例如“番”这个固有词的意思是“回”,用“番”这个字只是因为它的发音与“番”这个汉字在广东话(注意: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发音一样,所以就借用这个字来表音,与这个字在现代汉字中的意思是毫不相干的。
     
    这样,广东话在本质上是一种口头语,并没有书面语,但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有发音(来自于汉字词的发音),所以书面语也能读得出来。而通过借用汉字中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口头语的广东话也能书写出来。当然,由于有些广东话的发音在汉字中是找不到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就要通过造字(不是造词)来表达,这是香港人做的事情,此乃后话,暂且按下不表。先让我举例说明。例如前面说的“我番屋企”是口头语,书面语是“我回家”。后者也能用广东话说出来,但是跟用现代汉语(即普通话)发音不同,用音标表达是“o ưi ga”,但普通话是“wo hui jia”(注意:ưi这个元音跟普通话的ui并不相同,是普通话里没有的元音,我在这里是借用了越南语的字母来表达,因为越南语的元音数量较多,比较能应付得了表达广东话中丰富多样的元音)。再例如前面评论互动中提及的“华硕”,用广东话是说得出来的,但发音与普通话不同,用音标表达是“wa-sek”(末尾的“k”是“入音”的一种,是用于收音,而不是发音的),而不是普通话的“hua-shuo”。如果是“闪烁”,广东话的发音是“sim-sök”(用ö是因为这个元音的发音与德语的ö类似),而不是普通话的“shan-shuo”。但是说“我回家”给广东人的感觉是文绉绉的怪里怪气,是在念书,不是在说话,说话是要说成“我番屋企”,发音是“o fan ôk-kei”,而不是普通话的“wo fan wu-qi”。不过大家会发现,“番”这个字的发音保持得很好,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发广东话都仍然发“fan”的音,但在“我番屋企”这句话里它只表音,不表意,与“番邦外国”的意思毫无关系。
     
    日语的情况其实一样,但因为它对汉字的处理不同,导致看起来跟广东话不一样。日语里的汉字往往有两种发音,一种是固有词中的发音,一种是汉字词中的发音。例如“手”这个汉字,在固有词里的发音是“te”,在汉字词中的发音是“shiu”。大家会注意到它在汉字词中的发音与普通话的“shou”有相似之处,其实跟广东话的发音“seu”也有相似之处(元音“eu”也是普通话里没有的发音,介乎于“ao”与“ou”之间),即双元音的后一个音节是一样的,但前一个音节就各有各发展了。可是固有词的发音就跟汉语(无论是作为现代汉语代表的普通话,还是作为古汉语代表的广东话)毫无相似之处。这是因为日语借用汉字来表达固有词的处理与广东话不同,广东话借用汉字于固有词是用来表音,日语借用汉字于固有词却是用来表意!也就是说,因为日语的固有词“te”是“手”的意思,所以就借用汉字“手”来表达。但广东话在固有词“番屋企”中借用“番”字是用它的发音“fan”与广东话中表“回”的固有词一样,而不是借用它的意思。这样,广东话中“番屋企”与“番邦”中的“番”发音都一样,但意思绝不相同——显然,“番邦”中的“番”并无“回”之意。
     
    有趣的是,一些看起来似乎是广东话的固有词,但深究下去,你会发现其实是汉字词,但因为它保留的是汉字非常古老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已几乎不复存在。例如前面说“我番屋企”里的“屋企”乍一看似乎是汉字词(屋)与固有词(企)的混合,但其实“企”也是汉字词。“企”在广东话是表“站立”(例如“企起身”是指“站起来”),正是“企”这个字最原始的意义。从“企”这个字的构成就能看出来,它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一只脚(“止”的原形,后发展为“趾”),所以就是“站立”的意思。“屋企”从字面来看是“房屋站立”,即“房屋矗立的地方”,于是引申为“家”。而现代汉语中除了“企鹅”等极少量的词汇之外,已经差不多看不出“企”有“站立”的意思;但广东话里仍普遍地以这个意思使用着“企”字,如“罚企”(即“罚站”)。另外,“番屋企”在广东话里也可以说成是“番归”,意思都是“回家”。“归”这个动词使之名词化,表示“家”,这是非常古老的汉字用法。比起日语中仍然保留着“帰省”(发音是ki-se)这个词表示“回老家”,是更古老得多了。更有趣的是,“归”这个汉字如果是表意而不是表音,在广东话的固有词里只出现在“番归”这个动宾结构之中,不再用作动词,因为表“回、归”这类动作的固有词都是“番”。(当然,如果是汉字词,仍然会出现这个“归”字作动词,例如“香港回归”。)
     
    观察广东话、日语、韩语的词汇特征,我猜测这三种语言在发展早期就已经受到古代中国这相对于它们而言要发达得多的文明冲击,导致大量的概念直接使用汉语已经有的词汇来表达,只有一些早在汉语传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概念有自己的固有词汇来表达。我们会发现固有词的特征都是一些具体的概念,而汉字词虽然也有具体概念,但凡是抽象概念都只有汉字词而没有固有词。这说明岭南、日本、朝鲜半岛三地的文明还没发达到能产生抽象概念的时候就已经受到汉语这种发达程度高得多的语言冲击,以至于来不及发展出自己的固有词汇来表达这些抽象概念。
    
    我认为数词能最好地反映这种情况。先看日语和韩语吧。日语和韩语都有两套数词系统,一套是固有词,一套是汉字词。但日语的固有数词只有
110(其实也有20,但不知道为什么1020之间就没有固有数词,可能并不是没有,而是现代日语中已经很少使用,所以我不知道),即10以上的数词都只能读汉字词,没有固有词可读。但110就既有固有词,也有汉字词,而且大部分情况日本人还是比较习惯于说固有数词。韩语的情况却是1100都有固有词(当然也有汉字词,但也是说固有数词的情况较多),而100以上就只有汉字词了。日本开始受到汉语传入影响的时代是中国春秋之时,主要从吴国传入日本,称为“吴音”,但大规模的影响要到唐宋之时,因此日语的汉字词发音有“唐音”、“宋音”之分。例如“子”这个汉字在日语的汉字词里就不止一个发音,在“帽子”(bo-shi)和“椅子”(i-s)里的发音就不同,应该前者是唐音,后者是宋音(因为“椅子”的发音比起“帽子”的发音要更接近现代汉语)。朝鲜半岛在唐朝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但大规模的影响要迟至宋朝才发生。例如韩语中表“午饭”的单词是汉字词“点心”,而宋朝之时人们正是吃点心当午饭的。这解释了为什么韩语中固有数词能涵盖的范围比日语广,因为朝鲜半岛相对于日本而语更晚一些才受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它有较多的时间发展出自己的固有数词系统。日本10(或20)以上的数词就没有固有词,说明汉语大规模影响日语时,日本人数数字都不需要数到10(或20)以上!可想而知当时日本的文明发展程度。回头看广东话,广东话完全没有自己的固有数词,全是汉字数词!这说明岭南受古代中国文化的大规模影响的时候,连数数字都不会!——其实是不需要吧,因为文明发展程度还非常低下。
     
    其实欧洲语言也有类似的现象。像英语从112都是非常不规则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都是独立的单词,从13开始有一定的规律性。德语的情况类似。这说明112是英语(及德语,二者是同种语言)的固有词。从13起的数词应该是从拉丁语系传入的外来语。西班牙语的115都是独立的单词,而且虽然组合有规律,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到100之前的整十位数都有独立的单词,情况与韩语类似,说明它比英语是更少受外来文明影响而独立发展其数词系统的。法语最好玩,到了80的时候是数学计算,即80是说成“4个20”,90就说成“42010,以至于有学法语的人调侃说法国人一定是数学最好的,因为从小说数字就要心算。这可能说明法国人在文明程度发展到需要说80以上那样的大数字时,没有文明程度比它更发达的外来语言影响,但又没有智力发达到懂得用818这些相关的数字以类推法创造一个新词出来,于是就用算数学的方法来代替发明新词……(但智力既然已经发达到会计算数学的程度,怎么却不会使用类推的逻辑?囧……)
    
     
    最后稍稍说一下广东话的文字。前面说过是香港人发明的,因为有些广东话的固有词的发音实在无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到(因为广东话的元音数量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代汉语本来就丢失了不少古汉语的发音),所以难以像前面所说的“番”等固有词那样直接借用汉字词中的同音字,于是香港人根据汉字造词的规则,主要是“会意”、“形音”这两种规则,新造了一部分汉字来表达这些广东话中的固有词。例如“瞓”是表“睡觉”之意,左边的形旁表这是个与眼睛有关的词,右边的音旁表发音与“训”相同(当然是指“训”在广东话中的发音,不是在普通话里的发音。这个词的发音是“fân”,不是普通话的“xun”)
     
    但其实新造的字不多,大部分还是借用一些现代汉语已经很少使用的古汉字。例如“靓”,在古汉语中指化妆,是一个动词,广东话借用来表示“漂亮”,当形容词使用。又如“嬲”,在古汉语中表“纠缠、戏弄、调戏妇女”之意,其实直至近代仍有作家在小说中使用(如茅盾、丁玲),广东话借用来表示“生气”。
     
    日语、韩语中其实也有类似的自制汉字,例如日语中有一个自制汉字的结构是“上水下田”,表水田。有趣的是韩语中也有一个相应的自制汉字的结构是“上火下田”,表旱田。看来日本古代多水田,朝鲜半岛古代多旱田,所以有这样根据“会意”规则创造出来的汉字。日语中还有一个很常用的自制汉字,是之字底上一个十,表十字路口。
     
    越南语在古代有一种文字叫“喃语”,跟香港人发明广东话的文字的方式类似:有直接借用汉字(即“假借法”),如“腰”表示“爱”,用的只是“腰”的音,与其意毫无关系。也有根据“形音”的规则造出能表达越南语的发音与意思的文字,如“氵悲”,是表“游泳”,左边是形旁表跟水有关,右边是声旁表发音。还有少量的会意字,如“并多”(注意:这是一个字,不是两个字)表“比较”(我觉得造字者是想说“拼多”,即比拼多少,所以是比较的意思)。我猜想香港人造出广东话的文字,应该是参考了喃字的造字经验。喃字在古代越南没能大规模推广,原因是上层贵族直接学汉语,根本不屑使用这种在他们看来是不三不四的文字;底层民众没有汉字底子也很难学得会喃字,于是两面不讨好。后来越南被法国殖民,欧洲传教士为了学习越南语而发明了用拉丁字母单纯表音的越南文字,在此期间得到官方推广。再后来越共上台,这些人都是出身底层,说白了就是文盲,学习汉字太难,学习拉丁字母容易得多,于是搞文字改革的时候采用的是拉丁字母体系,喃字遂惨遭彻底淘汰。关于文字改革是一个更大得多的题材,以后有兴趣再在这个系列里专门写一篇来讨论,这里就到此为止吧
    

 

相关新闻

动物世界(片段)
四肢点动(数词)
嘀哒歌
妈妈回来了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身心状况目标)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表现与创造)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感受与欣赏)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艺术)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数学认知)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科学探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杂谈语言(之六)——文字改革(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文字改革
杂谈语言(之五)——文字改革(上):半吊子的改革最糟糕!
杂谈语言(之四)——续谈广东话的口头语(2)
杂谈语言(之四)——续谈广东话的口头语(1)
杂谈语言(之二)——语言学习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
杂谈语言——正统标准音的变迁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