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品牌,你够个性么?
作者:熊陈晨 申领版权
2015年07月24日 共有 1071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简而言之,品牌就是一种联想。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主动或被动得到的讯息并非不足,而是过量。那么,品牌信息或联想的同质化意味着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其命运就是被无情地直接扔进记忆的废纸篓。
    
     只有个性鲜明的品牌,才能引起关注,才能拥有强劲的生命力。
    
     品牌个性拷贝之痛
    
     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大陆。两年之后,百事可乐在深圳设厂。此后,随着中国消费者对于可乐从疑惑、尝鲜、接受直至风靡,市场上的中国式可乐品牌也风生水起,据不完全统计,前前后后有近百种之多——“非常可乐”、“天府可乐”、“昌宁可乐”、“奥林可乐”、“崂山可乐”、“燕京可乐”等等,无不怀着振臂一呼民族兴的豪情壮志。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的洗练,时光给出的答卷是——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中国的可乐品牌能与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齐肩并坐。
    
     据报道,当时中国曾经做过一个街头的市场调研,将非常可乐与可口可乐倒入没有标识的杯子中,请消费者试饮分辨,结果是大部分消费者都无法分辨出两者口味的不同。但是,产品配 方和口味的相似,并没有让品质过关的国产可乐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平起平坐。反而,令人颇感尴尬的是在市场上,中国可乐品牌甚至被一些人笑侃为“山寨版”。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国产可乐品牌的发育不良乃至夭折?
    
     《纽约时报》曾经发表的一则评论让我们豁然开朗。其宣称如欲了解美国文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抽一支万宝路,吃一个麦当劳,最后压轴的是——喝一瓶可口可乐。当可乐的品牌个性已经带有美国文化的强劲背签,也许其他国家品牌的模仿从一开始就意味着走向了末路。
    
     一个产品的品牌个性足够强大的时候,它将带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
    
     品牌个性化≠品牌求异化
    
     曾接触过一个案例,某电器配件企业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值得信赖、高端可靠的品牌联想,但当品牌战略确定后,在落实到视觉层面的时候却出现了断层,其广告公司却没有依循品牌原本的个性,而是单纯为了求新求异抓眼球,在风格和色彩上极尽“与众不同”,而这“与众不同”的背后严重缺乏品牌战略的指引和支撑。
    
     我们并不排斥突破行业的固有思维,进行企业品牌的建设,但其前提是:
    
     品牌建设由内而外,应保持“相由心生”
    
     品牌建设需要同时兼顾差异性和行业的相容性
    
     品牌建设是由内而外的系统工程。一个品牌外在可触摸的感官是由其内在的DNA所决定的,换而言之,内外需要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就有品牌的个性分裂之嫌,在企业内部及外部都会引发困惑。
    
     Process 曾经为Rappold K?hli律师事务所展示了品牌建设的专业服务。这家律师事务所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下一代的律师事务所领跑者”,其展示的多元化服务以及收费架构极具灵活性和创新性,而这些都是为了客户的不同需求而配置的。在这样的品牌基础平台上,Process帮助该企业发展了与其品牌个性一脉相承的品牌识别系统,不仅彰显了该企业的品牌个性,为整个律师事务所行业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也秉持了行业的特质。
    
     在品牌个性与行业特质之间,我们需要做到良好的平衡与分寸的把握。人不可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当品牌个性脱离了行业的特质,将无法对于企业或产品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关新闻

何佳讯的营销第5P
一分钱做品牌,先提高“锋利度”
移动互联网品牌那些事
王旭亮论道品牌品类区别
王旭亮:拥有载体的品牌才具有生命
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柒牌从名牌到品牌的历练(四)
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柒牌从名牌到品牌的历练(三)
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柒牌从名牌到品牌的历练(二)
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柒牌从名牌到品牌的历练(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什么对创新重要?
大公司体制内创新的困境
“互联网 ”时代企业的创新困境与驱动
第1章 市场供求与市场均衡 本章小结
第五节 需求估计
第四节 蛛网模型
第三节  市场均衡
第二节 供 给
第1章 市场供求与市场均衡 第一节 需求
导 论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