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共享经济的本质——附《共享官司的政治经济》一文的精彩评论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19日 共有 677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此前发布了徐家健的《共享官司的政治经济》一文(http://tieba.baidu.com/p/4976819476),该文之后的评论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不错,我就想单独发帖展示一下。又想起上学期给创业学院黄埔班的同学上经济学讲解“上头成本”时,因一位同学的课间提问让我一下子明白了所谓“共享经济”在经济学理论上的解释,借此机会也把这想法写下来吧。


讲解“上头成本”,一开始当然是先从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固定成本”的概念入手。传统经济学的整套成本理论(注意:不是成本概念)是由马歇尔构造的,他还没有交易费用的概念,所以当他看到生产者对某些生产要素(如厂房、大型机器设备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其投入,而在这段时间内收入起起落落地波动,另一些生产要素(最典型的是电力)的投入却会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于是他认为前者是“固定要素”,其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后者是“可变要素”、其成本是“可变成本”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那“一段时间”到底是多长,他却无法有明确的界定,只能含糊地以“长期”命名。但姑且不论不同固定要素的“长期”也非常不同,“长期”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你会发现这定义又是以“固定成本”来定义的——存在着固定成本(即存在着某些生产要素的投入固定不变)的时期就是长期。这岂非成了循环论证?A是什么?ABB又是什么?BA。循环论证的结果必然是套套逻辑,永远对,但毫无意义。


有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能明白,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是有交易费用的——其实一切改变选择的行为都有交易费用,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而已。不同的生产要素有不同的局限条件,改变其投入的交易费用也随之不同。《经济学讲义》讲解“上头成本”是在第十三讲,而早在第七讲里讲解“均衡”的问题时,我就已经更一般化地指出过这一点。貌似存在着“不均衡”的选择(指在既有的局限条件下没有选择最优),其实不是,问题的本质是改变行为存在着交易费用。当局限条件突然变化时,相应的最优选择本该随之变化,但改变有交易费用,如果改变的收益抵不过改变所要付出的成本(交易费用),反而不改变才是最优,改变其实是违反均衡条件的。在课堂上讲解这一部分时,我先举一个最简单的日常例子:秋冬交接之际,常有天气突然变冷的情况发生。既然天气变冷,人穿衣的最优选择应该从穿薄衣服改为穿厚衣服。但我们看到有些人换冬装了,有些人没换。没换冬装的人是“非均衡”的吗?当然不是。如果你仔细地去调查一下没换衣的人,情况可能是:男同学(身体较强)、宿舍里没有冬装、家离学校不远且过几天就是双休日能回家取冬装。如果他要马上换冬装,就要坐车回家一趟,来回的车费、耗费的时间都是改变行为的交易费用。对于一个身体比较强壮、过几天就是双休日能回离校不远的家顺道取衣服的男同学来说,专程回家一趟取冬装的收益远低于其交易费用,不划算,当然是继续穿薄衣服,缩缩脖子热热身挺过去才是最优选择了。这样的解释乍一看非常合理,但其实存在着“套套逻辑”的陷阱。真正合乎科学方法论要求的解释必须要运用“边际分析法”。所以接下来我列举了一连串的“边际变化”:从身强体壮的男同学变到体弱多病的女同学,从宿舍里没冬装到宿舍里有冬装,从家在广州到家在外省,从降温几度到降温十几度……任何人都无法反驳地必须同意,前者会倾向于不换装(不改变行为),后者会倾向于换装(改变行为),雄辩地证明了改变行为的交易费用(成本)与收益(冬装保暖带来的非货币收入)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人的选择严格地遵守着需求定律,从倾向于不改变行为移动到倾向于改变行为,验证了改变行为的交易费用才是人们选择是否要改变的关键,而不是所谓的“非均衡”。


从生活小事“一般化”到经济领域的现象。供求理论说均衡价格由供给与需求相等之时决定,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市场上的供求常常分分秒秒地变化,价格却相对稳定,并没有随之分分秒秒地变化,这岂不是事实在反复地推翻着供求理论吗?是的,传统的供求理论其实天天都就在我们眼前被事实推翻着,但很多经济学家熟视无睹。有些经济学家终于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却是用什么“动态分析”(本质就是非均衡分析)来处理。连问题都意识不到是大错,意识到问题却处理不当也一样是错。正确的解释是分分秒秒地改变价格——这是改变行为的一种情况——是有交易费用的,这跟上述生活小事的“气温突降是否要换冬装”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先从传统的供求理论没有被推翻的地方着手:什么地方的价格确实就是随着供求的变化而分分秒秒地变化?金融市场嘛!所以传统的供求理论并没有错,而是存在着“缺环”,它缺了一个前提条件:改变价格的交易费用足够低时。金融市场上用计算机自动撮合供求双方,是改变价格的交易费用最低的地方,一旦满足前提条件,供求理论的正确性是立竿见影的。但传统的供求理论只能解释金融市场,这用途也太狭隘了吧?所以我们还是要继续运用“边际分析法”,为传统的供求理论补加交易费用,进而推出一个用途更为广泛的推论:改变价格的交易费用越低,价格波动的频率就会越高;反之,改变价格的交易费用越高,价格波动的频率就会越低。在《经济学讲义》里,我就举了“农贸市场的菜与超市的菜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调价频率”这真实事例示范了这个解释力强大得多的推论。大家不妨用大型网店(如京东商城、当当网)的价格变动来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我注意到尤其是书的价格,是由计算机程序根据库存量的变化自动调节的。一般人买某本书的数量不多,可能没感觉;我每个学年开始时都要替学生批量买教材,一买就是几十本、甚至几百本,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一下完单,几乎把库存抽空,商品页面上的价格立即上涨。有了互联网技术的协助,监测供求变动的信息费用大降,调整价格的交易费用也大降,即使是普通物品的市场也越来越“逼近”金融市场了。


继续将上述的逻辑从定价(销售)行为推广到生产行为。销售的时候要定价格,生产的时候就要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于是改变行为的情况从改变价格发展到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经济学讲义》的第七讲与第十三讲就这样逻辑地联系起来——书上没这么说,但你真的把这书看通看透了,就要能自己发现这隐藏的内在逻辑。收入等局限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产量的变化,产量的变化意味着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发生变化,生产要素的供给(投入)本该也随之变化以保持供求平衡,但为什么有些生产要素的投入变了,有些却没变呢?有了上述的分析为基础,答案是如此的呼之欲出、显而易见。根本不是生产者没有改变的选择——没有选择是没有机会成本可言的,传统经济学的“固定成本”的本质是历史成本,根本不是成本,因此大错特错——而是改变的交易费用相对于改变的收益而言太高的话,符合自私理性或均衡最优的选择当然是不改变了。有改变的选择、但选择不改变,机会成本就出现了,因为改变的收入便是不改变的成本。


一如既往地,上述的分析仍然存在着“套套逻辑”的陷阱,还是要运用“边际分析法”:电力相对于厂房、机器设备,前者把电闸关了再开就能改变,后者得退租转卖之后又再租回来或买回来,前者的变动频率自然远高于后者。钟点工顾名思义按小时算工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雇佣合约一签就是一年,收入短暂下跌时炒谁不炒谁可想而知。餐馆节假日生意火爆只会多聘临时工而不会扩大营业面积,但生意持续旺场就会考虑翻新扩张。同是生意惨淡,平时结业的少,年底结业的多,皆因房租、人工合约往往在年底到期——不知道读者们之中有几个人看出来,这与前面举的“生活小事”中指出的熬到双休日再顺道回家取冬装是类似的逻辑。


更不知读者们有几个人想到,这“边际分析法”一直运用下去,迟早就会触及本文的主题:共享经济!正如前面指出的电商平台用计算机程序自动地根据库存量调整价格的互联网技术进步使得普通物品的市场“逼近”金融市场那样,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幅地降低了闲置物品的物主(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找到对方存在的信息费用,是所谓共享经济大红大紫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是的,“新经济”不需要“新经济学”,局限条件千变万化,但理论逻辑的科学性正体现在它能以不变应万变,它有广泛而强大的解释力,不需要特事特办地搞“特殊理论”,以新理论应付新情况。在讲解“上头成本”时,我曾开玩笑地举了一个虚构的例子:当一家工厂某一天突然因某个机器故障而需要停工短短几天时,理论上它可以将其厂房出租给刚好就只需要那几天进行生产的另一家企业。然而怎么会有这样特殊需求的企业存在呢?有的啊,大家看过《致命毒师》的美剧没有?里面的主人公老白为了逃避警方的觉察,需要不断地改变制毒地点,于是他与一家杀白蚁公司合作,声称某家有白蚁,在那里围蔽几天迅速制毒。如果这剧情真的在现实中发生,老白会非常乐意高价租用这类因某些突发事件而需要暂时停工几天的厂房。但现实的困难(即交易费用)在于,不仅这种特殊需求发生的机率很低,而且一时闲置几天的厂房与就只要生产几天的需求方之间怎么互相找到对方的存在呢?这意味着撮合供求双方的信息费用非常高。课讲到这里,到课间休息的时间了,有个创业班的同学上来问:“老师,那现在的共享经济是否就是因为有了手机APP降低这种撮合闲置物品的物主供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信息费用,才得以爆炸性发展的呢?”我一听,对此学生的思考力击节赞赏。


我们由此也就可以分析为什么电钻的共享经济失败,而短租房、Uber车的共享经济成功了。闲置物品(无论是生产要素还是消费品)要迅速地调配到需求方手里,有几个交易费用方面的因素在起着阻挠的作用:其一,需求量大。像老白那样频频需要短暂地使用厂房几天的需求显然在现实中非常少,出现这种需求你还真的要担心他是不是制毒这一类违法犯罪行为、所以才要这样频频地改变生产地点。其二,供求双方找到对方存在的信息费用要很低——互联网技术大发神威之处正在这里。其三,如果物品不能移动,供求双方必须处在同一地点;或即使处于不同地点,物品的运输成本相对其价值要足够低。除非以后出现科幻小说或电影里反复YY过很多次的“瞬间移动传输技术”,而且成本足够低廉,否则这方面的交易费用会顽固地存在。显然,电钻在第一、第三点上都过不了关——当然可能美国的情况会较有利于第一点,见后面的精彩评论。真正懂经济学(即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提前就能通过运用理论得出上述的结论,根本不会投资于电钻共享平台。短租房、Uber车则三点要求都满足了,这两个市场的共享经济不爆发就怪了。


顺便说一句,现在大热的“共享单车”虽然挂着“共享”之名,其实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共享经济,更准确地反映其本质的名字应该是“互联网出租单车”,也就是它与出租车的性质其实一样,只不过不是出租汽车,而是出租单车而已。



最后则是附上《共享官司的政治经济》一文后面的精彩评论如下:


========

Mom09999

一台电钻一生只使用十三分钟是浪费吗?需要节约吗?乍看是,但租赁电钻在你想用时需要花精力去找谁有电钻,需要电钻的物流,需要与业主理清万一损坏后的赔偿责任,这些都是那13分钟以外的收入啊。

不看清这些具体的交易费用类型,与那些鼓吹互联网颠覆一切传统行业的大忽悠一样,都是扯淡啊。


物流是关键,电钻这么重的东西运来运去根本不划算,还是闲置更优。


Mom09999

是的老师。之前我也考虑过互联网加对各种不同行业的影响。看到网购冲击百货,以为是互联网降低了渠道费用,但为什么房产中介这个渠道费用并没有被影响呢?认识到房屋交易中,即便交易双方的寻找费用可以被互联网降低,但带人看房,交易中手续办理,政策咨询,这些交易费用是互联网省不了的。所以中介不死。

而且即便是受冲击大的百货业。在上海也能观察到市中心的中低端商场率先转型升级,而市郊的商场依然如火如荼。因为人口在往市郊导,互联网省了你来回跑的时间,谁会到市中心去买普通牌子货呢?中心城市的商场纷纷要走文化路线,弄个剧场什么的,你们要来看赖申川的戏吗?那顺便吃个饭逛个商场,就觉得长途奔袭也是值得的。


Nsim0n0

中介不死不是因为政策咨询。比如买一手房就不需要中介。这其中也有很多政策问题。中介存在并且挣钱的最大的意义是二手房涉及数额很大,而且交期跨度很长(涉及办理过户手续),这中间的资金往来需要一个中间人来担保、撮合。否则陌生的双方不可能那么容易达成交易。中介挣的是这个钱,否则58同城肯定干死链家。58同城这类的互联网工具上一般都是出租房屋的成交量较大,买卖房产一般不会去那里的。这便是印证。


abc_econ

香港一手房銷售主要由中介包辦,國內自售和中介並存。一手房的銷售本身也是一項專業,中間充滿信息費用,消費者方面是:投資/使用/手續,開發商方面還在渠道和定價等地方需要中介協助。


财狼11

不了解大城市电钻如何,就农村来说一般都是借村里电钻的人家使用,而那个人家一般都是高效使用电钻的,比如做电焊生意的,本来就需要电钻,它的使用时间也绝不是十三分钟,倒是到了美国却出现了把电钻租赁当做生意的想法,这背后应该有什么原因使得家庭电钻拥有量那么大


Mom09999

十三分钟不是关键啦,就是形容闲置时间长。我们这里也一样会找小区内有的人去借的,或者附近的五金店给包烟用一下。


财狼11

我的意思在中国的情况,至少是农村,电钻的利用效率是很高的,没想到美国却如此低以至于有人想打网络租赁的主意,不晓得什么原因,有生活在美国的人能解释一下就好了


zycqc

美国人力费用很高,打个孔之内的事我们雇佣民工师傅,美国普通居民可雇不起,自己动手居多。


zycqc

我记得老师原来出文章分析过的士行业,uber公司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少缴了营运车道路使用费用,它的成本更低,的士行业打不过;传统的士业服务差是缘于利益团体利用政府行政垄断减少供给数量和价格管制。


你说的当然是关键,但这篇文章令我想到一个问题:市场竞争会淘汰某些行业或操作,政府要怎么处理?的士行业的特殊性不论,像短租房就不存在道路产权使用费的问题,一样引来利益团体(酒店业)的强烈反弹。说政府要平衡利益,那是基于社会安定的考虑,即使不是民主社会要顾虑选票,但政府怎么能不被利益团体操控?加点润滑剂让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更平滑地转型升级对社会有利,但怎么防止不会变成保护落后?联想一下中国的国企改革,土地价格大涨带来了足够的让国企较为顺利地破产的遣散费资金,但社保的出现为国企退休者兜底却带来现在社保越来越庞大的后患无穷。

这些经验教训都需要深思。如何赎买既得利益者较为和平地退出市场?这是政治与经济学的结合。


zycqc

老师说得对,若是市场自发形成的竞争,既得利益者一般都能平滑地被淘汰,如胶卷业;但本身因不符合经济规律而是管制等因素而产生的利益团体的退出就需要政治智慧了,经济发展期还好,而下滑期相对困难,但经济下滑往往又是因管制等恶法而起,难度由此更为上升。


市场自发形成的竞争也一样有难以退出的问题,像现在实体店对网店的攻击,只是政府总的来说不会插一脚。


zycqc

对纽约这宗官司,我有点个人看法。长短租面对的是不同的需求,限制30日以下的短租是为了应付对酒店业的冲击,这法律不是现在才有,为什么政府要做这样的限制,我觉得不能简单认为就是保护既有利益侵犯消费者。房屋出租有外部性,陌生人进入社区无论实际还是心理都会对原有居民造成影响,政府为此要提供包括治安等各方面的管理,酒店的集中商业模式既方便治安也减小了对当地社区的外部性管理。而长租合同代表租赁人投入成本的升高,减少了对邻里侵扰的可能性,因为他是打算常住下去,也方便了政府的管理。


你对政府禁止短租房的分析有道理,但可以由网络平台来处理,这种邻里纠纷多了,网络平台也要想办法处理。

========


 

相关新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