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从“伍子胥之死”看吴国的争霸战略的错误——听“澜潭讲历史”有感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0日 共有 796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以前我推荐过大家听“澜潭讲历史”,后来有朋友向我抱怨这人讲历史讲得并不好,我推荐错了。


我一直听下来,感觉是这人讲历史诚然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价值观先行”,总是在那里明着暗着踩中国而扬西方,又明着暗着扬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下的中国而踩后来中央集权制下的中国。一味说分封制下大臣、士人如何人格独立没有奴才相,却无视这些大臣、士人面对比他们地位更低的奴仆、百姓是如何的骄横无度,分封制导致的战争频繁是如何的杀人无数,反映着他深心之处其实只是在迷恋所谓的民主自由而已。


其实贾志刚的《说春秋》也有类似的问题。准确地说,贾志刚本人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评论他的人。在我看来,贾志刚的“三观”是相当正的,但这不是指价值观的正,而是指科学精神这“科学观”的正,比起“澜潭讲历史”所使用的文本的作者要强多了(澜潭只是说书人,文本不是他写的,他相当于是谢涛那样的播音员而已)。所以我在听了谢涛讲贾志刚的《说春秋》之后,就特地在网上翻找这文本的最初出处,原来是在天涯的“煮酒论史”版块里首发的。我兴致勃勃地去看首发的帖子,却是大失所望。文本我已经从谢涛那里听过,所以看首发帖的目的主要不是看文本,而是要看评论。谁知评论的水平极其低下,远远不如作者贾志刚,竟然都在那里胡乱地美化春秋这个时期,说得那时才是中国最美好的时代。要是有时光机器,我真想把那帮人都传送穿越回去,让他们亲身体会一下那种战乱时代的“美好”。那个时代之所以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纷纷涌现,并不是因为那是个宽松美好的时代,而是因为那是个制度变迁大转折的时代,社会要向哪个方向转折,谁都不能马上看得清楚,说得清楚,于是需要集思广益。当制度成熟,适应当下的局限条件,思想也稳定下来,当然不会有那么多的变化与不同的见解,而绝不是因为保守闭塞。清末民初也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难道那时的清政府就不想保守、非常开明不成?还是因为那时是“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答案是再清楚不过了。


不过,撇开这些明显价值观先行的阴阳怪气之论的段落,我感觉“澜潭讲历史”的讲史水平还算是不错的,比起“百家讲坛”里的嘉宾的平均水平还要更胜一筹,所以还是推荐大家去听,但当然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认为里面讲的就全是对的。反正我是一听到上述那种价值观先行的阴阳怪气之论的段落就立即跳过,不受其影响。听说史也好,看别人对某件事情的分析也罢,既不要人云亦云简单地附和专家权威或众议公论,也不要轻易折服于标新立异的奇谈怪论,重要的是一切以事实与逻辑为依据,坚守科学精神来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澜潭讲历史”中有不少与正统的历史教科书大不相同的新颖之论,即使撇开前述的价值观先行的问题,也有对有错,不可一概而论,给我的感觉是文本的作者还是有一定的才气的。


让我略举一二。如商朝为何频频迁都,作者认为原因是商朝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导致继承过程中总是出现严重的权力斗争,新君权威不足,便以迁都来摆脱围绕旧君所结成的势力的左右。直到后来改变了继承制度为“子承父业”,才解决了问题。我认为这解释相当有道理。文明不够开化的“蛮夷”(不仅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包括早期的秦国也如此)大多奉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早期人类寿命甚短,做君王的哥哥死时,他的儿子年纪还很小,如果由儿子继位,会频频出现“主少国疑”的问题,所以由已经比较年长的弟弟来继位更有利于稳定国家。但问题是弟弟一直传下去,总有一天要换下一代来接位,到时就会出现是由哥哥的儿子还是弟弟的儿子来接位的争执,事实上伍子胥所辅助的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就是这种矛盾的激化。所以当人类的寿命渐渐变长,“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一定会被“子承父业”的继承制度所取代,因为这时作为君王的哥哥死时,通常他的儿子年纪已经不会太小,“主少国疑”的情况不再是几乎必定会出现的常态,不再需要用年长的弟弟来稳定国家。周公旦坚持辅助周武王的儿子继位,而不是自己乘机夺权,使“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确立为正统,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应该就是吸取了商朝早期动荡的深刻教训。又如作者指出中国并无大量真正意义上的奴隶,所以中国根本没有经历过什么所谓的奴隶社会,言下之意是暗指中国历史学家生搬硬套马克思那套对人类历史各个阶段的划分是大错特错,这分析也非常有道理,有充足的事实证据作为支持。事实上马克思那套人类历史阶段的划分都是狭隘地看着西方历史的情况来定的,中国历史作为一个巨大的反例的存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的西方人不了解中国历史而不知道自己的理论被明确地推翻还情有可原(他自己所说的“历史局限性”就清楚地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中国人自己都看不到中国历史对其理论的推翻,那就真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还是可怜了。


但这作者的“新颖之论”也有出错的时候。如他评论赵盾弑杀晋灵公的史实,认为赵盾大权独揽,导致晋灵公无所事事、空虚寂寞才会那样“青春期叛逆”,真是胡说八道之至!对照一下类似的历史就知道,如霍光专权而汉宣帝在位之时,难道汉宣帝就会因为无所事事、空虚寂寞便“青春期叛逆”?霍光之忠比赵盾更甚,但论执政办事之能可能并不如赵盾,汉宣帝却能辨识忠奸良善,霍光在世之时都没有去动这权臣,在霍光死后霍家人确实是胡作非为(大胆到毒死汉宣帝的原配爱妻以便将自家女儿塞进宫里做皇后),汉宣帝才发动雷霆之击灭之,有理有节,不愧为明君之称。又如秦昭王早年权力被母亲宣太后、丞相舅舅完全架空,但他也绝不因为无所事事、空虚寂寞便“青春期叛逆”,而是一边耐心地等候母亲过世再罢免舅舅夺回亲政之权,一边仍认真体会揣摩母亲、舅舅的执政思路,学习治国之法,一待重新掌权就能老司机般将国家运转得驾轻就熟,这才是明君所为。晋灵公就一昏君庸主,只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便强行给他洗白,太没节操了!


更典型的一个史实评论是关于“伍子胥之死”。这作者的评论有对有错,值得好好分析一下。传统的观点认为,伍子胥死于吴王夫差容不下忠言逆耳。但作者指出,伍子胥一直语气激烈地劝谏夫差要彻底灭绝越国,长达十年之久!如果夫差是容不下伍子胥的刺耳谏言,又怎么会容忍了他十年那么久呢?所以,伍子胥之死的真相,并不是因为夫差如纣王杀比干一般昏庸残暴,既听不进忠言,还容不下忠臣,非杀之而后快。他认为,伍子胥与夫差对吴国争霸的战略有根本上的分歧,伍子胥主张吴国只在东南一隅之地称霸,所以灭绝越国是首要急务;而夫差所想的是北上中原争霸,所以更倾向于与齐国开战,身后的越国就用安抚之法稳定。伍子胥劝谏不成,又不看好吴国的未来,于是在出使齐国时把自己的儿子带去齐国,托付给齐国的大夫,使夫差认定他背叛吴国,所以才杀之。


作者对伍子胥之死的真相的辨析,我认为很有道理,比起贾志刚的《说春秋》中对这一段史实的评论,水平要高出一截。但接下来作者进一步认为夫差的战略正确,只是战术有误(未富国就先争霸);伍子胥的战略是错的,还把儿子托付给敌国(齐国),引来夫差怀疑他背叛吴国,被杀是自招其祸、罪有应得,这我就完全不能同意了。先说小节,即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是否应该。伍子胥既然不看好吴国的未来,出于保存家族命脉的考虑而把儿子送出国外,这是可以理解的。作者却说伍子胥大可以把儿子送到其它国家去,为何偏偏送到正与吴国为敌的齐国,可见他确实有背叛吴国之心,这就是诛心之论了。伍子胥之所以把儿子送到齐国,是因为当时他有一个出使齐国的机会,所以可以容易地带着儿子去齐国。如果要送到齐国之外的其它国家去,伍子胥有何名义跑到别的国家去呢?没有公务而特地跑别的国家去,这岂不会更早更快地引来夫差的怀疑?恐怕来不及将儿子送走,就已经全家被灭门了。而且,我估计当时伍子胥的儿子还比较年幼,所以要伍子胥亲自保护着送走,而不是可以由他自己溜走,否则托付给齐国大夫照顾这一点也不好理解——如果是一个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成年人,送到齐国隐居起来即可,怎么还需要托人照顾呢?但这只是小节,因为伍子胥此举有点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祼官”,无论他是否有背叛吴国的本心,夫差对他起了疑心而要杀他,也算顺理成章,未必是冤枉。


真正大节的是,吴国争霸的战略,到底是夫差对还是伍子胥对。仅以短期而言,我可以肯定地说是伍子胥对,夫差大错特错。作者认为伍子胥眼界太窄,只看到吴国在东南一隅争霸,没有夫差那样寻求北上中原争霸的大气,然而我能说夫差是“志大才疏”、死于好大喜功吗?吴国争霸的正确战略应该是这样的:短期,以平定越国、乃至灭亡楚国为目标;长期,以北上中原争霸为目标。连自家的后花园越国都没搞定,你夫差凭什么认为吴国有资本可逐鹿中原?作者说,要安定后方不一定非要灭越国不可,派一个大臣去越国主政,架空勾践的权力,让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庸国即可。否则即使如伍子胥之意灭了越国,吴国北上中原时越人一样可以在背后搞鬼重新复国。作者还举楚国也有陈、蔡那样的附庸国,强行灭之反而招来大祸,以此来例证如果夫差听伍子胥的话去杀了勾践灭了越国也未必是上策,反而可能招来大祸。


我听了这等牵强附会的例证就禁不住要失笑:老兄,你怎么能这样比附啊?!陈、蔡是何许国也?它们可是周天子赐封的名正言顺的诸侯!国力虽弱,但如果楚国要灭了它们,怎么可能不招来中原其它诸侯国的干涉?所以陈、蔡并不仅仅是它们自身,背后还有众多的中原诸侯大国,不是楚国能随便灭之的。可越国就一个比吴国还蛮夷的蛮夷,灭了它顶多是旁边的楚国唧歪几句,其余中原诸侯国没有人会来干涉,吴国要灭之是没有后患的,有实力就能灭掉,则为何不灭?后来越国灭了吴国,除了晋国的赵家派人来象征性地探问了一下,有谁吭声?再后来楚国又灭了越国,把吴越两地全部土地收归己有,又有谁吭声了?这等蛮夷之国,灭了就灭了,根本不需要担心有其它国家来插手管事。


吴国在后院未安之际就已经急于远离本土北上争霸,这怎么不是大错特错的战略?事实上,夫差最初一战虽然大败齐国,尽歼十万齐军,却不敢继续进逼齐国的首都临淄,就是因为担心大军走得太远,身后的越国、楚国会乘虚而入。由此可见,夫差并不是不知道越国是心腹之患。但既然知道,却不采取行动消除,蠢就一个字!吴国争霸的正确战略,应该是先清理后院,把越国彻底灭掉,将该地区完全地融入吴国,成为吴国的一部分。要是担心越人即使亡国也会再搞复辟,那就说明还没真正将之融入吴国,要继续将这个地方完全消化,使得越人也认同自己是吴人,不再生出反叛之心。而即使彻底灭了越国之后,也还没到北上争霸的时候,战略的第二步应该是把楚国也吞并进来,占领整个淮河以南的南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有了如此雄厚国力之后,再北上与中原诸国争霸,那才是水到渠成的合适时机。


正确的比附例证应该是秦国。秦国在山东五国(除齐国外)第一次合纵攻击函谷关的时候,大军出击大破合纵军,却没能一鼓作气灭掉韩国、攻下魏国的首都大梁,就是因为后院的义渠国乘虚捣乱。但秦国东出函谷关并不是主动争霸,而是应对山东五国的合纵攻秦;而义渠国是一介蛮夷小国,即使在背后捣鬼大败了秦军也未能伤及秦国本土的元气。可即使如此,经此一役秦惠文王也深刻地认识到后院未靖,就不能贸然东出争霸,因此接下来先是花了不少时间一方面是清理后院的义渠,另一方面是趁着南边的巴国与蜀国“鹬蚌相争”而一举占领巴蜀,开拓出一个为未来秦国争霸、乃至一统天下提供源源不绝的粮草物资的天府之地。


相比于秦国,吴国实在是太急于求成了!可能是夫差恨不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就立即能够称霸中原,所以不是先图谋灭亡越国以稳定后方、占领楚国广袤领土以资己用,却是急吼吼地一步登天,先打齐国,再逼晋国与之会盟承认它的霸主地位,结果后方被越国一战就攻破首都、斩杀太子,才刚一当上霸主,立即就迎来衰落,真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其后的越国也是一样,短期之内突然就一跃而成霸主,但不知怎么突然之间就又流星一般急速陨落,被楚国所灭。关于越国的灭国史,没有什么史料记载,后人难以知道其真相。但我猜想,估计跟吴国也是差不多的吧?没有扎实长远的战略眼光,即使一时强横,却又能如何?终究昙花一现罢了。


 

相关新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