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第五集:如坐针毡
这一集也算蛮精彩的,前半集是反映了要做成一件牵涉多个部门利益的大事是何等的困难,其中尤其精彩的是小伯向哈克说的那一句:“哪个部门管着什么行业,那个部门其实是被那个行业管着。”弹幕里也早在小伯向哈克说出这一金句之前就有人说,每个部门其实都是代表着它所对应的行业的利益团体,不知道发那弹幕的人是已经看过后面小伯的话,还是那么厉害自己就总结出这个“规律”来了。小伯在对哈克作进一步解释时的举例就更绝了,简直可以说是完全揭穿了“素质教育”的真相:为什么教育部要提倡素质教育?真的是父母和学生需要吗?不是的,其实是全国教师工会需要,所以就搞素质教育了。这完全是赤裸裸地直截了当地揭穿了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老师根本不想负起辛苦教育学生的责任,打着让学生“快乐”的旗号,实际上是方便了他们“放羊”。
后半集是示范如何成功“甩锅”的大作战,其实还是利用选票制度下政客的致命弱点:让改革冲击到的既得利益者就在支持改革者(这一集里是首相)的选区之内,使支持改革者唯恐失去选票、得罪民意而自动缴械投降,放弃改革。这种手法其实在以前的剧集中也在反复地使用,只不过都是小汉用于对付哈克一时头脑发热的所谓“改革冲动”,这次却是哈克与小汉联手一致对外。弹幕里说哈克其实挺聪明的啊,智商上线了。又有弹幕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哈克作为政客是很聪明的,否则怎么能选上?——有趣的是此前有一条弹幕对哈克的智商着急而发感叹说:哈克这样白痴的主是怎么混上大臣这个位置的?另一条弹幕很快回复他:就是民众选他上去的……哈克处理政务很白痴,但一旦事涉选票,他马上就会变得精明过人,这就是选举出来的官员的典型特征:不是能吏,是政客。
这一集一再地黑伦敦经济学院,弹幕里做了很多解释,但其实只有一条是对的,那就是伦敦经济学院是左派大本营,所以向为公务员所鄙夷。
第三季第六集:知易行难
这一集也相当精彩!虽然不少弹幕说这一集看得他们很心酸,但我觉得没啥好心酸的,真需要心酸的是第二季第四集,那是迄今为止我认为最好的一集,但也是最让人心酸的一集。这一集如果是想说一个有良知的官员在政府内部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之中无法按良心办事,那它以出口军火为例子并不是一个好例子,远不如第二季第四集的招商引资有意义。因为招商引资确实对社会有无可置疑的重大利益,但出口军火是否一定不对却很难说得清。正如本集里无论是小汉还是那党鞭——视频里翻译成“组织秘书”,弹幕里说相当于中国的组织部长与纪检的合体——关于有些军火“流入”恐怖分子手中是无可避免之事,要不就不卖,要卖就总会有这个问题。所以整个议题的重心本来在于是否应该向外售卖军火,而不是应否控制外售军火流入不适当的人手中——只要卖军火就不可避免出现这个可能性,不能避免的事情再怎么用道德审判、良知谴责也没用的呀。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不能说天下雨会发水灾,娘嫁人就抛弃了爹娘,都有不好的结果就禁止它的啊。所以这整集内容,我不晓得是编辑在有意误导,还是自己也逻辑混乱没想清楚,把很多脑子也很糊涂的观众都带得一味往这种不可避免的方面去“悲春伤秋”——正如春季一定要过去,秋天一定要来到,悲伤这种事情那不是无病呻吟吗?
更进一步,这哈克的良心在我看来其实挺虚伪的。小汉都已经提示他了,如果为英国军火流入恐怖分子手中感到不安忧虑,那英国武器还名正言顺就卖给了叙利亚、伊朗等这些在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看来是“独裁暴政”的国家呢,你怎么就不对此有半点良心不安?就因为这是政府得到议会批准而“合法”出售,而不是在自己无法控制的意外之中“流入”本来没想过要卖给的恐怖分子手上,你倒可以心安理得了?以恐怖分子的能量与规模,他们充其量能杀多少人?跟一个所谓的“流氓国家”相比,以国家的力量发动规模庞大的战争,所能杀害的人命难道不是恐怖分子的数以千百倍?哦,合法地助纣为虐杀人无数你倒很安心睡得着觉,出乎意料之外地无意中协助了恐怖分子杀个几十上百人你却良心受责得要借酒浇愁?那你跟第一季第六集里的那个所谓爱护动物的“白左”女儿听到可爱的獾居住地受到威胁就不惜在大冬天里赤身裸体静坐示威,听到原来那地方只有一堆并不可爱的老鼠出没就立即偃旗息鼓,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那个“白左”女儿真的是众生平等无分贵贱地爱护动物吗?哈克你真的是那么痛心于英国的武器被用于无辜吗?
而小汉的台词里更是一如既往地不断闪烁着金句。政府要的不是讲道德,分辨对与错;政府要做的是治与乱,提供秩序,确保国家安全。哈克骂他是“道德真空”,编剧的言下之意也似乎是在暗示认同哈克的这种“道德审判”。但弹幕里有不少观众都表示小汉只是在陈述事实。其中一条弹幕尤其说得深刻,政府就是应该道德真空,这样才能杜绝“政治正确”。这一条弹幕让我刹时恍然于为什么西方国家后来盛行“政治正确”,以至于现在特朗普专门就讲“道德不正确”的话来刺痛这些政界伪君子们,赢得广大草泽平民的拥戴——由此可见民众们已经对这些虚伪的“政治正确”厌烦透顶了。宣扬什么价值观(普世价值),就是试图在政治上占据道德制高点,那当然是催生了“政治正确”的虚伪。我本来想写的是:国际政治本来就是只论利益不论道德的,后来看了这条充满了智慧的弹幕之后,恍然大悟于何止国际政治如此?国内政治亦然,一切政治岂不都是如此?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一味道德高调,“政治正确”才会成为虚伪的代名词。
其实,小汉不是道德真空,他是道德中性。正如他所说,作为公务员他只是负责执行国家政策,国家政策怎么制定是政客们的事。这里头又有很多辛辣的讽刺,却是句句皆金子。要是他真心相信政策而戮力执行,那么他必然只能是落得语无伦次、精神分裂的下场——民主国家太多的朝令夕改、前后矛盾。以他真心而论,他认为所有的国家政策都是错的——字幕翻译成“大多是错的”,但我听英语台词似乎是“All policies are wrong.”
第三季第七集:劫贫济富
这集其实一般般,大概是因为涉及的是英国特有的东西,所以不太感兴趣。在弹幕里大家争论的是小汉的一个观点:政府补贴就是只该投向艺术、文化,而不是大家想要的东西。因为大家想要的东西,自己掏钱买就是。而艺术、文化是大家不想要、但又应该要的教化,所以需要政府的资助。很多人表示觉得小汉这一番“文艺青年模式”的话说得很道理。但剧集里的特定内容是那家美术馆其实没啥艺术价值可言,平均每天只有11人进去参观,谈不上有多大的教化价值。但小汉认为这是原则性问题,如果开了这个为了支持普通大众喜欢的足球之类的“低俗”的商业项目而卖掉即使是没太高艺术价值的美术馆的头,以后就会逐步发展为了支持下里巴人而蚕食阳春白雪的程度,这是不可容忍的。但哈克进一步反击,说那些阳春白雪只是有钱的中产有兴趣,普罗大众既没兴趣也没财力去参与,如此补贴高雅艺术只不过是劫贫济富之举。争论发展至此,又有很多弹幕表示觉得哈克更有道理了。
观众的心思变来变去,无非是因为用价值观看问题而已,一旦两个都很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价值观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出现对立,就会难以抉择。认为小汉对的人,是认为艺术文化很重要,政府就该出钱支持。认为哈克对的人,是认为普罗大众面对精英阶层是弱势群体,追求公平。其实在我看来,摆脱价值观就一切都简单了。小汉的话里有一句是说对的,人们想要的东西就自己掏钱买,何须政府资助?像足球队这种热门的事物,如果真的大家那么热爱它,即使陷入财政危机也大可以让私人收购嘛。像这一集里的“Aston Wandering”足球队,不知道是不是影射“阿斯东维拉”,今年它在英超就踢得很糟糕,以至于要降级到英冠,但马上就有中国的财团愿意出资收购。这种不愁市场的东西,就该由市场来给钱它,何劳政府多管闲事?而艺术文化呢?像剧集中提到的那个美术馆,其实根本没啥价值,被淘汰理所当然。但像皇家歌剧院这种真正的高雅艺术表演之地,正如哈克所说,虽然是阳春白雪,但讲究附庸风雅的中产、富人趋之若骛,多的是大财团包场,一票难求,也一样根本不愁没市场——虽然参与的人数远少于足球队,但参与者都是有钱人,要靠市场养活是不成问题的。既然如此,也同样是何须政府资助?哈克在这一点上说得对,凭什么用广大纳税人的钱去资助这些中产、富人听歌剧呢,这确实是劫贫济富。
所以,说白了,小汉与哈克都各有道理,也各有不对。政府固然不该补贴足球这一类商业化的大众娱乐,也没必要补贴所谓阳春白雪的艺术、文化。市场既不会抛弃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娱乐,其实也不会抛弃阳春白雪的艺术、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各有各的目标客户,正如大排档和五星级酒店都能同时生存,并不互相矛盾。但如果政府出钱补贴,那它们之间当然就构成竞争关系了,政府只有一个,给了这边的钱,就给不了那边的钱;或者即使两边都给,多给了这边,就要少给那边。要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政府就该出钱补贴,在这个错误的前提下去争论政府应该补贴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娱乐,还是阳春白雪的艺术、文化,当然都是错的!
圣诞特辑:
这长达超过60分钟的圣诞特辑其实是个转折,描写哈克如何从大臣升任首相的“政治运作”过程,很多观众都惊呼是“穿越”到《纸牌屋》了。也有不少人重复类似“中央选定你了”这样的弹幕,反映了所谓民主国家的最高权力者也无非是事先由一群权力顶尖的人商量、妥协出来而已,与所谓非民主国家不见得有多大区别。民意吗?那都是可以通过左右舆论、运作新闻事件来操纵的。说这特辑像《纸牌屋》,其实我觉得它比《纸牌屋》更贴近现实,更逻辑流畅,是更优秀之作。
而内阁秘书的退休、小汉的接任过程,就更是说明问题——虽然哈克那条是政党线,小汉这条是公务员线,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隐隐交相辉映的。内阁秘书退休之前先跟后任者商定自己的后路,全是出任一些重要的顾问式闲职,可以说完全印证了我的《中国如果死亡的死因鉴定书》(http://tieba.baidu.com/p/4558678414)中指出所谓的西方法治国家是怎么将在职贪污转移到辞职后在利益团体里任顾问职以变现此前的权力为金钱,从而将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巧妙地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