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学生做这个学期的最后一次作业,题目只有一条:这周的作业是本学期也是本门课最后一次作业了,因此与本门课也是上学期第一次作业来首尾呼应。在第一次作业里我要求大家谈一下自己对于经济学的看法,当时有不止一个的同学说他们本来是想读经济类专业的,但考分不够,只好抱憾,看到传设学院也开经济学的科目,就很高兴。这类话其实我在每年的新生第一次作业中都看到过。我当时暗暗地想:以后你们就会明白,你们是很幸运的!考上经济类专业专门学经济学,是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经济学的,在我这里你们才能学得到!当然,这句话我只在心里想,不会跟同学们说,因为在那个你们还没有亲身体会的时候说这话,只会让你们认为我是个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之人。但是,现在是这门课最后一次作业了,可以让大家去做一个调查:请同学们去调查自己的中学同学或其他朋友中考上经济类专业的,与他们交流你们和他们学习经济学的情况之后,如实地陈述、判断他们在专门的经济类专业里学的经济学与你们所学的经济学,哪个更有用,更有趣。是你们现在运用经济学理论于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还是他们。如拿我们的作业中关于解释真实世界里的现象的题目来考一下他们,看他们的回答是否与没受过经济学训练的普通人没啥区别,还是能体现出接受过经济学专业训练。注意:一定要如实地做,如果你确实发现有在专门的经济类专业中学到更有用、更有趣,能力更强的同学或朋友,请坦言直陈。一方面,竞争力强的人是无惧PK的!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有比我教的经济学更好、比我教得更好的老师,我渴望能认识他(她),愿意拜他(她)为师!所以,你们越能调查到名牌大学的情况就越好,如果你们甚至可以调查到外国名牌大学的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那就更好!
不少同学的调查做得很好,我精选了一些优秀作业在此公开展示,每次展示两位同学的作业,并附上我的点评。本系列文章持续连载,敬请一直关注。
===========
江竟达
1、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以后,这份调查结果实在是让我又爱又恨。
爱的呢是终于可以好好和其他同学较量切磋一番了,并且结果惊人的是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无法回答出来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有的餐厅先付后吃,有的餐厅先吃后付?这可是上学期第二次作业啊,那个时候经济学的大门尚未向我完全敞开,我还是个门外汉呢!
恨的呢是和同学们交流过程当中,不自觉地就会使用到老师在教育我们的时候经常使用的“苏格拉底式诘问”,在我和同学们的聊天当中,通过不断的问“是真的吗?”“不一定吧?”和不断地通过前后的逻辑漏洞来指出我同学们的错误之处,结果一个个同学被我说的哑口无言,纷纷弃我不顾也!唉,通往真理的道路总是孤独的啊!
下面我就将展示我和几位同学的沟通谈话。
A、云南师范大学蔡同学和她的学姐
蔡同学是我的初中同学,现在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她在这个学期正在预习微观经济学,当我向她提问的时候,她表示她可以找学姐来问一下。于是我和蔡同学的交流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有一部分的答案是她的学姐回答的。
首先,我问蔡同学为什么需要经济学区分宏观与微观?可不可以把微观和宏观合并在一起?关于这个问题,学了上学期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此前“新古典综合派”把微观和宏观割裂开来,当作适用范围完全不同的理论的做法其实饱受争议。应该是不再划分什么微观和宏观的区别的。可是,蔡同学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很奇怪,因为学过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微观是研究个体经济,宏观是研究总量经济,当然要分宏观和微观啊。”可是当我再继续追问下去,美国的芝加哥大学,CULA等高校并没有区分宏观和微观,而是以“价格理论”、“货币理论”相取代的时候,蔡同学就回复说她并不了解也不清楚了。这就是明显的搪塞过去,不过能够坦然承认自己不明白不清楚,而不是一口咬定不放手的狡辩,这点我觉得是可取的。
其次,上学期我记得对经济学当中过度使用数学的现象令我记忆犹新。于是我就向她提问,经济学当中是否存在过度使用数学的现象?如果是的话,那么你觉得好还是不好,原因在哪里呢?她借用她们微观经济学老师的话说,“有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都是数学家,包括博弈论。而且很多本科数学专业考研考经济类研究生的。”所以她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数学的要求是看学到了什么程度,初级宏微观是基本的高数知识,中高级的要求更高。等等,在上学期我们就知道了,不要迷信诺贝尔奖。这学期我们也知道了,不要被看上去很有道理的博弈论给迷惑了。这两个都是被批判过的!如此下来,岂不是漏洞百出?而且也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直接打太极过去了!
到了最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了。我问蔡同学的学姐为什么会有美国08年的次贷危机呢?(蔡同学没学到这里)学姐的回复是“次贷危机是美国梦破碎的反映,资本主义世界虚假繁荣的缩影,政府鼓励消费鼓励贷款,人民喜欢超前消费和贷款买房,于是就向银行借钱。全社会都来借钱,结果还不起,就采取再借款还旧债,如此循环往复,银行最终资不抵债破产,这就是次贷危机,属于宏观经济研究范畴。”什么鬼?!为什么回答一个经济学的问题要扯到美国梦的破碎啊?美国梦的破碎和经济学有什么关系!是政治学的同学乱入了一下吗?并且人民喜欢超前消费和贷款买房本身就经不起推敲,又是犯了套用民族性群体性的错误,凭啥美国人就喜欢超前消费和贷款买房啊?咱堂堂中国大学生不也到处看到大学生贷款购物平台的广告吗?看到学姐的回复我就笑出了声,结果学姐继续回复到:“如果他(也就是我)是学新闻传播的,他估计也听不懂,就告诉他经济体制吧。”那我换一个话题,对于社保又怎么看呢?她支持社保吗?学姐写了一大段话来回复我:“没有什么支不支持,这个应该就具体国情讨论社保这个问题单纯从经济学来看,当然是滞后效应明显。且属于g里面的的低效支出。理性经济人假设下,显然没有必要存在。美国共和党人就是这个政策观点。但是,分析一个社会问题单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是不全面的。社保之所以存在且有一定的必要(在大部分国家)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远远没有到马克思描述的那个理想社会的程度。如果共产主义有一天真的实现了(我认为是存在可能性的,不过我可能没机会看到)。社保这一过度阶段的社会产物必然消失,最后我个人认为与其投资社保。不如促进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才是民生根本让人民能够用双手养活自己比社会救济来得更实在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这下子我就明白了,这并不是经济学的人才啊,这是政治学的人才啊!哈哈!这个笼统的回答太厉害了!
最后,我问了蔡同学入门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有的餐厅先付后吃,有的餐厅先吃后付?顺带我还直接用边际分析法,告诉了她们百胜集团下肯德基和必胜客的例子,控制好了局限条件的变化。蔡同学没系统学习过经济学,也给了我大概的答案。肯德基很多的顾客都是应付一餐的,但是必胜客就更加追求正餐。并且食物制作的时间更长。因为先付后吃的话消费者的选择就是确定了的,很方便立刻做出相应的选择。她觉得应该就是效率问题和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不同吧。我直接问她,那先付后吃和先吃后付的那个效率更高?她思考了一下回复我,应该是先付后吃。Bingo!继续追问一句,“那么自私的经济人为什么不追求效率?你没有解释先吃后付啊!”然后,她就拒绝回复,说要去写作业了……
B、中国人民大学伍同学
伍同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金融学—数学实验班,是就读专业的同学。经过询问,她的培养计划表明,她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中级宏观、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数学分析、公司财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国际金融、投资学、风险管理、金融工程、房地产金融、金融衍生工具等等共三十多种课程。
那么我首先就问她,为什么要区分微观和宏观。她的答案也是一样,微观分析个体,宏观分析国家。这两个的区别,其实学完了就知道了。
而我继续询问,她们对于数学的要求高不高?她回答说因为她们是双学位班,数学要求是数学专业,金融的普通要求是数C,金融工程是数A,但是她们班就是数A+。也就是说,她们班对于数学的要求是最高的。继续问下来,经济学里面过度重视数学的现象存在吗?她回复说是存在的,在人大的经济学院里面也有经济数学实验班。而她自己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是重视数学虽然有一定的用处,但是有的课程的的确确很多余。有的课程她自己都知道完全没必要学那么难,她们学数学专业其实很多是为了保研或者出国更加方便,但是在金融工程里面编程和数学还是比较重要的。总而言之,数学就是工具,你把工具用得越顺手越好,但是你也没必要把说明书全部逐字逐句都看透吧?她也表示经济学要用的数学还没有金融学多。
我继续问,她们的经济学老师会不会解释现实生活当中的现象。她回答说在她们微观经济学老师的课堂上,理论不多讲,很多都是直接举例子。但是被问到能不能给解释周围身边的小事情,她也谦虚地表示她现在学的阶段不知道够不够解释,但是一些简单的应该可以。
餐馆的先吃后付和先付后吃问题。她首先吃了一惊,不知道这个和经济学的关系。她们更多的是把现实的例子和概念联系起来解释,或者是供求的变动分析等等。比如满100减50和女生节半价对应的是什么市场营销策略。(其实我感觉这是市场营销学了不是经济学了)她们的重点更加是偏向各种图像直接的分析。至于为什么要如此注重图表理论,她很无奈的表示了这就是考试要考的,不得不重视。
接下来就是我觉得最令人感受到老师教学魅力的环节了,辩得我一股热血冲头。对于社保问题,她回答说是“服务人民但是亏待政府。”“那政府钱从哪里来呢?”“钱从纳税人那里来啊”“纳税人也是人民啊,社保怎么就保障他们了呢?”“可是保障的不是所有人?”“什么意思?社保不保障所有人吗?那就不是社会保险了啊!”“那就是。。。从一部分人来,到另一部分人去,中间人有重叠。”“那你的意思是说,有的人交了税但是不享受社保,有的人不交税也可以享受社保?”“不啊不代表是这样。因为总有不交税的人呀!”“那我问你,完完全全不交税的人存在吗?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才可以不交税的情况下又享受社保?”“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收入的人吃低保咯。”“吃低保?现在我国给的低保是这样,就拿住房来说,廉租房是福利保险之一,但是廉租不是免费,他钱从哪里来?”“啊。。。你说的这些我都没有考虑过诶,上课的时候没有讲过。”“那你们怎么不考虑呢?这就是现实生活啊!”“我们的微经不用在这些地方,更多是企业分析。我刚刚回复的是我自己的理解,你问的都是考研不考的部分,我也不太懂。”
C、厦门大学周同学
周同学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科目是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类的课程。
在数学方面,他不学数学分析,主要学习微积分3,和高数A差不多难度。线代都是比较简单的。他们现在是大类招生,以后才会分专业分流,所以他对于经济学的数学要求是否高的问题也表示不太了解。
他说他现在学到的经济学偏理论更多一点,而且他本身也支持这种现象。他认为,经济学作用就是给企业或者国家做出决策的,实践他认为是炒股买房那一些的才叫做实践。还有他也认为经济学很多都是基于很多假设,比如纯净的经济市场之类的,但是现实当中很难存在。所以他站在这个角度上,比较倾向于经济学应该偏理论的看法。
所以我向他问到能否用他现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美国08年次贷危机的成因的时候,他也很尴尬地表示他无法做到。他们的经济学原理只说了一般的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没有详细地分析每个经济危机,不过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可能会学习到。那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危机呢?他说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但是这话是个屁话他自己也知道。他自己有尝试单独思考过,可是苦于技术不够没办法理解到。希望以后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己在体会出来。(我觉得周同学能够独立思考,对于教材上面的知识能够有自己的看法,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他说,他们现在学的就是在微观经济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决策,还有在垄断市场内的一些决策。而被问到有关垄断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也说明了在经济学角度上,会需要计算福利、消费者剩余等等,会哪一种决策更好。他继续补充到,现在很多决策是没有办法完全按照经济学的实施的。
在有关社会福利的问题上,他说他之前没有学过福利经济学,但是给他们写书写教材的曼昆教授是不支持福利制度的。(曼昆教授)支持完全自由的市场,不要任何的市场管制。而对于凯恩斯经济学,他个人表示站在最大化效率的市场上他比较反对凯恩斯,他更加支持曼昆。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采访周同学的过程当中,他经常提到可以通过画一个图解决。我问是不是他们经济学是否还是停留在图表的桎梏里面,他也承认了的确是这样,很多问题都是通过画图来解决。由此可见,周同学所在的院系还是偏重图表的,更加像学一种屠龙之术罢了。
D、上海纽约大学赖同学
上海纽约大学是美国一流大学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它是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的国际化大学,全程采用英语化教学,聘请了大量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来上海纽约大学任教。基于老师的要求,希望采访西方的高校就读的同学,于是我采访了在此就读的赖同学。
赖同学在大一没有分专业,但是她有意向学习经济学,于是她选修了她们学校的经济学课程。教她们经济学的是以色列的犹太人,叫做Moshe Kim。学习科目课程内容有The Circular Flow Diagram,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Th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Budget Constraint,Utility Function& Indifference Curves,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s, How MarketsWork:Supply and Demand,E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The Price elasticity ofdemand,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The 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The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Consumers and Producers surplus,Market failure – Monopoly。(她说她也不知道中文的翻译是啥,因为是全英文教学所以直接学习这些英文的专业理论)
她学习到的理论有Opportunitycost,Comparativeadvantage,Trade off。第一个我能看懂是机会成本,所以我就顺带问一些我们上课所讲的一些福利经济学,科斯定理,上头成本等等。她说她没有学过,可能是以后学到更加深入的时候才会学到。
而我继续问,她能不能用经济学解释身边的现象,她也表示了不太行。她所在的大学现在给她选修的课程只有入门的微经宏经,还有统计学。再继续提问上课的有什么例子没有,她也只能说比如用机会成本解释为什么在期末人们要选择复习而不是玩耍。
她说现在毕竟刚刚入门,理论和实际还没有掌握得很透彻,所以没有办法解决我对于08年次贷危机,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看法的等等问题。
她还发了一段她的笔记给我——微经教授说过,经济学就是研究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到最有效的利用。宏经教授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的选择行为。在和她的聊天交流过程当中,她说我们学院学习的都是偏向实际的经济学,她们学习的都是在各自假设下的理想状况的经济学。她很羡慕我们能够灵活地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去分析身边周围的现象,也很羡慕我们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经济学教学我现在喜欢轻松有趣的,毕竟需要让我引起对经济学的兴趣,让我有动力深入研究把它当成我感兴趣的专业去学”“其实很有趣的就是,我微经教授是以色列犹太人,而我宏经教授是中国人。我比较倒霉…这学期选了仅有的几个中国教授的课…然后对比很明显,微经教授讲课内容条理清晰,例子很有趣,内容分析很简单透彻。所以上课比较有趣好玩。宏经教授…首先英语口语不好…讲课逻辑性不强…条理不清楚…而且营养不高…例子讲解嘛…和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反正这学期的宏经课上的不愉悦…我都是自学…”
在和四位来自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不同排名的同学沟通以后,我更加体会到了现在我们学习的经济学的优势在哪里。我们通过生动而活泼的教学,不拘泥在条理轮廓里面,运用经济学解释清楚了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现象。而其他学校不论排名高低,实力多少,统统都是落入了过度重视数学、只局限在理论的窠臼。并且老师这种的更加快速的学习也给我们要求要博览群书,认真听课的要求,能够更加运用好经济学这把柳叶刀来剖析社会。我们都说社会是千变万化的,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去观察这个有趣世界的眼镜,更加丰富地去看这个世界。我记得原来老师表扬过我的一段话,“可是我们所学习到的就是一种不一样的经济学,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不同于其他专业院系的学生,我觉得我们所学的经济学才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而不是像其他专业院系的同学那样,以技术和就业为导向。我曾经看过其他院的同学的教材一眼,他们所学的更多的是分析变量之间关系,做好不同账目之间统计,观察不同投资方案的区别……这和最开始经济学家所探讨的问题相差甚远,更多的是为了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罢了。我们所学的对于政府政策恶法的探讨,对于次贷危机的成因的分析,对于香港现状的判断和对未来的预测……这些都不是他们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学习的才是最正统的经济学。”现在我经过实际调查以后更加了解和体会了这一句话。刚刚开学的几次作业,我还是没有调整好学习的态度,有的时候匆匆看了一眼教材和上课时候的笔记就写作业了,结果遭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慢慢开始在课后不断翻阅教材,认真联想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终于能够获得老师的赞赏。这种学习成长的经历,可能是我在大学学习的最珍贵的礼物了。看了老师前几天和某位同学的QQ留言,老师说之所以批评这么严厉,是为了筛选人才看看到底是爱真理更多还是爱面子更多。我想起来我小时候和妈妈聊天的时候她告诉我的一个道理,如果你有一个面包想给别人,如何才能够区分谁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谁是假装乞丐的呢?你把面包到地上滚一下,弃之不管的就是假装的,依旧上前去吃的才是真正的穷人。我觉得在我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更加需要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才能够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不仅仅停留在掌握“屠龙之术”之上。
读书不一定要竖着读,不妨我们用经济学横切给你看。
附我的点评:
调查得很详细!这些人的回答很多显示他们连标准的传统经济学也没掌握,说什么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问题,这明显是在背中学政治课本上的答案嘛。可见他们的脑子一团浆糊,中学的政治学与大学的经济学扭成一团乱麻。
做好不同账目之间统计,观察不同投资方案的区别——前者是会计学,后者是财务管理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他们那样学的经济学,其实对其就业没啥帮助。(当然学习会计与财务管理对就业是有帮助的。)
===========
赵春雨
接到这份调查性作业,心中莫名的慌张,老师这是要求我们进行实战训练了。考虑到高校学生的课业负担都比较重,所以为了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基础上不给他人造成负担,节约他人的时间并且节省自己的时间,我就事先把问题都写好(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发给他们,让他们在有时间的时候给我答复,我看到后再在我有时间的时候给他们答复。问题分别是:就读于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我想要他们精确的“职业”)学习经济学的时候用的数学方面的知识多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布置什么类型的作业呢?这些作业与实际生活联系大吗? 运用你们所学习的经济学知识,请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如何看待社会福利?《最低工资法》是良政还是恶政呢?如何解释餐厅为什么会出现先吃饭后付款与先付款后吃饭两种现象呢? 经过筛选,我选定了三名调查对象,一名是刚刚学习了一年经济学的高中同学,一名是学习了几年经济学知识的师兄,另一名是一位受过系统的经济学教育的海归姐姐。下面就具体阐述一下吧!
第一位:潘同学。(我的发红包才肯接受采访的高中同学,大一)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经管学院理论经济专业。关于数学知识的应用,他说基本上都是要应用数学知识来解题,只是目前应用的难度比较小,按照课程标准之后将应用更难的知识(真心心疼作为文科生的他,他学的教材是曼昆的经济学,但是他个人非常喜欢张五常教授,谈话时提到了张五常,他整个人都非常激动,说张五常是现代经济学的执牛耳者啊!一听到他的名字就激动,我心中想,赶紧来中大跟我混吧hhhhhh)关于作业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问题,他说联系很大啊!然后又说基本都是基于现实生活创设出来的情景让他们分析(我也是醉,这能叫与现实生活联系大吗。这明明就是脱离现实生活啊,创设出来的情景能有现实生活复杂?),但是也有真正分析现实生活的,比如他们分析美国的一个政策,但是让用各种方程和曲线以及画图来解释,而且他非常无辜的问我:做题不用数学知识怎么解答?画图也是数学知识啊(做题要用现实生活来解答啊)关于社会福利的问题,他思考了半天,说有利有弊,好的是促进社会公平,保证最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坏处是降低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因为不工作也有钱嘛(然后中途我反问了几句,问得他就开始发懵了,然后跟我说窝毁了他成为经济学天才的梦想)(而且这答案的好处明显是错的啊,这哪里是促进公平,明明是破坏公平啊,这不是抢富人钱养懒人吗,坏处倒是挺对,但是可能也是他文科生的职业病吧)关于最低工资法,他说好处是保障了社会底层群众的收入水平,跟社会福利差不多,但是另一方面增大了雇主的成本,这样就增加了低收入者的就业压力,因为老板不希望增加成本,但是能增加劳动者的消费,扩大内需(如此矛盾的回答也是醉,后面的坏处明显把前面的给推翻了啊,还有关于增大消费扩大内需,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这种情况下工人是不敢花钱的,何谈内需,况且都解雇了!哪来的消费?矛盾至极)第三个问题,潘同学思考了一下,说一半饭店刚开业,或者饭店比较小顾客不多的话,一般选择先吃后付,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服务员的成本,因为先付后吃要有收银台,顾专门收银的服务员是个支出(我猜他是困晕了,什么乱七八糟,先吃后赴不一样得收钱啊!哪里节省了!)他说先吃后付可以吸引顾客,因为如果先付后吃,顾客交了钱饭菜迟迟不上来,顾客就不来了(竟然奇妙地回答出了督促加快上菜这个局限条件,太神奇了)(三个问题的回答,他一直都是猜的状态,而不是真正的根据现实去分析,每回答我一句都要问一句这个对吗?这样的学习方法哪能应用于现实啊)
第二位:赖学长。就读于北京大学,第一专业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第二专业(双学位)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经济学。(赖学长是我字在北大读书的同学请来的,态度超级好,而且特别认真,我当时把作业发给他已经是晚上十点左右了,然后他说让他好好想想,凌晨一点多发来的微信,好几页说的很详细,态度特别好,说意见不同的地方就给他留言讨论,但是就他的留言来看,与老师所教的是大致相同的)关于在学习经济学时利用数学的情况,师兄坦言说,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越是基础的课程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就越多,例如中级宏观经济学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就远比中学经济专题这门课多得多。另外,经济学士学位设置有相关的数学课程学分,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之类,但是一般而言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难度不算高(我觉得这是对他这样的学霸来说数学知识难度不算高吧!让我学高等数学简直要我命哪!所以这样看来,他们的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其实是蛮高的,只是学霸看来很简单而已),但是呢!师兄又说,在利用数学研究经济学的问题上有很大的争议(其实我看他的态度其实是挺无所谓的,反正他都能很轻易的学会,所以在他那里也不存在一直研究数学的问题,他有精力去探讨别的)在这方面,师兄说,他经济学原理的任课老师张维迎先生就批评过,在经济学领域,存在吧数学工具当作研究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问题:所有的模型都必须是数理模型否则就被认为不”科学“;要知道,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学,有一些变量,例如张维迎老师所强调的”企业家精神“是难以数理表达和统计的(能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学习,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这样看来,师兄所学的经济学的态度,除了运用了大量数学(不是以他的能力,而是以普通人的能力看来,数学应用其实是蛮多的,正常人哪有觉得高数很简单的?!),其余的跟我们学习的还是差不多的,尤其是张维迎先生的那段话,简直跟老师教育我们的一模一样,只是老师知道了这个误区,就改正了,而他们还是继续在那个误区中学习,这就不好了。
关于布置作业。师兄说,他们老师所布置的作业类型多种多样。一些基础课程当然就是基本的经济学题目,例如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等等,往往就是计算题或模型分析题,其次是论文类的作业,例如他这个学期所修的林毅夫教授的中国经济专题,就要从多个中国经济命题中选择四个,写四篇小论文。再次还有调研与研究类的作业,最后要做成过展示与报告,此外还有讨论类作业,就是针对某一类问题口头\纸质\网上平台或者微信讨论。先不谈他们到底应用的对不对,答案正确与否,客观一点来说,其实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很精彩的,但是这当然要求要有很高的能力和学习素养以及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兼顾这么多,能完成这么多类型的作业,说实话老师每周让我们写作业,我想每次都写好都非常头大,何况他们又要做各种题目呢?不过看上段师兄引用的张维迎先生的话,他们在数学方面应该也不算过度使用,因为他们毕竟还有调研,这就需要接近现实生活了,在我的观点看来,数学虽然不适宜过度使用,但是有数学素养还是有优势的。师兄说,至于这些作业与生活的关系,就要看双方对生活的定义是什么了。(感觉师兄一直在研究国家的生活,而没有研究身边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小事研究不好能研究大事吗?还是说他们能力比较强,不用像我们一样从小事入手就能明白道理?)师兄说,北大国发院本身就重视于培养对国家发展规律\方法和实践有较深理解与能力的学生,另大批老师直接参与到国家宏观政策规划与制定过程中,因此会引导学生关怀国家发展和国际趋势。(其实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学校重视,学生自然而然的也得重视,就像我们的经济学学习过程中,老师重视培养我们观察生活的能力,我们自然而然也就培养了这种习惯)。因此,师兄也说,如果我认为诸如社会福利制度\国企改革等等国家发展命题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的话,那么他们的这些作业就与生活的关系不大。(我们平时的作业大都是研究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尤其是对于我来说,就像老师上次我们分析次贷危机,我就觉得那些宏观现象很难下手,这跟自己的阅历和知识面有很大关系,所以以他们的知识面看来,其实与实际结合的还是挺多的)师兄自己也说,诸如基本的经济学计算或者模型分析的题目,本身就与自己的生活和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因为实际上我们并不会按照模型和假设来生活。至于会计或金融类的课程,或许它们与生活的关系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于想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来说。(我认为师兄能够带着批判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学习的知识,而且也能明白缺点在哪里,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三个问题的回答。第一,如何看待社会福利的问题
第二,如何看待《最低工资法》。师兄的个人看法是认为适当的最低工资法是必要的,但是应当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师兄的经济学素质稍微有点差哟~,但是庆幸的是他还是有个好老师引导!)师兄说,《最低工资法》的问题他们曾经在一门课程上讨论过,这门上就是上文提到的张维迎老师所教授的课程,是经济学原理课程,张维迎老师就多次公开反对这个法律,包括在中央询问他的意见的时候也表达了反对意见,所以师兄是受到他的影响的(但是师兄还是保留了自己的意见)。师兄说,制定《最低工资法》出发点是好的(好心办坏事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很大(只看实际效果就好了,实际效果就是是个恶法,又有什么可争论的呢?)师兄也解释了争论的原因(其实就是解释了为什么《最低工资法》是个恶法):因为它会增加一些企业的用工成本,有的企业承受不了,就会选择裁员要么倒闭(其实不是承受不了,而是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不值得这些工资),实际现象就是无论裁员还是倒闭,都会到造成一些人士也,换句话说最低工资法是以一些人失业为代价,换取另一些人福利(也就是工资)的增加(这个我就不认同了,实际效果是一些人失业,另一些人的工资变相的减少,因为要干得活就多了嘛,就像老师在上课时给我们讲的,清洁员因为不配拥有最低工资被裁掉,保安就要干清洁工的工作,这就是工资的变相减少,而不是另一些的工资增加,因为市场竞争之下,每个人的创造的价值总是与工资相等的,继续师兄的话),而且有的地方或国家薄利(我认为不对,根据零利润定理,利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薄厚之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支柱性产业,这些企业如果因为最低工资法导致裁员减产乃至倒闭,会影响经济体的健康。(之前我在理解《最低工资法》的时候,只是单纯的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理解它是个恶法,思路并没有打开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角度来理解,这里就要感谢师兄的话语了,同时也为自己思路的闭塞感到害羞)。所以,师兄表达了张老师的看法(因为他自己认为适当的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最低工资法是必要的,上文已经说):这种福利是否代价太大?具有正义性和公平性吗?它能带来真正的福利吗?(这些问题上课老师都已经给我们解释了,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北大之所以是名校,也是有原因的,他们的师资力量也是可以的!而且从师兄的口才可以也可以看出,不愧是北大的人才,因为我同学也告诉我,在北大修双学位的都是大神,看问题要批判看,尽管师兄在经济学方面还有待改进,但是他的素养还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第三个问题可能我当时表达的不是很清楚,师兄理解成吃福利的问题了,虽然给我详细地说了很多,但是跑题了,我下次做采访的时候要吸取教训,不能用我们简单的行话来问,要表达清楚)我给师兄留言说用边际分析法寻找关键局限条件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师兄问我使用边际效用吗?然后说如果用边际成本的刷,就是先吃后付的饭店监管单位客户吃的东西的边际成本低于先付后吃,后者应该是人数很多的快餐店(师兄显然没有基于事实来回答问题,或者根本没有具体调查事实来回答问题,只是单纯的凭借印象以及猜测,但是他之前的问题回答的都非常认真和清楚,他这样回答也不能说他是敷衍故意没有拿出看家本领答题啊,所以还是能看出,他们平时在训练的时候并没有非常尊重事实,但是师兄答题非常认真,值得表扬!)
第三位:来自拉夫堡大学银行经济学的韩姐姐(毕业很久了,是一位海归,我一个哥哥最近的相亲对象,我觉得也很有代表性,因为我身边的同学没有出国的)。姐姐说她的学习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不少,但是都不是特别高深(又是学霸的世界,可以想象到数学知识其实应用的不少,这一点在后面她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关于作业,姐姐说本科作业实在是记不清了,因为时间过去太久了,但是她记得老师经常给她们一个现实问题然后要求从专业角度分析(所谓专业角度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下面她解题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其他的课程像投资学统计学什么的就笨就跟数学课差不多了,一直在算算算(果然)关于那三个问题:第一,社会福利问题,姐姐说人性难以用函数计算,社会福利的最优解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社会福利函数中存在限制条件下的最大满足点,是能导致最大社会福利的生产和交换的唯一点,但是阿罗不可能定律从数学角度证明非独裁条件不可能存在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曲线,而且虽然所谓的最优解不存在,但是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当局会运用政府力量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姐姐说经济学中虽然充斥了大量的数学公式,但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很多问题不是数学能够解答和解释得,它的不确定性就在于人的不确定性(首先姐姐能看到数学不能用于解释现实非常好,但是她解释现实时候的思维完全就是数学模式啊,而且岂止是人性难以用函数计算,现实生活中种种局限条件就非常难以预料,函数的有限变量如何表示生活中的无限影响条件呢?而且“去实现效率与公平”这段话显然表明了,她对社会福利还是处于不明白的阶段,社会福利明明是降低了效率并且破坏了公平,可见全球top5的学校不过如此)第二,最低工资法,姐姐说了三点(1)从供给曲线看,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则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从而失业率上升,但是效率高的强者不受此影响,他们更看重时间(又是明显地看图表解释问题,可见运用的数学知识之多,但是姐姐说的看重时间我就不是很明白了)(2)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政策制定者就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维护强者利益的同时保护弱者的权益,特别是生存权(大大相反啊!事实验证的结果恰恰是剥夺了弱者的生存权,而且剥削资本家的钱送给弱者就是公平?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吧!)(3)最低工资法有利有弊,但是主要是对弱者的保护,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事实证明此条法律只有弊没有利,而且恰恰对弱者造成了伤害)(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姐姐的答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道德审判和美好的想象,根本没有基于现实,这哪是经济学啊?这样的屠龙之术学了何用?)第三个问题,关于先吃后付与先付后吃的问题。姐姐说了三点(1)不考虑各种费用,两者没什么区别(存在就有理由啊,这显然不是经济学的分析思维啊!)(2)两种支付模式下用工量不同,服务费什么的肯定也不同,但是店家的总费用应该是没有太大差别的(3)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不同(姐姐做作业太不认真了,给她打低分,但是她的回答明显表明她没有受过分析现实生活中事例的训练,而且边际分析法明显没有学好)调查完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我只想说,他们学的东西听起来是很高大上,而且都是大家可望不可即的院校,但是学的东西却对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用,真是可怕至极!每次回答问题都是想当然的回答,一点都不注重现实,小事都如此,那制定国家方针的时候就能指望他们详细调查局限条件?真是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就心寒呐!这样跟绣花枕头有什么区别?同时自己也非常庆幸,学到了真正能应用于现实的真正经济学,最后的最后,真的非常感谢老师!请老师多多指教!
这三个人我挑了很久,一个是刚学,另一个是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是毕业以后,而且他们都是在名牌高校,但是事实就是虽然他们也知道不能只用数学,现实也不能用数学解释,但是一到做题目就套用数学,或者瞎猜,对现实采取忽略态度
附我的点评:
香港那同学的逻辑很成问题嘛,一边说张五常教授厉害,一边却又说没有数学怎么做分析,他真的有了解过张五常教授的主张?看来只是个追星族而已。把曲线移来移去做解释那是典型套套逻辑,曲线本身只反映逻辑,其内容是要靠调查现实中的局限条件来提供的。
北大那同学明显经济学白学了嘛,搞半天还不停地说公平之类的道德审判,与没有接受过经济学训练的普通人毫无区别。即使有个观点比较正确的老师(张维迎说的话有对有错,像“企业家精神”之类的概念是有问题的,不是能不能用数学的问题,而是这又是典型的偏好、民族性之类的概念,用于解释现象是套套逻辑)也救不了他。我不觉得他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
这位韩姐姐看得出传统经济学那一套她学得确实还是挺扎实的,可以说把传统经济学学得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也不过就是这种水平,仍然受着公平之类道德审判的左右,对现实极其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