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回顾我对“民主”的认识的变化(我的三观被颠覆了三次的全记录)》的读后感
作者:李卓莹&曾蔚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5日 共有 76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按:上一周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里有这么一道题:看以下文章:《回顾我对“民主”的认识的变化(我的三观被颠覆了三次的全记录)》(http://tieba.baidu.com/p/4359897030),谈一下你的感受,并说一下你自己曾经经历过什么“三观颠覆”的事情。


这道作业题主要是为接下来讲授《经济学讲义》的最后一讲“政治经济学”做铺垫与知识储备的。很多同学都做得不错,特别是李卓莹与曾蔚两位同学写得尤其好,因此单独发帖予以展示。最后还会附上一位学生在Q上与我聊天的纪录,虽然不是直接针对这道作业题,但其实也是有关联性的。)



李卓莹:


看完之后真的非常佩服老师对知识的追求,过去看您写的文章,多少都看得出老师读过的书很多,但我没想到原来是坚持了那么多年,那么努力地找书看才形成了如此丰富的知识背景的。这让我对您以前和我们分享说大一就发誓要看完图书馆的每一本书的热爱读书的印象又刷新了一遍。


自我感觉自己没有那种“非黑即白”的主流的一定是对的三观,因为觉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灵感一样,很容易会被别人影响甚至带跑(就是先入为主),像写作文,如果自己不先构思就先看别人写的文章,就很容易受影响并且很难再想出新的想法了。所以每每遇到那种大家都觉得应该是怎么怎么样的主流观点我都很警惕,很怕自己不知不觉地就被裹挟,虽然自己也不一定就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所以我没有因为某些理论看上去很“非主流”就一票否决,这些观点往往能通过对比给我带来思考。但不得不说,最颠覆三观的还是老师的课,不是因为提出了什么“离经叛道”的言论让人觉得毁三观,而是解决了很多我集聚多年的想不通的问题,刷新了很多我对事物的认知,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不过颠覆的契机并不是因为民主,民主我也是挺早就破除了幻想的,只是依靠的是实际经验而非习得的理论研究。我从小到大都做班干部,无论是在哪个老师手下履职都能收到不少肯定,这说明我个人的工作还是有一定成绩的。但这么多年下来,自己经历过因为班级管理免不了要动摇一些同学的利益而遭为难反对甚至攻击,也见过明智独裁、管理班级卓有成效的班主任在强制的“民主评教”下收到不少反对评价和令人尴尬的低分,活生生把老师给气走后班里成绩的一落千丈,更深深明白所谓的学生选举如果没有上头把控只会成为谁人缘好谁就上岗的闹剧。包括最近这段社团换届交接频繁的时期,其实大家都深知,想竞选某个岗位(如部长、社长等等),只要不是完全不靠谱(一般能去竞选的都已经能去掉这个条件),能力还真的没“刷脸”(就是你在这个群体中曝光度,或者说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深浅)重要。就像我所在的社团有两个熟识的师兄师姐竞选主编岗位,管公众号的师兄淘汰了本来就是副主编的师姐。因为两个人我都挺熟,平心而论,两个人能力都很好,但师姐本身专业就是新闻,专业知识理应比师兄更好,而且她本来就做了一年的副主编,有经验。去年她做过我写的某个新闻采写的责编,文字处理能力和专业度看的出来真的很强,所以她做副主编时绝对不算表现不好。但她本人就是那种一当众讲话就很容易“卡机”的人(平时网上交流不会),在社团里也很低调没事就不出声(公众号的师兄因为要负责某些活动所以会时不时在群里说话,社团的人大多都认识他)。和同我一样熟知他们的人聊过,我们都一致认为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专业性还是经验(当众演讲卡机这个,因为开会频率很少,我们觉得不是问题),师姐都比师兄更适合做主编。但有投票权的人并不是像我们一样都很了解他们啊,所以评判就很依赖现场演讲表现和平时的印象,最终“刷脸”度更高的师兄胜出。自身经历一次次证明民主其实是很无谓的,工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给他人印象的有无有必然联系吗?但那些手握投票权的人有什么办法,也就只能选信息费用低的那个了。包括像美国参与选举总统的大部分人,他们真的细细了解过每个候选人的政治纲领吗?真的有衡量对比过哪个人才是对国家长远发展最有利的吗?还是谁更符合他们利益就选谁了?这可以理解,恶政带来的后果分摊到每个人头上未必很高,但却可能很间接,而且政治承诺能为选民带来即时的好处,与其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孰优孰劣(而且结果也可能与选择不符),还不如选交易费用更低的那种(直接听候选人的政治许诺)。


另外就是民主的低效率。过去学历史书上提到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每年要开四十次的公民大会,一次去一天远的甚至要两三天,开会的时候又是谁谁谁都能发言,当时就觉得很有问题。他们每年为了维持这个民主制度要花多长时间啊?大家都闲着没事吗?到了现在的宪政民主,美国的总统选举要提前一年半到两年开始准备,组建团队、研究编写政纲,这些人都是在职的,他们真的还有心思干原来的活吗?还有像我们学生各种岗位的竞选,如果不是你一进来就已经有想法,不多去帮忙多去刷脸,等到临竞选前才准备基本上就很难有戏。虽然上述只是提了几件事,但多年的经历一直让我对民主这个制度不断失望,并且发现那些表现优秀的治理从来都不是在民主制度下发生,所以对民主的幻想也就破除了。


说到颠覆三观(应该说是破除成见、刷新认知),一个是对您本人,另一个就是在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观点了。大一选课一般都会先从师兄师姐那八卦一下各门老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结果有关您的评价都很两极,有的人说学到了很多,有的就觉得不好,理由包括作业很多、观点偏激,如“信奉市场”、“反对政府管制”(学姐举例说她有篇作业写了适度加强政府管制被打了零分还是超低分)甚至上升到“无政府主义”的程度(写到这里感觉这些人根本就没听课好吗)。当时还没上过课我自然不好分辨,但觉得会有这种评价其实也挺奇怪的。后来听课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上学期学过很多理论,像价格管制、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是因为战争而非罗斯福新政等等,其实一直都在指出政府在这些事情上面插手是多余的,所以那时是先理解了您为什么反对这样的“政府管制”。但因为上学期提到的理论中大多都是选择市场是最优选择,市场的不足还没有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所以我对他们说您“信奉市场”还是将信将疑。直到这学期讲到货币理论,讲到如果由银行自行控制发行量极其容易导致货币的多发,您在讲台上拿着麦克风大声地重复了几次:“一直都说市场好,但是市场也有缺点的。这个地方就是不能用市场!不能用市场啊!”(大意是这样)当时还迷迷糊糊的我突然之间就好像被当头棒喝,突然之间就明白了您并不是什么“信奉市场”,到后来看到有同学谴责政府的暴力拆迁,被您回复说政府这样的拆迁是有好处的,不能什么都怪政府!我好像又恍然大悟了一番,那个“无政府主义”和“信奉市场”的成见也就破除干净了。包括我以前在作业提到黄色产业,我一直都坚持它对东莞的经济发展是贡献很大的,不能一概否定,但在只要提“东莞”两个字外人就带有色眼镜的情况下我从来没有说出来。可是当您在课上提到相关话题的时候,除了第一句“不要做道德审判”外,更让我感觉到自己不是错的,就是那句“我们来看它的收益和成本是什么”。这让我明白,您既不是信奉政府、也不是信奉市场,您是信奉实事求是,信奉“最优”。


第二个是解释疑问、刷新认知。以前我对很多事情有疑问,但是因为社会阅历太少、自己思维能力也达不到所以总是找不到答案。一个是医疗行业的问题,奶奶像我这么大时正是中国战乱最多最穷的时候,很多人都没书读,何况她是女生。但因为当时家境很好(爸爸是GM党在广东的高官),所以才有机会学医。他们那代医生在九十年代那时工资是很高很高的,因为能培养出来又有经验的医生太少了,社会地位也很高,包括到现在她退休十几年,被她治过的病人和后辈都是肖医生肖医生地叫。现在优秀的医生培养出来并不比以前轻松(北校是四校区唯一有通宵开放的自习室就能看出来),家里还有亲戚做医生,虽然工资不低,但相比他们的贡献我觉得是不匹配的。所以他们要怎么拿回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呢(家里人还真不会告诉我会收红包……)?既然医生工资那么少,培养那么难,整体的工作质量也不见得比以前好得多,怎么好像医生的社会地位还下降了很多呢?医患关系会那么紧张呢?腐败问题也是,官员对地方治理的好,带来很多经济收益,这应该和企业老板管理企业是一样的吧。企业老板还能因为公司发展的好而有高收入,那官员怎么办?老是拿一个工资怎么会有动力啊,可是为什么也不见他们全部辞职去做老板呢?还有过去政治课学的“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就特别理解不了。中国不是第一个有污染问题的国家吧,发达国家的污染问题多的去了,但如果真的有可以不先污染就发展经济的好路,为什么没人走?这些问题现在看起来挺弱智的,但是以前光读书也不留意真实世界发生过什么(好惭愧啊),所以时不时还是拿出来想一下,只是就算猜到了点也不知道是不是对的。上了您的课之后,这些问题都被一一解答,感觉真的像脑里塞了很久的地方终于开了,也让我对“收红包”、“腐败”这些一看上去就让人自觉排斥的事有了新认识。



曾蔚:


如果将老师三观第一次被颠覆之后对民主的认知叫做第一阶段的话,说来惭愧,学生在读大学之前对民主的认知还停留在这第一阶段,仅仅知道多数人的暴政这一概念。高中的时候不喜欢政治课,就很喜欢在政治课上翻一些人文类的散文,从中看到了很多多数人暴政的触目惊心的场景,从古雅典到法国大革命、文革到纳粹,由是多数人的暴政这个概念深深地刻进了我的心里,并且有一句伏尔泰的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人人高举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这句话除了加深我对于多数人的暴政的认识,我想它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在我心中埋下了这样一个疑惑: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怎么知道是正确的呢?坚信所谓普世价值的我们,在一些其他人眼里,是不是也和这些高举自以为正确的圣旗的人一样滑稽可笑呢?可能也因为如此,日后当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说不要做道德审判的时候,我忍不住点头如捣蒜。


但是那时我还是相信民主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好的,这些多数人的暴政只是群体在少数特殊情况下被煽动而丧失理智才会出现的状态——没错,丧失理智,那时还没有接触老师的经济学也不知道“理性”假设,因此阅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来解释多数人的暴政这种与我心中民主光辉形象相冲突的可怕现象,现在再看回去,发现很多这种类似的解释都是无法证伪的套套逻辑,只是猜想,无法验证。虽然那时的我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其实是民主的必然带来的后果——即使所有人都很理智并没有出现所谓“失智”的民主也是猛兽,但是这些文章起码让民主在我心中褪去了一层光辉,让我知道了民主也有它可怕的一面,民主并不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被高声疾呼的价值观。可以说,因为有了这个认知作基础,接下来两次三观的颠覆就一点也不艰难,反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进入第二、三阶段就是在大学之后了,第二阶段我的理解是独裁的政治体制其实反而可以保障经济上的自由。这个对于我来说倒说不上颠覆,因为在这门课之前对于经济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对于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也只是知道政治书里的那么一丁点儿(而我又是一个不爱政治的理科生,这么说来可能倒也少受了政治书的误导),所以当听说独裁的政治体制其实是有利于自由的经济制度的时候,我的三观也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只是很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


在第二阶段中加深了我对此的理解的,是我读了《大转型》之后,发现人民在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时候,便会自发地产生阻碍市场经济的力量,包括要求政府进行保护性立法、要求社会福利、要求最低工资法等等。当然其实这些由自私假设都可以推的出来,想想就知道,作为自私的人怎么愿意让自己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当然是被社会福利养着,越舒坦越好啦,在这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史实来佐证这种现象加深了我的感受,即民主的存在往往会导向反自由经济的后果。当然虽然本书作者举这些例子的愿意,是说明“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自发的,阻碍它的力量才是自发的——但是,谁说自发的一定就等于好的(作者似乎这么认为)?恰恰是因为在民主之下会“自发”出现这么多干扰市场经济的现象,所以更加证明了独裁制度才能最好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我走到第二、三阶段都是在学了经济学后,因此是一气呵成一下子走了两步,可以说我原先对民主的美好印象已经完全坍塌了。我原先以为现在欧美国家的民主,不存在杀人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应该就是最好的制度了吧,但是后来知道欧洲尤其欧猪们在民主制度下因为巨大的福利开支而陷入悲惨境地、再结合老师对福利制度、最低工资法、工会等的批判,深刻地体会到,民主依然在杀人,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缓和的手段杀人而已——然而这却更可怕,因为它是温水煮青蛙杀人于无形,被煮的青蛙还浑然不知为其高唱着赞歌。这样看来其实独裁才是当之无愧“最不坏的制度”,虽然它也很有可能因为出现昏庸的统治者而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但至少它有改弦更张换一个英明政府的机会,而民主则是一条路走到瞎。


我的三观颠覆:我的三观不只是在民主方面发生了颠覆,还包括其他各种诸如自由、环保、反腐这些价值观,这些都在体会到老师说的“不要做价值判断”、“不要做道德审判”之后发生了颠覆。所以我就以我是怎样一步步认识到“不要做道德审判”为主线来谈谈我对这些价值观的认识是怎样颠覆的吧。


最早是在初中的时候看到了哈佛大学的公开课《正义课》,这门课围绕正义(也即公平)进行探讨,无论是程序正义、结果正义、目的正义,教授总能举出反例让我们感到不是那么正义,这门课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感受到正义是一个虚幻无法把握的东西,至今都没有人能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这算是我对“不要做价值判断”的认识的启蒙。


后来高中看了一些文章,看到了民主的乱象,就如我之前提到伏尔泰的“人人高举手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也看到了自由的乱象,法国大革命中一个一直帮助革命党的贵族罗兰夫人最后却被她所帮助的革命党人推上断头台,临死前她说:“自由!多少罪行假汝之名以行!”由是我对民主和自由都产生了怀疑,但是那时只是怀疑会有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干坏事的行径,并没有怀疑价值观本身。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因为目睹别人在网上的争论,自己忖度,为什么民主是好的?为什么自由是好的?甚至包括为什么人人平等是好的?自己被自己追问得哑口无言,除了“普世价值”什么都回答不出。我又去搜索“普世价值”的含义,发现也没有人解释为什么“普世价值”是好的,我产生了深深的疑惑。最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和平、民主、自由、环保这些,就像是宗教信仰一样,有人信佛,有人信上帝,无所谓好坏。走到这一步我差不多已经可以完全接受“不要做价值判断”这一观点了。这是在大学之前。


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还是太天真了!原来很多价值观并不是人们自发相信,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人们宣传、煽动着相信的!而所有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价值观之后,都是利益,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譬如和平,只是当社会平稳运转带来的利益远大于战争的利益之后,换言之,和平具有非常高涨的价值,和平才被鼓吹,在此之前各国宣扬的都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譬如民主,是西方国家为了渗透而宣扬的价值观。又譬如环保,鼓吹者常常是利益团体。又譬如反腐,背后往往是派系斗争。


这些认识又给我带来了另外一个启发,在此之前,我从未觉得无知是一件如此可怜的事情!可是当我知道这些价值观背后都是利益,而无知的人却将其当作至高无上的信仰、高举圣旗被人操纵的时候,我才深深感到无知的可怜和可怕,也为自己之前的无知感到羞愧。尤其是年轻人,总有被这些所谓“普世价值”影响而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其实就会充当了被人操纵的傻子,如果长大之后能够清醒过来还是好的,如果不能,就成了一辈子的键盘侠。最后想到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信奉共产主义,那他一定是个冷血的人。如果一个人老的时候还信奉共产主义,那他一定是一个愚昧的人。”



最后再附上一位同学在Q那里与我聊天的记录:


学生

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如果政府低价征购村民土地又高价卖出,造成村民抗议项目无法进行,是否可以理解为政府滥用行政权力从而导致租值消散?


2016/6/211:14:27

你对世事太无知,政府征地后还要做三通一平,加价卖出的部分是要付这些成本的,更不要说招商引资的事也是政府在做,你能让政府不拿钱免费给你做?这些我都在讲“科斯定理”时在课堂上讲过


学生 2016/6/211:17:34

老师不好意思,我在课上可能就单纯听,但是一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就没法好好运用…

老被村民一方带着走…虽然觉得他们讲得有问题


2016/6/211:20:16

上课时直接就讲这事的,当时说为什么不能把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的权利(自由)给农民


学生 2016/6/211:20:54

我有印象老师有讲到这个啊

自己用到的时候,就懵逼了


2016/6/211:24:16

表面看工业用地等比农业用地价格高很多,好象政府占了农民很多便宜,但三通一平的成本你不算?农民你有能力从外面招进大资本?要统一规划靠市场谈判的交易费用有多高?

农民很多无知,再加上利令智昏,他们懂什么?


学生 2016/6/211:27:35

确实有这种感觉,在准备期末论文的时候,有上当地的贴吧参考点资料,发现他们引用的都是"根据业内人士blabla"这种不确定性字眼,没有看到逻辑所在


2016/6/211:28:13

而且你不知道的是,有些地方政府是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把地卖出去,根本没赚钱甚至倒贴了

因为政府考虑长远利益,只要拉来大企业,今天在地价上亏钱,以后换来就业、税收、当地经济增长的获益。农民能有几个人有这样的长远眼光?

因为政府管理整个地区,它是从大局出发想问题的。而且中国的地区竞争制度会约束地方政府胡作非为。只管自己捞钱,当地经济怎么能好?经济不好你怎么能升官?只为赚钱不为升官你大可以去从商,既然从政,就不会只为钱不为仕途

不是地方政府比农民更善良更聪明,而是它面临的局限条件逼着它必须比农民更有大局观和长远眼光

这正是中国政治制度在地方层面的优越性所在


学生 2016/6/211:37:44

村民就认为地方政府唯GDP至上,为了政绩不惜牺牲村民的利益,殊不知政府所做的政绩收益者在于村民。只是利益被众多的村民平摊不太明显,而官员的升迁确是肉眼可见,他们就觉得自己亏了,觉得自己是官员升迁的牺牲品


2016/6/211:41:55

不用GDP这经济发展指标决定升官,还有什么更好的竞争准则?难道吹牛拍马者胜出对当地更好?


学生 2016/6/211:40:40

老师这么说,说明外国的地方没能够被逼着有更远大的目光?


2016/6/211:42:14

外国搞民主啊!

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要是也很外国一样靠民主选举才能当官,利令智昏的农民这样一闹,政府哪里还敢再搞什么建设?

外国政府也不是比中国的蠢,而是必须重视民意而不需要争取真正民心的局限条件逼着它们不能高赡远瞩


学生 2016/6/211:47:50

对了!跟老师的这次作业联系起来了。有种融汇贯通的感觉


2016/6/211:48:00

独裁需要明智,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在制度上逼着地方政府必须明智的问题

而民主则是明智也没用!这是它最令人绝望之处

中国的政治制度仍存在的问题是中央层面如何确保领导人明智还找不到出路。但跟民主比,它至少已经解决了地方层面,至少只要上层也明智就没问题,总比民主任何层面都无解,就算碰巧选上个明智的也没用,要好多了。所以这才是最不坏的制度。世上没有完美,只有比较之下的更优


学生 2016/6/211:50:17

感觉今早在对方的贴吧里看得头晕脑胀,跟老师一聊就觉得开阔了许多


2016/6/211:56:24

人家说几句你就晕,说明你的理论掌握得不牢靠,没有半点定力。


学生 2016/6/211:57:18

很是惭愧。所以我得多翻几遍讲义

特别是科斯定理


2016/6/212:01:49

我的批评是很严厉,请你不要介意,你能够自思考,提出问题,还是很好的。


学生 2016/6/212:04:11

我知道的,老师说出这句话还是很让我感动的。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老师说话挺不留情的,有种没有人情味的感觉。但是每个老师有自己的风格这我也能理解。今天听到老师这句话,想来果然是因为距离导致信息费用太高。老师还是爱学生的!

不对,应该说是一直都在为学生付出,只是表现得不一样罢了


2016/6/213:45:25

这其实是我筛选人才的一个方法。

如果一个人爱面子甚于爱真理,那他就不是值得我去多花时间教的孺子

遇到错误我就会狠批一通,骂对方一个狗血淋头,看他的反应

反应差的人已经没考过第一道题目,我可以无视他了

想想古人选徒,不也如此?

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才懒得理你


 

相关新闻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