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央视的“315晚会”之后都会有人遭殃,今年风水轮流转转到了“饿了吗”头上,网上订餐平台APP成了众矢之的。
其实关于这类食品安全监管、乃至各个方面的政府监管,我都已经反复写过很多文章,如《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有用吗?》(http://tieba.baidu.com/p/4335087349)、《再次论述政府监管无效》(http://tieba.baidu.com/p/4335090744);也转发过其他朋友的文章,如《破除“食品安全”中政府监管的迷失》(http://tieba.baidu.com/p/4127163396)、《食品安全的呓语》(http://tieba.baidu.com/p/4333353653)……大体的思路逻辑还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具体现象上再运用一次而已。
当大家一片惊呼“饿了吗”上所挂着的餐食出自卫生条件非常不好的小作坊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实体店的小餐馆的卫生条件真的就能比这个曝光的小作坊要好?“经济之声”有一天的节目就是评论这个新闻的,我发现那次的主持人还是嘉宾的分析相当平实客观。有人说实体店因为有个店面在那里,监管部门可以去“扫街”。但身在监管部门的人再清楚不过,以街上有那么多的小餐馆,政府部门的人手如此之少,根本就扫不过来,其实所谓的实体店也照样是基本靠自律。就算偶尔给扫到,发现卫生条件不佳,通常也只是数落几句,罚点小钱,警告一下。最了不得是立即封铺,但巡查人员一走,撕下封条又继续经营的情况多的是。实在查得紧,索性改行做走鬼档路边摊,一见你来扫荡就马上跑路,你能奈他何?所以所谓有店面没店面,真的不会有多么重大的区别。
“饿了吗”作为一个聚合信息的平台,也没有政府监管部门那么多的人力,更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去一一巡查确认。如果硬是把这个监管要求压到“饿了吗”身上,它大概也只有关门倒闭的份。但关了一个“饿了吗”,就能解决问题吗?先不论业内人士都承认,“百度外卖”等类似的平台也没见得比“饿了吗”做得更好。就算政府严厉打击一切“不负责任”的网上订餐平台,那还有“微商”呢!无独有偶,在此之前就有朋友跟我说起现在很多家庭主妇在微信上做起给公司白领做午饭的生意,头一天晚上在微信里说好明天想吃什么,第二天中午前家庭主妇就在家里做好送到公司去。这种就在家里做的饭菜,政府怎么监管呢?难道要腾讯公司来负责吗?腾讯哪里知道你以微信交流是用于做什么生意?难道要腾讯监视、拦截一切相关信息?先不说腾讯怎么可能做得到,退一步说它能做到,那腾讯就太可怕了!它成了可以监控人们一切私隐的巨无霸,这种连政府我们都不愿意给予的庞大权力,能放心地交给一家企业?
事实其实是:政府监管本来就不可行,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前也只是“有形无实”的监管;互联网发展的结果,不过是连“形”这一点点仅余的面纱都彻底地撕下来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政府根本无法有效监管的真相。一直以来,都是生产者自己在自律,但这自律不是靠什么道德良知,而是靠市场竞争的约束。市场用价格反映质量,高价对应高质,低价对应低质。消费者虽然不能确切地知道质量,但通过价格传递的信息,他是能够大致地知道不同档次的产品质量的高低排序的。正如“经济之声”那天讨论这个新闻时引述一个网友说的那样,“饿了吗”上面有些餐饮是如此的便宜,你早该预期到它的质量(包括卫生)能好到哪里去?但卫生再怎么差,实际上不至于差到会让人食物中毒,或即使没那么严重也至少是不会让人吃坏肠胃拉肚子,否则一吃就拉肚子,谁还会下次再点这家网店的餐食呢?市场竞争约束着最便宜的食店的卫生状况不至于糟糕到真的会害人的地步。俗话说得好,“大菌食细菌”,人体的自我调节、肠胃的清理病菌的能力不是那么差的。BTW,我读书时曾经听一个同学说,他因为生病而在校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与他同房邻床的另一个病人是在学校饭堂里工作的。他听了那个人在聊天中所描述的饭堂里“真实”的卫生状况,出院后再也不敢去吃学校的饭堂了。由此可见,堂堂如学校饭堂,偌大一个实体的店面在那里,要是严格监管其实也绝对达不到普通人的一般观感所能认可的卫生标准,则岂能苛求小小一家网店?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毕竟几乎所有学生基本上每顿都是在学校饭堂里吃饭,也没见他们普遍大规模地食物中毒、肠胃不适拉肚子,甚至也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们的身体健康因学校饭堂的卫生欠佳而显著变差,则可见不至于对人体健康造成坏影响的最低卫生标准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高。
有人可能会争辩:为什么外国的“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管就能做得那么好?首先,中国那么庞大的人口,监管的交易费用之是那些人口稀少的外国所不能比拟的。其次,有在英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朋友经细心观察后发现,英国各种产品(包括食品)的安全监管确实比较到位,但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除了英国天然就比中国人口少、监管容易得多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英国政府用发放牌照的方式人为减少市场内的企业数量——在英国,买同一种产品,到哪里都只能买到同一个牌子、同一种质量水平的产品。企业数量减少,政府要牢牢盯住、加以监管的对象就大为减少,这也降低了监管的难度。但企业数量减少,可想而知,结果就是垄断!——而且这不是竞争形成的垄断,而是政府的牌照管制(即进入管制)造成的垄断,因此属于糟糕的行政垄断。事实上,“经济之声”的嘉宾在讨论“饿了吗”这个新闻时也谈到,在外国有个朋友想利用互联网做餐饮方面的创业,却因为一直拿不到政府的批文而最终不了了之,可说是验证了我那在英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朋友的观察。
就是这样,卫生、质量、安全有保证的的代价,是要承受垄断——不但价格高昂,而且选择减少。在中国,你如果愿意付同样的高价,去有品牌的星级酒店、大餐馆吃饭,其实也能有同样程度的卫生、质量、安全的保证——否则在市场竞争下它的高价是维持不住的。所以如果你真的愿意为更卫生、更安全、更高质付出相应的更高价,要享受与英国等监管严密的发达国家一样的程度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你认为这高价换来的更卫生更安全更高质并不划算,你也可以去光顾便宜廉价的小食店、路边摊、走鬼档、网店……这是你的自愿选择。
自由的市场,满足所有人的不同需要,想要廉价的就给廉价,想要安全的就给安全。而一刀切的政府监管,先不论它是否真的能有效监管,就算有效,也只是一刀切地切掉了廉价、因此相对没那么卫生安全高质的低端选择。那么,你到底是要自由的市场,还是一刀切的政府监管呢?
最后,再略说几句央视的“315晚会”。据说“饿了吗”在被“曝光”之后,不断地道歉再道歉——与政府对抗是不智的,道歉是最有情商的危机公关。但也有一个市场经理按纳不住地借道歉之名实为吐糟:我们要道歉,为了没有事先做好对央视的公关。虽然这话是说得有点阴阳怪气,但“315晚会”越来越像是个“勒索”晚会恐怕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吧?前些年有某个著名报纸的主编以“有偿新闻”的罪名下狱,我听了这消息之后的反应是:有偿新闻这种事情,要抓典型不是应该先去查一查央视的“315晚会”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