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武汉之行”纪要(之二)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7日 共有 657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之前的“之一”只来得及讲完关于“合法性”的问题,这个内容比较多,所以占用了较大的篇幅。



二、经济学不应以向政治家献言献策作为改造社会的途径


第二个问题其实也是从第一个问题引申出来的。张五常教授一向不主张经济学家以改造社会为己任,我则认为即使要改造社会,也应该是以教育下一代入手,虽然这个途径比较漫长曲折,但那是更为治本之道。


为什么呢?在武汉的时候谈了几点原因。一点是如果政治家没有足够的明智,经济学家说什么都没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而要政治家明智,除了第一个问题里说到的以制度来确立有利于明智之人获得政治权力的竞争准则是最可靠的之外,如果社会上普遍都是明智的人,即使碰运气也能有较高的机率碰到一个明智的人当权——也就是千里马多了,碰巧也掌握权力而成为伯乐的人也会相应地多起来。而教育显然就是使得人们普遍明智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我一己之力极微,但是能影响多少算多少,总好过什么都不干、只是坐在那里怨天尤人抱怨天不降明主吧?



另一点是,第一个问题里提到过,政治家应该具备的两个能力是:有足够的明智判断各种各样的政策建议哪个是真正对国家有利的,还有就是能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将这些正确的政策建议巧妙地推行下去而又不会惹来民愤众怒。作为经济学家,擅长的是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如果他同时掌握了政治权力,他自然而然就具备了第一个能力,但问题是他往往未必能具备第二个能力。所以,如果经济学家不自量力地强行兼任政治家之职,除非他其实兼备了政治家的能力,否则光有经济学家的能力,下场会很惨的。商鞅就是典型!一旦又明智又掌握大权的秦孝公一死,他的保护伞倒下,之前他所力推的改革虽然方向正确,但手段过于强硬得罪了太多人——这明显就是缺乏政治手腕的表现——就足以让他的下场极为悲惨。大刀阔斧搞改革而又最后完美收场的人,其实是兼有了经济学家与政治家的能力才做得到的,这样的典型就是管仲。所以,一个纯粹的经济学家,是不能以涉足政治为改造社会之途径的。


还有一点我没谈及,但张五常教授以前提到过的,那就是如果经济学家太过着重于以自己的学识去影响政治家以便能改造社会,很容易会“为五斗米折腰”,但求达到目的而不惜出卖灵魂,最终目的反而被手段所遮蔽,自己被污染成政治家——不,其实只是一介政客而已——,丧失了经济学家的身份。


总之,政治场的竞争准则与真正的学术界是很不一样的,其实说不上谁比谁高尚或高明,只是不同局限条件下有不同的适者生存而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适应并擅长的是哪一种竞争准则,为自己选好竞技场,才是真正的明智,才能真正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三、腾讯成功的原因


这第三个问题是商业方面的。有一个读者说之前我在帖吧里推荐了一篇分析腾讯成功原因的文章(http://www.admin5.com/article/20140211/536437.shtml)很有用。那篇文章的作者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相当不错的经济学直觉,例如在否定腾讯成功的原因是靠着大量用户的粘着度高来推广它从别人那里山寨而来的产品时,就明显运用了“边际分析法”,指出腾讯有很多产品也是模仿的,也都在大量用户中推广,但都并不成功,如搜搜、旋风下载、拍拍网……这样的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而仔细分析这些产品失败的原因,就会发现它们恰恰正是只是简单地山寨过来,没有添加足够的创新,由此可证明腾讯的成功还是在于创新,而不是山寨。


但那篇文章的作者毕竟不是学过经济学的,有些地方的分析看似很有道理,其实用经济学理论一想,就会发现只是一种套套逻辑。例如该文最开始的时候谈QQ的成功,说它相对于ICQ的优胜之处是它有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而不是“软件思维”,表现为ICQ的用户资料是贮存在电脑上,而QQ的用户资料从一开始就是贮存在云端。ICQ的用户如果换了另一台电脑登录,所有好友资料都丢失了,又要重新再加好友;但QQ的用户就没这个问题,无论在哪台电脑上登录都还能保留已有的好友资料。该文作者认为QQ能想到用云端贮存用户资料是因为它有互联网思维,但这种解释是典型的用偏好等心理因素做解释,属套套逻辑。因为你怎么知道QQ有互联网思维?因为它用云端贮存用户资料。为什么它用云端贮存用户资料?因为它有互联网思维……瞧,这不就是在循环论证、同义反复而已吗?


其实用经济学理论仔细一想,就会明白QQ用云端贮存用户资料不是因为它“天纵英明”突然就有了什么互联网思维,而是中国的局限条件决定了它作出如此选择。与美国人普遍有自己的电脑不同,中国人当年要上网主要是在网吧、学校计算机房等公共场所的公共电脑上,所以当然是无法在电脑上贮存自己的个人资料,而且不同次去上网用到的就是不同的电脑,所以就算能贮存自己的个人资料也没啥用。QQ正是看到了中国这种不同于美国的特有的局限条件,设计出能适应这种局限条件的云端贮存功能,才大获成功的。实际上,如果当年中国人也与美国人一样普遍有自己的电脑,把个人资料贮存于电脑的成本是低于贮存于云端的,因为QQ就得比ICQ多花了钱去额外购买服务器用于贮存大量用户的个人资料,以QQICQ的经济能力低下而论,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明明可以把相关的贮存成本交给用户去承担,而通过大量分散之后每个用户承担的成本也不高,理应是更优选择才对。所以ICQ其实不是败在什么互联网思维上,而是美国的那种局限条件“局限”了它若是去搞什么互联网思维反而会是增加成本的愚蠢选择!



四、为什么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为什么套套逻辑不是科学?


第四个问题其实是在讲座的时候说出来的,而且不是这次才突然想到的,而是今年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得到的新感悟。


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有读者推荐了一本叫《向伪心理学说不》的书。这本书是一个外国的心理学家写的,以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普通人讲解真正的心理学是什么。那读者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里面一开头也是致力于澄清心理学的科学本质,因此也讲解了“可证伪性”这个用于判断科学还是非科学的标准。我稍稍看了一下此书的开头,感觉此书说是通俗,但还是写得相当拘束,格式行文比较像学术论文,跟张五常教授的“经济散文”那种洒脱相比,真个是没得比。其次此书的作者对于什么是科学的事实验证其实还是半通不通,只认可能重复进行的实验室实验,未能摆脱“精确地错”的思维误区,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量度”。但此书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它解释了为什么要用“可证伪性”来为判断科学还是非科学的标准。这一点我就是看波普尔的书也没搞明白,但此书在这一点上就真的讲得非常通俗易懂。


它说,波普尔观察各种学科的发展,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学科发展迅速,而有些学科却发展停滞。于是波普尔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学科的发展速度呢?瞧,波普尔作为一个研究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的学者,他也是在做解释现象的事情啊!只不过科学是研究各种事物的规律,而科学哲学就是研究科学本身的规律。通过考察各种学科的发展情况,波普尔找到了规律:凡是发展迅速的学科,它的理论都具有“可证伪性”!因为学科的发展,就是表现为新理论涌现,取代旧理论,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前进。如果理论不能被事实推翻(被证伪),则何来新理论取代旧理论,又何来认识的不断前进呢?所以,先别管目前的理论是对是错,它起码是必须要具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可证伪性),否则就会断绝了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机会,学科的向前发展就无从谈起了。而那些发展停滞的学科,正是因为现有的理论连在逻辑上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都没有,也就在逻辑上完全终结了学科的向前发展。波普尔所举出的典型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看似热闹非凡,什么都能解释,却导致心理学从此无法再进一步。只有在摆脱了精神分析法之后,心理学才继续踏上前进的征程。


看了此书对波普尔为什么会提出“可证伪性”为科学的标准,我深感受益。其后我把思考引申到“套套逻辑”之上。套套逻辑不是科学是因为它没有可证伪性,这固然是直接了当的回答。但想深一层,为什么要把套套逻辑排除在科学之外呢?所谓“套套逻辑”是指同义反复,是一个命题的后半部分只是在重复前半部分,也就是说它没有包含着任何新增加的信息,不能让人类从中得到任何新知识!而人类研究科学,是为了增长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套套逻辑尽管一定是对的,却是毫无意义的对。这一下子就与张五常教授所说的“套套逻辑空洞无物”的说法完全地吻合了。说它空洞无物,其实是指它不包含新信息,不能带来新知识,则再正确都是没用的,与科学的意义毫不相关。虽然套套逻辑不是造成丧失可证伪性的唯一原因,但在套套逻辑上我们可以最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学需要可证伪性,为什么永远、绝对的正确反而毫无意义。


 

相关新闻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