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在写一篇论证中医的科学性的文章(《研究生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讨论成果(之一):从经济学与自然科学验证方法的不同看中医的科学性》,http://tieba.baidu.com/p/4109932840)时,想起张五常教授以前其实已经有过文章陈述“中医与经济学”很相似的观点,就去翻找了一下。结果不但找到那篇文章,还找到另一篇后续的文章,一看之下惊为天人,深感如此“经典”之作以前怎么一直有眼无珠地没注意?特地在这里重新贴一次,并会在文后结合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作一些点评。
经济的看相与把脉
张五常,2003.05.06
上文写《中医式的经济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005je.html),意犹未尽,这里要多说一下。
话说有道的中医有医理,懂药方,但用不着西医的化验或验证。中医诊症是看相(看脸色、舌头等)与把脉。看相是看静止的现象;把脉是审查动态。转到经济那方面去,我们可以西方的理论为医理,但诊断时不用数据与技术分析,而是用中医的方法:看相与把脉。与中医一样,前者看静止,后者审动态。
经济的「看相」主要是看价格与租值。价格永远是相对价格——物与物之价的比率。所有市场之价都是相对的。求大概,我喜欢概括地看衣、食、住、行、通讯这五项之价,加上汇率与利率(皆价也)。
从经济整体看,相对价格要合常理。例如,如果「行」的消费一般高于「食」的消费,就不合常理。又例如,如果「住」的费用一般高于收入的一半,也不合常理。汇率、利率等皆可以不合常理。相对价格在两三项重要的类别上明显而持久地不合常理的国家,不会持久地欣欣向荣。这是因为一般人的需求有相当固定的图案。消费被逼而违反了这图案,人民大众难以安于居,乐于业,而积蓄变得困难了。这影响了人民的生产意向,削弱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租值不是指房地产的租值,而是指经济租值(economic rent)。那是可以向下调整而不影响供应的那部分。理念变化多,不易学,我在《供应的行为》的第二章有详尽解释。一般而言,租值起于政府管制、协助垄断、维护公务员、推行社会福利与公立机构等。印度的整体租值高,而十多年来香港的租值上升得很快。
一个国家的经济租值低,代表着生产弹性高,也代表着人民的收入较为平均。这二者加起来会增加经济运作的灵活性。
看完了相,转谈把脉。后者主要是感受消费的能量与利润的一般性,二者皆有时度,有动态。先论消费。一个人的消费不是依照现有的收入而量入为出,而是衡量前景,把预期收入折现为财富,然后以财富乘以利率而得的收入。这是说,对前景看好,倾向是先花未来钱。所有的人各自看前景,其合并的可靠性远胜政府的估计。
大致上,先花未来钱有两个可能。其一是看好前景,其二是通货膨胀。要考虑通胀率的预期,打个折扣,才衡量好景的消费行为。民以食为天,我喜欢看食肆的生意。我也喜欢从琐碎的消费看,因为这些把前景消费带到「边际」上去。可坐公共车,却转坐出租车;家具、衣服等可以不换,但购置新的;小帐可以不付,但多付了。可有可无的选择,是边际性,容易让我们鉴别消费者对前景的看法。
最后谈利润。利润与盈利不同。盈利(profit)无从预测,管不着。利润是投资的回报。不需要看投资额。重要是投资的预期回报率不低于利率,而这预期是否一般性。预期不能观察,我们又要找有边际性的现象来衡量了。
小生意能否持久存在是我选择的边际。小生意倒闭易。中庸的经济,过半的小生意不能维持三年。有百分之六十生存三年的不错;百分之八十生存三年是大好时光。不要算老字号,要算新开张的。
以上述的看相与把脉来诊断经济当然不精确,但大概很可靠。好处是诊断得快,而永远不会像那些不成气候的「精确」统计,往往大错特错的。
点评:
这一篇文章虽短,却可以说是张五常教授一口气把他的经验之谈都和盘托出了,而且是相当的实用!但需要作些点评,以免经济学只学个半桶水的人看了会疑窦丛生,或理解错误。仔细看上下文,会明白教授在这文章里所说的“租值”其实是专指政府造成的行政垄断租值。正所谓“成本不会凭空地消失,收入不会凭空地增加”,行政垄断租值是靠着政府的权力“凭空”产生,但当然不可能真的凭空,所以其实是通过蚕食社会上的其它地方的租值而出现的,所以行政垄断租值的高低其实是反映着租值蚕食的程度的高低。
然后教授不断地强调看边际,这显然是“边际分析法”中的第二个引申用途。教授这个“绝招”大家不可以墨守成规地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灵活运用。让我来示范一下。前些天我听“经济之声”的广播时听到这么一个新闻:一家行内生产规模首屈一指的玻璃企业破产倒闭了。主持、嘉宾在那里侃侃而谈地讨论,说虽然这家企业规模巨大,其老板甚至一度进入富豪榜,但他的企业主要生产的是平板玻璃,技术含量低,多用于低档的房地产,而近年来房地产业不景,所以拖累了它。而同在玻璃行业中的另一家企业却是生产质量较高、多用于汽车的玻璃,它就活得很滋润。由此引申,现在很多行业里倒下的都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企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都活下来了。这说明问题不是经济不景气,而是产业转型升级,能适应这趋势变化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此雄辩滔滔,让外行——甚至不少学过经济学、但学艺不精的行内人——都听得一愣一愣的,只能报之以“讲得好有道理,我竟然无法反驳”的反应。
然而,用张五常教授上述文章所传授的“秘技”一想,马上就能戳破这实为胡说八道的分析。那家玻璃企业虽然规模大,看起来不属于教授所说的“边际企业”,但正由于它的主要产品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即在各种不同档次的玻璃中属于边际产品,所以它实际上也是个边际企业。其实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比它规模更小、生产低附加值的小企业应该都倒闭得差不多了,才会轮到它倒闭——只是小企业倒闭不会惊动到上新闻,大企业倒闭才会。所以这说明的是经济形势已经坏到“边际企业”的帽子都要戴到生产边际产品的企业群中的大企业头上了。说什么不是经济差,而是经济在转型升级,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如果真的是经济自己发展到需要企业转型升级,那就是人们富裕到不需要低级产品,这些产品的市场自然而然地消失,这个过程不可能是突然发生的,则生产这些低级产品的企业会有足够长的时间感受到市场的变化而跟着市场转变,把之前在生产低级产品所赚到的钱投入生产新产品(较高级的产品),行业整体而言不会因此而出现大批跟不上形势而倒闭的企业。我们看看照相机市场从胶卷转数码的过程就很清楚了。虽然是出现像柯达那样的过度依赖胶卷相机而转身不灵、终至破产的企业,但作为行业整体,哪里有出现成批倒闭的现象?
把这样的分析引申到整个经济。说什么因为经济要转型升级,所以经济增长率会下降,以数量换取质量,全是为掩饰经济不景而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我曾在《南方都市报》发表过文章用几句话就拆破“调结构”论调的谎言(http://tieba.baidu.com/p/4112560102)——现在有个频频现诸媒体的词汇叫“新常态”,实际上是政府承认了经济形势在逆转,增速在下滑,很多学者把它视为“调结构”的阵痛。真的如此吗?像英国,当年最初的工业集中在纺织业,后来转向能源重化工业,再后来是金融、IT产业等,美国也类似。今天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产业升级,都经历过“调结构”,但何时见它们调出什么“阵痛”来?这是因为英美当时的调结构是市场驱动的,新兴产业已经发展到足以替代那些所谓的落后产业,落后产业于是自然而然地或转移或消失,但在它们那里失去的产值早有新兴产业增加的产值替代还有余,则怎么会造成经济下滑呢?
是的,面对事实,历史经验雄辩地证明: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因为调结构而调出经济衰退来的,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衰退是由于调结构造成的。其实普通人不需要懂太多经济学理论,需要的只是多了解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