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中国现在的GDP数据为何?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8日 共有 1188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最近我遇到的两件事都与“中国现在的GDP数据为何”有关,故都发在这一个帖子里。


第一件是某朋友看到某搞统计的人在“朋友圈”里转了这么条微信:美国的一家银行根据统计数据发现中国的GDP是铜价的0.8%(具体数据可能有记错,但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即中国的GDP是铜价的一个特定的百分比),而现在的铜价是若干,按上述这个统计出来的“规律”,中国现在的GDP应该是5%。我的朋友遂在该条微信下发表如此评论:想不到算命先生的把戏甚至都浸透到这种地方来了(大意如此)。


朋友把此事告诉我,我听了也忍不住大笑。这类玩弄统计数据的把戏以前学英语的时候就看过一篇阅读理解的文章说过,大概是有人把日期与灾难事件联系起来,发现某些日期发生灾难事件的次数比较高,于是认定这些是“黑色日期”。这种低档的把戏本来只是街边骗子玩的,现在连堂堂大银行也搞这套,不是笑掉方家的大牙吗?然后那个搞统计的人还“严肃脸”地对待我那朋友的评论,坚称那银行用这个“公式”很多次准确预测了中国的GDP。可是什么叫准确预测呢?如果是指与官方公布的数据吻合得很好,但现在官方的数据可不是5%啊?当然它一定会说这是因为现在官方数据造假。但如果是指与官方以前公布的数据吻合得很好,那它凭什么认为以前的官方数据就没有造假呢?或者确实是以前没造假现在有造假,那到底造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为什么到这一次银行计算出来的结果才与官方数据有大分离呢?不明确这一点,银行的计算与官方一致就是准确预测,不一致就是官方造假,这岂不是银行永远不会错?这不就成了套套逻辑了吗?


退一步说,即使银行的计算结果一直准确,但中国的GDP数据怎么会与铜价有如此明确的比例关系?这中间的逻辑链条是什么?这是需要给出解释的,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它们之间就是这个比例。这只是陈述了事实,并没有解释事实。统计低手经常犯的就这个错误,把相关关系错当因果关系。那搞统计的人说,因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铜,所以如果经济繁荣,中国对铜的需求旺盛,就会抬高了铜价;反之,经济不景时对铜的需求萎缩,就会压低了铜价。这解释有道理,但只是片面的道理。实体经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原材料多着呢,怎么偏偏只跟铜价有如此明确的比例关系?为什么不是跟铁矿石、石油等更大量地使用的原料的价格有这种明确的比例关系呢?再说,国际铜价是用美元标价的,铜价的下降也有可能是因为美元升值啊!怎么可以完全不考虑不同时点上美元价值的变动呢?


第二件也是前述那朋友听张五常教授说,中国的用电量下降了5%,但中国的GDP应该下降超过5%。我问为什么教授认为GDP的下降幅度大于用电量,朋友说教授没有解释。我于是自己想解释。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有读者跟我说过,他供职的国企是生产钢铁的,而众所周知近年来钢铁行业有严重的生产过剩,那家国企本来是打算关闭一个炼铁的高炉。谁知当地政府却提出要他们继续生产,交换条件是政府会根据其用电量给予补贴。由于炼钢的耗电量巨大,结果那家国企一算,发现虽然钢铁生产出来是亏损的,但加上政府补贴还是有钱赚,于是不关闭高炉了。为什么政府要这样补贴钢铁企业进行亏损的生产?因为众所周知用电量是“克强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往往以这个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用于协助判断地方政府有没有在GDP数据上造假。结果地方政府想办法把用电量也“造假”了。根据这读者提供的信息,可以想象由于有这类地方政府的“用电补贴”的干扰,用电量的下降幅度会比GDP真正的下降幅度更小。


过了一天,我与张五常教授“煲电话粥”,又说起这个以用电量来判断GDP的真正数值的话题,教授才较为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他认为GDP的下降幅度应该大于用电量的下降幅度。原来他同时看了货运量的下降,高达10%,所以判断GDP的下降至少是居于这两个数据之间。教授的解释与我的解释是相容的,二者并无矛盾,可以互为补充。事实上“克强指数”里也有货运量在内。平心而论,“克强指数”的可靠性是比GDP强的,所以现在经济不好,这个指数跌得惨不忍睹,大家都不敢再提它了,以免有被打脸的感觉。只是,再怎么好的统计数据,一旦纳入考核之内,政府都难免有造假的冲动。随意地观察一下市面的状况,其实还更可靠一些。中国古代的朝廷常有派钦差巡视暗访地方上的百姓情状,以此判断地方官的能耐与作为,有意无意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只是用人眼做判断,就容易产生徇私收买的问题,交易费用也不低啊。


最后,发个逛天涯的”职场天地“时看到的关于外贸行业的讨论帖:http://bbs.tianya.cn/post-no20-543408-1.shtml。在网上看看这类反映实情的帖子其实也比看统计数据可靠。不过当然了,网上胡说八道、以讹传讹的东西也很多。还是得在上位者有点判断力才能分辨真伪,交易费用依然不低。像上述这个帖子我推荐大家看,是因为后面的讨论里虽然也有明显是“无知者无畏”的人在乱说(以及越到后面越多广告),但大部分人说的还是很实在,有些甚至挺有水平,只是都在微观层面上看得深,没有人能在宏观层面上看得透,显然他们熟知本行但缺乏经济学理论指导,没有大局观才造成这样的视野狭隘。不过对他们来说也没必要在宏观层面上看得透,因为即使看透也不是他们能改变的局限条件。而对于在上位者来说,他能统观全局,但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基层工作经验而缺乏对细节的了解的话,则不但没有微观层面上的深度,统观全局的优势也带不来宏观层面上的视野广阔。扎实的基层经验,再加经济学理论的指导,才是在上位者有能够统观全局、正确判断的真正出路吧?


 

相关新闻

关于GDP的三个经典笑话
中国“绿色核算”体系研究
友邦华泰基金经理 张娅
华安基金经理 苏圻涵
汇添富基金经理 庞飒
长盛基金经理 肖强
华夏全球精选基金 周全
天治核心成长 余明元
科汇基金经理 伍卫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