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发了这么一条“说说”——在天涯看到这么一个帖子《都来说说大家30岁之前买房买车是怎么做到的》(http://bbs.tianya.cn/post-house-590703-1.shtml),后面回复的人提供了大量事实,正好与我以前在这空间里发布的一个帖子《中国房价真的高得普通人都买不起了吗?——兼批新科诺奖得主席勒认为中国房价太高:真正的经济学能用数学模型运行统计数据搞出来吗? 》(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381807493)的内容遥相呼应,算是作为一个最新的事实补充吧。
其后有如下的一些评论互动:
30119304
啃老呗
我
很多也不是啃老的。即使是啃老,这有啥问题呢?这只是一种交易费用低廉的代际借贷方式。这一代人靠上一代人的积蓄早早买到房,余下时间的收入就能为下一代人积蓄起来,等下一代人可以啃他们的老。
30119304
我也没觉得啃老有问题啊,不排除个别有能力的是靠自己,但是大部分只能啃老
我
你不如说,不排除个别有能力的是全额现金买房,但大部分只能向银行借贷。这不是废话?能借贷为什么要全额现金买?父母能支持为什么向银行这陌生人借钱?父母能支持为什么不早早买房而是自己积蓄一生临死才买?以前那个中国老太太一辈子存钱临死才买到房、美国老太太早早向银行借钱买了房一辈子还贷临死才还完的“心灵鸡汤”怎么真的由中国人践行了美国人的做法时就变味成“房奴”了?
30119304
我说的是大部分人连首付都得跟父母拿
我
中国的首付要求比外国要高得多!而外国人没父母支持连那个低首付都付不起以至于根本不可能跟银行贷款而直接买不起房!房子这东西的相对价格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系里都一定是这样高的!
日本的房贷甚至是要三代人去还,你知道不?美国的房贷就因为政府屡屡想让大部分人买得起房而反反复复地发生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其实根本不是美国发生的第一次与房贷有关的金融危机),你又知道不?
web大魔王
早赚钱,并不代表就有能力。很多晚赚钱的,对社会的贡献也很大。比如导演李安,不仅啃老,还啃老婆。曹操起家也啃老啊,亚马逊在线的贝佐斯也是啃老起家。你难道要鄙视这些人吗?价值观太重,会看不清真实的世界。
我
这个楼主就是怎么都不明白那只是一种借贷关系,强调中国人是向父母拿钱,那为什么不强调外国人都是向银行借钱?扯什么首付只是更进一步暴露他没搞明白。首付高低可调,如果没有任何交易费用,首付完全可以是0。首付即使也是由父母资助,只说明父母、银行都借了钱给购房者,而正因为父母与购房者有亲情的纽带维系,所以可以近于0首付地借钱给购房者,不像美国那样政府为了让大家都买得起房强行搞出次贷之类近于0首付的房贷,表面上是降低了买房难度,其实是增加了房贷风险,远远不如中国社会靠亲情血缘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降低首付比例、从而提高人们的买房能力那么有效而又无害。
web大魔王
现实情况多变,岂是数学模型能够来得及解决的?恐怕好不容易总结出逻辑公式,情况一变,又一切作废了吧! 而且从统计上来说,一方面无法穷尽相关情况,这也决定你的统计天生有缺陷。另一方面获得数据的真实性与采集数据的水平高低也有很大关系。不可控因素太多!数学推理人事,谈何容易!
我
关键是那诺奖得主根本不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只拿着官方的统计数据来做分析。能有比较清楚的统计数据的是新房价格,但大量人买的是二手房。而中国人多有灰色收入,统计数据更加不准确。父母的支持也不是亲情淡薄的西方人所能想象的。
后来与一位朋友聊起统计数据的不可靠,她立即举了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有一次她研究合资企业的合约,发现关于企业性质的统计数据完全不可靠,根本就不能用。因为中国的一些优惠政策与限制政策使得报给政府的数据有严重的扭曲。例如合资企业因为可以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导致一家企业虽然其实完全是民营性质的,却拉了个外资来参一点点的股份,在名义上弄成是合资企业,也就被统计为合资企业了。(PS:这类情况我早就知道,因为我舅舅是做厂的,他的工厂就是这样的“假洋鬼子”。最初的原因是因为早期国家对对外贸易有管制,外贸完全由国营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垄断经营。但后来为了吸引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就允许三资企业能自动地获得对外贸易经营权。于是民营企业为了绕开政府对对外贸易的管制,就找个外资来参一点点股份,在名义上就成了合资企业。正因为这种“假洋鬼子”太多,导致政府对对外贸易的管制最后在实际上名存实亡——这跟我在关于金融监管的文章中指出,政府管制(监管)是无效的,因为总会被人们以巧妙的方式绕开,是如出一辙的情况。没过几年就索性取消了这个对外贸易经营权的管制,国营的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垄断地位也早就随着管制失效而丧失。)又例如早期的民营企业为了“政治正确”而“戴红帽子”,即把自己企业的性质“伪装”成集体企业,但实际上它们根本就是私人老板在经营,完全不是集体性质的。
经济发展到现在,大家会觉得已经没有这类政府管制或政治风险了,企业的性质会比较清楚,有关的统计数据会比较准确,但其实答案依然是:否!这位朋友跟我说起这个统计数据的极其不靠谱,就是因为她在朋友圈上看到有人转发某经济学家的观点,说什么国企与民企如何如何……她嗤之以鼻的说:“什么是国企,现在中国还有多少国企,这些人真的清楚吗?”她指出,现在很多国企都上市了,是上市公司,就是公众公司,哪里还能算是国企?另外有很多地方性的国企都把经营权承包给私人了,也就是实际上是私人在经营在管理,跟当年戴个集体企业的“红帽子”的民营企业差别不大,又怎能真的算是国企?所以那些统计数据,依然是离真实世界相差十万八千里之远。
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拿着根本不知道怎么统计出来、是否可靠的数据,乱套数学模型,胡搞一通分析,真怪不得弗里德曼轻蔑地把他们的这种所作所为称之为“Garbage in, Garbage out”了。不过我跟那朋友说,那个诺奖得主是否因为对中国太无知而这样轻信统计数据,我是不得而知的;但中国的经济学家就绝对不是无知而是无耻了。他们哪里真的是想用那些统计数据研究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呢?他们只管有数据放进自己的数学模型中,回归分析一下显著性很好,做出表面漂漂亮亮的文章可以发表,那就万事大吉了。统计数据是“真”是“假”,他们才“真”的不关心呢;除非是在用来批评政府的时候,才会“假”装关心一下吧。
说到这里,我想起最近在和一位朋友翻译张五常教授的《佃农理论》,里面的第8章用台湾政府的农业统计数据做验证,让人叹为观止。第一点让人叹为观止的,首先是教授的幸运,刚好能碰上一个题材有那么丰富的统计数据,而且更难得的是政府收集数据做得那么认真,比起绝大部分情况的统计数据要可靠得多, 这绝对是可遇不可求之事!第二点让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教授驾驭统计数据的能力,他完全不用什么回归分析,一律严守着“从边际上看变化”这个才是真正的做事实验证的金科玉律,将“边际分析法”运用得出神入化。
但教授也仅此一次,以后他都几乎不再用政府的统计数据。他还“秘传”了一个绝招给我,那就是看市场产生的数据比看政府统计的数据可靠得多。什么意思呢?比如股票指数、债券利率……这些就是市场产生的数据,虽然也会受到政府干预的干扰,但至少比政府统计出来的数据要靠谱。例如美国经济到底复苏了没有,什么失业率、GDP这类政府统计的数据他一律不相信,他就盯着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率来看,因为这是反映着市场人士对美国经济未来增长能力的预期。市场的预期是有可能出错,但不管对错,人们就是根据预期来作决策(选择)的。美国的长期国债的收益率持续处于低位,这个无风险的、接近是纯利率的收益率就是人们对于美国的投资回报率的预期。如此低的投资回报率,不正正说明人们对美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能力非常不看好吗?
我也由此联想到为什么朱老当年要用钉住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方式来控制通胀,而不是一般央行惯用的看CPI,因为CPI是政府统计出来的数据,朱老就跟张五常教授一样精明地对此数据不肯相信;而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市场产生的数据,虽然一定程度上多多少少还是受到诸如外汇管制之类的政策的干扰(其实中国的外汇管制在朱老执掌央行的时代已经被改革得也差不多等于是名存实亡了,比起名正言顺公然的自由兑换只是多了些交易费用),还是比政府统计的数据可靠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