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组织流动性:走动式管理
作者:托马斯�彼得斯 申领版权
2016年03月06日 共有 714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本尼斯在《当前社会》(TheTemporarySociety)以及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①(FutureShock)里都指出“变形虫组织”对企业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在变化快速的时代,光靠官僚组织是不够的。这里所谓的“官僚组织”是指正式的组织框架,其建立主旨在于处理例行、日常的业务,譬如销售、制造等等。“变形虫组织”则可以处理新议题,包括官僚组织漏洞,或是横跨许多层级而无从判断权责归属的议题;结果什么行动也没采取。

所以组织流动性的概念并不算新,倒是卓越企业懂得善于运用,才称得上新颖。不论是沟通,还是为特殊目的而设的项目小组,卓越企业都能迅速采取行动,因为它们的组织具有流动性。

卓越企业的沟通本质和运用方式,与一般企业大不相同。卓越企业拥有大量非正式、开放的沟通网络。这种沟通模式和密集度鼓励适合的人彼此定期接触,而且由于这种接触的定期性以及本质(譬如在准竞争的情况下,同事之间的接触),系统的混乱和无规律得以受到良好的控制。

卓越企业非常重视不拘形式的自由沟通。譬如在迪士尼,从总裁开始,每个人都佩戴名牌,上头只有名字,没有姓氏。惠普公司员工彼此直呼名字,后来还采取开门政策。IBM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行开门政策,这项政策是沃森当初的重要理念之一,尽管员工人数后来已达35万人,这项政策依然存在,董事长依然亲自处理所有的抱怨案件,不论员工等级为何。开门政策在达美航空也发挥了很大的功效;利维斯牛仔裤极为重视这项政策,甚至以“第五项自由”称之。

不拘形式的沟通,让管理层走出了办公室。联合航空公司的埃德·卡尔森将自由沟通称为“看得见的管理”(VisibleManagement)以及“走动式管理”。惠普把走动式管理视为“惠普之道”的重要一环。

另一个促进不拘形式自由沟通的重要关键是实体环境的配置。康宁公司在新盖的大楼里安装升降电梯(而不是手扶电梯),希望以此增加员工们面对面接触的机会。3M赞助由十几个员工组成的俱乐部,让他们有机会在午餐时间或一般私下接触时解决问题。花旗银行某人员指出,长期以来运营人员和信贷人员的意见一直很难一致,后来公司把他们的位置安排在同一楼层后,争执就顺利解决。

这些例子的重点是什么?答案是大量沟通。惠普所有的黄金定律都跟加强沟通有关。就连惠普的社会环境和实际环境也强调更多的沟通:在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的公司里,随处可见许多人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这些特殊会议的成员,很可能包括了研发、制造、工程、营销以及销售部门的人员。但是大多数大型企业的经理和分析师却从不一起开会或是跟顾客讨论,也从不看看或是碰碰产品(我们说“从不”还是客气的)。一位惠普的朋友在讲到公司主要的实验室组织时说:“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结构最好,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凡事都从大量进行非正式沟通开始,这是一切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惜一切地保留这个传统。”3M也有类似的信念,它的一位主管表示:“你们研究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我觉得还缺一项。你们需要第九个特质:沟通。我们彼此自由沟通,没有繁文缛节或是正式程序。”这些例子凸显出虚拟“保持联系技术”,也就是不断保持私下接触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我们观察到,定期、正面的同事评估具有极大的威力。以特百惠公司为例。该公司仅生产简单的塑料碗就缔造了两亿美元的税前利润,营业额约有8亿美元。管理层的关键任务是鼓励8万多名销售人员,每周一晚上举行“销售员大会”,全体销售员都要参加。会议中会举行全体同人起立致敬的仪式,每个人根据上星期的业绩依序上台。只要尽一点努力,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枚胸针或是勋章,或是好几枚胸针或勋章。个人上台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轮番上阵。这一方面是一种处罚方式,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直接竞争;另一方面,这也有正面的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是赢家,会场都是拍手和欢呼的声音,而且采取非正式的评估方式,比一本正经的书面考核还有效。事实上,特百惠公司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利用公布战果辉煌的好消息,来激励人心并加以庆祝。每个星期都有各式各样的比赛。譬如,主管会挑出三个业绩不佳的销售员,告诉他们,未来8周业绩进步最快的人就可以获得奖励。总计每年有30次庆祝活动,15000人得奖(每次3000人获奖),还有颁奖活动以及各种仪式。整个环境充分运用正面激励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在惠普、特百惠公司和其他企业里,管理层致力于以下两件事:(1)高层主管以各种正面激励的方式来表扬任何有价值且已完成的行动;(2)大量制造振奋人心的机会。

我们进行第一轮卓越公司访谈时,三位主要的调查人员大约6周后会合,试着摘述最重要(以及不同的)心得时,大家一致同意卓越企业都有自由沟通意见的良好环境。我们自此再也没有改变过这样的看法。丰富、非正式的沟通,是这项成功游戏的代号,而其惊人的副产品是鱼和熊掌兼得。也就是说,经常沟通能激发大家多行动、多实验、多学习,并且能够保持优势。

现在,再想想这点。《欧洲货币》(Euromoney)杂志报道指出:“大通银行资深主管虽不情愿,也不得不佩服花旗银行。在花旗银行,如果有不满意之处,就会着手加以改变,不是像我们这样逐步改善,而是立刻改进,就算必须彻底颠覆也在所不惜。”再让我们看看以下的案例。IBM某主管曾说:“据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IBM就设下目标,要在短短几周内大幅重整。”IBM依然秉持同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所带来的稳定性,让IBM得以调动大量的资源克服某个特定的问题。另一方面,规模达3500万美元的运动用品公司TRAKCEO指出,为了激励公司的明星人才,他必须采用弹性的组织形态:“你不得不断推出新项目,以留住有价值的人才……(我们的方法)是有弹性的组织再造以及工作小组,并以此作为长期组织计划的一部分。”

哈里斯公司(Harris)公司同样也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那就是解决将政府研究经费拨到商业领域的问题。其他许多企业都试过,但是几乎全都失败。哈里斯成功的主因在于管理层定期将工程师(2550人)转出政府项目,将他们集体转入新的业务单位。波音的成功也是因为采取类似的做法。有位主管说过:“我们可以在两周内做到这一点(成立一个新的大型单位)。在国际收割机公司(InternationalHarvester)连花两年都办不到。”

卓越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各有不同,不过都可以归纳出一个重点:不断调整人们转移资源的意愿,譬如工程师团队、营销人员团队、各单位的产品等等。

切割划分

我们很清楚地记得,有次拜访某大航空公司产品事业协调部门的主管,此人曾经成功地解决劳资纠纷,因此获得现有的地位。他的办公桌上空荡荡的,他一味翻着《哈佛商业评论》里讨论人际关系的文章。当我们讨论他打算进行的计划时,他拿出一份清单,上头列举着他担任主席的各个委员会。这是一个过分强调矩阵组织的现象,容易造成职责零碎的工作环境。这和卓越企业的环境不一样。

有位主管过去曾执掌埃克森亚洲分公司,后来在某个高层管理会议上就“战略”发表演说,说出公司进步的传奇故事。这是公司关于高瞻远瞩、战略行动大胆的故事吗?我们认为不是。它是由一连串务实行动所串成的故事。在他任职的10年中,几乎每年都可以解决某个问题。有一年,地区总部派遣一个特别小组协助整治应收账款,另一年则是解决关闭亏损部门的问题。还有一年是针对经销商进行创新的安排。这是我们“组块理论”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我们相信,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不过是正视实际的问题,加以克服,而且立刻采取行动。埃克森在日本的分公司只是几近完美地执行一连串实际的措施,让每个问题变得容易管理,然后一一加以克服。每个计划所需的时间都很短。无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计划自然成为大家的首要目标。这听起来好像是战略性的远见,不过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他们确实在执行一连串实际的任务。

在此有个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所谓“切割划分”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重要特质。这是指把事物分解开来,以促进组织的弹性及鼓励采取行动。这些以行动为导向的小单位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推介人、团队、工作小组、沙皇、项目中心、臭鼬工厂以及质量圈,不过这些名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不会出现在正式的组织图上,也不会出现在企业的通话录里,它们却是维持弹性组织最明显的环节。

这些小团体是项目小组机制里最明显的部分,也就是卓越企业基本的组织单位。一般想到基本组织单位,通常是谈比较高层次的部门或那些会出现在组织图上的名词。不过在我们看来,小团体更重要,它能使组织有效运作。在这方面(以及许多其他层面),卓越企业看起来极具日式风格。在《日本第一》(JapanAsNumberOne)一书里,作者埃兹拉·沃格尔表示,日本企业整体的业务和组织结构,都是以课长(Kacho)以及810人的小团体为核心。公司重要的基本构成元素是部门(section),而不是由某个配有个人秘书、助理的人负责特定的职务……这些基层小组在各自的领域里自行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待高层主管下令……系统要有效运作,这些部门主管一定要相当了解公司的目标,这点是美国企业所欠缺的。要通过长期经验以及多年和各级人员沟通,才能累积这样深厚的了解。

以小团体为组织基本单位的做法,在美国也奏效,只不过这种做法并非美国固有文化的一部分。3M有好几百个由410人的团队负责开发新产品,德州仪器则有9000个小组努力提升生产力。在澳大利亚,ICI总监德克·齐德勒(DirkZiedler)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仿效日本企业小组的形态,成立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团队。这家公司是澳大利亚少数具有绝佳劳动记录的大型企业之一。

小型团队真正的威力在于它极富弹性。3M随处都有新产品团队,没有人会担心这些团队是否会破坏原有的组织制度。德州仪器董事长谢泼德形容他的公司为“一个机动性、以项目为导向的环境”,这样的形容的确相当恰当。杰出企业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应该发挥功用的地方就绝对不会失灵。

卓越企业能够有效运用团队,这点和学术界在小型团队研究的结果相吻合。譬如,卓越企业提升生产力或是新产品的团队通常是由510人组成。学术界的研究对此有很明确的结果:在大多数研究里,最理想的小组规模约为7个人。其他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论点。志愿加入、有限定期间,以及自行设定目标的团队,通常会有更好的成效。

特殊工作小组。特殊工作小组可说是有效行动的缩影。不过,这种小组也可能集无可救药的官僚组织之大成。我们对此印象非常深刻!例如,有个客户是规模达好几十亿美元的企业。我们对该公司的工作小组进行调查,发现这类单位总共有325个,数目虽多,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工作表现。让我们真正感到震惊的是,在我们走访三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小组完成任务,也没有任何一个小组遭到解散。我们在另一家公司随机挑选工作小组的报告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报告通常都超过100页,需要2050个主管的批示签章才能通过。

让我们简短地回顾工作小组崛起的近代史。工作小组一开始当然是以各种未被归类的形式出现,不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北极星(Polaris)计划为其赋予了正式的名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明了特殊工作小组的结构,并在初期计划中发挥了很大的功效。这种结构在北极星潜水艇计划的成效更为卓著。工作小组的概念传播到产业界,几乎被应用在所有的事情上。到20世纪70年代,工作小组在大型企业已极为普遍,它本来的目的是要解决组织的僵化,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为企业僵化体系的一部分。

事后看来,这些大企业的做法出了一些差错。就跟行政体系的其他工具一样,工作小组发展到最后,自己也成为问题的一部分,不但充斥着繁文缛节和协调工作,而且未能以任务为导向。烦琐、拘泥、墨守成规的组织未将工作小组视为紧急行动的独立单位,而是使它变得一样僵化。结果工作小组和协调委员会如出一辙,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它最后和其他被误用的管理工具一样,不但没解决企业的问题,反而使情况恶化。

这是坏的一面。好消息是,做法正确的公司能接受变动,而且组织具有弹性,工作小组就可以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工具。其实,工作小组是对抗矩阵组织缺点最有效的工具,它强调必须跨部门解决问题并且积极加以实施,而非靠建立永久的方式来实现。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这点。在进行调查工作期间,某个寒冷的2月天,我们走访DEC位于麻省梅纳德的总公司。在正式的访谈之后,我们请一位主管说明接下来几天他打算进行的工作,希望借此了解DEC内部的实际运作情况。

他表示将会和6位同人重新安排全美的业务人力。这7人都是资深的生产线经理,都可全权决定改革项目。我们是在周四和他谈话,他们即将在当晚前往科罗拉多州韦尔市。他表示:“我们会在周一晚间回来,预计将在周二宣布对业务单位的改革计划。第一阶段的执行工作应该会在一周后完成。”

我们后来进行更多的访谈后发现,其他企业的做法和他们大不相同。DEC3M、惠普、德州仪器、麦当劳、德纳、艾默生电气以及埃克森运用工作小组的方式,和其他企业的官僚模式大相径庭。卓越企业的工作小组都能依应有的方式运作。

卓越公司的工作小组人数并不多,通常只有10人或是不到10人。的确是先前所说小型团队的化身。官僚模式里的工作小组则正好相反,只要是有一些相关利益的人都可以参加,结果规模可能不断扩张,通常多达二十几人,有些甚至达到75人。工作小组的重点应该是只让主要行为者加入行动小组。不过这样的安排须以信赖作为基础,也就是说,未能加入小组的人能够信赖小组会努力为他们争取权益,所以许多公司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工作小组汇报的层级,以及成员的资深程度,都跟问题的重要性成正比。如果问题很严重,几乎所有成员都必须是资深主管,而且整个工作小组应直接向CEO汇报。这些成员必须有执行权限。诚如DEC某位主管所说的:“我们只要资深成员,不要替代品。我们希望成员能够尽快完成任务,然后解散工作小组,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我们将此称为“忙碌成员理论”(busymembertheorem)。

工作小组的存在期通常很短。这是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德州仪器,工作小组的存在时间通常不超过4个月。卓越企业都不希望工作小组存在6个月以上。

成员通常是自愿参加。3M是最好的例子,该公司某员工说:“如果迈克要求我加入工作小组,我会照办。这是我们做事的态度。不过这最好是个真正的问题,而且最后有些成果。否则,我再浪费时间协助迈克,就会被骂得很惨。如果是我的工作小组,我会努力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得真正的价值。”

工作小组是在需要时迅速成立的,通常没有正式的组织章程。因为在复杂、多部门的环境里,工作小组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所以受访企业都能视需要紧急组织工作小组。先前说过某家公司有325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都有一份正式撰文的组织章程(通常都很冗长),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后续追踪考核进行得极为迅速。德州仪器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各界的表率。工作小组成立三个月后,必须对资深主管报告成果。“没什么成果,我们还在写报告”可不是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不安排行政人员。在先前提到的325个工作小组里,大约半数都指派全职的行政人员专门处理大量文件。在德州仪器、惠普、3MDEC或是艾默生电气里,没有一家指派一个写报告的人充当经理人、“某人的助理”或是全职撰写报告的人。

档案文件顶多是非正式的,而且通常少之又少。如某位主管所说:“这儿的工作小组不是为了制造文件而成立的,而是为了找出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必须重申背景环境的重要性。IBM的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在讨论发展360系统时,强调开放沟通的必要性。他是设计360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功臣。虽然360系统是个庞大的项目小组,比一般工作小组的范畴更广,但其结构是流动性的。根据布鲁克斯的说法,他们经常进行组织再造,成员之间联系频繁;所有的主要成员每周开会半天,以核对进度并且决定变革计划,同时在会议结束12个小时内公布会议记录。因此,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取得所需的信息:譬如每个程序设计师都可以看到项目所有团队的资料,而不只是扮演顾问的角色。布鲁克斯表示:“每个人都有权负责某件事。”360系统团队每年召开“最高法庭”会议,通常要花整整两周举行。别处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两周内通过密集的讨论顺利克服。我们观察的企业大多无法做到让20位主要干部离开工作岗位两周,或是每周开会半日,也没有广泛交换信息,或是让所有参与者都有权限承诺负责某件事。

卓越企业和一般企业在这方面的差异极为明显,在此以另一个例子做结论。我们曾经手一个案例,评估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失败原因。这是一个跨公司的项目,并以工作小组的形态进行。我们汇集这个项目历年来点点滴滴的活动,发现他们虽然大致遵守工作小组管理原则,但是计算机人员和部门人员却几乎不曾面对面沟通。譬如,他们大可搬到同一栋大楼,甚至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可是双方都不愿意这么做。他们进行实地参访时,大可住在同一家饭店,可是他们从不如此。

其中一方宣称他们住的旅馆比较便宜,另一方则反驳说,他们住的旅馆比较靠近工厂。经过好几个小时的参访行程之后,他们大可一起用餐,可是其中一方喜欢打网球,另一方则没有兴趣。这些理由听起来都很愚蠢,客户公司的主管一开始还不敢相信。不过当我们召集双方人员对质时,他们终于不甘心地承认以上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但愿我们能说后来一切都有了改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从商业的层面来看,这个项目似乎面面俱到,但最后还是难逃失败。

项目小组以及项目中心。大家都喜欢作工作小组的分析,不过这种普遍的工具在卓越企业里却和其他一般企业大不相同。工作小组是卓越企业临时成立、振奋人心的特别组织,可以说是解决、管理棘手问题的实质性办法,也是促成务实行动的不二法门。

IBM采取非常大型的工作小组,或称项目小组(另类的变形虫组织)进行360系统项目。人们说这个项目的进行一直断断续续,不过360系统组织(特别是在其最后几年)显然吸引了公司最顶尖的人才齐心协力完成任务。波音、贝泰和福陆工程等企业更是一直都采用这种大型项目小组。的确,这是他们经营的根本形态,甚至可以说,其工作都是以项目进行的。他们迅速调整工作结构(处理日常事务的固定结构,以及项目团队的结构)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不过看着平常不常采用项目团队的企业如何在老手的带领下轻松转入这种模式,才更令人佩服。IBM360系统好像就是如此,我们对此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用汽车对临时结构的运用。美国汽车产业面临极大的挑战,管理不够迅速,经费缺乏。尽管如此,规模达600亿美元的通用汽车历经三年的努力,击败国内主要竞争对手,让我们刮目相看。他们凭借的主要工具是典型的临时性组织,也就是项目中心。通用汽车的项目中心从该公司传统独立的部门号召1200位主要员工,包括首席工程师等重要人物。项目中心历时4年,具有明确的任务:明确制定并进行缩编工作,以及回到各单位进行最后的执行工作。这个例子的最神奇之处在于,当任务完成时,这个项目中心也于1978年消失。事实上,通用汽车对缩编的成效极为满意,因此决定在80年代以此作为组织的主要模式。现在在特殊项目中心大楼里有8个项目中心,其中两个针对电动车以及整体引擎计算机化的工作进行研究,另外一个则是研究员工议题。

大多数企业在面临重大战略性的问题时,不是交给规划的行政人员处理,就是塞给忙碌的一线经理。如果这样做,行政人员根本无法提供承诺,一线经理也无法动员起来。IBM360系统或是通用汽车的缩编项目,都是极为显著的例子,足以说明如何成功克服这类问题。

日本人非常擅长运用项目小组的形态。譬如,为了在机器人或是微电脑领域取得世界级的地位,日本人号召各公司的骨干加入项目中心进行基础研发工作。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后,这些人便回到原来的公司,再度疯狂地彼此激烈竞争。产品在日本经过激烈竞争的锤炼之后最终问世。

本田的CVCC项目就是一个例子。CVCC召集多位骨干离开工作岗位,投入该项目工作达数年之久。佳能在开发CanonAE-1时也采取同样的做法,亦即召集200位资深工程师加入为期两年半的“X工作小组”,直到AE-1成功开发出来并顺利在市场上推出为止。

切割划分的理念还有无数的例子,本书稍后的章节会介绍。目前我们要提出四个重点。第一,有关成本效益和规模经济的理念,让我们陷入大型行政体系的迷思之中,这样的体系根本无法运作。第二,卓越企业发现无数的方法可以分解事物,以促进组织的弹性,并组织适当的资源解决问题。第三,所有切割划分的理念和其他工具都需要背景的配合,否则无法发挥成效。企业的态度、气氛以及文化都必须以平常心看待临时行为,认为这样做比行政体系下的行事作风还要正常。最后,能够促进临时行为的环境,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缺乏结构和混乱,这种环境看似缺乏正式组织,其实具有共同的使命感、内部张力以及竞争,这样的文化行之有效。

 

相关新闻

行动导向
简化系统
实验型组织
采取行动
进化
文化的重要性
理性行为者
理模糊和矛盾
转化型领导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创业10年,我只看中这一种能力
创业不是拼胆子大,而是一门需要反复打磨的手艺
小红书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卖掉 要么死掉
我和其他老师是怎样进行利益分配的?
从“大树”到“块茎”:海尔在组织演化史与中国企业史上的坐标
致谢
常见问题14
柔性领导梯队模型适应组织的变化
使得人才发展更加简单可行
常见问题13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