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文原来的题目是“略谈边际成本递增,兼论飞机票超售”,现在的题目是我根据文章内容改的。文后还会附上我的点评。)
生产者如何调整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经济学的答案,是要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相同,这是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入递减。边际成本上升注定了生产者不会单为某一个部门花费大量的预算,而是必须在各个部门之间寻找平衡,使得各个部门的边际生产成本大致相同。之所以是大致相同而不是完全相同,是因为存在交易费用,寻找边际点同样存在费用,同样存在边际成本递增。当然如果把所有交易费用都算进去,那么边际成本一定是完全相同,只是应用时必须指出是何种交易费用,否则便是套套逻辑。
市场每天都发生变化,今天的均衡不是明天的均衡。如果市场发生变化,销售扩张,老板要增加投入应对,他应该增加哪个部门的投入?
假设各个部门的边际成本完全相同,那么所有的部门的成本应该等比例增加。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总有某些部门的边际成本要低于其他部门,因此老板不会同时增加所有部门的投入,而是找出那个边际成本最低的部门,增加该部门的投入以提高产量才是最优。这是管理上的难题,通常以大规模吵架然后老板独裁收场。但是在某些局限下,可以看到边际上的行为变化。当公司要求作出改善时,边际成本最低的部门,一定是压力最大的部门。这样符合边际成本递增。
工厂的订单增加,老板可以有多种选择:加班、增加库存、增加工人、增加机器、开新厂、外包,等等。具体选择何种方案,无外乎哪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最低。通常而言,工作时间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是较低的,因为调整容易。一般来说订单增加增加,工厂的首选是加班。为什么不买新机器?因为买新机器留出一年的时间是必须的,边际上成本很高。即使不是买新机器而是从分厂搬运,半年。就算是把一台闲置用防尘罩罩着的机器重新启用,通水通电、试用、安排工人,至少也得一个月。边际上费用远高于加班,那加班当然是首选。
不过这是通常情况,也有不通常的。如果你的工厂,工作时间的边际成本较高,那么加班是错误选择。有些工厂实行三班制,机器24小时不停,时间的边际成本接近无穷大,如何加班?只能另寻他路。钢铁厂的库存往往奇高,机器不停转,难以通过加班增加产能是重要原因。如果你的工厂碰到强大的工会势力,工人不停地要求增加工资并减少工作时间,那么时间在边际上的成本也较高,老板只能举手投降,选择其他边际成本较低的方案,比如前往亚洲开分厂。
春秋时期地多人少,土地的边际成本低于建造技术,土地要白送给人建国都可以,但是人很值钱。今天土地的边际成本上升,地价贵得要死,楼房往高处建才是更优。地还是地,房子还是房子,土地和建筑技术在边际成本上的变化造成了行为的变化。
转谈飞机票。最近出了件事,某航空公司因机票超售,乘客登机后,机组发现超载,要赶人下飞机,最后闹到动武,一时满城风雨。
有人问超售合不合理?这其实没啥好分析的,超售很正常,有退票就有超售。卖票的不确定卖出去了几张票,那肯定有卖多了坐不下的风险。
有人问动手合不合理?这不重要。如果不合理,谁做的决定,扣谁的钱,炒谁的鱿鱼。要是合理呢?打得好,下次接着打。这是技术问题,与经济学无关。
可是,为何老总不买个大点的飞机?买个宇宙飞船不就没有超售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工厂也有,机票的问题,来源于客户可以退票,没有退票一定没有超售。工厂也会碰到同样的问题,客户订单就是要调整,本来说好2周后要的,现在提前到1周后就要,或者延后到3周后来拿。你要加钱我可以加,但这单子你接不接?工厂知道有这情况,是不是要因为客户会调整订单,所以规定销售不准用足产能或者可以超出产能接单?还是武断规定客户不准更改订单?这是工厂的超售问题。
销售可能觉得客户调整订单是很正常的事,因为这每天都在发生。但老板会因为销售这么说,所以你想调整就调整吗?不会的。因为生产一定会破口大骂:你连下个星期订单有多少都弄不清楚,叫我怎么安排生产?最终老板一定会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如果调整生产在边际上成本较低,那就允许销售更改订单,然后要求生产做好准备应对变化。如果不是,则反过来要求由销售向客户施压,不准调整订单,以便生产排产。谁的边际成本较低,就增加谁的工作量。
当然老板还有一种选择:放弃订单。如果无论怎么做边际成本都较大,MC>MR,放弃订单不做才是最优。
如果生产的边际成本较低,老板必定将压力施加给生产。乔布斯回答苹果为什么要放在中国生产?因为苹果一个修改,富士康的工人可以半夜起床,8小时内完成。既然增加生产的边际成本较低,要增加成本一定是从生产着手,而不是从其他地方着手。
但如果你是SAP或者IBM或者Intel,生产的边际成本高于销售,那老板会反过来施加压力给销售而不是给生产。销售要去想办法给客户定要求,生产排好的不准打乱。客户要提前下订单,不准修改,你要改你滚,别来买我的货。大厂的销售在市场扩张时对客户个个都很拽,因为扩大销售的边际成本较低,边际收入较高,我就是对你不客气,你还是得找我买。如果市场难做,扩大市场的边际成本较大,销售表示我得听客户的,夹紧尾巴做人,老板只能施加压力给生产。SAP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原来都是禁止客户改自己的程序,你敢乱改就别想来找我做售后。现在他自己都忙着去抢客制化程序的生意。
如果你调整产能容易,比如生产留有buffer应对返工,或可以很容易将订单转卖给隔壁另一个厂,那么增加生产的边际成本较低,为何要将压力留给销售?小厂的销售什么单子都敢接,要多少签多少,而且什么客户更改都敢同意。这是调整生产太容易了。客户有要求,是调整客户还是调整生产?如果调整生产容易,调整客户困难,那么顾客是上帝。但是如果调整生产困难,那么上帝,你自杀吧。
以此观机票超售,会很容易。机票为何会超售?因为飞机调整座位困难,买新飞机更难,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生产会很强势。此时老板会把压力交给销售,请销售想办法,由销售去搞定客户,而不是请采购或工程搞定飞机。销售处理这个问题也有好几个办法,选择哪个的方案,还看边际成本。可以禁止退票吗?如果禁止退票的边际成本较低,那要求不准退票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但是不准退的票要打折才行,退票的价值因人而异,可能很高可能很低。如果客户宁愿全价也要允许退票,那么禁止退票边际收入大幅下降,必须允许退票。所以打折票和全票同时存在。允许退票的情况下,也有不同做法:你可以增加对乘客数量预测的精确度,这样也能减少因超售带来的麻烦。只要市场分析的边际收入足够高,这么做就是对的(顺便黑一把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就喜欢在这个题材上浑水摸鱼)。但是市场分析的边际收入下降,那么增加预测精度就不是最优,超售赶客才是对的。如果赶客边际成本超过其他方式,那么赶客是错误选择。不然的话,赶客不但没有错,还应该表彰才是。当然赶客还能细分,你可以好好说话,多赔钱,也可以在登记口拦着不让人登机,也可以让人先上了飞机再把人一顿打。这太过细节问题,经济学上已经不重要。如果无论做什么都不行,那老板还有一个选择:买大飞机。如果销售的边际成本升得厉害,改变生产是必然选择。
最后还是说打人吧。打人是不是错了,我不知道,经济学上不是很重要,或许有特殊局限,打人是最优,或许就是航空公司蠢了,总之市场说了算。不过我认为大概率是错了。因为如果是我要打人,应该打个白人。打华人或黑人的成本,肯定是要比打白人高的。
附我的点评:
美联航这事,我一听就知道与机票超售无关。有位读者是航空公司的从业人员,早在这桩新闻之前就听他说过一些航空公司的事情。每个航班多多少少都有中途退票、改签的情况,这些座位已经卖出却最终空置,对航空公司不利。航空公司根据历史经验可确定每个航班的退票、改签率,安全起见——毕竟具体到某个航班难免会有波动而造成偏差——将此比率再减少一点,就定为机票超售率,既可减少空置率,又不会对乘客有什么影响,何乐而不为?所以所有航空公司都会采取机票超售的策略。即使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机超售的现象,但只要学过经济学,掌握“边际分析法”,知道航空业普遍有这个策略,就该知道机票超售不是解释美联航事件的关键局限条件,因为所有航空公司都有机票超售,但航空业并没有普遍地频繁出现美联航事件这样的问题。现在政府却不知道是受无知者无畏的舆论压力左右,还是乘机想扩大权力,把事情扯到机票超售不正当,要加以监管,纯属胡扯。
美联航服务差是一直就存在的现象,包括但并不限于机票超售导致强制顾客下机,这公司经营得不好才是问题所在,而为什么经营得如此不好?我认为与《“经济解释研讨会小灶记录”之三》(https://tieba.baidu.com/p/5056798402)一文中提及的敏友分析三星手机屡出事故的成因应该是一样的逻辑。美联航明显是在竞争中落于下风成为underdog,如此不择手段地减成本减到严重损害消费者体验的地步,反映着它的竞争对手能在别的地方把成本控制得更好,它却做不到,只能在这种其实得不偿失的地方减成本——就仅以超售赶客此事而论,从事航空业的读者说很多航空公司其实在登机口就已经拦下乘客,很少会这样让乘客上了飞机之后再用暴力手段赶人下机,反映着美联航在登机口与在飞机上的员工信息互通、协同合作的工作做得很差劲。显然,长此以往它会被市场淘汰出局——事实上不少网友纷纷吐槽以前在美联航的糟糕经历,都说糟糕经历之后再也绝足不坐美联航的飞机。这哪用得着政府监管多管闲事?政府怎么可能清楚哪些航空公司的机票超售管理得好,既通过减少空置率减了成本,又没有影响消费者体验;哪些航空公司则管理得不够好?麻烦的反而是政府人为地挽救本应被市场淘汰出局的underdog——据说美联航此前是有过濒临破产的危机的,正是政府把它救回来。政府与其搞什么监管机票超售,不如少插手挽救在市场竞争中落败的失败者,让市场更顺畅地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吧!
最后,美联航强拖乘客下机是侵犯人身安全,当然是违法的,用故意伤人罪判决就是。普遍适用的刑法民法已经足够,其实执行好了比多加特定行业的监管法规更有用,因为这些法律自古就有,适者生存这么久,时间已经证明它们是良法。特定行业的监管法规却往往只是增加政府权力干扰市场运作的恶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