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逐集点评英剧《Yes,Minister》(第三季第一集至第四集)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5日 共有 740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第三季第一集:机会均等


这一集终于讲了个很常见、但在这剧集里一直没涉及的“普世价值”话题,那就是男女平等,或叫性别歧视、女权主义。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歧视的经济学分析》(http://tieba.baidu.com/p/4057535691,里面就有分析到性别歧视的现象,当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脱离了道德审判、价值观的干扰。这一集中也通过那些公务员的口说出了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招聘女性公务员的一个原因,就是已婚女性要分心照顾家庭、难以全情投入于工作,这个理由与剧中故意自黑的其它理由相比是相当合理的,因为它确实符合事实。但其实以中国的情况来看,恰恰是像公务员这样的群体里容易招聘女性,因为女性分心照顾家庭所导致的对工作贡献程度较低,却收着与同工种的男性同事一样的收入,对于雇主而言是比较得不偿失的。因此讲求效益的私企不会太愿意聘用女性员工,公务员却在这方面的压力没那么大。


转看英国为代表的外国,确实女性在私企领域比在公务员这类国家机关里所占的比例更高一些,我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小汉在此集开头所说的“论资排辈”的竞争准则在市场竞争、效益压力较低的地方——不仅仅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也是如此——更为盛行。在这种情况下,有能力的女性即使有性别上的不利,但只要能力上相对于男性的优势足够强,市场竞争之下她们还是能在私企里占一席之地的。但在论资排辈的竞争准则之下,能力不是第一位,女性上升的速度就显得比在私企领域里更慢。并不是因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女性能力相对于男性同事的差距更大,而是在论资排辈下等待的时间必然比非论资排辈的情况更长。



第三季第二集:迎难而上


这一集蛮精彩的,除了一如既往的黑点满天飞之外,有两处颇有新意:其一是对基层民主狠狠地黑(其实应该是“自白”)了一把,其二就是最后描写所谓民主政府其实是如何巧妙地压制新闻媒体的。其实无非也是各种威逼利诱,再给个台阶你轻松体面地顺杆溜下。


前一点黑得比较抽象,我也不太清楚英国的基层民主的具体情况,不好评说;但后一点描写很细致,是此集后半部分的重心所在。虽然是虚构的剧情,但结合现实中的事实,可以看到这个虚构是“艺术来自于生活”的。以为外国的媒体独立的人,那是太天真了。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口径其实与政府往往是高度一致的——当然未必与政党高度一致,所以批评政府很多时候其实是批评政党,受到在野党的操纵而已。这次美国大选就表现得实在太明显了——关于特朗普的负面新闻就无所不用其极地放大,但关于特朗普的对手的负面新闻——如他的一个对手与多名女子有婚外出轨的关系,完全推翻了他自己虚构出来的与妻子家庭幸福的假像的绯闻——就迅速封杀、集体沉默。要是仅仅因为媒体对特朗普厌恶而放大他的负面新闻,我也不觉得有问题;但为什么他的对手的负面新闻就避之则吉呢?说没人在背后统一下令,实在难以置信。我看到一个评论颇有同感,那大意是:为什么中国人特别支持特朗普?其实是对他在美国大选里的遭遇有身同感受之感,因为特朗普跟中国在某方面太相似了,都是按着你的游戏规则来还赢了你的时候,你就开始不肯认账了。


还有核武器、核掩体其实不是用来防备苏联,而是用来防备“现在是盟友、但过去900多年来都是敌人”的法国,然后一不小心在外人面前把这事实说漏嘴时,赶紧把中国拉过来当挡箭牌——当时弹幕爆发式大量涌现,纷纷说“中国躺枪”,把人看得笑抽了。从这一段关于核武器、核掩体的剧情来看,英国还真的是蛮放心地相信美国的——至少这电视剧编写、播放的1980年代是这样。所以英国认为没必要自己有核武器,苏联自有美国去对付;但法国却是世仇死敌,既然法国也有了核武器,则英国也必须有才行;而中国嘛,离得那么远,关我屁事?!



第三季第三集:家丑外扬


这集虽然腐女很赞,但其实没啥意思。某个地方政府其实做得很好,却因为没有按程序上交报表而被中央部门的公务员强烈谴责,要求对它进行严词斥责以示惩罚。剧情中没有太多地透露为什么这个地方政府如此招中央公务员的恨,是否因为它如此“高效”的表现反衬得他们很无能,于是这样借故整它。不过正如小汉的申辩理由中提到的那样,这件事不是取决于你我,而是取决于法律,法律规定了要上交这些报表,他们这些公务员也只是照章办事而已。当然这些程序可能很无谓——这里编剧顺便借哈克之口讽刺了政府数据是胡言乱语,虽然可能只是照例一黑,但其实还真的就是事实本身——,但法律如此制定,也不是这些公务员的责任,跟他们争辩这条法律很无谓有什么意义?到国会去提起动议废除那条无谓的法律才是正理。这正如跟一家企业的门卫争辩这家企业的产品战略不对,这不是很搞笑吗?那些高务员如此痛恨那个“高效”的地方政府,恐怕不一定是因为它的高效反衬着他们的低效,而是它如此坚持不按章办事,让他们这些需要按章办事的人无法把事办完,成了他们无能的标志,于是他们就破口大骂这地方政府是“无能”。


而之后用各种国家安全啊、个人私隐啊、自然因素不可抗力啊……这些借口向媒体隐瞒信息,这种手法以前的剧集里已经有拍过,就是小汉总结的那五种托辞,比这次还更完整更全面。



第三季第四集:操守问题


这一集非常精彩,大概又是第三季最精彩的一集了。看来每一季的精彩一集都是在中间,不是第三集就是第四集。


这一集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直白地把本质上是贿赂的东西都表皮都撕下来了。哈克为一家英国公司签下与中东某国的合约而带着妻子及一众公务员去该国出席庆祝招待晚宴。招待会上一个阿拉伯人送了一个17世纪的伊斯兰古董香水瓶子给哈克,哈克夫人非常喜欢。但小伯告诉她,哈克作为大臣只能接受低于50英镑的礼物,凡高于此数的就要上交给英国政府。哈克夫人大失所望,说出“如果这个东西只值50英镑以下就好了。”旁边另一个阿拉伯人听了,心领神会,回头就找上小伯,三言两语之间就与之说好了,由他负责开出估价证明,说这瓶子是仿制品,价值低于50英镑。事情到此为止还算挺正常的。但接下来那阿拉伯人就开始“小孩对皇帝的新装说真话”的大冒险了。直言觉得英国人真奇怪,因为对这么个小礼物就如此诸多限制、耿耿于怀,可是那家签下合约的英国公司花了重金贿赂这个阿拉伯国家负责此合约的金融部却通行无阻。


这让我马上想起之前发布的《详论“法治”》(http://tieba.baidu.com/p/4459644202)里有这么一段话——但这只不过是在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诉求而已。而什么是“平等”,这个定义本身是很含糊的。杀人这类行为比较极端反而是很清晰容易做判断,但类似“窃钩者贼,窃国者侯”的这类模糊地带多的是,例如西方国家里替人办事收个小礼物这样在中国的风俗看来只是普通的人情往来却已经算是贪污受贿,但政治人物接受政治捐款在中国的观念里绝对是贪污之举反而是名正言顺完全合法,这又如何分辩呢?


无独有偶,在此集稍后之时,当哈克从新闻报道里得到英国公司为了获得这个与中东国家的巨额合同而动用了贿赂的手段时,质疑于小汉,小汉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淡定地说这种说法不对。哈克于是问他怎么说才对,他就说在合同里可以有多种说法,然后他说了一连串的词汇,什么中介费之类的。这些词汇中有一个就正是“政治捐款”!是的,政治捐款的本质就是贿赂,我在《贸易的真相》里分析民主制度下的利益团体时就指出了这一点。这部英剧是80年代拍摄播放的,那时还没有“政治不正确”这个词汇,才能如此以幽默为幌子轻松地把那么多事实的真相直截了当地“曝光”出来。


本集最后哈克面对《卫报》记者时采取的那种“以攻为守”的策略也相当精彩,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政客的一招发挥到淋漓尽致。然而他在受到小汉威胁之前只想牺牲小伯来保全自己的做法,让很多天真的观众看呆了,在弹幕里说还以为哈克真的是个好人,没想到关键时刻只想到弃卒保帅,真枉费小伯一直以来在他和小汉之间都是设法帮他的忙,而且这次这件事他也完全是为了尽力让哈克的夫人高兴,他这完全是忘恩负义之举。弹幕里也马上有不少观众回复,说哈克本来就只是注重选票,那些所谓“理想主义”的政治决策只是想为自己的政治形象加分。而我想到的是,这一回牺牲小伯不过是牺牲身边一个人而已,那些天真的观众就玻璃心了;前面第二季让我看了最心塞的那一集里,哈克却是牺牲国家利益去换取对首相的巴结、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在舆论里的民望,而且还给他“可耻地成功”了,这才真正值得痛心疾首的。这一回小汉挽救的何止是小伯,更是一个大合约,挽救了很多英国人的就业与出口,其实跟上季那一集不是类似的吗?只不过这回成功的是小汉而不是哈克,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合一了。但无论成功失败,背后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这些靠选举上来的政客,真正关心的不过是选票,而这未必与国家利益一致——其实更多时候是根本就不一致,这正是民主制度最大的问题所在。


PS:据弹幕里说,这一集并不是完全虚构的,是有真人真事为本的,那个外国不是中东某国,而是巴基斯坦……


 

相关新闻

逐集点评英剧《Yes,Minister》(第一季第一至第四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