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逐集点评英剧《Yes,Minister》(第一季第一至第四集)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6日 共有 1206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francofang推荐,才知道《YesMinister》(是的,大臣)是一部很精彩的英剧。其实早在上学时就已经在图书馆里看到这部英剧的同名小说(此剧是1984年播出的,是很老的剧了),但因为觉得那名字太古怪,连翻开来看一下的想法都没有,竟然一直错过到现在!


B站去看了几集,觉得果然精彩之极,决定要逐集点评,于是开了此帖。B站的观看地址如下: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347974/



第一季第一集:透明政府


这集其实我觉得讽刺有余,智慧不足——事实上看了开头几集,我个人的感觉是这部政治讽刺剧的局限性就在这里,把一些人所共知的“政府黑暗面”或“官僚主义”完全地袒露出来,但只是满足于讽刺,却没有客观地问一句: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所以也就不过是通过自黑一把来逗观众一乐,没能真正地深入到解释这些现象的层面里去。


17:14开始的那一段关于“透明政府”为什么不好的三人对话中,最后归结于:为了不让民众知道政府做错什么,所以不要让民众知道政府在做什么。这是典型的愤青思维,却因为以一种自黑的方式表达,于是大家只觉得搞笑。其实从后续的剧情来看,万年公务员小汉挖了个外交坑给新晋大臣哈克跳进去,那个给美国公司一个大合约的做法之所以要守秘,可不是为了不让民众知道政府做错什么,而是外交上的利益交换,要是宣扬得人尽皆知,这外交谋略还怎么做?


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剧情,之所以不能把这件事公之于众,是因为同样的合约本来可以给国内的企业做,却给了美国的企业做,无疑是损害国内有关企业的利益。但如果在外交上交换这个利益给美国,最终对国家整体有利,则国内有关企业的牺牲就是值得的。也就是说,对国家整体有利的事情,很多时候可能是要以牺牲某些局部利益为代价的。但局部利益相关者当然是不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要是知道这件事会吵将起来,引导舆论与政府对抗,最后把事情搞黄了,对国家整体其实不利。


民主国家常常做不成事——固然做不成坏事(其实也未必,国会通过一大堆恶法就是在做坏事),也做不成好事——就是这个缘故。以做不成坏事作为做不成好事的辩护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需要作为的时候不作为其实就是在做坏事。所以,“黑箱操作”未必错误,“公开透明”未必正确。关键在于怎么确保政府是基于整体利益而非局部利益做事,而不是确保它公开做事而非秘密做事。事实上,哈克要搞什么透明政府也并非安什么好心,只不过是想以此攻击上任政府,将政党利益粉饰成国家利益而已。他跟那些受损的局部利益相关者引导舆论为自身的利益而对抗国家整体利益,其实没有任何区别。以为民众会因为公开透明就能理智地辩明真伪对错,认清整体利益是什么,那是太小看局部利益相关者的“造价”(忽悠)能力了。要是民众有这个智慧与精力,还哪需要政府作为专业人士去做决策,自己就把事情给干了。



第一季第二集:正式访问


这集黑得有点离谱,英国外交部真的会无能、迟钝到这种地步?


从现实来看,我倒觉得英国人在外交方面真是超级聪明——这是从正能量的角度来说,从负面的角度来说其实是超级腹黑。看看它离开印度就搞个印巴以邻为壑,离开香港就提前埋下民主与福利这两大炸弹……总之它失去了什么也不会让那个东西继续保持它的价值,只会让它成为持续产生麻烦的来源,成了负担而不是创造财富。更绝的是,因为英国临离开时的埋炸弹,现在中港关系如此恶劣,它自己现在却与中国打得火热,把一向捧大腿的美国都撇到后头去了,搞得中国要恨它都恨不起来。这才是比此集中那个非洲小国靠军事政变上台的领袖一味搞勒索(blackmailblack male这个同音词的梗很妙)的手法更精明百倍——勒索虽然能获得利益,但同时也招恨,不是长远之计;英国这一招却是坑了中国之后还让北京当局只能恨香港“反骨”,对英国却是“伸手不打笑脸人”。


此外,这集再次将政客把政党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脸面揭露得再清楚没有了。民主就能选出以民众、国家利益为重的政治家?too young too simple



第一季第三集:节约运动


本集是我看到目前为止最击节赞赏的一集!


击节赞赏可不是因为普通观众所想的那样,是赞许这一集对政府“自我减肥”是一项mission impossible的讽刺,而是从4:44开始的那一段小汉与小伯之间的长长的对话非常精彩,隐含了很深刻的对政府进行的经济学分析。尤其是5:10-5:34那一段小汉的话。企业以利润或损失来衡量它们的成功或失败,但政府部门以什么来衡量呢?这就是整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看过我的《经济学讲义》以及与政治经济学有关的文章的读者就该知道,政府与企业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而且企业内实行的也是计划经济,但为什么国家搞计划经济却会一塌糊涂?一个回答是随着计划经济的规模扩大,使用企业(即使用计划或命令)的有利之处(避免了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会边际递减,而不利之处(无法获得使用市场所能节省的交易费用的好处)却是边际递增,最终过了某一点市场的优势会压倒计划(企业)。但目前世界上不少大型跨国公司的体量(规模)之大远超一些小国,为什么它们还是能生存得不错,国家却不行呢?答案是,如此大型的跨国公司必然还是会在内部引入市场竞争,如分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相对独立,像一家家企业那样通过市场进行竞争。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政府不也学一下大型的跨国公司,也在各个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就像跨国公司在内部的各个分公司、子公司之间引入市场竞争呢?事实上,这就是张五常教授所指出的“地区竞争制度”的本质!中国确实已经在地方政府之间引入了类似于市场竞争的机制,以此来衡量地方政府的成败,从而有效地约束它们的各种行为(而不仅仅是在花钱方面节省成本)。


但这一集讲的是在中央层面的部门(行政部)里推行节约运动,不是地方政府上——恰恰是一个地方政府(西北地区区长)成功做到了节约。我已经写过文章分析这个问题:地区竞争制度能引入到中央政府层面的部门之间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职能,不具有可比性,无法进行竞争,正如市场内从事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是无法进行竞争的。正由于无法引入类似于市场竞争那样的机制,部门之间进行竞争就必然只能走向竞相扩大本部门权力、从而扩大本部门编制及经费的“恶性竞争”的歧途。其实,仅仅是扩大编制及经费也不过是浪费点纳税人的钱而已,这种浪费已经是最轻微的“租值消散”了。更可怕的是扩大权力,干扰市场运作,由此而引起的“租值消散”可就无法简单地以货币金钱上的浪费来量度出来了。但扩大权力是扩大编制与经费的理由,不扩大权力就没法“正当”地提出扩大编制与经费的要求。所以,政府未必天生就爱多管闲事,它其实是为了刷存在感、为自己找到生存的价值而非要找点事情给自己管管,在此基础上又为了进一步地发展壮大而要找更多的事情来管。政府是一个会自动膨胀的东西,其实是因为里面的部门会很容易化身为利益团体。


这其实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不是可以一笑而过的啊!



第一季第四集:老大哥


这一集罕见地出现了弹幕比编剧聪明的情况(一笑)。有弹幕说,这不就是美国的“棱镜”项目吗?有更聪明的弹幕说:你以为不用电脑收集个人信息、方便政府一键就能调出某个公民的所有信息,政府就不能收集、掌握你的信息吗?


当然,此集的重心其实不在于争辩政府应否收集、掌握民众的个人信息,而在于锐意改革、致力办事的政治家怎么与官僚主义、一味敷衍的公务员进行斗法。公务员的“秘诀”说白了就是“拖字诀”,以各种理由各种程序一直拖到政府换届。这种“拖字诀”要两看。一个方面,站在小汉这种万年公务员的角度来看,政客因为民主选举而经常变来变去,他们是为着政党利益的私心也好,是为着一时心血来潮理想主义良心大爆发也罢,要做这种那种突破常规的事,这是“抽疯”,不是改革,打打太极以柔克刚将之化解,不仅是为自己省麻烦,也是保护政客不会犯傻丢脸,还是保护国家在既定的轨道上正常运转而不是随着政党轮换而忽东忽西没半点政策延续性。另一个方面,常规要是确实有问题,这种“稳定”就成了“保守”,改革变得可望而不可即。只见一面而不见另一面的人,都是偏见。显然,此集容易让观众从后一个方面来看待小汉与哈克之间的“斗争”,因此对哈克的最终胜利感到欢欣鼓舞。但前几集(尤其第一、第三集)的剧情显示,前一个方面未必不是常态。英国的公务员阶层稳定,对民主选举导致的政客阶层变幻莫测而言,未尝不是有效地制约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朝令夕改”的问题。


而政治家对付公务员这招“拖字诀”,则是用舆论压力来倒逼,其实就是我在评论第一集时所说的引导舆论,这是民主社会里搞政治斗争的常用手法,一点都不新鲜。问题正在于舆论可以被引导,就也可以被误导。本集的哈克被设定为真心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推行有关法案的制定,但怎么保证别的政客或局部利益相关者不是利用舆论来为自己的利益对抗整体利益呢?


(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逐集点评英剧《Yes,Minister》(第三季第一集至第四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