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贬值,其怒甚于地狱[1]。大龄未婚女子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常常成为关注的目标。但将大龄未婚女子贴上“剩女”的标签,引起正规媒体、网络论坛的热烈议论,并由一个权威的机构正式将它列入新汉语词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这个具有歧视意义的,给人负面印象的词汇,引起了一场深刻的性别危机,或者可以将之界定为未婚女性的自我认知危机,这场危机的背后,若隐若现地潜藏着男权性别统治的幽灵,这个幽灵在正规媒体中被掩藏,但在自由的甚至放纵的网络论坛中横行无忌,毒害了男女性别间的平和关系,挑起了性别统治和反统治,女权平等和反平等的斗争。
本文将借助网络论坛关于“剩女”讨论话题所提供的素材,揭示“剩女”话语背后的性别统治实质,以及“剩女”标签式和污名化界定给未婚女性带来的心理危机和精神困扰,男性试图在这种危机感中树立起性别优势,并在女性急嫁的危机意识中,在男女婚姻关系中谋利。
一、“剩女”和女性的贱民化
“剩女”一词来源于高度自由化和民主化的网络语言,作为一个私人化的坊间流传的非正规语言,由于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将“剩女”作为新词汇选录而登堂入室,成为一个正规的汉语语言[2]。这个词汇强大的现实投射性,其背后的性别刺激敏感性,而充斥于主流和非主流媒体,更在网络空间中进一步发酵,成为许多网络论坛最热门的话题。词汇是一种话语,这种话语适合对知识进行工具性制造,它使事物的运行取得成功并得到强化[3]。“剩女”便是这样一个词汇,它的强大还在于这一词汇所隐含的意念在未婚女子中内化,而且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远远超出了这一词汇产生之初的年龄和意义限定。
“剩女”最初是指高学历、高收入、大龄未婚女子,简称为3S(single, seventies, stuck,即单身、“70后”和被卡住了)。随着“80后”开始迈入具有指标意义的30岁界线,其英文简称可能会发生变化(SES),其中的E是指“80后”(eighties)。随着“剩女”成为一个越来越通俗的语言,而日益表现出去精英化的特点,非高学历、高收入的普通大龄未婚女子也被纳入到“剩女”行列。
如果“剩女”只是标志女子的婚配情况并潜涉年龄,它一般不会引起女子的负面联想和情绪困扰,但它是一个污名化的语汇,并在其内涵中掺杂了道德贱名标签,于是围绕这个词汇,出现了奇特的性别战争,这场战争要比男女性别之间的常规战争来得惨烈和尖锐,它是撕裂性的。男女性别之间的常规战争在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如谁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小孩从父姓还是母姓,谁掌管经济?这些性别战争在家庭史中持续存在,未来也会延续,这些战争无关性别任何一方的人品和道德洁净感。但是围绕“剩女”的战争是在家庭之外展开的,关涉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道德攻击,通过这种攻击制造了一个处于弱势的贱民群体。
关于“剩女”形象的建构,最具杀伤力的想象是认为“剩女”有丰富的性经历,这成为“剩女”道德形象的一个致命建构。如一名叫“剩女专家门诊”的网友,在“天涯”论坛发表“给剩女的一封信”的帖子,说他曾经作为剩男,在苦苦寻觅伴侣的过程中,与大量“剩女”有过电话、约谈的经历,因此对“剩女”的各种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和观察。他认为:
“剩女之所以剩下……原因就出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开放之风,到新世纪终于结出‘恶果’,那就是性经历丰富,感情心理迟钝,物质期待提升。‘剩女’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首先表现在‘70后’身上,今天已经蔓延到‘80后’了。[4]”
“剩女”有丰富的性经历得到许多男性网友的附和,一名男网友认为:
“你认为当男人成功的时候,会对你们这些有故事的、上年纪的、青春不在的、人老珠黄的、水性杨花的、人尽可夫的、风流够本儿的、无人问津的、打着找‘真爱’的名义大谈条件、车子、房子、票子、学历、身高、相貌……(此处省略5000字)的‘剩女’感兴趣?[5]”
还有网友用二手车隐喻“剩女”的性经历和绝不降格以求的心理。
“汽车交易市场:男:我相中了你这辆二手捷达,多少钱?女:40万;男:多少?我没听错吧!女:40万,决不降价!男:40万可以买个A6耶!我真的想买你这辆二手车,能不能10万!女:本车物有所值,宁缺毋滥!男:我只有去别的地方看看了!女:没钱还想买车,有病啊?男的在这个汽车市场转了一圈,崩溃了……哭的撕心裂肺……连TM二手QQ都要价40万。[6]”
网络语言充满了暴力性,“二手货”、“剩货”、“剩饭”、“二手小QQ”等隐喻式语言充斥在男性讨论“剩女”的帖子中[7],这些介于理性和情绪化之间的语言,体现了网友内在的想象。关于“剩女”有复杂的性经历地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性对“剩女”纯洁性的基本认知,这种单个个体的基本认知通过自由表达的网络传播,转化成为网络受众(主要是男性)对“剩女”的基本认知,从而加剧了“剩女”道德的污名化。
男性网民对“剩女”内涵的第二个建构是“剩女”都是物质主义者,将婚姻过度地市场化。在网络中,一个叫“zhiyuan0000”的网友以对比的方式想象“剩女”对婚姻的物质要求,这种想象极具杀伤力: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走哪里都是二轮加公交,而你跟着我的时候却非私家车不坐。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你跟那些男人也无非一个月只有五六百的生活费,而我拿到你这个二手货时你却非几十万年薪不嫁。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还发誓要一辈子做个好妻子,给你老公洗衣做饭,相夫教子。而我接受你个二手货时,你却想着反正年华已逝,父母相逼,这男的丑点笨点傻点都无所谓,只要他对你好就够了。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你的皮肤嫩滑,身材火辣,随便装扮一下都美艳动人,脸蛋更是挤得出水来,而我接你个二手货时,眼袋鱼尾纹啥都有了,我们还得每个月给你成百上千的费用让你去美容,去修修补补,却依然减缓不了你老化的速度[8]。
网友的想象主要围绕“剩女”的道德不洁和与其身份年龄极不相称的结婚条件展开,当将这两点并在一起,从男性的视角去看“剩女”时,无疑将“剩女”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异化成为男人和女人的战争。“剩女”在自身不洁并日益老化时,不切实际地向婚姻对象索取过度的物质利益。对“剩女”的这种物质认知,在网络中充斥了男人的大脑。
男性对“剩女”内涵的第三个建构是“剩女”大多具有独立自我的个性,女性的温柔体贴在她们身上已经越来越少。这一内涵可以划入男女关系的常规议题,即它不是只在“剩女”主题这里存在的议题,而在整个男女关系史中普遍存在和受到关注。女性的独立、自主、要强在“剩女”群体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在男性的想象中,温柔体贴的女子易嫁,要强的女子存在较多的问题。
“剩女”具备独立自主的内涵不仅是男性的想象,也是许多大龄未婚女子自己的想法,如一名叫“saphenous”的女网友认为:
“只要女人能赚钱,能养活自己,就有了话语权,就有了追求幸福的能力。靠男人养活,所以才要三从四德;靠自己养活,就可以向自由迈进[9]。”
一个叫“笑微拼搏”的女网友也说:
“女人就是要靠自己……我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管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喜欢交朋友但不喜欢男朋友……现在这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10]”
在这个“自由万岁”的帖子中,充斥着大龄未婚女子关于自由、独立、不能依附男人的宣言。在这个独立性和自主性内涵中,可以总结出三种类型的女子,第一,女性在经济上独立,甚至比男人赚得还多,不能忍受夫权婚姻格局中相夫教子的角色。第二,虽然年龄渐长,面临世俗压力,但不遇到可以为之放弃自由的适意男人时,绝不能屈尊以就。第三,经济、行为、思想均处于独立自由的状态,不认为婚姻是一个选项[11]。
与大龄未婚女子的想法存在很大差异,已婚女子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来反驳宁独立自由而不屈尊结婚的看法。一个叫“2009年8月”的女网友认为:
“男的从小就被灌输要独立、要养家的观念,所以男人们绝大部分都会努力挣钱,你说男人都这么努力挣钱还都给老婆了,还找个领导在家伺候干吗?女人如果想好一个人过,那就努力工作,自己挣钱买花戴,未必没有男人买的那只漂亮。如果想好要组建家庭,就努力培养自己适合家庭的素质,家庭和工作是两项事业,需求的能力是不同的,有时候还有点冲突,要想好如何取舍。[12]”
前面所谈“剩女”的三个内涵,既是男性对“剩女”的建构,也有部分是“剩女”对自己的塑造。这三点内涵被认为在大龄未婚女子中比较典型,但是建构出的任何一点都能找到反证,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传媒,都没有人对这三点内容做过调查和统计,每一点都可能被认为是仅及一点,不及其余。可能在“剩女”中的确存在三点内涵集于一身的例子,但是,大部分的例子都不是一个可以合并的项,即在某些“剩女”身上,可以看到某些内涵,在另一些“剩女”身上,又看到其他内涵。
这就出现了男性依其霸权,以充满歧视和暴力强制的标签,刻画出一个道德污名、性格暴戾、行为乖张、大龄未婚的女子群落,她们是女性中的贱民群体,这个群体因其年龄的增长,没能因循文化预设完成婚姻而受到诟病。她们的地位和形象低于已婚女子,低于青少年女子,甚至低于离异女子。她们只配嫁给五十岁以上的丧偶男子,或者只能与社会底层的猥琐男匹配。“剩女”的地位甚至低于处于水深火热婚姻生活中的女性,因为即便水深火热,她也被男人选中,而“剩女”则是没被正常男子选中的“剩货”。
二、“剩女”话语泛滥和女性自我认知危机
例行的、视为当然的每日思想结构促成了垄断的结构,这被称为媒介霸权[13]。“剩女”作为一个具有很强指涉力的词汇,由于在正规和非正规媒体,以及个体间面对面交流中较高的使用频率,对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未婚又无男友的女性较易对号入座,将自己代入“剩女”的标签,在与他人交流或自我指涉时以“剩女”自居。而且这种自我指涉日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即越来越多年轻的未婚女性将自己称为“剩女”,可见围绕“剩女”由男性建构的意识形态,对年轻女性产生日益增强的影响和压力,由此引发女性的自我认知危机。
女性的自我认知危机可以从“剩女”的年龄变化表现出来。“剩女”的年龄没有统一标准,主要依据男性和女性对“剩女”的认知态度。这里以2008年和2009年在网络论坛中发布的两个帖子为素材,来探讨最近两年对“剩女”年龄标准认知的变化。这两个帖子在“剩女”年龄的认定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对于表现女性的自我认知危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两份表格所获取的数据,2008年的调查来自于网友“柏拉图的胡子”在行将进入30岁的时候,在天涯论坛中提出的,是对自己可能进入“剩男”或“剩女”行列的一种忧虑的反映。2009年的数据是自称“剩女”的25岁的女网友“午夜的甜心”发起的一个帖子,因为她将25岁界定为“剩女”,以及提出了敏感性的对男人的攻击(WSN是猥琐男的拼音首字母的简称),而引起了网友的热烈回应,在回应的过程中,有176个网友对25岁是否已是“剩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两份数据由于都没有直接地表明商业调查或学术调查的意图,网友在回应的时候较无戒心和抵触,基本上可以判定是真实意图的反映。单纯从数据来看,其可信度较高,只是样本数量较少。
从这两份数据来看,2008年和2009年赞成30岁及以上作为“剩女”标准的比例比较接近,都位于65-68%之间,认为25岁左右的数据差距较大,其中2008年为20%强,2009年高达34.65%,比2008年高出近15个百分点。2009年另一个让人吃惊的数据是,只有24.07%的女子认同30岁及以上是“剩女”,高达75.93%的女子赞同25岁是“剩女”的年龄标准。与女子的自我认知相反,高达83.6%的男子认为30岁及以上是“剩女”的标准,只有16.39%的男子赞成将25岁设定为“剩女”的年龄标准。而且在女性中,已婚或是有男友的女子倾向于赞成将30岁设定为“剩女”年龄标准,未婚及没有男友的女子倾向于将“剩女”的年龄设定得更低。已婚或有男友的女子因为名花有主,对于“剩女”的自我投射不敏感,对于“剩女”标签所带来的一系列压力感知较弱。而未婚及没有男友的女子对于“剩女”的自我投射高度敏感,对“剩女”标签所带来的种种窘境感同身受,其年龄的敏感性和紧迫感越高。
许多22岁左右的女子在浏览了关于“剩女”的讨论帖子后,悚然惊觉,将自己划入“剩女”行列。如一名叫“MATSUYUKIIZUMI”的女网友在浏览了“午夜的甜心”25岁是“剩女”的帖子后,深受刺激。
“不会吧,楼主姐姐别吓我,我20,刚跟男人分手,被你说的有危机感了,我也预备‘剩女’了哇……”。
还有一名叫“靥女”的网友虽然认为自己不能为了钱和面包找一个男人结婚,但她也将自己划到“剩女”的行列,她在帖子中留言说:
“公告天下,再过1-2年,估计我也要加入‘剩女’行列了!……我准备到时候成立剩女教,择那世外偏僻之地,收养点弃婴,专门过我们的女儿国去……好男人有的是,可惜我碰不到。[16]”
从这些留言来看,无论这些女子对待婚姻的态度如何,年龄多么小,但都面临“剩女”这顶帽子的压力,这顶帽子不仅仅是别人戴在她们头上,而是非常敏感的自我投射促使她们去戴这顶帽子。
除了网友对于“剩女”态度的率性流露外,年轻女性在现实中也感到了“剩女”强大的投射性所带来的压力。笔者在一个由三、四年级本科学生组成的班级中组织讨论“剩女”问题时,男生的反应比较谨慎,或者假装对这个话题不了解。而女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男友的女生,她们对“剩女”话题反应较平和,“剩女”带给她们的压力和刺激较低。另一部分是没有男友的女生,她们大量关注网络论坛和主流媒体对“剩女”话题的讨论,她们对“剩女”问题有较多思考,并为自己可能成为“剩女”带来沉重压力和焦虑感。在现实中和在网络中一样,即便是尚未毕业的本科女生也存在自己浮游于“剩女”边缘的自我认知危机。
女性的自我认知危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女性对“剩女”年龄的认定标准上,75%以上的女性将“剩女”的年龄大幅前移,只有25%的女性坚持30岁这个比较为男性接受的年龄标准。在最近的数年中,男性关于“剩女”的年龄标准没有发生大变化,而女性在认知上出现颠覆性的变化,这与网络空间和正规媒体中关于“剩女”话语的传播和渗透有密切的关系,在“午夜的甜心”的帖子中甚至出现了自称是9岁的“剩男”和12岁“剩女”的回复,虽然对这两个回复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剩女”将女性的青春期在时间认知上的进一步压缩。除了相对早熟外,女性的青春期在生理上的延续性和其他任何时期的女性没有任何差异,差异在于女性的自我认知,女性的心理年龄和心理衰老的程度早于“剩女”话语出现之前的女性。
女性自我认知危机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剩女”话语的压迫下,女性急嫁和抗拒的矛盾心理。急于嫁人的心理可以从女性将“剩女”的年龄标准提到非常小的程度看出来,而抗拒结婚的心理也较为多见,如在“午夜的甜心”的帖子中,一个名叫“lingxi1107”的女网友就认为:
“羡慕楼主,最羡慕的一条是,大人不逼婚。我都准备逃婚了,总觉得独身没啥不好的。”
另一个叫“喵哝哝”的女性网友认为:
“‘剩女’么,呵呵,只是觉得一个人过得也不错,随心所欲,这是难求的……能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这就没错!有这样思想的女人,是一群。有这样群体存在,这是社会问题。鄙视么!没感觉,人家的生活我们参与做什么!能让自己过的好的女人就是好女人!珍惜自己,爱护自己,被人说自私?那有什么,调整好心态,无视。能过好每一天,我们就好好过!是剩下的么,不觉得呀,我自己都没抛弃自己,怎么就叫剩下的![17]”
未婚且没有男友的女性虽然想过率性的生活,但面临巨大的“剩女”自我认知的压力,不得不在“剩女”话语语境中自我辩护,修改“剩女”约定俗成的意义,如让自己过得好的女人是好女人,爱自己不是自私,自己不抛弃自己就不能称为“剩女”,一个大的群体在过这种生活便有其正当性……这些辩护和价值冲突体现了女性内在的自我认知危机,这种危机是在性别关系中建构的,而不是单性危机。
三、“剩女”话语的实质是性别统治
“剩女”话语的意识形态体现了男性的专断与暴力,它将女性划分为已婚者和“剩女”两类人,它不允许女性在生活中有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它强制性地为女性预设了一条结婚的道路,否则只能成为贱民群体的一员,它试图并且成功地使女性迅速地找一个男人结婚成为一种内化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实践。
随着经济的繁荣、男女平等的强化,女性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大大降低,女性为了面包和住房,找一个男性结婚以获得一张长期饭票的冲动和需求大大降低,不考虑情投意合、异性相吸而纯粹出于经济目标结合的婚姻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大量存在,但追求情投意合有情感基础的婚姻是许多独立女性的梦想和追求,她们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等待缘分的到来,但一等就等进了“剩女”的行列。还有许多女性奉行独身主义,或者对男性没感觉,宁愿过单身生活。这些都是在结婚和未婚之间可以选择的生活道路。但是,“剩女”话语所建构的意识形态,堵塞了这些道路,因为这些道路游离于男权所建构的性别关系体系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权的性别统治提出了挑战,“剩女”话语所建构的意识形态通过对崇尚中间道路的女性实施打击和污名化,试图将她们重新拉回到男权性别关系格局中来,如果她们不愿回来,就给她们打上身体残缺、道德不洁、行为乖张的烙印,那些恶毒的对“剩女”的诅咒,说明了冒犯男权和有可能颠覆性别关系格局所面临的后果是多么严重。
“剩女”话语意识形态区格了男性和女性,它将女性物化,是供方市场中等待男人挑选的商品,男性是主宰者和拯救者,被男性挑走的女性是合格品,是女人;没被男人挑走的女性是次品;非女人。在这个挑选和被选的婚姻市场中,男性是充分自由的,决定整个过程,女性是被动的,从属于男性的选择和不选择,女性的命运完全由男性决定。“剩女”话语的意识形态将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建构成人和货物的关系,从而在权力关系格局中提高男性而贬抑女性,继续维系男性的性别统治能力。
“剩女”话语意识形态确立了女性结婚和“剩女”的排他性人生道路,女性找一个男人结婚是一种正常的符合社会预期的行为,女性不找男人结婚做一个“剩女”是一种不正常的“越轨”行为,这种行为沉重地压在处于弱势的年龄较大的未婚女子身上,迫使她们放弃或降低自己对男性的要求和标准,找一个男人出嫁而摆脱压力,返回女性的“正确轨道”,这个“正确轨道”承认了男性的优势地位和主导权。“剩女”越轨的效用不仅仅对“剩女”本身有效,它也对未婚的年青女子有效,社会预期迫使年青女子对生活要求不要太高,尤其是对男性要求不要太高,要学会为人妻为人母,不挑不拣,赶紧找一个男人把自己嫁了。结婚或“剩女”的排他性仍然是围绕男性的优势地位,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主导权,男性在性别关系中的统治地位来建构的,而且,“剩女”越轨的逻辑也能更好地帮助男性在婚姻市场上谋利,而不会使其弱点受到女性的过度挑剔。
一个由大龄未婚女性组成的庞大群体在都市社会中已然存在,而且将会持续存在下去。在儒家文化传统下她们受到关注和关心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来自父母长辈邻居的持续关注,这是儒家文化家传统的根系所在。但是给这个群体一个“剩女”的标签,并围绕着这个标签处心积虑的建构意识形态,则超出了儒家文化传统的范畴,而进入到男女性别关系中的统治和权力范畴,它试图抑制女权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扩张,引领女性重回传统,维系男性在性别关系中的优势地位。
[上海政法学院重点课程基金项目:当代人类学,项目编号:(3K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