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中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韩玲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04日 共有 3149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20世纪9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在经历了70余年的历史兴衰后,宣布取消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退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一员,“坚不可摧”的共和国联盟转眼之间消失在1991年岁末的寒夜之中。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留给世人太多凝重的思索。它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全面、科学地分析俄罗斯高校德育嬗变的过程,特别是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及时总结和吸取俄罗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在新的世纪加强和改革高校德育,对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研究俄罗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规律,以为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一、中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比较
    (一)与前苏联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比较
    前苏联的学校德育模式经历了7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德育,是人类历史上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对世界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在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成就方面居功至伟。作为曾是同一意识形态的国家,我国与前苏联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当然也有不少差异。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德育观,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前苏联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把它放在学校各项教育的突出地位,始终作为学校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调动全社会共同重视。苏联时期,党和政府经常颁布改进思想教育的决议,及时总结、指导学校教育工作,必要时以法令形式向学校及社会提出任务和要求。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课教学进行。“两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历来十分关心高校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看做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命运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
    其次,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方法陶冶大学生。前苏联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同时,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方法多样。通过社会科学及其它各科教学灌输爱国主义知识,在大、中学校中开设苏联本国史和联共(布)党史课,通过定期举行时势报告会、组织课外阅读、举行乡土旅行和远足、举行革命纪念日和国际节日庆祝活动等形式的校内外教育活动,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实效性。
    我国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也是极其重视。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有“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在我国的宪法中规定每个公民有热爱祖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维护国家尊严、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在普通高校要求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中国目前的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观念,明确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在大学有重大活动时,要升国旗、唱国歌等。
    第三,构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前苏联学校德育中,主要包括时事政治教育、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人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精神美学教育等等,并形成了完整的德育体系。
    我国政府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规定大学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过2005年的两课改革,目前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所有硕士生都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理、工、农、医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对于博士研究生文科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理工、农、医科专业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第四,实施社会综合教育,力求德育科学实效。共产主义综合教育法在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要求把教育工作形式、手段和方法协调起来。在教育方法上,坚持四个结合:教学与教育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效果。
    在德育的具体实施中,我国也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及其他教育结合起来,强调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等,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二)与俄罗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简单比较
    俄罗斯的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已逐渐从混乱与迷惘中走出,渐渐步入正轨。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统一的概念,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俄罗斯现在不再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或称谓了,而是称之以公民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尽管如此,同处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中,同样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俄两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呈现出某些共性与个性的特点。
    第一,强调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人格养成教育。俄罗斯虽然不再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为根本目标,但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世界标准的高素质公民的宗旨之中,仍渗透着苏联时期教育目标的基本内涵。不论是国家颁布的教育法令、教育发展纲要,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中、短期教育优先发展目标、教改措施,以及各个学科教学标准,实际上都是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即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为出发点的,同时强调人格教育,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俄罗斯非常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基本沿袭前苏联的一些作法。我国也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具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中国公民。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转变。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教育改革举措的相继实施,给新时期的俄罗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任务。俄罗斯教育专家们认为:“只是简单地、不加批判地照搬外国公民教育的经验只能引起相反的效果,必须在兼顾国际经验与国家现实的基础上实行公民教育”。至于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景如何,我们都在拭目以待。
    二、俄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教训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左与极右,造成马列主义的僵化与西方价值观的泛滥,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应有作用
    纵观苏联学校德育7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校德育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发展基本上是健康的,在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苏联思想理论界对马列主义教条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僵化凝固的意识形态,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变形,失去了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功能,造成马克思主义的威望和影响在人们心目中下降。结果是表面上马列主义深入人心,实际上却没有解决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共在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宣扬、鼓吹“改革新思维”,否定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实行指导思想上的“政治多元化”和“经济私有化”,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党的行动纲领,致使人们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丧失和共产党组织的先锋队地位作用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实行学校教育非党派化、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否认了社会主义学校思政教育的阶级性,使学校原来的马列主义政治课名存实亡,改称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在这些课程中只作为一种流派介绍,已不再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德育逐渐脱离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而发生了质的变化。“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给苏联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使苏共逐渐丧失了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1990年上半年,各反对派办的“非正式”出版物上千种,到苏联解体前报纸有8000多种,期刊5000多种;在办了登记手续的报纸中,苏共掌握的仅占15%。各种攻击、谩骂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文章纷纷出笼,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不少报刊热衷于宣传西方制度和西方价值观,贬损苏联社会主义价值观,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历史。广大群众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全国范围内的思想混乱——自由主义泛滥。
    (二)忽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重要对象
    青年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前苏联在其存在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能够正确地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人的思想问题,采取了压制和放任不管这样两种极端的做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中出现“持不同政见者”和80年代青年的迷茫堕落就是这些做法的恶果。“六十年代人”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既包括50—60年代的青年人,也包括战时上过前线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大都有着明快饱满的情绪,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相信苏维埃祖国更美好的信念和理想,希望进行不断的改革。青年人的这种思变情绪、改革情绪引起了当局的不安,他们并没有对广大青年的热情予以引导,而是害怕触动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制造了一连串的冤假错案。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遭受打击迫害,一系列大中学生青年社团被作为“反苏组织”摧毁。这种严重打击和伤害使“六十年代人”产生分化,从中产生了一个极端主义的派别——持不同政见集团,并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苏联政府并未对“持不同政见者”严格地加以区别对待,而是一律采取了取缔和镇压,造成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到了80年代,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前苏联的广大青年在把苏联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对比时发现自己的落后,自然产生对苏共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然而,当时的苏共没有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解答青年人心中的疑问。对现实的失望使不少青年变得消极悲观、玩世不恭,有些青年盲目推崇西方价值观,迷恋堕落的生活方式,酗酒、吸毒,走上犯罪道路。俄罗斯青年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先前忽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所造成的后果。
    (三)德育指导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
    长期以来,前苏联政府对于国家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存在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这都对前苏联高校德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高校德育内容是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由于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脱离国情,学校教育也随之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校的德育被空洞说教式的“全面开展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要求所取代。学校德育严重脱离了苏联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实际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高等教育部门制定的《共产主义教育示范综合计划》仍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强战士”作为德育的唯一目标,要求所有学生“在个人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与行为中确立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和理想以及积极而且鲜明的立场和态度”等等。这种目标缺乏将普遍性和层次性要求相结合,以致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蔓延,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认知与行为分离现象十分严重,德育呈现明显的脆弱性。同时,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不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方式方法简单,遇到问题不做具体的分析,而是千篇一律地设法把矛盾堵住,不作深入细致的解释与引导,使许多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进一步恶化。
    (四)忽视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相结合
    前苏联学校德育虽然曾在探索社会主义德育模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积淀了一些违反民主原则及科学精神的旧观念、旧传统,拘泥于苏联早期的某些传统教育理论中的个别论断和观念。忽视了国内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进而改革学校德育,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时代性,传统守旧的要求和教育机制远离了现实社会生活实际;在对待西方意识形态中“西化”的影响方面,偏重于“禁”和“堵”,并试图在绝对“净化”的环境中维护和保护德育的“传统性”和“纯洁性”,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放纵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渗透,冲击了社会主义的革命传统德育。俄罗斯政府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前苏联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成果也避而不谈,更多地是否定其消极的一面,这种与历史彻底的割裂必然导致人们信仰根基的丧失。
    (五)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现实说服力
    苏联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并且为了谋求世界霸权和开展军备竞赛,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片面化,即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破坏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比例,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许多人常年生活在为衣食奔波的艰辛困苦中。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急于要在500天之内从坚持数十年之久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但这种不切实际的改革,反而导致苏联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和恶化,甚至走向崩溃。前苏联在二战后的50年代,经济增长接近10%,60年代降至8%,70年代是5%,80年代2%-3%,1990年经济负增长2%,1991年达到负12%,赤字急剧增加,物资供应不足,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下降。经济上的落后,生活上的困难,使人们的社会心理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多年来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一夜之间仿佛全消失了。
    (六)高校德育队伍的弱化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失效
    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高校的发展陷入困境,高校教师的地位也急剧下降。俄罗斯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明显的士气低落,待遇低、负荷重是重要的客观原因。在高校教师的工资方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事实上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报告提供的资料显示,俄罗斯高校教授的工资从1987年相当于工业部门工资的219%减少到1993年相当于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的62%。在最近几年间,这种差距有进一步的扩大。现在,一个教授每月的全部收入(包括额外收入)也就是1000卢布多一点;一个副教授每月的全部收入(包括额外收入)大约为900卢布;副校长每月的收入大约是1500卢布;校长每月的收入大约为2000卢布。许多高校教师生活困难,健康状况日益恶化,这些导致高校日益缺乏吸引力,高校德育队伍更难有所作为。特别是随着学校教育的“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原有德育组织的解散,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更是无心恋栈,人心思走。
    前苏联解体距今已经十几年了。其教训依然令人深思。近几年的俄国社会又始终未摆脱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的困扰,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府班子频繁改组;党派争斗不断升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领土争端此起彼伏;经济领域滑坡严重。今日俄罗斯要走出经济萧条的阴影还需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导致俄罗斯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任重道远,如何填补俄罗斯今日的道德真空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三、俄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应该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辩证过程,决不能以扔掉自己原有的优秀东西为代价,盲目吸收别国的经验。借鉴也好,引进也好,与国际接轨也好,必须以适合本国国情为前提条件。在别国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花,绝不意味着全盘照搬过来就能在本国结出成功之果。从俄国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起码有几点我们应当有明确认识。
    首先,建造和维护良好、和平的内部社会环境,是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主观愿望,而没有客观必要的物质条件作保证,教育工作者尽再大的努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已从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中得到了证实。在我国,则是各方各界正该倍加珍惜和高效率利用的。
    其次,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高校阵地。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担负起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历史重担。
    第三,应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定民族文化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最先赋予学校德育重任的都是民族精神的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越应该加强。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贯彻“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十六字原则,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碰撞、互补与融合。
    第四,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新理念。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促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性化,重视人性和学生个性的健全与和谐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与学校是否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形下,凡是把学校工作立足于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服务,立足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德育工作就开展得比较顺畅,效果比较明显;相反,就比较艰难,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确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制定有关政策时,要考虑人的发展需要,从而形成新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中国反对性别暴力,保障妇女人权
家庭暴力法律防治理念刍议
“剩女”与性别统治
性别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抉择及其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女村官培养长效机制的思考
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妇女地位的变化
第73次宪法修正案与印度基层妇女参政的新进展
试论美国“贫困女性化”
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从本土到国际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