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跨越分水岭——新加坡是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
作者:曹云华/朱幼恩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27日 共有 2649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加坡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能够取得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创新。吴作栋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具有革新者的想法和做法。我们必须创新,而不只是仿效。创新不只是意味着有新的科学发现或新的发明。它也是关于如何洞察以便使用别人的发现、知识和发明来创造新的财富、或者是如何通过彻底而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1  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首次开展的“城市竞争力排名”调查评估结果,在全球53个中心城市中,新加坡一举摘得榜首位置。此外,在世界经济论坛一年一度的全球国家竞争力排名上,新加坡也长期名列前茅。“总的来说,全球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启示。因为,竞争越是激烈,我们就会越加把劲,以争取卓越的表现。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站在分水岭的正面,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就会有更多人能越过分水岭,享受新经济带来的好处。”吴作栋在2000年新加坡国庆献辞上的这席话,充分展示了新加坡人民和政府在面临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环境时敢于竞争的进取精神。
    但是,光有敢于竞争的精神态度是不够的,新加坡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给我们展现出了她善于竞争的一面。
    在面对中国等东亚国家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力的迅速强盛时,新加坡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加坡学者与政府适时制定出“中国策略”。新加坡深知中国崛起乃不可逆转的事实,背靠渐渐崛起的中国,新加坡决不可错失机会。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忙着调整政策,目标有二:既抓紧中国崛起带来的机会,为国家经济另创出路,避免跟这个北方大国直接竞争。政府在经济上所进行的深刻改革,以及鼓励商家到中国探寻商机。据最新的一项数据统计,新加坡在中国的累积合同投资额已达458亿美元(760亿2800万新元),累积投资项目为1万2000多个。新加坡不只依赖东南亚作为其腹地,而把目光投向兴起的中国,这充分显示了新加坡参与未来竞争的敏锐性与前瞻性,给新加坡的进一步发展寻找到新的支撑点。
    2  挑战与机遇并存
    2004年新加坡人均GDP达到了38023美元,单从这点上看,新加坡好像已经成为货真价实的一个发达国家。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新加坡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具体来说,这些挑战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2.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2000 年新加坡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9%,而同时期的日本这一比重为3%,韩国为2.7%。新加坡过去的经济增长,大多是靠资本投入的增长而获得的, 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甚微。即便新加坡国内存在一些高技术产业,例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通讯等领域,但是真正属于新加坡自己开发的并不多。未来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很可能会因此受阻。
    2.2  资源贫乏的矛盾更加突出。 新加坡是一个连饮用水都必须进口的资源高度贫乏的城市岛国,在过去几十年,通过发展高度外向型的经济,新加坡克服了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但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新加坡在人力、资本和土地三大资源的供应方面遇到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人力和资本资源可以从国外引进,但是土地资源是无法引进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新加坡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会愈发突显。
    2.3  不断加速的人口老化趋势。目前,新加坡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3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3%,人口老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之一,是使医疗和保健开支大幅度增加。除去人口的自然衰老外,出生率下降是导致老龄化的主要因素,因为它导致总人口基数增长缓慢。
    2.4  新一代人的工作观和社会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老一辈不同,新加坡新一代人比较讲究享受,有钱就花,不太愿意储蓄,也不太关心国家和社会。这就是新加坡领导人最近常常说的社会凝聚力不断下降的问题。例如,年轻人不愿意储蓄,追求高消费,这就会使国民储蓄率下降,而高储蓄率是新加坡经济过去长期赖于维持高速度的动力之一。2000年新加坡总储蓄占GDP的比重为49.5%,到2001年,这一数据就下降到46%。与之对应的,总消费占GDP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50.5%上升为54%。
    2.5  后工业化国家急起直追。东亚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越南等后发展国家目前正在急起直追,这些国家在争取发达国家资本和占领出口市场方面均拥有新加坡所没有的竞争优势,如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等。
    面对新的挑战,新加坡政府和人民既有危机感,同时又充满信心,他们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又不妄自菲薄。
    3  创造新的优势
    新加坡人从如下几个方面迎接挑战并创造出新的优势:
    3.1  增强人民的凝聚力。新加坡制定了国情教育计划,旨在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对新加坡未来的信心,该计划要求理科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有机渗透国情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具有新加坡人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信念,当面临严峻问题时能更紧密地团结起来。2004年新加坡国庆庆典的主题便被定为“全民进取,自强不息”,要建设一个繁荣与安定的新加坡,靠的是全新加坡人民的共同奋斗。
    3.2  促进人才与人力资源的发展。 新加坡历届政府都把教育摆在最为显要的位置,新加坡在教育发展上的措施主要表现在:
    3.2.1  在教育上投入巨大。2000年新加坡的教育开支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6%,但新加坡政府仍不满意,李显龙新政府计划扩大新加坡的私人教育市场,在10年内使整个教育业占新加坡经济的比重增加到5%。在2004年新加坡财政预算案中, 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总开支为63.5618亿元,经常开出为49.8862亿元,发展开支为13.6755亿元。早在吴作栋上台伊始,便设立了教育储蓄计划,政府每年从财政盈余中拨出一笔为数不小的资金给这个计划作为基金,最终目标是使这个基金达到50亿新元。在这个计划下,凡6—16岁的新加坡学生,都会有一个教育户口。政府每年会给每个户口存入一笔款项,政府也鼓励家长把钱存入孩子的教育户口。每名学生每年可以从教育户口中支取200—300新元,为期10年。除此之外,表现优异的学生将还可以获得教育储蓄奖学金。
    3.2.2  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在小学方面, 主要是翻新学校的设施和建造新的学校来取代旧的学校。在专科教育方面,新加坡政府在近年来已耗资大笔开支以改善工艺教育学院的训练设施。在大学方面,在90年代之前,新加坡只有一所综合大学,即新加坡国立大学,1991年将原来的南洋理工学院升级为南洋理工大学,这是第二所综合大学。而新设立的大学(私立)新加坡管理大学(SMU)也已经开始提供课程。
    3.2.3  全面革新教育政策。为应对未来的挑战,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和特有的优势,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份教育改革计划,提出了“办重思考的学校,培养好学习的公民”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竭力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不仅在亚洲,且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相当影响的教育中心。教育改革计划提出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更加灵活地进行教育,创造应变的教育制度。不拘泥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最为重大的改革是“直通车计划”。该计划允许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6年制的课程,跳过普通文凭考试(GCE' O' Level),而直接在6年教育之后参加高级文凭考试(GCE' A' Level)。目的在于减少中小学阶段过多的考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2.4  加强继续教育和职工的技能训练。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继续教育。它一般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学历教育;二是岗位、职业教育;三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在这方面最有典型意义的是技能发展基金,该基金自1979年设立至今的25年里,已拨款额18亿元,资助了910万个培训学额。
    3.3  制定新的工业政策。新加坡基于自身特征进行产业调整。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是进行工业重组,或者叫工业调整,主要抓如下两个重点:
    3.3.1  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其它成本较低的亚洲邻国,新加坡本国则集中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
    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发展,不仅克服了新加坡国小、资源贫乏的弱点,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其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有利条件,它无疑成为新加坡跟踪世界潮流,推动经济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制造业一直是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产业,自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比较强调金融及商业服务,但是,制造业在新加坡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电子业在新加坡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在也仍然是新加坡重要的经济支柱,占制造业45%的比重,贡献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近年新加坡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的是电子业的带动。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化学业。而新的支柱,则是生物医药业。
    根据2001年的一项数据,新加坡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为56.9%,远远高于高收入国家这一比重的平均值(24.1%)。即便如此,新加坡的制造业仍然是相当薄弱的,有的学者甚至说:“新加坡没有自己的制造业;如有一点制造业也是二三流,依附于跨国公司的外围产品的加工配套。一旦跨国公司的核心企业外移,你就必须跟着动,否则就只好关闭。”为了摆脱“二三流”制造业的形象,新加坡采取了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其它成本较低的亚洲邻国,新加坡本国则集中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产业的措施。按照新加坡税法的规定,对带来“先进工艺”的高新技术外国公司投资设厂,可享有减免盈利的33%的税收,减期为5—10年;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公司享受其研究开发支出50%的政府津贴,研究开发开支享受双倍的税收扣除等等。由于中国和印度近几年崛起成为新的低成本中心,对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新加坡制造业要在全球市场找到它扮演的角色就必须专注于更高增值的行业,以及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行业。这也是一国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必然要求。
    3.3.2  扶持本地企业,提高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在新加坡,本地资本企业主要是指新加坡本地人拥有一半以上股权的企业,这种叫法主要是相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新加坡本地资本企业大多数为私营中小型企业,只有极少数是大企业。在80年代以前,新加坡政府很少关注本地资本企业的发展,进入80年中期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新加坡政府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赖西方跨国公司而轻视本地资本公司的倾向,从各方面鼓励和扶持本地资本企业的发展。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平稳增长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新加坡本地企业发展相当迅速,新加坡政府促进本地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领导和协调。新加坡政府于1986年成立了中小企业署,隶属于经济发展局,1991年易名为企业发展署。企业发展署的主要任务是专责制定和实施本地企业发展计划和政策,统筹和协调本地企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明确其他一些与本地资本企业发展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法定机构的任务和职责,尽量避免相互扯皮和推诿。例如,贸易发展局负责指导和促进本地资本企业加强与海外市场的联系,帮助拓展市场;电脑局负责指导和促进本地资本企业实现电脑化;国家生产力与标准局负责提高本地资本企业的管理素质与生产力,工业研究所负责本地资本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利用。
    (2)经济发展局为本地企业制定发展方向。在促进本地资本企业发展方面,经济发展局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它在促进本地企业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①确定本地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促进本地资本企业建立横向联系,使它们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合作;促进本地资本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等等。②负责制定和具体实施本地资本企业发展的计划和政策。③担任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法定机构与本地资本企业之间的协调人,力促更多的政府部门和国营公司积极参与本地资本企业的提升计划。④为本地资本企业提供各种优质和高效率的服务。
    (3)“给予良好的照顾”。在新加坡这样一个西方跨国公司林立,商业竞争高度激烈的国度里,本地资本企业要立足和发展是相当困难的,这一点可以从新加坡本土企业的规模上得到很好的反映。根据美国《财富》杂志的排名,2002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新加坡上榜的企业只有伟创立(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一家,并且其年营业额也只有133.8亿美元,排名378位。为了壮大本土企业,新加坡政府对本地企业给予了“良好的照顾”。主要措施有:
    第一,税务奖励。经济发展局规定,对一些本地资本企业在厂房与设备方面的投资可享受最高达50%的投资津贴。对先驱工业企业,或者称为新兴工业企业,可在5—10年内免于纳税,免税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项目的价值。
    第二,提供政府低息贷款和资助。在各项发展援助计划下,政府对本地资本企业提供资金上的资助。发展援助计划有:本地企业技术援助计划、产品发展援助计划、商业开拓计划、市场开拓援助计划、电脑软件发展援助计划、研究与发展援助计划、创业基金、创新发展计划。此外,还有本地企业融资计划(原名叫“小型工业融资计划”)、自动化租赁计划和扩展自动化租赁计划等。
    3.4  深化和增强科技基础。任何一种投资活动取决于三个推动力量,一是市场力量;二是资源力量;三是技能力量。新加坡没有市场,没有资源,能够有所作为的只剩下技能力量这一条件。李显龙指出:“在新加坡设厂的跨国公司把它们的产品、市场和更重要的知识与科技都带给我们,也使我们的科技水平能不断进步。现在由新加坡制造的产品已能和世界最好的产品竞争。新加坡一直能够处在科技的前端,今后也必须保住这个优势,在面对环球的竞争时赖以求生。”新加坡政府深化和增强科技基础的主要措施是:
    3.4.1  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为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底成立了隶属于贸工部的科学与技术局。新加坡政府还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五年计划。从1991年起开始实施科技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目前正处于第三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中(2001—2005)。其内容涉及五大战略,分别是:①发展和加强新加坡在多个重要领域的科研能力;②鼓励私人领域的研究与开发;③建立更有效的科技转移系统和知识产权管理系统;④招揽更多外来人才并培养本地人才;⑤加强科研方面的国际关系和网络。此外,新加坡政府及时修改了一系列妨碍科技公司发展的法律和行政规定,为吸引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创业铺路。如政府允许外籍人士提交业务计划和个人资料后获得长期社交签证和工作准证,以方便他们找寻集资伙伴和创业机会;允许科技企业家在组屋区开办起步科技企业和在家里办公,以协助降低企业成本和解决资金短缺。政府还通过修改破产法以利于培养不惧失败、失败后再来的创业精神。
    3.4.2  大幅度增加研究与发展支出。1995年, 新加坡研究与发展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而在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9%。在科技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加坡政府大约花了20亿新元用于发展本国的科技能力,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这方面的开支将增加一倍,达到40亿新元。而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加坡政府将这笔费用上升到70亿新元,显示出了新加坡政府对发展科技的坚定信心。国家科技局将这70亿新元拨款的一半,用作发展科技和提升新加坡的科研能力,30%的拨款则将用作推动私人工业界的研究与开发,剩余的20%用作培养足够的人力资源以应付需求。
    3.4.3  培养和大规模引进科技人力资源。1996年,新加坡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技术人员数量为335人,到了2000年, 新加坡每百万人从事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是4140人。从中可以看到新加坡在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一数目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加坡未来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科技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决心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一条腿是立足于本国培养。新加坡政府把本国教育事业一直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小学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倾注了巨大心血。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向公众,尤其是学生和青年宣传科技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青年参与科技工作。另一条腿是大规模地从国外引进科技人才。为广泛吸收外国人才,新加坡政府推出了“环球校园”计划,设想到2012年,吸引20万名海外学生和企业员工到新加坡接受教育或培训。
    3.4.4  鼓励私人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长期以来,新加坡的研究与发展工作都是由政府(包括公共研究机构)、私人企业和大学三类机构共同承担的,其中私人企业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开展研究与发展工作,不能只依赖政府和大学,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私人企业的积极性,让那些有实力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都来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唯有如此,新加坡的研究与发展工作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为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科研事业,新加坡国家科技局(2002年起改名为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出台了与私营公司分担科研成本和共负科研风险的科研资助计划和激励计划。在这两项计划下,企业每投入三元,政府就追加一元予以支持。新加坡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行业,协助起步科技公司解决初创启动资金缺乏等重大问题。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还推出了与风险投资基金共同向起步公司投资的新商业天使计划,即风险投资基金每向起步科技公司投资一元,科技研究局以一对一的比例向起步公司追加投资一元,但顶限不超过100万新元,经济发展局还给予起步科技公司税务回扣等优惠。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新版(2015)《美国创新战略》述评
美国创新战略的六大关键要素和九大重点领域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德先生、赛先生、蒙先生(2011-01-17 21:31:23)
论国外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全球化模式
纳米光刻技术现状与进展
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进展
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
科学、技术能混同立法吗?——对我国当代科技立法的思考
国内软科学由热转冷之原因探析
科技资源配置的新问题和对策分析
科研项目运行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标准和风险分析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