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如果是指“免费教育”(中国以前的“义务教育”其实是指家长必须送其适龄的子女去上学,这是他们的“义务”),那么它的本质是对教育服务的价格管制,而且还是管制到0。根据价格管制理论,这必然引起租值消散,而人在自私的支配下会设法减少租值消散。
根据我的《经济学讲义》第九讲关于人们如何“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即绕路又回到价格准则)的思路,比较常用——即绕路费用(交易费用)低且租值消散小的——的两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签约费”,即名义上是为签约而要额外支付的费用,实际上只是把本来要收的价格改了个称呼。另一种是找与被管制了价格的物品具有互补性(即往往会一起使用)的另一种物品,在后者的价格上加价,加价的金额其实是前者本来要收取的价格与被管制价格之间的差额。如汽油价格被管制,加油站就在润滑剂上加价,与汽油捆绑在一起销售(这是“捆绑销售”的成因之一,注意这只是“之一”,不是“唯一”的成因);公立医院的医生价格被管制,就“以药养医”。
具体地看中国义务教育的情况。早期的义务教育阶段号称不收学费,但书本费、杂费等没有明令禁止,所以多以这些名义来变相收回学费,显然用的就是上述的两种方式。教育一定要用到书本,正如治病通常要吃药,二者有很强的互补性,不准收学费,就在书本费上加价收回来。杂费是什么含糊不清,如果其实没有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签约费性质;如果也提供了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但价格明显高于其本来的价值,那又是互补品加价后捆绑销售的第二种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的价格也随之上升(有通胀导致名义价格要上升的原因,也有人们富裕起来之后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获取更优质教育的原因),书本费、杂费这些互补品的“碟子”太小,盛不下越来越高的学费,补习费、“择校费”遂开始大行其道。补习费如果是本来的学校自己开补习课收费(即不是学校之外的补习班),那其实就是学费。延长学习时间里收的补习费名义上是为延长学习时间的教育付费,其实是对所有学习时间的教育付费,所以补习费看起来是相当贵的。补习费的性质相当于签约费,其租值消散在于学生可能本来不必延长学习时间,现在就非延长不可了。但如果学生本来就需要延长学习时间的话(学生回家本来也要做作业复习,就是在延长学校之外的学习时间),租值消散就很轻微,只是表面看起来补习费很贵,与学生在延长学习时间内的收获不符,因为它承担的其实远远不止延长学习时间里的教育服务的价格。
择校费的性质更类似于签约费,它依附于“分区就近入学”的学位分配制度,但又允许不属本片区的学生通过缴交择校费来突破这个分配制度,等于是让交择校费的学生直接交学费(名义是择校费)。跟纯粹的签约费相比,择校费存在着“租值蚕食”的问题,因为属本片区的学生名正言顺不需要交学费,他们的教育成本其实是由交了择校费的非本片区学生分担了,即他们蚕食了交择交费的学生的租值。租值蚕食必然引起租值消散,所以择校费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租值消散的——其表现之一是免费的学生在其它因素一样时会比要交费的学生更懒惰,这导致同样的教育资源花在他们身上效果较差,等于是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这些教育资源。表现之二是交费的学生负担的教育成本偏高(因为除了负担自己应付的教育成本之外,还要分摊免费学生的教育成本),导致他们购买的教育服务会偏低,即他们获得的教育资源不足,如果把花在因免费而较懒惰的学生身上的教育资源转移到他们身上,将会更符合“边际相等原则”。如果片区划分得非常狭小,以至于绝大部分学生都要交择校费,只有极少数学生符合免费入读的资格,则租值蚕食的程度不严重,租值消散也就比较轻微。因为免费学生的人数很少,他们导致的教育资源浪费也就不多;而大量的交费学生分摊极少数的免费学生的教育成本,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租值蚕食也就微不足道了,偏离“边际相等原则”的程度不大。所以,片区划分狭小、允许择校的“伪义务教育”,是非常接近于完全市场化的私立学校的。事实验证支持这一观点,在择校费普遍盛行的时期,纯粹的私立学校基本上发展不起来,所谓的公立学校却发展得非常好,资金充足、师资优秀,教育效果良好。这是因为公立学校有“名牌”租值——它们都经营了很长时间,声名深入当地人的人心,比起刚刚建立的私立学校,名牌租值的优势远远压倒了有一点点租值蚕食、导致租值消散的劣势。
然而,当择校费被严禁之后,情况就急转直下了。在继续坚持“分区就近入学”的学位分配制度、但又不准再收非本片区学生的情况下,家长再想把他们的子女送进优质公校,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学校所属的分区里就近落户,所以取代“择校费”的就是“学区房”。学区房的本质是上述的互补品加价后捆绑销售的第二种方式,然而它造成的租值消散非常严重——不仅比择校费严重(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名义上坚持要搞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择校费其实是最优的选择),而且比之前用书本费、杂费、补习费等名义变相收取学费的方式所带来的租值消散都要严重很多很多。租值消散急升的原因之一,是房子不像润滑剂、药物那样再怎么贵也贵不到哪里去(不可能贵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但房子本身的价值就非常高,甚至比教育的价格还高。如果教育直接收费,家长本来不需要额外买个房子;现在教育与房子捆绑在一起收费,家长的负担一下子剧增。举一个就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吧。我一位同事的儿子七年前小学升初中,他家所在片区的指定就近入学的初中质量不佳,于是他付了3万元的择校费到本地一家中上水平的公立中学上初中。如果他儿子到今天才小升初,他要哭死了。因为现在已经禁止收择校费,他的儿子如果要再上那家中上水平的公立中学,必须在那中学所属的片区里买学区房,而那中学附近的房子再怎么又小又旧都起码得60万以上才买得下。也就是说,如果那小孩现在才去读那家中学,即使这七年里物价没有变化(即假设房价、教育服务的价格都没涨),他也得拿出63万(60万是买房的价格,3万是学费)才行。以他家的经济能力,要一下子拿出3万元是没问题的,但要一下子拿出63万元就不可能了,必须要向银行贷款,利息什么的不论,银行肯不肯贷也是个问题。就算银行肯贷,首期他也付不起,得再向亲戚朋友借。家长被迫要多买一个他们其实并不需要的房子,助推了房价上涨不说,这负担之沉重足以将较底层的穷人完全淘汰出局。相比之下,在以前,学习成绩优异的穷人小孩即使付不起择校费,其实学校也会给他发奖学金让他“免费”读书(严格来说不是免费,而是这小孩的优秀很有可能在将来为这学校带来比赛奖项、升学考试状元之类的荣誉,从而增加学校的品牌租值)。但现在将会越来越少有这类对优秀穷小孩的奖励,因为一方面学校没了学费收入,在边际上将会比以前更加缺钱更加难以设立高额奖学金;另一方面既然学校更优秀(即品牌租值增加)也不能给学校带来更多学费收入,学校将没有动力吸引优秀学生来增加自身的品牌租值。
然而这还不是学区房取代择校费所造成的最严重的租值消散,更严重的租值消散在原因之二:乍一看学区房的本质是上述第二种互补品加价后捆绑销售的方式,但细看会发现与“油价管制下润滑剂加价”、“医生价格管制下以药养医”的情况有微妙、却是重大的区别,那就是润滑剂毕竟也是加油站的东西,药物毕竟也是医院的东西,在这些互补品上加价之后,加了的价是加油站、医院得到了,加油站、医院可以把这回收的被管制价格投入于继续供应汽油、医疗服务之上。但家长买学区房的钱给了谁?是给了卖房的人,根本不是给了学校啊!这类似于是医生的价格管制会导致排队挂号,严重的排队会引来黄牛党,表面看病人付钱给黄牛党换取挂号是回到价格准则、减少了租值消散——病人付出的成本不再是站在那里排队等候而白白耗费了时间,没有任何人得到,而是付给黄牛的钱转变为黄牛的收入,即病人付出的成本由黄牛得到了。但问题是黄牛并不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本应由医生回收的被管制价格被黄牛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拦路截劫了,医生得不到应有的收入就不会提供服务(因为没有收入覆盖提供服务的成本),与送给医生红包(本质是“签约费”)、以药养医等这些曲线回收被管制价格的方式相比,医疗服务的质量将无法维持,会一直下降到与被管制的价格相适应的水平。所以,除非那些黄牛是医院的“家养黄牛”,其实暗地里与医院是一家人,否则医院也一定不会容忍野生黄牛在医院门口晃悠,公然侵犯医院的产权。同样的道理,买学区房的钱并没有被学校得到,而是被卖房的人“拦路截劫”了,但问题是学校跟医院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因为旁边的房子要出售在法律上毫无问题,不像黄牛党在法律、道德上都处于下风,可公然打击驱逐,学校对学区房的房主“截劫”了它们的租值无可奈何。这解释了为什么开始有些城市搞出奇葩的“学区随机变动”的制度(即学区频频变化,或是一个学区内涵盖多个有好有差的学校,某个学生到底分配到哪个学校就近入学用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表面看是为了打压学区房的“疯涨”,但掌握了经济学理论就可合理地推断,这奇葩制度的背后推手应该是学校,因为它不甘心本应自己得到的收入现在“肥水流入外人田”,被学区房的房主无偿占有了。然而这种奇葩制度最多只能使学区房的房主得不到租值,并不能让那些租值由学校收回,学校可能是抱着“我得不到,你也甭想得到”的心理来推动这样的制度,但这改变不了学校的租值持续消散的命运。可以预见,随着租值不断消散,那些优质公校的教育质量会不断下降。
有了经济学理论帮助我们看清事情的真相,我们就能在这理论逻辑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教育投资”的决策:除非你的子女现在就立即要上学,否则其实你不该“跟风”去买学区房!因为等到你的子女到了上学的年龄,恐怕学区房旁边的那家本来优质的公立学校已经质量大跌了。学区房里所包含的优质学校的价值(租值)会消散殆尽,即使房子本身有增值而使总房价还是上涨了,但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你的投资是亏损的,因为你还不如购买另一套地段相近、但不是学区房的房子,赚取全部的房子自身的增值。中国现在这种学区房的价值是完全不可持续的——这与美国的学区房性质不同,美国学区房的价值是可持续的——投资于不能持续增值、反而是持续租值消散(表现为贬值)的东西上,那不是蠢到死吗?
那要怎么进行“教育投资”呢?如果你居住的城市里有私立学校,力所能及还是去读私校吧。——我刚一想到这个答案,教育部就突然下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开办盈利性的私立学校。听到这个新闻,我禁不住在心里吐一句糟:卧槽!教育部里还真有牛人存在,看得清楚如果义务教育阶段有私立学校存在,人们的最优选择并不是买优质公立学校的学区房,而是去读私校。然而这个利益团体的选择完全是“反人民”(其实也是“反人类”)的,竟敢出台如此彻底断绝家长为子女寻求优质教育的所有出路的规定。然而,再潜心细细思索这个问题,我又觉得这个政策不可能真的推行,因为达官贵人们也有自己的子女啊,断绝家长们寻求优质教育的所有出路也会断绝了他们的子女教育的出路啊。纵观世界各国,没有一个哪怕只是自称为市场经济的国家真的能禁绝义务教育阶段里私校的存在,可见如此“彻底反人民反市场”的恶法根本无法生存。
这个政策最后如何“阳奉阴违”或是再想个什么办法绕过,现在还有待观察。但前几天我就听到本地电台播放一条新闻,是说又到了私校分配学位的时候,新闻的前半段都在说那些私校怎么安排家长参观校园、组织面试小孩(以前可以考试,现在不准,于是改为面试,其实面试费时更多,交易费用明显高于考试,这又是一个恶法“加强管理”导致交易费用更加上升、租值消散更严重的例子),新闻的最后突然来了个“神转折”:有些家长对于近期教育部出台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开办盈利性的私立学校的规定表示担心,问会不会自己的小孩入读这些私校后,私校变成违法,小孩会被强制退学变成无书可读?本地教育部门安抚家长,说这些已经开办的私立学校都不会违反那个规定,因为它们就是属于非盈利性的,即使收的学费高,也还是非盈利性的……我听着新闻里如此“一本正经地说着前后矛盾的话”(又收取高学费,又属于非盈利),不禁会心一笑:果然这些套路,都还是脱不了经济学理论的推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