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从再论“中国普通人买得起房吗?”吐糟统计数据的不靠谱》一文的精彩评论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7年04月28日 共有 840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之前发布了《从再论“中国普通人买得起房吗?”吐糟统计数据的不靠谱》一文(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432898072),其后又有很多精彩评论值得单独发帖展示。根据讨论的内容不同,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统计数据

francofang

这个秘传很厉害啊

哈哈,教授“秘传”,我就公开了。其实我觉得也没什么好藏着掖着不给人知道的。严格来说也不是教授逐字逐句地传授什么秘笈,而是我听他分析为什么美国经济并没有真正复苏时听他说不相信政府统计数据,而是相信这个长期国债利率,说因为后者是市场的数据,便心领神会到这个“秘笈”了。

web大魔王

看张教授的《经济解释》一直强调“要转成市价(代价)来看”。定律简单,但是用起来太灵活了!

夜半來天明去

吭、吭,台湾人出来把胸挺一下。想不到张老当年大作用上「复兴基地」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简称「农复会」,Sino-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JCRR)、台湾省政府农林厅(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的相关统计资料有那么严实。不知是否后面有山姆大叔美援审批资金的要求,或是源自于 John L. Buck在南京大学带出一批人传流的遗产。

francofang

你这个猜测可能对啊!如果没有出资人的要求,根据履行定律,统计数据的质量堪忧。

艺动网

这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统计数据只有官员才看的,自己糊弄自己罢了

任何国家的统计数据都是如此,不光中国这样。你没细看文章里说张五常教授也完全不相信美国的失业率、GDP的数据吗?

狼虎之年

伯南克也说过,美国失业率降低,是人们失业后,连工作都懒得去找了,没有就业何来失业?哈哈!

美国的失业率是统计去申领失业救济的人,而失业救济发放一段时间后你还找不到工作就不会再发(这是对的,否则失业的人就一直领救济不去找工作了),这导致过了领失业救济的期限还找不到工作的人不会再去领救济,于是他们不会被统计进失业人口之中。所以美国那个失业率是统计不到长期失业者的。

Nsim0n

只看统计数据当然没用啦。如果真有用的话,那么研究统计学的数学家们应该都是股神了。那漂亮严谨的K线图拿来做回归分析多牛逼啊,而且还都是市场产生的,不会存在人为篡改数据的风险。

追梦者 潘

一直对统计数据有所怀疑,现在上研究生几乎都是在玩数学(用数学似乎不容易忘记)。 前段时间有幸看到张老的《新卖桔者言》和《五常学经济》,耳目一新,但又显得无能为力,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统计数据好像是少有的工具了

web大魔王

潘统计数据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来源和正确的逻辑推导,并不能成为工具。而且绝大部分企业和组织做决策并不依赖统计数据。所以统计数据不是什么“少有的工具”,而是“用得少的工具”!

信息不对称无非只是说有信息费用。但谁说信息费用真的很高?正如这文章里提到的那个批诺主的另一篇文章中说的,中国人是否买得起房,只要看一下身边的人有多高的比例是买了房的就能大致知道(即看房屋自有率这个数据要可靠得多)。一味强调信息费用高,其实根本就是懒得去想办法降低信息费用。真正的原因是根本没想去研究真科学,只不过是想拼凑一篇文章出来混个文凭、混个职称而已。直面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吧!

潘现实的企业与组织做决策时如果表现得依赖统计数据,那其实是为了忽悠外人(它为什么能赚钱,这真相是秘密,才不能告诉你呢)。如果真的相信统计数据(尤其是政府的统计数据),那它就等着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吧。

用数学才不容易忘记?你是开玩笑!这要不说明你的老师没教好(没教出知识的重心,所以给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凡是重心都是有震撼力的,受过那个震撼之后根本不需要记都不会忘记),要不说明你的脑子已经被数学弄僵化了,只记得住数学公式。

金乌

李老师 我想你的观点其实是“政府”发布的统计信息不靠谱吧。还有楼上老是提到的秘籍,是否可以总结为除了市场和自己亲自调查得到的数据,其他都不可靠?

一言以蔽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是政府统计数据,住房自有率的数据会比“楼价/收入比”这个数据可靠。因为根据我们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楼价、收入的数据会很容易失真(楼价数据比较清楚完整的往往只会统计到一手楼,但大量人买的是二手房;中国人普遍有灰色收入,导致收入数据非常不可靠);而住房自有率不太可能有严重失实(银行的房贷就要审查你是不是第一次置业,这个数据如果也不可靠,银行的房贷怎么搞?),所以这个数据即使是政府统计的也比较信得过。

正确地判断问题当然还是与数据有些关系的。“大魔王”说的最对——使用统计数据的关键有两点:良好的来源和正确的逻辑推导。前面我说住房自有率比“楼价/收入比”更可靠,就是因为前者的来源较为良好。而张五常教授主张重视市场产生的数据,也是因为来源为市场的数据是较为良好的来源。而有了来源良好的数据之后,还必须有正确的逻辑推导。

马权

我也吐槽一下,现在总有些学者,看不到数据就好像要了他们的命一样,好像理论一定要有数据支持才能成立似得

而且他们拿出来的数据,不是政府公开信息(找不到任何关键局限)就是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数据”,前者也还算了就当新闻随便看看,后者看见就觉得烦,马路上随便拉几个人采访就算数据了

还有博弈论也是,凡是搞不定的问题,不去调研实际,全往博弈论上面扣,好像博弈论是万能的。上次在群里看到一句话(好像是F说的):“纳什一死,震出一帮傻逼”

就像张维迎最近说的话,我看完了也不知道博弈论到底有什么用?你要是反驳他们吧,他们会说这个是静态博弈,那个是动态博弈,这个……反正各种特殊理论。

二、关于所谓“啃老”

关于啃老是代际借贷的观点太有道理了。而且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激励人们为了下一代好好赚钱,积累财富。我们周围生了男孩的家庭都比生女孩的家庭压力大,赚钱多。

本来就是这样。其实美国人也啃老,只是美国父母为下一代存钱主要是用于上大学的钱,而不是买房子而已。因为美国的大学教育费用之高不下于房子(美国地大人少,房子的稀缺性与其它国家相比算是低的,所以房子的相对价格与其它国家比算是低的),而迫切性比房子更早到来(人要先读大学再出来工作,然后才有买房子的需要)。以美国人的存钱能力,只够用来为子女负担大学教育的费用,在这方面花完之后已经没能力再去负担房子的钱了,所以看起来美国人没在买房上啃老,其实在大学教育上是严重地啃老的。

多连大学都是借贷的。父母创造的少了,自己负担的就多。留给孩子的就少了。表面上看中国人啃老的多,其实中国人创造的更多。

平风

最近看的一部美国电影《年鉴计划》,男主角被麻省理工录取了,学费4万5,本来想申请全额奖学金,后来只有5千,所以他母亲要卖房子付学费。——好在最后男主角发明了时光机,也就解

都发明时光机了,还上什么破大学啊!直接就赚大钱去了!直接去麻省当教授

是的,现在美国的学贷问题也很严重,很多人认为它会继次贷之后导致一场新的金融危机。

d☆nots jr.

学贷严重,我就想起《绝命毒师》里边老白算的最纠结的就是两个孩子的学费

这是反映现实的。

d☆nots jr.

嗯嗯,发现大多数对美国的认识都来自美剧或者电影,算是对美国社会的补充认识

刚看了则新闻(旧闻),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1月13日报道,2100万美国大学生中的60%要带着平均27300美元的债务毕业 - 而有些学生却有别的出路,越来越多的美国女大学生开始通过“找干爹(sugar daddy)包养”的方式来获得教育资金,德克萨斯大学去年成为“二奶(sugar baby)”增长最快的大学。

根据傍大款交友网站Seekingarrangement的报告,2014年,德克萨斯大学有425名学生与“干爹”签约。排在第二名的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403例签约;第三名纽约大学,398例签约。

总体而言,2014年,140万美国大学生在该网站“求包养”,增长了42%。

要命啊

中国父母愿意出钱给子女买房应该是源于中国传统的“四世同堂”的观念吧,也就是父母认为无论孩子多大哪怕孩子又有了孩子,这几代人还算是一个经济单位,他们相当于出钱给自己买房,这样对这个总的经济单位利益更大,用放弃这笔钱的利息,换子女出去租房的租金。国外的观念是一旦你出去独立了,你和父母是两个单位,父母有钱也不会借你买房,因为你像银行借银行权衡可以收回来钱还赚钱就会借,稳赚当然借,父母借你你还不上他也不能把你怎么样,风险大又没好处,父母当然不借。

web大魔王

国外的学贷也是子女跟父母拿钱啊!为何又成“一个单位”了呢? 感觉你没仔细看文章

d☆nots jr.

你这解释跟用偏好解释没什么两样,把那些传统观念用偏好替代没什么区别

大魔王正解。而且不能用观念来解释现象,观念本身是需要解释的现象。中国社会的亲情比西方国家普遍浓厚,是因为自古以来没有政府养老(近年来开始有,但比西方国家时间要短,对传统孝道观念的破坏还比较轻),养儿防老是另一种代际借贷,当然必须强调孝道来使“父母在儿女未有经济实力时要抚养儿女,儿女在父母年老没有经济实力时要赡养父母”这个隐含的父母先借钱给儿女、然后儿女还钱给父母的借贷合约得到较好的履行。

Ztimoz

父母把自己的钱拿给孩子,让他拿去交学费。这当中包含两层意思:1.我的孩子不会骗我,我给他的钱他会还给我 2.以后我有麻烦,可以找我的孩子,现在是我帮我孩子,以后是我孩子帮我。所以这就是借钱。至于孩子是否独立,是你所说的一个单位还是两个单位,是没有关系的。

再说一次建议:没有基础或基础不好的人,还是先去看我的《经济学讲义》打打基础吧!像这个所谓“啃老”的问题,在《经济学讲义》下册的“利息理论”第117页里就有一段明确地解释过了。

《经济学讲义》那一段解释已经很清楚,只是实际运用于不同社会的“啃老”阶段有长有短,就要根据实际的局限条件来看边际上的变化。欧洲以前最短(注意是以前,近年来欧债危机导致年青人赚取收入的能力大降,现在欧洲啃老的情况也比以前大幅上升,大量年青人就是出来工作了还继续啃老),一成年马上不啃老,包括大学教育的费用都不用父母出;美国次之,啃到大学毕业;中国最长,啃到就业后都还会在买房这类大额支出上啃老。像欧洲很多大学学费很便宜、甚至免学费,使得年青人打个零工也能负担得起,收入能负担消费支出,自然就不需要再使用那个隐含地向父母借钱的合约(啃老)。而美国的学费太贵,子女读大学时虽然已经成年,完全可以打零工获得收入,但那点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负担如此高的费用,只能借钱(向父母借是啃老,向银行借是学贷,所以美国的学贷远远比其它国家盛行得多)。而中国呢,主要的局限条件倒不是因为年轻人收入相对于房价而言太低(跟其它国家——撇开美国那种地广人少的局限条件与中国很不同的国家不算——比不算低),而是中国人的储蓄率高,父母能用于向外借贷的财富高(美国的中产以上的收入也还可以,但储蓄率低,能用于借贷给别人的财富就不如中国人了),既然年轻人要买房就要借钱(任何国家都如此,不独中国如此),而向父母借的交易费用肯定比向银行借要低,当然是优先向父母借了。外国的年轻人就没有这个便利的条件,不是他们不想向父母借或父母不想借给他们,而是父母没积蓄(或是像美国的中产那样大学学费已经把他们的积蓄掏空),只能向银行借。而银行的交易费用高,导致利率也高,收入低到连利息都负担不起的年轻人就只能选择不买房,呈现出来的现象是外国人“好像”不啃老,以及房屋的自有率普遍都比中国低。

三、关于美国与希腊的国债收益率

山芋干

“美国的长期国债的收益率持续处于低位,这个无风险的、接近是纯利率的收益率就是人们对于美国的投资回报率的预期。如此低的投资回报率,不正正说明人们对美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能力非常不看好吗?”

——对此观点不敢苟同,说的太糙了,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原因太多了,譬如可以理解为美国经济复苏,民众愿意拿钱出来进行风险投资了,购买国债,进而使其价格上升,导致收益率下降,这也是一种解释方法喽。

另据希腊媒体报道(2015.01.02),希腊10年期与3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升至9.46%和13.32%。这收益率非常高,按楼主的逻辑,证明大家看好希腊未来经济发展的能力喽

首先,显然你完全不懂什么是国债,当然也不懂利息理论了。但即使不懂啊,至少也要看清楚人家写的文字,只要不遗漏信息,也不至于是如此无知。你自己引用的段落中都说了国债是“无风险”的,则何来“民众愿意拿钱出来进行风险投资了”之说呢?正是因为民众不敢冒风险,这才不肯去做别的投资(如做生意),而是去买无风险的国债啊!国债一向是作为避险资产而存在

然后是希腊国债,那个虽然同是国债,但那可是希腊这种正处于主权债务危机、违约风险极高的国家的国债,那个国债可就不是无风险了,那较高的收益率里大部分是属于“风险贴水”的水份,根本就不符合“无风险、接近纯利率的收益率”的要求。扣除风险贴水之后的收益率才是接近纯利率,即才是反映一个社会的投资回报率的。你居然拿希腊来作反驳,暴露了你根本没看过我的《经济学讲义》,因为那里的“利息理论”专门就有一小段是讲如何看现实中的利率(收益率)来推断纯利率(投资回报率),重点就是要扣除风险贴水与通胀预期。关于扣除风险贴水这方面举的实例正是希腊国债!

平风

长短期收益率都倒挂了,明显是短期风险贴水高嘛!

五四青年

李老师关于国债收益率的那个很对,确实要用“有风险”和“无风险”分开来看,金融分析师要是僵硬的研究,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这无非是“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个要点的运用啊。当然要控制风险因素不变来看利率变化的。美国的货币美元是国际货币,只要这个地位不变,美国通过印钞就能还债,债务再多也不会出现违约风险,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国债是完全没有风险可言的,其它国家的国债岂能与之相比?更不要说希腊这样的欧猪国家了。

没有经验老到的金融分析师会那么蠢地不看风险只看收益率变化的。

最后,我再略作一补充:

在回复《从再论“中国普通人买得起房吗?”吐糟统计数据的不靠谱》这个帖子的评论时,我一再地发现“利息理论”的重要性,因为无论是对“啃老”现象的分析还是对美国国债收益率为什么能直接当投资回报率来看、希腊国债的收益率却不行,其实都在《经济学讲义》的“利息理论”中简略但不失明了地分析过了。跟着我的学生在这个学期做作业的读者也应该发现,很多现象的解释都是用“利息理论”结合“货币理论”来做的。可以说,利息理论是横跨所谓的微观、宏观的桥梁,所以真正有用的宏观理论必须有微观基础,就必定要与利息理论联系起来。利息理论又是金融学、投资学的理论基础,大家就算不为学问也不为理解国家大势,只为自己投资时可以不上当受骗,也该好好地学一下啊!



再附:此前发了这么一条“说说”——最近刚刚在天涯看到这么一个帖子:《材料领域:那些被中国人“玩坏”的高科技材料》(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471067-1.shtml),昨天却立即就又看到这么一个关于“权威”报告的帖子:《中国工业落后英德100年,落后日本60年》(http://tieba.baidu.com/p/3811762575)。我想说: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你们说这两种说法哪家可信?

然后与读者互动如下:

鱼若三文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还曾指出,依据人均GDP、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三个指标,中国经济现代化程度与美国相比仍然落后100年以上。这是那个研究中心的作品



不知道它那个农业劳动人口是怎么算出来的,是不是没有城市户籍的都算作农业劳动人口?那是把庞大的农民工全算作在田里干农活的啦?这种统计数据的荒谬性只要是中国人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那帮专家正是我刚刚在《从再论“中国普通人买得起房吗?”吐糟统计数据的不靠谱》一帖中批判过的那种无耻(我绝对不相信他们无知到这个程度)之徒。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为什么英超联赛“差劲”却商业价值最高?
与张五常教授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一席谈——维持8%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文章:通缩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解读张五常所定义的“非均衡”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二):“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解释,勿要神化“环保”
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
再论“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区别——兼谈“奥克姆法则”
优秀学生论文展示:复印机里的经济学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