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强大的“礼物”文化 (4)
作者:塞斯.高汀 申领版权
2016年02月24日 共有 119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在好莱坞,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一些独立电影制片人本来已经拍出来了很优秀的片子,之后有人找到他们,用很多钱把他们收买之后,限制他们的自由,好好的艺术家就这样被毁掉了。唱片公司许诺可以帮助艺术家推广他们的作品,但也正因如此,艺术家被毁掉的事情屡见不鲜。
客服人员为什么付出的总是比别人多?如果她得不到额外报酬的话,那么她送出去那么珍贵的礼物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财迷心窍、鼠目寸光的人可受不了这些,他们才不要建立在金钱之外的关系,他们巴不得把自己所谓的“艺术才华”装上开关,自己想关就关,想开就开。
在一些艺术家看来,利益都是主观的。艺术创造这件事本身在本质上就是利益,是为他们热爱的。他们无欲无求,就算他们有时候会异常坚决,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
但是,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在寻找某种形式的反馈,他们希望知道他们创作的作品可以给他人带来改变,他们觉得这才是艺术品的作用。
还有一些艺术家,他们要的是名利双收。
我所认识的艺术家,都会想要和外界建立联系。
你想鲍勃·迪伦(bob dylan)会希望有人能偷偷跟踪自己吗?会希望人们能够笨拙质朴地对待自己吗?会希望你可以邀请自己去参加你儿子的生日派对,只因为你认识他儿子的朋友的朋友吗?迪伦并不想跟你成为朋友,他只想改变你或者建立某种联系。
如果一个热衷于发明的小孩子发明了一个计算机新系统,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省几百万美元,你想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拿到一个装着50美元支票的薪水袋吗?
如果一份礼物以很合适的方式被接受了,那么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礼物,但是艺术家从来不是为了钱才要给予别人礼物的,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获得尊重、联系以及带给他人改变。所以,一个最好的礼物接受者是可以给予同样性质回馈的人——用最诚挚的感谢最清楚地告诉艺术家他们的改变,告诉这份礼物对于他们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不是虚情假意、微不足道的几句敷衍客套话。
如何利用馈赠经济
当你把情绪劳动变得程序化、情绪化和金钱化的时候,你就已经把它毁掉了。
举个例子吧,在迪士尼乐园,导游脸上程序化的笑容远没有游客一次真诚的问候来得有感染力,哪怕只是一瞬间的。
这也是为什么只会按脚本说话的电话推销员和能够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推销员比起来,永远也不如后者干得好。一些大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现在人们需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并非物质上的东西,于是他们试图把这个制度化、量化并且以此作为奖励员工的依据,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再想想飞机上的空乘人员站在机舱门口,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再见,再见。”她这么做的原因是职业要求必须如此,而不是她自己愿意如此。
馈赠人的目的和接受人的态度同样至关重要——我的意思可不是让你为了出人头地,而表现出虚伪的嘴脸和做作的行为。
在英国航空公司的头等舱中上班,是噩梦一样的工作。恃宠而骄、筋疲力尽的企业高管们通常让空乘人员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到头来还无法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没错,他们是花了钱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并不愿意接受这种服务。
干过这份工作的人曾经告诉我说,他们工作的秘密就在于你要意识到,你提供的所有这些额外的服务,并不是为了乘客,也不是为了英国航空公司,而是为了所有的空乘人员。
最成功的馈赠者,他给予别人馈赠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别人要求他这样,而是因为他觉得这么做很快乐,能够从中获得乐趣。
当然,如果能够得到一份合理的报酬的话会更好,但是比这个还重要的是能获得更多乘客的肯定和感激。如果航空公司开始使用隐蔽的摄像头或者客户问卷的形式来督促员工工作的话,一定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艺术一旦被操纵(即便是服务的艺术),就不再是艺术了。
世界大公司和伟大的老板都愿意雇佣有积极性的员工,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给他们空间去发挥,去发光发热。
互联网——另一种礼物体系
在用到“礼物经济”这个词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因为如果我这么说了,就会有人想知道他们能得从中得到什么而自己又需要掏多少钱。
纽约大学的教授克莱·舍基(clay shirky)和媒体理论学家道格·洛西可夫(doug rushkoff)都曾谈到过网络作为公共礼物的本质。为什么会有人把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上去呢?既看不出来明显的可以赚钱的潜力,又不是靠广告盈利,甚至连出名的可能性都不大——这就是礼物。
一开始的时候,你只在小小的范围里送出礼物。你是为了自己,或者是一两个朋友才做某事,然而,礼物的圈子范围很快就会扩大,互联网给你提供了工具。你的博客可以被几百人看到,可能得到50个人的支持,这与经济无关,但却是可以和观众分享礼物的机会。
你的礼物圈可以触发其他礼物圈的产生。那些看你的视频入迷的观众会意识到,他们也可以给这个社区送出礼物,于是他们也就这么做了。观众人数在不断增加,别人的慷慨贡献让这个圈子不断扩大,也让这种数码形式的劳动成果得到人们的喜爱。
事实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有组织的资金或者什么交换制度。如果我发给你两条链接,你就觉得有责任要回给我两条链接的话,那我们做的事情就与艺术无关,只是互惠互利的经济现象而已。
我写博客的目的不是为了和你去交换什么,而是因为能够用写作的形式给关注我的那些人一份小小的礼物,我觉得很快乐。你喜欢,我就欢喜。如果有一天,这份礼物又意外地回到了我这里,那我一定会加倍热爱我所做的这些。
我不在乎我的工作是否能给我带来互惠互利的报酬。人们对我工作的欣赏,因我工作而产生的改变——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报答。
在互联网行业中,这个想法被更广泛运用到了一些之前馈赠没有那么大引导力的领域中,馈赠的体制在商业活动中所占的份额已经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根本不存在什么社会。”看似荒谬,然而不断扩大的馈赠文化圈却向我们证实了这种表述在实际生活中的错误所在。有馈赠的地方才有社会。
你的某个同事发表了一篇关于新技术的论文,或者在会议上做了个不拿报酬的演讲;你跑了很多冤枉路就为让一个小客户满意;为了让客户了解更多产品信息,你不惜建了一个在线论坛(没有额外的报酬)——这些都是馈赠体制表现在工作中的例子。在组织内部,它的作用更加深刻。其他部门的人在紧要关头伸出援手帮助你摆脱困境,拿出自己的通讯录和大家分享;其他销售说了一句话,也许你就能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点子。在做每个项目的过程中,同事之中都不会有谁要报答谁的互惠互利行为或者保证,有的只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圈子,一个馈赠的行为会受到尊重并不断被传承下去的圈子。
唯一不会从中受益的人就是——囤积者。这种人只懂索取从不付出,也许他们会得意一时,但却会被人鄙视一世。
有时候,我不想要什么礼物
互惠互利和馈赠体系是要求有接受者参与的。人类相互合作的本性让我们很难选择退出、自己独处或者一个人囤积东西,因为如果你这么做了,你的交往圈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为了让整个体系能够顺利运作起来,每个人都要选择加入其中,都要能够给予和接受。
你的老板也许不希望改变现状,你的客户虽然苦恼不堪,但也许不希望能有人帮助自己,你的同事也许不希望让一切都改变。
想要成为关键人物是有风险的。不但要求你必须是艺术家,必须要慷慨大方,必须要有眼力看到谁需要帮助了,而且还要求你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能够意识到你的本事在哪里才能够受欢迎。
街头艺人是对你和你的工作的一个绝妙比喻。看她站在街角,开始表演,希望能赚几个小钱。人们从她身边经过,来来往往。这就是正常情况嘛。但是如果某个人经过的时候,你为了引起她的注意而改变表演方式或者在后面紧追不放的话,那就愚蠢了。表演者寻找的观众是自愿选择驻足观看,有所交流并且最终掏钱的人。

伟大的工作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来的,如果是的话,这份工作也就流于平庸了。

多谢你,还有……”

如果你欣赏一份礼物,那不妨这样说:“多谢你,还有……”

多谢你,还有,我把这本书的40多页都看卷了呢。
多谢你,还有,我会告诉你的老板你的工作有多么出色。
多谢你,还有,我要送给你我的乐队上周录的新专辑。
多谢你,还有,你把我感动哭了。
多谢你,还有,我刚刚把你做的这些写到了博客里。
多谢你,还有,这里是20美元小费,我知道不多,但是我现在只能付得起这些。
多谢你,还有,我想帮助你把这份礼物推广到全世界。
多谢你,还有,你能教教我是怎么做的吗?
多谢你,还有,你永远改变了我。
对馈赠要如何鼓励呢?
对于馈赠者来说,也许她们的积极性是与生俱来的,她认为她是为自己而工作,并非为了你或者你的公司。但不管怎样,送出礼物的人仍然是有所需要的,那就是——尊重。
钞票不代表尊重。也许人活着,金钱是个至关重要的东西,但却很难换到尊重和感谢。华尔街的人们在走过一条荆棘路以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当公司里有人开始表现得像关键人物一样的姿态,为团队成员订午餐的时候,应该向他表示敬意。
当有人超额完成了你所要求的工作的时候,下次就应该给他更多的信任,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多的随他自由安排的余地。
当有人发表了一个超出你预期要求的演讲的时候,不要仅仅在他的会议演讲评分表评上三个五分,不要吝惜为他起立热烈鼓掌,还要准备好在演讲结束的时候对他表示感谢,把所见所闻告诉10个朋友,对大会的组织者表示感谢。这并不是一笔付给你报酬让你在评分表上画几个圈圈的交易,这是一份礼物。如果你想要有所回报,那就要做出点不一样的事情。
对于一名帮助过你竞选的志愿者,不要仅仅在下一次的演说开始对她咕哝一句“谢谢”就完事了,而应该第二天就把她请到家里来做客,郑重地说一句“谢谢你”,把她的照片放到个人网站上面,坚持与她合一张影。
尊重,是你可以给予回报的一份礼物。
别让艺术家太吃亏
我要直言不讳地说一句:“我并没有建议艺术家应该无偿付出劳动,他们应该得到报酬,而且是丰厚的报酬。”
但是,礼物的本质决定了作为报酬的交换物品没有任何意义。“把这个做好之后我会付钱给你。”这是一种契约,而不是艺术创作的方式。
艺术家可以创造礼物,带来改变,让好的事情发生而并不期望回报,所以,一个慷慨的艺术家给予你的有可能比你付出的要多,对于聪明人来说,这样的情况一时半会儿还可以忍受,但时间长了可不行。市场十分看重这种如珍宝一样的人才的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他们不会允许这种不公平的情况长期存在。如果你有幸与慷慨大方的人共同工作的话,就付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报酬吧,否则你的竞争对手就该乘虚而入挖墙脚了。
试着放慢脚步仔细想清楚。如果你能幸运地找到一个艺术家,你就应该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回报,因为如果你不做,别人就会这么做。
但是,怎么去做呢?!
我怎么知道要做哪方面的艺术?我怎么知道要送出什么样的礼物?
这是最难回答的关键问题。一旦你下决心要成为艺术家的话,这是个显而易见的大问题,而答案正是你成功的秘诀所在,你必须要画出自己的地图才行。
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

 

相关新闻

选择 (3)
选择 (2)
选择 (1)
没有地图 (2)
没有地图 (1)
强大的“礼物”文化 (3)
强大的“礼物”文化 (2)
强大的“礼物”文化 (1)
抵抗力 (8)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实施基于胜任能力的继任计划系统
将胜任能力模型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胜任能力模型的完成和验证
从零开始开发胜任能力模型2-2
从零开始开发胜任能力模型2-1
胜任能力模型:奠定基础
组织是如何利用胜任能力模型的
胜任能力模型如何加强改善人力资源系统
谁发明了胜任能力模型
进一步理解胜任能力模型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