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身体层面
作者:史蒂芬�柯维 申领版权
2016年03月11日 共有 1166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身体层面指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

锻炼属于第二类事务,但是由于不具紧迫性,所以很少人能坚持不懈,结果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第一类事务,不得不面对健康问题和危机,而原因正是之前对锻炼的忽视。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锻炼身体,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我是说每周只需要用36 个小时,或每天至少30 分钟锻炼。考虑到这种做法对一周当中余下162165 个小时的巨大益处,这点时间真的算不上什么。

锻炼身体不一定要有专门的器材,当然,如果你想到健身房或者温泉浴场使用专门器材锻炼,或者喜欢网球、墙球之类的技巧性运动,那又另当别论。但这并不是“磨刀”的必要条件。好的锻炼项目可以在自己家里进行,可以提升你的耐力、韧性和力量。

耐力源于有氧运动,靠的是心血管功能——即心脏向全身供血的能力。

心脏是肌肉,但无法直接得到锻炼,只能通过运动大型肌肉组织(尤其是腿部肌肉)得到锻炼,因此,快走、跑步、骑车、游泳、越野、滑雪和慢跑对身体大有益处。

如果你能将至少每分钟l00 下的心率维持30分钟,就算是基本健康。

最理想的是尝试将心率至少提高到最高脉搏率的60%。最高脉搏率是全身供血时心跳的最高速度,通常等于220 减去你的年龄。因此,如果你是40岁,那么就应该争取使锻炼时的心率达到108(22040180180x06108)以下。通常说来,“训练效应(Training Effect)”是最高心率的72%一87%。

韧性源于伸展运动。很多专家建议在有氧运动前后要分别注意“预热”和“慢停(伸展)”。预先热身有助于放松肌肉并提高肌肉温度,为强度较大的锻炼做好准备;慢慢停止运动有助于分解乳酸,缓解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感。

力量源于持久的肌肉运动——比如简单的柔软体操、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举重。力量训练的强度因人而异:如果你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增强力量有助于提高技能;如果你主要从事脑力劳动,长期保持坐姿,体力消耗有限,那么除了有氧运动和伸展训练之外,再辅以柔软体操可能就足够了。

我曾和一位运动生理学博士同去健身房,他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力量。他告诉我,他会在特定的时候要我接过杠铃。

于是,我在一边看着,等着,杠铃被放下举起,举起放下,我看得出他已经感到吃力了,但是还在坚持。

我看到他的面部肌肉由于用力而绷紧,血管凸起。也许我应该把杠铃接过来,也许他会失去控制,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他安全地放下了杠铃,又再次举起,我简直不敢相信。

最后他终于要我接过了杠铃,我说:?你为什么要等这么久??

他答道:?史蒂芬,锻炼的所有好处几乎都产生于最后阶段。我想增强力量,就必须等到肌肉纤维断裂,神经纤维感到疼痛才行,因为这时候自然机制才会予以过度补偿,纤维在48 小时后会变得更加坚韧。?

我明白他的意思。情感?肌肉?(比如耐心)也是一样。当对耐心的磨练超越过去的记录时,情感纤维就会断裂,自然机制就会予以过度补偿,下一次纤维就会更加坚韧。

我的朋友希望增强肌肉力量,并深谙其道,但并非所有人都要靠那样的力量提高效能。

我们必须理智地制订锻炼计划,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操之过急,特别是在长期不锻炼的情况下。这样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疼痛、伤害甚至永久性损伤,循序渐进是最好的。所有锻炼计划都应该与最新研究成果、医生的建议和自己的意愿相一致。

你刚开始时也许并不喜欢锻炼,甚至还很厌恶,但是一定要积极一点,坚持下去。在你执行慢跑计划期间,即使清晨有雨,也不能放弃。而是要想太好了!下雨了!我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磨炼意志!随着心脏和呼吸系统效能的提高,你的静止脉搏率会一点点下降。身体越来越能够适应高强度活动,正常活动就会显得轻松许多。即使在下午,你也会精力充沛,拒绝锻炼的疲劳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让你迅速投入任何工作的饱满精神。

也许锻炼的最大好处是养成了习惯一“积极主动”的肌肉。如果你坚持以身体健康原则为行动指南,而不是对妨碍锻炼的所有因素消极反应,那么你的自我评价、自尊、自信和诚信也会受到深刻影响。

 

相关新闻

成为转型者
付诸行动10
螺旋式上升
更新中的统合综效
平衡更新
改变他人
社会/情感层面
智力层面
精神层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实施基于胜任能力的继任计划系统
将胜任能力模型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胜任能力模型的完成和验证
从零开始开发胜任能力模型2-2
从零开始开发胜任能力模型2-1
胜任能力模型:奠定基础
组织是如何利用胜任能力模型的
胜任能力模型如何加强改善人力资源系统
谁发明了胜任能力模型
进一步理解胜任能力模型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