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量化管理
文章来源:南哥培训经理指南
第二部分:培训内容评价指数详解
内容指数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及教学事件开发,共计10个技术指标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效性。为了帮助培训管理者更好的组织培训,南哥设计了以下的评估工具(见图表4),以帮助培训管理者做出基于数据分析的准确决策,降低培训实施风险。
课程设计是整个课程“加工制造”的流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因此课程设计将直接决定课程开发及课程实施质量。同时在课程设计阶段,课程设计师需要定义清楚课程的评估标准并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内容的有效性、模块化教学内容、量化教学目标、输出课程效果图。
2.1确定课程内容的有效性
很多职能经理或培训管理者在选择课程的时候都会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却不知道如何准确判断课程的针对性。其实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必要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及学习类型的完整性(见图表5)。
2.2模块化教学内容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关键评价指标在于模块横向逻辑及纵向逻辑的严谨性(见图表6)。
课程设计者需要依据内容的本身及信息加工原理,合理的设计并评估每一个模块的起点技能及终点技能,科学地安排教学顺序。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带领学员实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判断、创新的学习深度。目前很多管理者认为学员能够“理解”教学目标就可以了,而事实上“理解”与“应用”的距离差距甚远,就好比很多人都能理解在危险的情况下要踩刹车,而当危险情况真发生的时候,那些生手却未必会踩刹车是一样的道理。
量化的描述教学目标将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关键任务之一,量化的方法是基于行为心理学,用典型的行为动词描述教学目标,通常这个量化目标中明确的包括了2个核心要素:技能的使用情景以及可视化的行为表现(见图表8中涂黑字体为教学目标中的可视化行为)。课程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传统行业中,研发部通常需要提供产品的检验标准,同样在培训行业中“量化的教学目标”就是课程的检验标准。
真实案例:如果你是一名桌球初学者,你需要掌握“高杆”、“中杆”、“低杆”的打法。如果教练为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陈述三种杆法的打法”,这个教学目标非常容易实现,你回家上网看桌球的教学视频就可以了。问题是看完视频之后你还是不会打桌球。在你的企业培训中这种情况是否也非常普遍:员工听了很多课程,可是工作效率却没有明显的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目标定义不清楚。如果教练为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运用三种杆法,在比赛中能够将直线球打入中袋或底袋”,其教学目标的 实现需要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见图表7)来指导你快速的掌握基本杆法的打法:
重要提示:如果课程设计者不能清晰的描述教学目标将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严重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教学者在课堂中是无法评估学员是否掌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学员到底学了多少,老师和学生都全然不知,因此课程质量是毫无保证。
•第二缺陷是缺乏了量化的学习目标,老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忽略了教学类型的差异对课程质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其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教授“原理”的教学方法与教授“程序”的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
•第三个缺陷是缺乏了量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者无法清晰地辨别学习深度到底是“记忆”还是“运用”,记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运用”该方法解决类似问题在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上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因此一个专业的培训管理者通过审核课程提纲是否量化描述教学目标,就可以初步的判定这个课程是“真”的课程,还是“假”课程。
设计者在课程开发阶段是否量化的设计了教学目标,不仅决定着学员的认知维度,也决定着课程的实际效果。基于上述对教学目标的解析,教练为初学者设计了两个小时的培训课程(见图表8)。学员通过阅读课程提纲,就可以清晰的知道在培训结束之后自己能够达到的水平。而在“评估方法”一列中,设计者也为教学者准确的提供了柯氏三级评估的评估标准。
为了验证课程的有效性,我们对已经学会桌球的基本姿势及瞄球方法的两个水平相当的初学者作了以下测试。甲自己与朋友在练习打球的方法,而乙在教练指导下,按照上述的课程的编排练习打球。2个小时之后进行五场比赛(五局三胜制)
测试结果:
第一场:甲: 乙= 3:2
第二场:甲: 乙= 2:3
第三场:甲: 乙= 1:4
第四场:甲: 乙= 1:4
第五场: 甲: 乙= 1:4
基于这个较好的测试结果,我们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时间分配做了如下分析(见图表9):其中实战演练的时间占了整个教学的50% ,在企业实际的培训中,这相当于OJT(On Job Training)的训练方式;而练习+示范+ 讲解 的时间也占了50% ,这一部分时间是真正意义的课堂教学(ClassroomTraining)的时间,在这1个小时培训中,老师的讲解及示范只用了15分钟,占了课堂教学的25% ,而练习及教练指导,用了45分钟,占了教学时间的75%。这个实验结果也再次验证了“教方法的设计”对于学员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教学结果中的教练只是一个具有25小时的实践经验的初学者,并非是个桌球高手。
应用举例:甄选课程必问的七个问题
在我们与企业培训管理者接触过程中,发现国内的很多培训管理员在甄选课程的时候,提问缺乏针对性,以下是运用课程质量控制模型,结构化问题的例子,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识别课程的有效性,适用于内部讲师及外部讲师。
•课程中的四个章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编排?
•课程第一章的总教学目标及分教学目标有哪些?
•这些教学目标是选择了怎样的教学事件去帮助学员消化理解?
•是否可以描述一下这个教学事件是如何操作的吗?
• 教学事件结束之后老师是怎样引申这个教学事件的?
• 在这一章节中,你用什么方式评估学员是否学会呢,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
课程效果图是预先评估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工具。课程效果图在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注意力曲线”及“教学事件刺激度”两个维度,科学设计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一种实用工具。在实际的工作中培训管理员可以按照以下的三个步骤评估课程:
1. 在课程前,检查一下被选课程是否有课程效果图
2. 检查一下课程效果图的合理性
3. 在课程培训时,培训管理员可以检查培训师有没有依据课程效果图呈现课程
通过对课程效果图的审核,基本上对课程的全景就有了一个客观的认知,一个高质量的课程其刺激度在5分以上的教学事件需要超过50%。PS:课程效果图在国内最早由LPI国际朱春雷老师提出。
2.3 课程开发-输出高质量的课件
通过上述分析,培训管理员虽然没有参与课程设计工作,但是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效果的分析,就可以客观的评价课程设计的有效性。接下来,我们再从课程开发的角度去评估课程的含金量,降低课程的甄选风险。在课程开发阶段,课程设计师输出的主要成果是“学员手册”、“讲师手册”、“演示文稿”、“教学事件包”。这四个要素,构成了课件的成熟度,因此我们可以从课件成熟度的角度去评价课程的档次及有效性:
•学员手册
判断学员手册专业性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检查课程的学员手册是否就是讲师的PPT,如果学员手册直接就是老师用的PPT(或者50%以上的内容及形式与讲师PPT是一样的),那么这个课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课程。因为,学员手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练习手册、阅读手册、指导手册及心得笔记的功能。具备了上述四个功能的学员手册才能算是合格的教材。
•演示文稿
好的演示文稿会起到“吸引学员注意” 及 “强化记忆”的作用。在人类的记忆特点中,“图式记忆”(以图像为主)的记忆时间比“脚本记忆(以文字为主)”的记忆周期更久,因此大量的文字及不合理的排版往往会干扰学习。通过图片的冲击力,依据图式记忆的原理,学员可以记忆的周期比单独播放大量文字高很多。同时,这些图片也会出现在学员手册中。当学员复习学员手册的时候,他看到相应图片就能比较容易地联想课堂中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这也符合了学习的背景效应。如果培训师能够结合图片设计有效的问题,则课程更会锦上添花,促使学习的真正发生。
•教学事件
教学事件设计是整个课程的灵魂,一个高质量的教学事件不仅能够充分的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更能使学员深刻的理解教学目标,在一个高质量的教学事件中包括了6个核心要素:学习要点、学习情景、关键问题、评价方式、时间控制、环境要求。在培训的前期,培训管理员可以要求课程的提供者,提供教学事件描述、道具及操作程序以了解培训师是如何演绎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